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如今全球经济都在快速发展,我国也不例外,这使得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而在母婴生活领域中,母婴生活一站式智能冲奶机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快了母婴生活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将对母婴生活一站式智能冲奶机的具体使用方法和重要意义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妊娠期急性弓形虫感染可继发胎儿宫内感染,导致死胎或胎儿先天发育异常,生后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可遗留长期后遗症,需要重视弓形虫的母婴传播,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弓形虫病,先天性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妊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孙芳芳 程澄 陆慧慧 曾湛 李明慧 谢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之一,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超过2.57亿人,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合并症、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给社会及个体均造成了严重伤害。在我国,慢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因此,阻断HBV的MTCT是预防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阻断HBV MTCT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抗病毒治疗 乙肝疫苗
  • 简介:摘要铊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孕期铊暴露引起的不良母婴健康效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研究从铊暴露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孕期铊暴露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孕期铊暴露对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孕期铊暴露引起不良母婴健康效应的潜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可为深入研究孕期铊暴露的危害、预防和控制提供新的依据。

  • 标签: 环境暴露 怀孕期间 母婴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已发表经同行评议的妊娠合并COVID-19的研究,总结COVID-19孕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母婴结局,全面了解COVID-19孕妇的母婴情况,探索新型冠状病毒的宫内垂直传播证据。方法检索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4月9日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华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发表的妊娠合并COVID-19的文献,并在世界卫生组织COVID-19数据库和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中进行补充检索,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报告母婴结局或COVID-19孕妇继续妊娠并报告母胎情况的文献。分别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进行文献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提取并分析孕产妇临床表现、围产期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系统回顾。结果(1)最终纳入29篇文献中,146例病毒核酸阳性确诊孕妇,其中114例(2例双胎)孕妇分娩116例新生儿。8例(5.5%,8/146)重症孕妇,包括5例重型COVID-19,3例未明确分型但入住重症监护室治疗。69.9%(102/146)剖宫产,8.2%(12/146)阴道分娩,20.5%(30/146)继续妊娠,1例(0.7%,1/146)双向情感障碍发作中孕期(孕26周)引产,1例(0.7%,1/146)早孕期(孕6周)人工流产。发热(58.2%,85/146)、咳嗽(32.9%,48/146)是常见的症状;15.8%(23/146)入院时无感染相关症状;20.5%(30/146)产后出现感染相关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实验室检查中,主要为淋巴细胞减少(49.6%,56/113)和C-反应蛋白升高(58.4%,66/113)。肺部CT以双肺多发斑片状毛玻璃影多见(79.7%,94/118)。(2)92.2%(107/116)新生儿结局良好。7.8%(9/116)新生儿有不同程度异常,其中6例有呼吸困难、发绀及呕吐等表现,包括1例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1例生后36 h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例死产,死亡原因未述,但排除宫内垂直传播;1例病情较重孕妇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死亡。结论COVID-19孕妇重症比例低,妊娠结局良好,虽有新生儿不良结局报道,但缺乏宫内垂直传播证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妊娠结局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2013年发表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相应推荐意见,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4)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或出生时健康状况不佳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合理的免疫预防;(5)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而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6)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7)HBsAg阳性母亲,即使母亲HBeAg阳性、乳头损伤或出血、新生儿/婴儿口腔黏膜损伤,均推荐母乳喂养;(8)如母亲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建议母乳喂养,同时随访新生儿是否产生不良后果;(9)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7~12月龄时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若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都阴性,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乙肝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传染病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急性肾损伤(PPAKI)的临床特征及母婴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产妇资料,记录符合PPAKI定义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统计分析PPAKI的发病情况、病因及母婴结局。