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仇慧慧 尹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兰州 730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神经内科,兰州 730050,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兰州 730000
  • 简介:摘要卒中后抑郁会严重影响卒中患者转归和生活质量。然而,由于诊断率较低,导致大量卒中后抑郁患者并未得到及时救治而转归不佳。因此,只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卒中后抑郁,才能提高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大量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尝试寻找与卒中后抑郁相关的客观指标。其中,白细胞介素-18因其多态性以及在脑内组成型表达的特点,尤其是血清水平变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风险分层及转归中的作用,使其与卒中及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建立了关联性。文章对白细胞介素-18在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抑郁症 白细胞介素-18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调控小鼠角质形成细胞(KC)表达IL-1β和IL-23的机制。方法从400只新生雌雄不限C57BL/6野生型小鼠皮肤中分离原代KC,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于24孔板中,用于以下实验。(1)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IL-17A刺激组,分别加入10 μL的PBS、质量浓度为100 ng/mL的IL-17A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每组3个样本。(2)取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IL-17A+DMSO组、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IL-17A+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抑制剂组、IL-17A+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IL-17A+c-Jun氨基端激酶(JNK)抑制剂组,分别加入相应试剂,各试剂体积均为10 μL,IL-17A质量浓度为100 ng/mL,核因子κB、STAT3、ERK1、ERK2、JNK信号通路抑制剂PDTC、S3I-201、SCH772984、SCH772984、SP600125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5 μmol/L、100 μmol/L、4 nmol/L、1 nmol/L、10 μmol/L,均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每组3个样本。(3)取细胞,同实验(1)分组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磷酸化、STAT3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水平,每组3个样本。对数据行双尾Student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结果(1)培养6 h,与PBS对照组比较,IL-17A刺激组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13.46、6.72,P<0.01)。(2)培养6 h,DMSO对照组、IL-17A+DMSO组、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IL-17A+STAT3抑制剂组、IL-17A+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IL-17A+JNK抑制剂组细胞中IL-1β与IL-2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1、4.01±0.32、0.32±0.06、1.76±0.43、3.62±0.24、3.80±0.43、4.26±0.74和1.03±0.29、4.08±0.34、4.76±0.38、4.70±0.21、1.06±0.42、0.92±0.21、0.39±0.05。与DMSO对照组比较,IL-17A+DMSO组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9.24、12.60,P<0.01)。与IL-17A+DMSO组比较,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与IL-17A+STAT3抑制剂组细胞中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11.34、6.91,P<0.01),IL-17A+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和IL-17A+JNK抑制剂组细胞中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12.44、13.03、15.21,P<0.01)。(3)培养6 h,与PBS对照组比较,IL-17A刺激组细胞中核因子κB磷酸化、STAT3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结论IL-17A分别通过促进核因子κB、STAT3信号通路磷酸化与ERK、JNK信号通路磷酸化促进小鼠KC转录表达IL-1β与IL-23。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23 NF-κB 角质形成细胞 白细胞介素17A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c-Jun氨基端激酶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斑秃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变化,评估IL-18对NK细胞活性的调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67例斑秃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中NK细胞亚群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8水平。使用重组人IL-18刺激PBMC,建立PBMC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P815-Ab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NK细胞中CD107a表达细胞比例和CD16表达细胞荧光强度,评估NK细胞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结果斑秃组CD56+CD16-NK细胞比例(8.12% ± 3.14%)低于对照组(10.78% ± 4.08%,t = 3.33,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46.08% ± 15.21%)高于对照组(32.14% ± 10.45%,t = 4.22,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28.81% ± 8.65%)与对照组(27.09% ± 7.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8,P = 0.383)。斑秃组血浆IL-18水平(112.0 ± 23.72 pg/ml)高于对照组(99.34 ± 15.15 pg/ml,t = 2.48,P = 0.015)。斑秃组NK细胞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后表达CD107a细胞比例(9.53% ± 1.70%、5.15% ± 1.35%、6.50% ± 1.64%)均高于对照组(5.00% ± 1.17%、4.40% ± 1.09%、5.13% ± 1.36%,均P < 0.05)。P815-Ab细胞刺激后,斑秃组CD16阳性NK细胞荧光强度(151.10% ± 59.30%)低于对照组(221.90% ± 93.56%,t = 4.31,P < 0.001)。IL-18刺激后,与721.221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高于未刺激组(14.47% ± 2.67%、9.93% ± 1.94%,t = 6.00,P < 0.001);与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与未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斑秃患者IL-18通过增加自然杀伤毒性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增强NK细胞活性。

