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油水混合物界面理论计算和实际采样的数据比对,通过综合考虑管道低点、介质粘度,流体速度场的分布以及管道存气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投油过程中油水混合物界面提前到站的原因。

  • 标签: 介质粘度 流体速度分布 管存气体
  • 简介:摘要煤矿地面工程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不仅直接影响着煤矿的日常生产安全,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效益。本文围绕煤矿地面工程的施工界面管理议题进行了探讨,概述了煤矿地面工程的施工界面管理划分内容,论述了做好煤矿地面工程界面管理的有效措施,旨在不断提高我国煤矿企业的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有效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和效益。

  • 标签: 煤矿建设 煤矿管理 地面工程 施工界面
  • 简介: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认识、实践层面拓展着我们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Internet的迅速普及,正是依靠不计其数、丰富多彩的网站。而网站是由网页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所以说网页作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界面设计对用户获取互联网信息、视觉审美的感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用户的亲切感和使用意愿,因此,网页的设计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很重要领域。本论文从大数据、技术人机工程和美学理论等方面对网页界面的人性化设计进行具体阐述。

  • 标签: 网页设计 美学 人机工程 大数据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合磁场(CMF)治疗对骨腱界面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将由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的24只成年新西兰雄兔建立髌骨部分切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治疗组术后给予CMF治疗(30 min/d),对照组予以假治疗(设备关机状态)。术后12周收获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行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愈合界面骨、纤维软骨的形成和成熟。影像学检测发现治疗组面积、长度、骨矿化含量、骨密度和骨显微形态学参数等量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拉断实验显示,治疗组的横截面积、拉断负荷、极限强度、拉断能量等力学性能指标[(29.58±4.55) mm2、(229.2±59.4) N、(8.27±1.21) MPa、(0.478±0.149) J]明显高于对照组[(21.25±3.33) mm2、(154.2±40.9) N、(6.57±1.16) MPa、(0.268±0.140) J,t=3.619、2.547、2.484、2.516,P<0.05]。结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骨腱界面损伤后修复。

  • 标签: 骨腱界面 组合磁场治疗 生物物理刺激
  • 简介:摘要骨软骨组织是由软骨和骨骼两个明显不同组织构成的界面组织,这两种组织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机械特征、生物电学特征以及生理代谢存在差异。鉴于从关节软骨表面到软骨下骨存在多种梯度变化,本文通过对这些梯度变化充分研究,可以寻求同时再生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界面组织工程方法。本文旨在研究骨软骨组织从关节软骨表面到软骨下骨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机械特征、生物电学特征以及生理代谢变化。

  • 标签: 软骨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包括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内界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它们之间形成类似基膜复合体的结构。儿童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与成人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在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异常紧密、基底部后缘紧邻锯齿缘、内界膜菲薄等。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基底部向后移位,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减弱,视网膜内界膜增厚、弹性下降,并出现玻璃体后脱离等改变。深刻认识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真正理解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 标签: 玻璃体后皮质 视网膜内界膜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儿童 述评
  • 简介:摘要腱骨界面连接肌腱和骨,其作用是实现力学传递和生物学信息交流。但这一结构损伤后术中难以恢复原有层次,形成纤维瘢痕,性能降低。因此,腱骨界面愈合是运动医学领域关注热点。尽管有多项研究显示多种分子和细胞参与腱骨界面重建过程,但具体机制仍然未明确。当前治疗模式研究繁多,临床治疗方案多样且未统一。笔者就腱骨界面愈合的生物学和力学机制及促进愈合主要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腱骨界面愈合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 标签: 骨骼 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观察不同方法处理牙本质后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的表现差异。方法选取20颗因治疗需要拔除的人前磨牙,去除牙齿冠方1/3暴露牙本质,随机分为A、B、C、D共4组,每组5颗牙。于各组牙齿牙本质表面涂抹粘接剂并光固化后,保持A组及C组牙齿表面干燥条件下树脂粘接。于B组及D组牙齿牙本质表面喷洒水雾模拟唾液污染后树脂粘接。在牙本质树脂粘接后使用OCT对样本扫描成像。结果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在OCT图像上显示为显著高亮度影像,与周围正常组织及粘接区域分界清晰。无论是在激光蚀刻后或是酸蚀剂蚀刻后,干燥条件下的树脂粘接并不能完全杜绝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的发生,水汽污染条件下树脂粘接后的粘接界面缺陷更加明显。结论OCT系统在牙本质树脂粘接过程中可对牙本质及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进行有效监测,能准确显示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具有作为临床治疗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潜力。相比于激光蚀刻技术,磷酸酸蚀剂蚀刻操作简便,且能减少干燥或污染状态下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的发生。

