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在基层医院应用肋骨固定治疗肋骨骨折(R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150例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对照试验(RCT)分为观察组(n=78)及对照组(n=72)。观察组给予记忆合金胸部护板做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胸带固定治疗,观察两组骨折开始治疗后1 h、12 h、24 h及48 h,咳嗽时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RS)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 h、12 h、24 h、48 h咳嗽时的疼痛程度分别为(7.13±1.09)分、(5.15±1.18)分、(3.05±0.68)分、(2.01±0.52)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疼痛时间、布洛芬用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肺部并发症分别为(8.19±3.27)d、(6 000.00±83.00)mg、(4.59±0.54)d、(14.63±3.52)d、11.54%(9/7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应用肋骨固定治疗肋骨骨折(RF)患者可以更简便、快捷、固定可靠、安全、有效的固定各种类型的肋骨骨折,组织相容性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有效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大大的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是治疗肋骨骨折简单而有效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肋骨骨折 胸外科 胸部护板外固定 胸带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牵引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62例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0~78岁[(47.1±13.4)岁]。胫骨干骨折30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胫骨远端骨折15例。骨折AO/OTA分型:4A型18例,4B型24例,4C型20例。30例采用牵引固定支架牵引(A组),32例采用跟骨结节牵引(B组)。比较两组牵引后第3天的伤肢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两组筋膜切开率、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外伤至Ⅱ期确定性手术前的观察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和非计划二次手术率。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1±2.7)个月]。A组CK为315.6(140.0, 531.5)U/L,显著低于B组的465.5(277.0,1 240.5)U/L(P<0.05);两组ALT、BUN及LD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筋膜切开率[40%(12/30)]高于B组[34%(1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为(68.5±17.1)min,显著低于B组的(89.0±15.1)min(P<0.05)。A组非计划二次手术率[3%(1/30)]低于B组[25%(8/32)](P<0.05)。两组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hner-Wruhs评分优17例,良5例,中2例,差6例,优良率为73%;B组优13例,良3例,中7例,差9例,优良率为50%(P>0.05)。结论与跟骨结节牵引比较,牵引固定支架可以减轻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术中维持骨折复位有助于缩短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