  • 标签: 斑秃 白细胞介素18 自然杀伤T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细胞毒性 溶酶体相关膜蛋白质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9是一种多来源、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其受体(IL - 9 receptors,IL-9R)亦可在多种细胞上进行表达。二者发生特有异性结合后,可有效介导机体的肿瘤免疫、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关于IL-9的研究在免疫学和免疫病生理学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下将对比作一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9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生物学效应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DN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DN发病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参与了细胞黏附、分化与组织损伤。其中,IL-18更具有特异性,IL-18在肾组织中表达,并被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刺激因子上调,IL-18表达的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IL-18 炎症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 (IL-17A)、IL-18、趋化因子9(CXCL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UAER正常组56例及UAER增高组共64例;另选取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17A、IL-18、CXCL9、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UAER正常组与UAER增高组患者血清中IL-17A、IL-18、CXCL9、TNF-α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与UAER正常组相比,UAER增高组患者血清中IL-17A、IL-18、CXCL9、TNF-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UAER增高组患者血清中IL-17A、IL-18、CXCL9、TNF-α的阳性率较UAER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IL-17A、IL-18、CXCL9、TNF-α的检验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四项指标联合检验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测。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18 趋化因子CXCL9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矽肺是由吸入二氧化硅引起的肺部弥漫性纤维化病变,是发展中国家高发的职业疾病之一。迄今尚无明确的药物能够缓解或逆转矽肺所造成的肺部损伤。因此,尽早预防、诊断和治疗肺部纤维化十分重要。研究表明,慢性炎性环境对肺纤维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是一种在免疫应答中促进微环境炎性的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IL-1β的释放在矽肺发病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旨对矽肺发展病程、IL-1β产生的信号通路及两者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矽肺 白细胞介素1β 炎性小体 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 肺结节 纤维化 炎症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慢性鼻-鼻窦炎是发生在鼻腔及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受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调节。白细胞介素-19(IL-19)可引起上皮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并维持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同时,可以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对疾病的发展具有保护性作用。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27(IL-27)可抑制Th2细胞和Th17细胞分化,同时上调调节性T细胞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本文基于IL-19和IL-27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鼻窦炎 白细胞介素-19 白细胞介素-27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脓毒症依然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和长期的免疫抑制均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关键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号转导是IL-17在维持机体健康及参与脓毒症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归纳讨论IL-17的信号转导调控,及IL-17在脓毒症中的致病和保护作用。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脓毒症 信号传导 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炎症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炎症最敏感的指标之一,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相关,在缺血性卒中起着双重作用。深入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IL-6水平的变化和作用,可能有助于研发预测缺血性卒中转归的新方法以及推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和治疗。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在脑出血病程的不同时期,各种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发挥着不同的作用。IL-1α和IL-1β在脑出血早期可通过影响血脑屏障完整性,加重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 PHE)。IL-6和IL-8在整个脑出血病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诱导炎症影响PHE严重程度。IL-3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来促进PHE的发展。IL-11和IL-17A可用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并作为PHE的预测因素,但对脑出血发展并无决定性作用。IL-4和IL-10对PHE的发展以及脑出血后转归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标签: 脑出血 白细胞介素类 脑水肿 血脑屏障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在急性肝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无特定病原体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刀豆蛋白A(ConA)(按10 mg/kg注射)。6 h收取标本进行肝组织HE染色、转氨酶测定以确定模型诱导成功。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筛选白细胞介素(IL)-6、IL-17、IL-1β及干扰(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和IFNγ表达情况。后分别设立急性肝损伤对照组和IL-6中和抗体组各3只,等体积PBS或IL-6中和抗体(100 μg /只)提前30 min尾静脉注射,再尾静脉注射ConA(10 mg/kg),6 h取眼血和肝组织,对肝组织进行HE染色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测定。对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模型组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显著高于对照组[ALT:(2 618.99±188.08)U/L与(43.34±5.02)U/L,t = -13.69,P = 0.001;AST:(942.48±150.44)U/L与(57.80±4.84)U/L,t = -5.878,P = 0.01]。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索结构紊乱,肝细胞胞质淡染,大片坏死灶逐渐形成,伴淋巴细胞浸润,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成功建立。模型组IL-6、IFNγ m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上调。模型组IL-6 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73.7倍(t = -6.218,P < 0.001),血清IL-6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18 537.02±92.57)pg/ml与(9.51±1.01)pg/ml,t = -199.782,P < 0.001]。IFNγ mRNA是对照组的108.4倍(t = -4.413,P = 0.003),模型组血清IFNγ浓度也高于对照组[(12 068.30±288.43)pg/ml与(25.97±3.52)pg/ml,t = -41.748,P < 0.001]。其中IL-6水平增加最明显,提示其可能参与肝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尾静脉注射IL-6中和抗体,IL-6中和抗体组小鼠ALT水平较急性肝损伤对照组明显下调[(167.41±47.80)U/L与(1 520.34±190.21)U/L,t = 6.899,P = 0.015]。