  • 标签: 铒激光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树脂充填 牙本质
  • 简介:摘要针对操控台显示界面通用标准的一般性特点及航空航天特定领域标准与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使用情境的差异,有必要结合国外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的功效学研究进展,开展我国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人机工程设计的标准制定。在此基础上,立足增强人机配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出了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人机工程设计标准的主要内容、关键技术及研制方法,对构建船舶操控台显示界面人机工程的工效学设计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船舶 操控台 显示界面 人机工程 标准化
  •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HM)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光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显示了HM患眼的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VRIA),其中较为常见的表现类型主要是玻璃体后脱离和血管旁异常。在HM患眼中,玻璃体后脱离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且发生年龄相对更早。血管旁异常主要包括血管旁微皱褶、血管旁囊肿、血管旁板层裂孔和血管旁视网膜劈裂,前两者为早期病变,后两者为晚期病变。VRIA与HM眼底并发症密切相关,如近视性黄斑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VRIA可能发展为近视性黄斑视网膜劈裂,进而形成全层黄斑裂孔,甚至导致视网膜脱离。因此,HM患眼VRIA的检查和判断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临床眼底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玻璃体脱离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脱离 综述
  • 简介:摘要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 G,HLA-G)作为非经典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分子,在母-胎界面的绒毛膜外滋养层细胞上特异性表达。妊娠期间,胎儿同种异源的绒毛膜外滋养细胞侵入子宫黏膜,却免于母体来源的免疫细胞攻击,其中HLA-G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关于HLA-G在母-胎界面特殊调控方式的研究,特别是与各类免疫细胞及膜表面受体作用的分子机制,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着重对HLA-G在母-胎界面的表达、调节及与相关免疫细胞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G 母-胎界面 母-胎免疫耐受 绒毛外滋养细胞
  • 简介:摘要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育龄期女性常见不良妊娠结局,其病因复杂,至今尚不明确。其中,母-胎界面微环境在维持妊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母-胎界面微环境主要包括滋养层细胞、蜕膜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而这些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可能会诱发母-胎界面微环境的改变,如螺旋动脉重塑障碍、蜕膜化异常等,从而导致RSA。本文围绕这三种主要细胞在RSA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复发性流产 母-胎界面 免疫细胞 滋养层细胞 蜕膜基质细胞
  • 作者: 张超 杨斌 王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30079 ,College of Dentist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IL 60612, U S A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自固化树脂充填Ⅴ类洞后充填体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方法选用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56颗(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制备Ⅴ类洞,分为2组(每组28颗)。实验组用预处理剂(Tooth primer)和新型自固化树脂(Bondfill SB)充填,对照组用自酸蚀粘接剂(Scotchbond Universal)和光固化复合树脂(Z100)充填。充填后样本牙进行疲劳实验:机械循环加载(49 N、1 Hz频率120万次)和冷热循环加载(5和55 ℃的水中分别浸泡1 min,共3 000次),模拟口腔环境的咀嚼负荷和温度变化。疲劳实验前后样本牙浸入50%氨化硝酸银溶液并还原银离子。用扫描电镜检测分析充填体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和内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用透射电镜观察牙本质界面超微结构。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实验组牙本质表面边缘间隙较对照组小。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釉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0.67±0.15)μm]显著小于实验组[(33.54±10.27)μm](P<0.05)。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釉质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55.08±15.20)%]显著大于实验组[(25.15±12.47)%](P<0.05)。疲劳实验后实验组充填体表面和内部更易观察到内聚破坏。透射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本质界面比实验组有更多的银沉淀物;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实验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和充填体内部。结论充填Ⅴ类洞时本项研究所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在牙釉质界面有较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而新型自固化复合树脂在牙本质界面有良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