结果共有8437例产妇纳入研究,33例患者符合PPAKI诊断,发病率0.39%(33/8437)。69.7%(23/33)的患者需要ICU救治。AKI主要病因包括:HELLP综合征75.8%(25/33),子痫前期72.7%(24/33),产后大出血60.6%(20/33)。54.5%(18/33)的患者行肾脏替代治疗(RRT), RRT和非RRT的肾脏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78.8%(26/33)的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3.0%(1/33)的患者肾功能部分恢复,6.1%(2/33)的患者出院未再复查,失访率9.1%(3/33),仅3.0%(1/33)的患者透析依赖,无产妇死亡。胎儿早产发生率70.3%(26/37),低体重儿67.6%(25/37),胎儿存活率75.7%(28/37),存活患儿均身体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结论PPAKI主要病因为HELLP综合征和子痫前期,是否替代治疗对肾脏恢复时间无影响,经积极诊治,母亲和胎儿预后良好。

  • 标签: 产后期 急性肾损伤 HELLP综合征 先兆子痫 肾替代疗法
  • 简介:摘要目前,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较少报道。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2月2日收治了1例单胎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已顺利剖宫产一男婴。患者目前病情好转,婴儿经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核酸检测确诊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提示2019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存在母婴垂直传播途径。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妊娠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垂直传播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院外生活质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84例妊高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诊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两组干预6个月后评价各组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生活质量及母婴妊娠结局状况。结果两组延续性护理前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得到不同程度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A、SAS、HAMD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现子痫、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和产后感染的患者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妊高征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协助患者控制血压,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 延续性护理 生活质量 心理情绪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管理是围产医学的热点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外已发布了多版指南和共识,但由于缺乏对此病原体的认识及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COVID-19对母婴健康发展是否存在不利影响尚不明确。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的最新证据,对COVID-19孕产妇的母婴垂直传播风险、母乳喂养和母婴互动的安全性进行总结,提出临床实践建议,以期为临床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COVID-19 母婴传播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临港地区孕妇孕期碘营养状态与孕妇及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关系,为是否需要开展孕妇尿碘监测及采取补碘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采用前瞻性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择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产科门诊建卡产检的妊娠妇女作为调查对象,所有调查对象分为孕早(5~12周)、中(22~24周)、晚期(36~37周),采集24 h尿液和血样,测定尿碘含量、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在孕晚期孕妇的新生儿出生72 h后,采集足跟血测定新生儿TSH。分析不同孕期、不同尿碘水平孕妇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差异,以及不同尿碘水平孕妇的新生儿TSH水平。结果共调查孕早、中、晚期孕妇109、90、54例,孕早、中、晚期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20.95、136.30、116.80 μg/L,不同孕期妇女尿碘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早、中、晚期尿碘< 150 μg/L的比例分别为75.2%(82/109)、61.1%(55/90)、59.3%(32/54)。孕早、中、晚期孕妇血清TSH中位数分别为1.81、1.95、2.29 mU/L;FT3分别为(5.21 ± 0.84)、(4.79 ± 0.72)、(4.13 ± 0.56)pmol/L;FT4分别为(16.48 ± 2.58)、(15.02 ± 2.78)、(13.31 ± 1.87)pmol/L。孕晚期FT3、FT4低于孕早、中期,而孕晚期TSH则高于孕早、中期(P均< 0.05)。不同尿碘水平下,孕早、中、晚期孕妇血清FT3、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新生儿足跟血TSH中位数为1.48 mU/L,孕晚期尿碘< 150 μg/L的孕妇分娩新生儿的足跟血TSH水平与孕晚期尿碘≥150 μg/L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1.09,2.23)比1.42(1.14,2.61)mU/L,Z=- 0.354,P > 0.05]。结论上海市临港地区孕妇总体存在碘营养不足,但由于机体代偿调节作用,对母婴的甲状腺功能影响不明显,应在妊娠期开展尿碘检测,科学合理的补碘。