肝组织HE染色显示阻断血清IL-6后,肝细胞坏死明显减轻,坏死灶数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6中和抗体组活化的caspase3表达减少,肝细胞凋亡减少。结论中和IL-6可明显减轻ConA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肝损伤 刀豆蛋白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α(IL-1α)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在多发性硬化病(MS)中的潜在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急性发病期MS患者42例作为MS组,男17例,女25例,年龄24~63岁;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22~61岁。两组受试者均采集外周血和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照组和MS组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α和IL-1Ra水平变化,分析IL-1α和IL-1Ra在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急性发病期MS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L-1R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急性发病期MS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α水平均逐渐降低(均P<0.05),而IL-1Ra水平逐渐上升(均P<0.05)。结论IL-1α和IL-1Ra水平的异常与MS的发病及病情的转归有关,提示上述细胞因子可能在MS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为MS病情评估以及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多发性硬化病 白细胞介素-1α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6在神经型布鲁菌病(neurobrucellosis,NB)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患者,其中NB组为37例NB患者,无神经系统损伤的布鲁菌病组纳入29例患者,病毒性脑炎组纳入19例患者,未感染布鲁菌病且全身无感染性疾病组(对照组)纳入23例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空腹采集静脉血,并进行腰椎穿刺收集脑脊液。采用MSD(Meso Scale Discovery)U-Plex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β和IL-6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NB组患者血清IL-1β、血清IL-6、脑脊液IL-1β和脑脊液IL-6浓度分别为1.83(0.95,2.11)、11.14(1.62,20.22)、1.58(0.06,11.03)、13.87(3.48,273.03) pg/mL。无神经系统损伤的布鲁菌病组患者血清IL-6、脑脊液IL-6浓度分别为4.22(2.47,7.49)、2.09(1.53,6.38) pg/mL。病毒性脑炎组患者血清IL-6、脑脊液IL-6浓度分别为1.23(1.08,1.29)、11.10(2.10,20.69) pg/mL。对照组患者血清IL-1β、血清IL-6、脑脊液IL-1β和脑脊液IL-6浓度分别为0.23(0.17,0.50)、0.75(0.63,1.30)、0.55(0.34,0.85)、1.65(1.12,2.82) pg/mL。NB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IL-1β、IL-6和脑脊液中IL-1β、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P<0.05;Z=3.00,P<0.01;Z=1.52,P<0.01;Z=1.63,P<0.01);NB组与无神经系统损伤的布鲁菌病组、病毒性脑炎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4、4.75,均P<0.05),脑脊液IL-6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4.63、-2.03,均P<0.05)。在NB组中,脑脊液中IL-1β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948,P<0.01),但血清中二者无相关性。结论IL-1β、IL-6可以为NB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特别是IL-6特异性高表达为NB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

  • 标签: 布鲁菌病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95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复发性流产组,年龄(29.24±3.15)岁,年龄范围为22~35岁;90例正常早孕选择人工流产的女性为早孕组,年龄(28.85±3.07)岁,年龄范围为24~33岁;90名健康未孕女性为未孕组,年龄(28.77±3.11)岁,年龄范围为23~36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三组纳入者血清NF-κB、IL-17及IL-6水平,并分析三者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NF-κB、IL-17及IL-6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价值。结果复发性流产组NF-κB[(433.12±285.90)ng/L]、IL-17[(42.85±9.35)ng/L]及IL-6[(21.53±8.11)ng/L]水平均高于早孕组[(188.60±123.95)ng/L、(28.63±8.55)ng/L、(12.60±6.64)ng/L]和未孕组[(160.28±102.55)ng/L、(26.48±9.17)ng/L、(11.20±5.7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F-κB、IL-17与IL-6之间相互存在正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研究NF-κB、IL-17和IL-6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价值,发现三者联合指标对复发性流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NF-κB、IL-17及IL-6水平呈高表达状态,提示血清NF-κB、IL-17及IL-6水平升高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相关。

  • 标签: 复发性流产 核因子-κB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一类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患者生存时间普遍较短,生活质量较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为止,HNSCC的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人体免疫调节机制及炎症反应与HNSCC的关系。其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恶性肿瘤尤其是HNSCC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IL-1β在HNSCC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做一综述,为探讨肿瘤病因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头颈部肿瘤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因子,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目前认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可以调控免疫反应,既促进免疫反应,又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发现DCs是IL-10的重要细胞来源,且将产生IL-10的DCs定义为IL-10+DCs。这群DCs通过分泌IL-10诱导免疫耐受。文章主要讨论诱导免疫耐受的IL-10+DCs的表型、功能特征和诱导IL-10+DCs的方法。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表皮屏障功能缺陷及免疫改变是特应性皮炎(AD)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而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各种损伤因素作用下可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和介质,其中3种上皮源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25、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被认为是皮肤或黏膜屏障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诱导因子,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引起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应答,参与AD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3种上皮源性细胞因子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白细胞介素类 白细胞介素33 白细胞介素25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