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属于蛋白质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极性强和跨膜受限等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临床应用中存在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生物效应多样和治疗响应丢失等问题。影响单抗药物血药浓度的因素包括靶部位受体数量、抗药物抗体水平、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早期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单抗药物给药剂量,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积极开展药物临床监测,提高单抗药物合理用药水平和不良反应预警能力,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 标签: 生物药学 药物监测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安全性 单克隆抗体药物
  • 简介:摘要为了防止特殊血型孕产妇产后出血时输血的延迟和(或)减少非ABO血型系统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病发生,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专家经共同讨论,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的内容包括:妊娠全周期的特殊血型抗原-抗体监测项目与时机,出现异常结果时应对措施,终止妊娠标准与时机,以及备血和输血等。

  • 标签: 孕妇 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球蛋白G Rho(D)免疫球蛋白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四川省2018年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腮)IgG抗体P水平。方法抽取四川省9个区县,分7个年龄组选择1 901名健康人抽取血标本,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中麻疹、风疹、流腮IgG抗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901名监测对象麻疹、风疹、流腮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3.69%、71.59%、63.12%,抗体平均几何浓度(GMC)分别为1 289.92 mIU/ml、87.63 IU/ml、425.62 U/ml。麻疹、风疹、流腮IgG抗体阳性率在各年龄组及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麻疹GMC在各年龄组及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麻疹完全保护能力(GMC≥1 000 mIU/ml)的个体仅占34.19%,风疹和流腮GMC在年龄组及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川省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流腮的抗体水平整体较低,应加强薄弱地区及重点年龄组疫苗接种工作。

  • 标签: 麻疹 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 抗体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线粒体2型(AMA-M2)抗体、抗糖蛋白210(gp210)抗体及抗核蛋白体100(sp100)抗体在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0例PBC患者作为PBC组,5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非PBC组。所有入选者均需接受AMA-M2抗体、gp210抗体及sp100抗体以及ALP、GGT、ALB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PBC组AMA-M2、gp210及sp100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非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BC组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高于非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与非PBC炎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AMA-M2、gp210、sp100及ANA可提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率,对PBC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抗线粒体2型抗体 抗糖蛋白210抗体 抗核蛋白体100抗体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被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核酸检测在确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对实验室和技术人员要求高、操作繁琐以及存在“漏检”可能等,应联合特异性抗体对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人群实现大规模批量筛查,且抗体的检测可降低医务人员在呼吸道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暴露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和性抗体
  • 作者: 钟晓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三台县中医院,四川绵阳621110
  • 简介: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通过血液、性行为、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的病毒,可以导致艾滋病的发生。为了确诊艾滋病,常常需要进行HIV抗体检验。然而,HIV抗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时间、感染类型、个体免疫系统状态、检测方法等。因此,在进行HIV抗体检验时,需要注意这些影响因素,以避免产生误诊或漏诊的情况。

  • 标签: HIV;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为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依托科睿唯安Cortellis数据库,通过检索全球ADC的上市情况、研发地域分布、药物适应症分布及临床试验部分管线等数据,分析目前ADC的整体研发态势和全球布局。结果截至2020年11月20日,全球处于活跃状态的ADC共414个,其中已上市10个;美国ADC研发数量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ADC主要用于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肺癌、胃癌等癌症治疗;国际在研管线中,靶点分布较为多样化,国内在研管线则相对集中,主要聚焦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结论对ADC的研发态势和全球布局进行了全面分析,为我国ADC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 标签: 抗体偶联药物 临床试验 研发管线
  • 简介:摘要报道1例抗锌指蛋白4(ZIC4)抗体、抗Hu抗体双重阳性的边缘性脑炎,患者中年女性,因记忆力下降、行走不稳、下肢麻木2个月余入院,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下降、共济失调、双下肢感觉障碍,磁共振示双侧颞叶、海马异常信号,肌电图示感觉神经损害,查血和脑脊液抗ZIC4抗体、抗Hu 抗体双重阳性,其他各项检查未发现肿瘤。主要诊断为边缘性脑炎合并亚急性小脑变性、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病,副肿瘤神经综合征。考虑存在潜在的肿瘤风险,需要长期随访。类似病例国内较少报道,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边缘叶脑炎 抗ZIC4抗体 抗Hu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特异性IgM/IgG抗体与中和抗体的关系,为探索机体接种SARS-CoV-2疫苗后的免疫反应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于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接种腺病毒载体SARS-CoV-2疫苗169例和灭活SARS-CoV-2疫苗211例外周静脉血血清,均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中和抗体和IgM/IgG抗体。对两组疫苗接种后血清中和抗体和IgM/IgG抗体三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腺病毒载体疫苗组中和抗体水平与IgM抗体水平(r=0.634,P<0.01)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与IgG抗体水平(r=0.860,P<0.01)呈高度正相关;灭活型疫苗组中和抗体水平与IgM抗体水平(r=0.394,P<0.01)呈弱正相关,与IgG抗体水平(r=0.554,P<0.01)呈中等程度正相关。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机体产生的IgM抗体和IgG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水平均不具备非常强的相关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IgM抗体 IgG抗体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疗效监测中起重要作用。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是当前的主流检测方式,但通常只能报告定性或半定量结果,而新近发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分类标准要求对自身抗体进行定量检测,且自身抗体的水平越高,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越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度可能更相关。本文就自身抗体精准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检测现状与挑战作一介绍。