  • 标签: 甲状腺功能 孕妇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早断脐法相比,延迟断脐不会增加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均数差(MD)=-40.69,95%置信区间(95%CI)(-83.05~1.67),P>0.05]及24 h出血量[MD=-10.33,95%CI(-22.47~1.81),P>0.05],不会延长第三产程[MD=0.32,95%CI(-0.71~1.35),P>0.05]。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MD=0.05,95%CI(-0.02~0.12),P>0.05]及5 min Apgar评分[MD=-0.01,95%CI(-0.04~0.03),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新生儿体质量[MD=72.91,95%CI(-53.98~199.80),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断脐可以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MD=17.69,95%CI(13.55~21.83),P<0.01]及胆红素峰值[MD=17.50,95%CI(11.88~23.12),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断脐与早断脐相比不会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及延长第三产程,对产妇无不良影响。可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峰值水平,但对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延迟断脐 早断脐 母婴结局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我国今冬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孕产妇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更成为感染防控的重点人群。基于现有的临床数据及研究资料,妊娠中晚期合并COVID-19感染孕妇的临床特征与非妊娠期成人患者相似,暂无证据表明COVID-19孕妇容易发展为重症肺炎或死亡。且尚未发现妊娠晚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导致宫内垂直传播和乳汁传播的证据。后续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应继续对妊娠合并COVID-19感染的临床病例进行收集、归纳和总结,并加强对COVID-19感染产妇及其新生儿的随访。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早断脐法相比,延迟断脐不会增加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均数差(MD)=-40.69,95%置信区间(95%CI)(-83.05~1.67),P>0.05]及24 h出血量[MD=-10.33,95%CI(-22.47~1.81),P>0.05],不会延长第三产程[MD=0.32,95%CI(-0.71~1.35),P>0.05]。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MD=0.05,95%CI(-0.02~0.12),P>0.05]及5 min Apgar评分[MD=-0.01,95%CI(-0.04~0.03),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新生儿体质量[MD=72.91,95%CI(-53.98~199.80),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断脐可以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MD=17.69,95%CI(13.55~21.83),P<0.01]及胆红素峰值[MD=17.50,95%CI(11.88~23.12),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断脐与早断脐相比不会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及延长第三产程,对产妇无不良影响。可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峰值水平,但对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延迟断脐 早断脐 母婴结局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5 min即刻剖宫产和急诊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行5 min即刻剖宫产的107例产妇为即刻剖宫产组,按照1∶2的配对比例从同时期行急诊剖宫产的6 800例产妇中选取214例为急诊剖宫产组。行5 min即刻剖宫产指征的前5位为胎儿严重窘迫26例、胎盘完全剥离22例、前置胎盘致产前大出血18例、羊水极少10例、重度子痫9例;行急诊剖宫产指征的前5位为轻、中度胎儿窘迫58例、臀位17例、轻中度子痫16例、胎头下降停滞16例、羊水过少16例。分析两组剖宫产术后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住院费、产后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新生儿生后Apgar评分、死亡情况,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相关因素。结果即刻剖宫产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住院费用高于急诊剖宫产组[(363.5±126.3)比(312.2±77.4)ml,t=4.48,P<0.01;(11 160±5 990)比(9 810±5 200)元,t=2.05,P=0.04],两组产后心率[(81.8±8.2)比(81.6±7.9)次/min,t=0.23,P=0.82]、收缩压[(113.6±10.6)比(113.7±8.5)mmHg(1 mmHg=0.133 kPa),t=-0.12,P=0.90]、舒张压[(71.2±8.9)比(71.0±7.0)mmHg,t=0.34,P=0.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刻剖宫产组新生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8.25±2.95)分、5 min Apgar评分(9.11±2.35)分,低于急诊剖宫产组的(9.72±1.35)和(9.83±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1;t=-3.61,P<0.01);即刻剖宫产组新生儿转入NICU率为30.84%(33/107),高于急诊剖宫产组的14.49%(3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5,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周(OR=1.31,95%CI:1.06~1.62)、新生儿出生体重(OR=1.40,95%CI:1.11~2.40)、剖宫产方式(OR=2.32,95%CI:1.15~4.78)是新生儿转入NICU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5 min即刻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多与产妇合并疾病多有关,且增加新生儿转入NICU率,对新生儿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 标签: 剖宫产术 急诊处理 预后 产后出血 重症监护,新生儿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阻断方案的改进及推广,使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慢性HBV感染率大幅下降,但仍未能达到完全阻断。目前,HBV母婴阻断仍有一些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比如HBV母婴阻断失败的因素、宫内感染的因素、母乳喂养问题、隐匿性HBV感染问题等;另外,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HBV高流行区域育龄期女性HBV感染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灭乙型肝炎的伟大目标,HBV母婴阻断还需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母婴阻断 失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