  • 标签: 复合树脂类 牙修复体修复 Ⅴ类洞 界面适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电刀和超声刀两种能量器械在肺段切除术中分离段间交界面效果的差异。方法建立离体猪肺的肺段切除术模型,使用两种能量器械分别行段间交界面的分离,比较两组肺段切除术模型的漏气、切缘损伤等指标。结果使用电刀和超声刀分割后,段间交界面的漏气程度无明显差异[(17.3±1.0)cmH2O对(16.4±2.9)cmH2O,1 cmH2O=0.098 kPa,P=0.17]。超声刀导致的切缘热损伤深度显著小于电刀[(354.35±98.81)μm对(819.70±158.00)μm,P<0.01]。结论使用电刀和超声刀分割段间交界面各具优缺点,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情况合理选择能量器械。

  • 标签: 能量器械 肺段切除术 段间交界面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早期妊娠妇女全身性与母-胎界面局部氧化应激状态的相关性及各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因素,探究早期妊娠丢失(early pregnancy loss,EPL)与脂质过氧化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计划生育科招募EPL病例组和正常早期妊娠人工流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每组各103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及妊娠绒毛组织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T-AOC水平(血清检测每组各103例,绒毛组织检测每组各60例)。分析各标志物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血清和绒毛组织中含量的相关性,比较两组间各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病例组绒毛MDA、T-AOC及对照组绒毛MDA、T-AOC均与其血清标志物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44, P<0.001; r=0.312, P=0.015; r=0.712, P<0.001; r=0.650, P<0.001。除病例组绒毛MDA外,两组血清和对照组绒毛MDA及T-AOC均随妊娠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病例组的妊娠时间每增加1周,血清MDA增加8.3% (P=0.005),血清T-AOC增加4.2% (P=0.002),绒毛T-AOC增加2.6% (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妊娠时间每增加1周,血清MDA增加11.3% (P=0.004),血清T-AOC增加5.4% (P=0.007),绒毛MDA增加18.7% (P=0.017),绒毛T-AOC增加8.4% (P=0.009)。调整妊娠时间后,病例组血清T-AOC比对照组低13.4% (P<0.001),绒毛T-AOC比对照组低33.7% (P<0.001),绒毛MDA比对照组高30.1% (P=0.012),两组血清MD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妊娠妇女全身性氧化应激状态与母-胎界面同步,妊娠时间是影响血清和绒毛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重要因素,EPL与孕妇全身性和母-胎界面抗氧化能力降低以及母-胎界面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 标签: 流产,稽留 流产,自然 氧化性应激 血清 绒毛膜绒毛 脂质过氧化 抗氧化能力
  • 简介:摘要随着油气田行业作业过程的管理规范化,越来越多的作业现场使用到视频监控系统,在涉源、涉爆、存储式测井等作业时,多使用移动视频监控系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可避免现场布线工作,快速响应作业监控需求,增加作业效率。

  • 标签: 视频监控 移动 无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干预对肩关节镜手术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施常规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降温组和升温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术中受压界面皮肤实施降温干预,升温组则实施升温干预。观察手术不同时间段各组温度变化和差异,比较术后72 h各组PI的发生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价值。结果三组麻醉前、手术开始时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升温组术中、术后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明显高于降温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降温组PI总发生率最高,与升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术中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AUC为0.423(0.329,0.518),最佳截断值为35.635时,敏感性为81.80%,特异性为78.90%。结论对术中患者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实施有效干预,可以降低术后PI的发生率。

  • 标签: 受压界面 皮肤温度 压力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