  • 标签: 骨折 胫骨 腓骨 外固定器 损害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单边轨道延长固定支架治疗肱骨短缩合并近端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单边轨道固定支架治疗的10例肱骨短缩合并近端畸形患者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15~27岁,平均19.6岁。肱骨短缩伴近端内翻8例,伴肱骨近端内翻并后凸畸形2例;肱骨短缩6~11 cm,平均8.5 cm。上臂外侧置入半钉,安装单边外固定支架,于近端截骨后即时矫正肱骨近端畸形,中段截骨后予以缓慢延长。根据Cattaneo等制定的标准评价肢体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5~41个月(平均20个月)。延长长度5~12 cm(平均7.5 cm);肩关节展幅度平均为160°(130°~180°),比术前(平均90°)改善。9例患者延长区成骨良好,1例因延长区成骨不良,进行了自体髂骨移植后愈合。未出现钉道深部感染、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肢体功能根据Cattaneo等的标准:8例9侧肢体为优,2例为良。结论单边轨道延长固定支架是治疗肱骨短缩合并近端畸形的可靠选择,掌握固定支架安装技术,防治并发症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外固定器 肱骨 畸形 牵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切口切开复位接骨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区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切口切开复位接骨固定治疗的20例(25足)跟骨闭合性骨折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16~60岁,平均41.8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3例,Ⅲ型15例,Ⅳ型2例。采用牵引、挤压、撬拨及跗骨窦窗直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足跟后方切口置入接骨,闭合拧入螺钉固定。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öhler角、Gissane角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单足骨折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64.5 min;术中单足透视3~6次,平均4.5次。术后1例1足局部出现约0.5 cm×0.3 cm的皮肤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伤口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7.3个月。骨折愈合,骨痂塑形好,后关节面平整,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末次随访时跟骨长度(80.5±4.2)mm、宽度(44.8±5.2)mm、高度(44.4±3.0)mm、Böhler角25.0°±5.1°、Gissane角113.8°±8.6°较均术前[(79.4±4.5) mm、(50.5±6.3)mm、(40.0±4.5)mm、12.0°±13.8°、107.0°±13.3°]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功能恢复按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优20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为92.0%。结论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切口切开复位接骨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具有切口、骨折复位好等优点,临床效果好。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跗骨窦 小切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并夹板固定后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宁波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法复位并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浆黏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以及血液中相关炎性因子(TNF-α、IL-1、IL-6)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1、-0.126、0.483、0.459,均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t=38.970、14.684、72.258、53.612;对照组:t=20.098、19.045、33.962、34.822,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t=-30.239、-7.043、-31.815、-10.359,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8%(80/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6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89,P<0.05)。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复位并夹板固定后结合中药熏洗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桡骨骨折 手法,骨科 骨折固定术 夹板 中草药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微型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微型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6.77%,30/31)高于对照组(74.19%,23/31),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与微型固定支架联合治疗可缩短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克氏针固定 Lisfranc关节损伤 微型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法整复联合夹板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RUSS评分、Cooney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常规切开复位夹板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研究组采用手法整复联合夹板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1%,优于对照组的73.5%(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RUSS评分、Coone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手法整复联合夹板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治疗,可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骨折线愈合较好,易操作、术后恢复快,极大提升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疗效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法整复 小夹板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RUSS评分 Cooney评分 生活自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行固定支架患者(n=300)的资料,以术后病例记录中是否发生针孔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采用赋值法构建风险预测等级分级。结果300例骨固定支架患者中,发生针孔感染者103例(34.33%),未发生感染者197例(65.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OR=4.726(糖尿病、肺部感染之一)、17.053(糖尿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之二)]、术后白蛋白水平[OR=0.082(<25 g/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OR=3.715(>90~120 g/L)、9.720(>60~90 g/L)、7.338(30~60 g/L)]、术中出血量[OR=2.196(200~400 ml)、OR=3.256(>400 ml)]及消毒液类别[OR=3.897(氯己定)、3.625(碘伏+氯己定)]是骨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出模型≥7分为高风险组,5~6分为较高风险组,4分为中风险组,3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为较低风险组。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骨科固定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为医护人员及时识别固定感染风险提供参考,尽早预防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骨科 外固定器 针孔感染 等级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雪橇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雪橇固定治疗的21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0例;左侧14例,右侧7例;年龄18~68岁(平均42.0岁)。术前尺骨鹰嘴骨折根据Mayo分型:ⅠA型1例,ⅡA型11例,ⅡB 9例;根据Schatzker分型:A型1例,B型4例,C型16例。记录手术时间,并在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得13~34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39.8°(125°~160°),旋前-旋后活动度平均为177.9°(160°~180°)。手术时间平均为77.8 min(40~135 min)。4例患者术后出现鹰嘴皮肤不适感,其中2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其余17例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螺钉松动、切口感染、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平均为97.9分(85~100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0.2分(0~2分)。结论雪橇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疗效良好。

  • 标签: 肘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回顾性研究 雪橇板技术 尺骨鹰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钛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进行治疗的颌面部骨折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钢丝结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钛坚强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功能康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对照组为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颌面部骨折患者采取钛坚强内固定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颌面部骨折 钛板 坚强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Lisfranc韧带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钉固定与实心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正常人体足部的CT断层扫描数据,重建足部几何形态,截断Lisfranc韧带、第1、2跖骨跖跗韧带,模拟单纯韧带断裂的Lisfranc损伤。应用Abaqus6.14软件分别在钉固定模型(共2块锁定钢板+8颗锁定螺钉+1枚实心螺钉)及螺钉固定模型(3枚实心螺钉)上加载载荷后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模型整体的应力应变情况、足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以及内固定系统自身的应力分布。结果在相同载荷下,钉固定模型整体的应力分布集中在钉系统上,螺钉固定时内固定应力同样明显高于骨质;两种固定下整个足部模型的形变均为足弓下榻,内侧柱明显。钉固定模型内中柱的钉孔应力最大为39.91 MPa,小于螺钉固定模型的53.13 MPa。钉固定模型内侧楔骨与第1跖骨相对位移为8.515×10-1 mm,大于螺钉固定模型的3.893×10-1 mm。二者内固定自身均有应力集中现象,钉固定应力集中于固定第1跖跗关节的钢板中段偏腓侧,两端应力分布较小,螺钉固定应力峰值位于固定第1跖跗关节的内侧柱螺钉中部,明显高于钉尖和钉尾。钉系统应力峰值为239.5 MPa,小于螺钉系统的256.8 MPa。结论实心螺钉内固定Lisfranc损伤中表现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强于背侧钢板,但其自身承受应力更多,发生断钉的风险也更高。