  • 标签: 自身抗体 精准 定量
  • 简介:摘要自从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Graves病与烟雾病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介导的因果致病关系后,甲状腺自身抗体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甲状腺抗体异常可影响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文章对甲状腺自身抗体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脑动脉疾病 缩窄,病理性 自身抗体 甲状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79例COVID-19患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了解这两种抗体在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临床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79例,收集不同时期(发病后≤10 d、10<~20 d、20<~30 d、>30 d)血清样本共167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M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21.77 (10.18~128.65)和13.13 (6.08~35.14) vs 3.01 (1.69~8.69);χ2=27.442,P<0.01]。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G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124.22±36.79)和(120.04±63.25)vs(52.31±53.68),F/χ2=27.295,P<0.01)。康复出院后,重型和普通型患者的IgM、IgG抗体阳性率均高于轻型患者(P<0.01)。IgM和IgG抗体水平受检测时间影响,发病后10<~20 d的IgM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5),发病后>10 d的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1)。结论重型COVID-19患者体内能检测到更高水平的IgM和IgG抗体,且IgM和IgG抗体水平与患者发病后的检测时期密切相关。

  • 标签: COVID-19 特异性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S患者英夫利西单抗(IFX)谷浓度(TLs)与疗效的关系,了解抗IFX抗体(ATI)产生情况。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接受IFX治疗的AS患者38例。在第8次应用IFX前空腹抽取检测血清IFX-TLs和ATI水平,在第1次、第6次、第8次应用IFX前进行AS病情活动度评分(ASDA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 38例AS患者,其中6例(16%)出现了ATI。这6例患者第8次IFX给药(38周)时出现病情反弹。②以第8次IFX治疗相比第6次IFX治疗的ASDAS是否上升进行分组,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计算出IFX-TLs维持在0.635 μg/ml以上时,患者病情不易反跳。③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X-TLs与BMI相关[OR(95%CI)=1.536(1.023,2.308),P=0.039],与合并用药相关[OR(95%CI)=0.218(0.06,0.797),P=0.021]。结论ATI的产生以及IFX-TLs变化与IFX失应答密切相关,应定期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英夫利西单抗 抗体
  • 简介:摘要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自身抗体检测准确性至关重要。自身抗体检测技术不断发展,正逐步实现定量化、自动化、智能化,但其检测标准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本文将对自身抗体检测标准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如何实现标准化作一述评和讨论。

  • 标签: 自身抗体 免疫分析 参考标准
  • 简介:摘要纳米抗体凭借其优越的靶向性、稳定性、溶解度及组织穿透能力,已成为分子影像领域中的热门靶向分子。多种基于纳米抗体的分子影像探针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均已展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笔者主要介绍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在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其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 标签: 分子探针 纳米抗体 放射免疫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肿瘤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抗Ku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得到的3组患者间进行对比。结果4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8)岁,男女比例为1∶4。平均随访(11±7)个月,其中伴发恶性肿瘤2例,死亡3例。最常见的脏器受累为间质性肺疾病,共24例(60%);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为炎性肌病,共11例(28%),其次为SLE 9例(22%)。根据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32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后,40例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间质性肺疾病(84%,P<0.01)发生率最高,肾脏受累(0)、血细胞减少(0)、浆膜炎(0)的发生率最低(P均<0.01),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阳性率最高(16%,P=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为符合炎性肌病的特点;而C组的肾脏受累(57%)、狼疮皮疹(71%)、血细胞减少(57%)、低补体(71%)的发生率以及狼疮相关抗体(如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His抗体)、抗Nuc抗体、Rib抗体阳性率最高(P均<0.05),更符合SLE的疾病特点,这2组患者有各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几乎没有重叠。结论抗Ku抗体可以出现在各种自身免疫病中,其中最常见的为炎性肌病,其次为SLE。抗Ku抗体阳性的患者很少出现SLE和肌炎重叠,整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肿瘤等并发症。

  • 标签: 抗Ku抗体 抗dsDNA抗体 间质性肺疾病 炎性肌病 重叠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肺曲霉病发病隐蔽易被其基础疾病掩盖不易诊断,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高。指南建议将曲霉IgG抗体检测作为诊断慢性肺曲霉病的关键指标。但是目前大多数曲霉IgG抗体临床数据来自欧洲国家,中国人的曲霉特异性IgG抗体的生物参考区间仍有待确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曲霉IgG抗体的生物参考区间。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0月至12月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成年人,收集血清,采用丹娜曲霉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28-A3c的方法,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本实验室的生物参考区间。结果最终纳入291名患者健康个体,中位年龄37岁(19岁~82岁),其中男141名,中位年龄38岁(19岁~82岁),女150名,中位年龄38岁(20岁~78岁)。男性和女性健康成年人血清曲霉IgG抗体水平分别为20.579(43.618) AU/mL 28.387(48.158) 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因此依据男女性别差异分别建立参考区间。最终,曲霉IgG抗体水平参考区间为男性<111.405 AU/mL,女性<181.888 AU/mL。结论根据不同性别初步建立了该实验室血清中曲霉IgG抗体的生物学参考区间,为临床的相关疾病诊断提供了参考标准。

  • 标签: 生物参考区间 曲霉IgG抗体 慢性肺曲霉病
  • 作者: 周仁芳 胡朝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温岭医院检验科,台州3175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 中心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抗核抗体(ANA)检测的临床推广应用,ANA的实验室检测新技术不断涌现,如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的自动化技术、其他免疫学技术检测ANA及其特异性自身抗体等。上述进展对ANA的实验室检测及其规范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抗体,抗核 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测定
  • 简介:摘要2例抗乙酰胆碱抗体与抗电压门控钙通道抗体阳性的重症肌无力患儿,均为女性,确诊年龄分别为7、2岁,均以眼睑下垂、晨轻暮重起病,新斯的明试验阳性、重复电刺激示高频和低频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均递减>10%、血清学抗体检测阳性。例1在使用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治疗效果不佳后选择他克莫司治疗,随访6个月余肌无力症状缓解;例2在泼尼松联合溴吡斯的明治疗后随访1年3个月病情平稳。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