  • 标签: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Lisfranc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固定股骨近端接骨(PFP)及锁定加压接骨(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髋关节 骨折,不愈合 骨折固定术,髓内 髓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掌侧锁定接骨(volar locking plate,VLP)和固定支架(external fixation,EF)治疗桡骨远端AO C2/C3型骨折的影像学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我们共收治62例AO C2/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23例接受EF治疗,39例接受VLP治疗。采用Gartland-Werley量表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价总体治疗效果与功能恢复情况,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影像学参数包括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面台阶。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是否优势手、致伤原因、手术时间、是否植骨和随访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为12~47个月,平均17.1个月。末次随访时,VLP组在腕关节屈曲(VLP组69.7°、EF组62.3°,P<0.001)、前臂旋前(VLP组73.1°、EF组64.8°,P=0.027)和旋后(VLP组70.6°、EF组63.1°,P=0.033)角度方面恢复优于EF组,其他关节活动范围参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artland-Werley和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VLP组的尺骨变异为(0.6±1.3) mm,EF组为(1.6±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VLP组的关节阶梯为(0.5±1.1) mm,其改善明显优于EF组(1.2±1.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VLP组的28.2%和EF组的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VLP固定在腕关节活动度(屈曲、旋前和旋后)、尺骨变异矫正和改善关节一致性方面表现出比EF固定更好的性能。

  • 标签: 桡骨骨折 对比研究 掌侧接骨板 外固定支架
  • 作者: 朱跃良 蔡明 徐永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杭州 310009,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诸暨医院)骨科 311800,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固定减张牵引对肢体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皮瓣难以覆盖的肢体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1~56岁[(37.8 ± 11.2)岁]。创面部位:下肢15例,上肢6例。缺损面积:1.2 cm×1.0 cm~22.0 cm×17.1 cm。肢体创面清创后,根据创面形状和部位,使用Ilizarov骨固定减张牵引装置。术后第1天开始,以1 mm/d的速度缓慢牵张,并根据创面的皮肤闭合角度调整牵引方向。观察创面减张牵引、创面愈合时间。采用伤口临床愈合评分评估术后5,30 d伤口愈合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绘制创面愈合生存曲线,观察创面减张牵引中位时间、愈合中位时间及最终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4.5 ± 1.7)个月]。创面经过装置减张牵引后均得到明显缩小,减张牵引时间为6~23 d[(7.8 ± 2.3)d],创面愈合时间15~47 d[(23.0 ± 3.3)d]。临床愈合评分术后5 d为(3.2 ± 0.9)分,30 d为(0.7 ± 0.2)分(P < 0.05)。Paley分类并发症出现15个问题,0个障碍,0个后遗症。创面生存曲线显示减张牵引中位时间为16 d,创面愈合中位时间34 d。最终创面直接关闭愈合10例,植皮愈合8例,缝合愈合3例。所有创面愈合后无复发。结论对于皮瓣难以覆盖肢体创面,骨固定减张牵引装置可有效闭合,促进创面愈合,且疗程短,并发症少,创面复发率低。

  • 标签: 伤口闭合技术 伊利扎罗夫技术 减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Orthofix固定支架在治疗累及关节的闭合掌指骨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我们应用微型Orthofix固定支架治疗累及关节的闭合掌指骨骨折患者24例,术中透视下闭合复位固定支架跨关节固定于功能位,术后4周松开外固定支架于关节轴线固定装置(以便关节可以沿轴线方向行适度主动屈伸活动)。术后6~8周复查X线片,视骨折愈合情况取出外固定支架并测量患者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评分及手指捏握力量,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固定支架拆除8周后随访时复查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结果术后6~8周复查X线片结果显示21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1例因固定支架松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固定拆除8周后复查,22例患者掌指关节平均主动屈伸活动范围为86.9°,近指间关节84.8°,VAS评分1.4分。手指捏握力量恢复至健侧的92%。结论微型Orthofix固定支架治疗累及关节的闭合掌指骨骨折,对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良好。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功能锻炼,后期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掌骨 指骨 骨折 微型Orthofix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轴向叩击联合支具固定治疗指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我科治疗指骨骨不连患者22例,其中18例为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4例为骨折固定治疗术后骨不连。18例内固定患者,拔除内固定物,骨折段予支具节段固定,并予规律轴向叩击治疗,刺激骨折端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4例固定治疗患者,改用支具节段固定,规律轴向叩击。结果2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以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段髓腔内骨质吸收为标准。愈合时间为9~12周,平均10周。愈合后随访2~5个月,平均3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骨折部位未再发骨折。结论轴向叩击联合支具固定治疗指骨骨不连,经济、有效,早期进行干预效果更佳。

  • 标签: 指骨 治疗结果 骨不连 轴向叩击 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构型的环形固定架对长骨斜形骨折断端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5根同一批次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塑料棒制作长骨中段斜形骨折模型,根据PE棒与固定架之间的连接方式随机分为五组,即单纯使用克氏针拉张固定组(克氏针组)、单纯使用橄榄针拉张固定组(橄榄针组)、单纯使用半针固定组(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半针单皮质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橄榄针拉张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橄榄针组)。对各组模型进行轴向压缩试验,测定200 N、400 N、600 N、800 N轴向负荷下的断端位移并计算出断端的轴向刚度,再对各组模型进行扭转试验,测定4 N·m、7 N·m、10 N·m扭转负荷下的断端扭转角度,计算断端的扭转刚度。结果随着轴向负荷由200 N逐渐增至800 N,各组构型PE棒断端的位移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轴向位移由小到大均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800 N轴向负荷下各组构型的轴向刚度由大到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863.93(824.32,875.87)N/mm]、橄榄针+半针组[119.92(113.16,123.58)N/mm]、半针组[81.92(79.42,82.40)N/mm]、橄榄针组[76.83(72.45,79.47)N/mm]、克氏针组[70.80(67.49,71.59)N/m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扭转负荷由4 N·m逐渐增至10 N·m,各组PE棒断端的扭转角度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扭转角度由小到大均依次为:半针组、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10 N·m扭转负荷下各组构型扭转刚度由大到依次为:半针组[1.80(1.63,1.85)N·m/°]、橄榄针+橄榄针组[1.05(1.02,1.07)N·m/°]、橄榄针+半针组[0.99(0.98,1.03)N·m/°]、橄榄针组[0.81(0.78,0.82)N·m/°]、克氏针组[0.75(0.74,0.76)N·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橄榄针或半针固定斜形骨折断端均可以增加固定架的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由于斜形骨折断端之间无法提供足够的相互支撑,使用半针固定骨折断端时轴向位移和扭转角度仍较大;通过橄榄针对斜形骨折远、近端及骨折断端行拉张固定,可有效控制断端之间的剪切及位移,为骨折愈合提供理想的力学环境。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外固定器 骨折 生物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合并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4条直肌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性斜视患者,其中第一眼位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眼位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愿者为C组。采用MRI冠状位扫描观察各组眼4条直肌Pulley位置及体积的差异,同时计算比较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比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集A组患者19例(38只眼),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0岁;B组患者10例(20只眼),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7岁;C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眼),3个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匹配(均P>0.05)。3个组间眼4条直肌Pulley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58.6±44.9)mm3,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34.7±35.6)mm3,C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437.5±49.3)mm3,A组、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均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5,6.025;均P<0.01);除内直肌,其他直肌肌肉体积在3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内直肌及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和C组比,B组患者体积比值更分散。结论共同性斜视合并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4条直肌Pulley位置变化不明显,内直肌体积明显减小,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分布较分散可能与度数垂直斜视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23-227)

  • 标签: 外斜视 动眼肌 斜视 磁共振成像 垂直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5年固定护理研究热点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外固定护理实践和研究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2015年8月—2020年7月发表的固定护理相关文献,利用书目信息数据挖掘系统软件和图形聚类工具包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20篇,其中英文文献318篇,中文文献402篇。提取频次≥23次的英文高频词25个,频次≥25次的中文高频词17个。聚类分析后获得2个英文研究热点,分别为护理研究中的信息获取与应用、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获得5个中文研究热点,分别为针道感染的预防、系统化护理对外固定患者的护理效果、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骨缺损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不同部位骨折的康复护理。结论可借助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对外固定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并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出台针对不同部位固定的护理指南,规范固定护理流程。同时,需注重固定患者在术后的功能恢复,以提高固定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 骨科 外固定 文献计量学 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