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相应解决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截肢患者的家庭照顾6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负担水平量表对研究对象负担水平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收集汇总。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创伤性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相应解决措施。结果创伤性截肢患者家庭照顾的身体负担维度平均分为(21.35±5.06)分,经济负担维度平均分为(13.12±2.26)分,心理负担维度平均分为(9.46±2.12)分,社会负担维度平均分(14.05±2.33)分,疾病观负担平均分(6.46±0.87)分,负担总平均分为(64.44±12.54)分,整体负担呈中度水平;截肢部位、家庭年均收入、患者自理能力、患者心理状态、治疗费用来源、社会支持度、照顾心理一致感均为创伤性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自理能力、患者心理状况、照顾心理一致感均为创伤性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负担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自理能力、患者心理状况、照顾心理一致感均为创伤性截肢患者家庭照顾负担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应对相关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照顾的负担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创伤性截肢患者 家庭照顾者 负担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糖尿病足下肢截肢的发病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135例次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截肢分为截肢组25例、非截肢组110例,对两组的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足分级、白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血脂四项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截肢率为18.5%(25/135)。截肢组的周围血管病变(PAD)患病率为68.0%,Wangner分级轻/重比例为6/19,均高于非截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38,P=0.014;χ2=48.316,P=0.012);非截肢组与截肢组的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7.9±2.1)×109/L比(9.1±2.3)×109/L,HbA1c(8.5±2.5)%比(9.3±2.4)%,C反应蛋白(4.0±1.0)mg/L比(7.0±1.0)mg/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0.3)mmol/L比(0.8±0.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0、2.210、-4.461、2.510,均P<0.05)。结论PAD是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危险因素,Wagner分级越高、HbA1c、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越高,则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风险越高。

  • 标签: 糖尿病足 糖尿病血管病变 Wagner分级 糖化血红蛋白 感染 白细胞 截肢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创伤性截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7月— 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54例创伤性截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13例;年龄39~72岁,平均52.7岁。29例予MDT模式干预(观察组),25例予常规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入院当天、术后2,4,8周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入院当天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4,8周,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52.5±7.6)分、(48.3±7.1)分、(41.3±6.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8.0±12.0)分、(54.4±10.7)分、(50.4±9.3)分(P<0.05)。观察组SDS评分分别为(52.6±8.8)分、(47.9±7.6)分、(43.8±5.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8.4±12.4)分、(53.2±10.9)分、(49.5±8.7)分(P<0.05)。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57.2±8.9)分、(80.7±7.7)分、(94.7±3.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0.4±11.4)分、(70.9±9.5)分、(85.6±6.8)分(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截肢患者,MDT模式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截肢,创伤性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多学科协作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十余年后截肢伤员的腰背痛特征,探讨截肢伤员腰背痛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法,对汶川地震十余年后四川省德阳市的66例截肢伤员进行调查研究,内容包括伤员基本特征、截肢后腰背痛特征及功能情况。采用假肢评估问卷(PEQ)对截肢伤员的腰背痛发生率、疼痛强度、假肢使用能力、移动能力及沮丧感进行评估。结果截肢伤员的腰背痛发生率为67%,但疼痛发生频率较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发生残肢痛能显著预测截肢伤员腰背痛的发生[OR=6.08,95% CI(1.20,30.77),P=0.0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假肢移动能力能显著预测汶川地震后截肢伤员的腰背痛强度[β=0.74,95%CI(0.27,1.22),P<0.01],即截肢伤员使用假肢的移动能力越好,腰背痛的强度越低。结论汶川地震十余年后多数截肢伤员存在腰背痛,关注伤员的残肢痛及使用假肢移动的能力,对防治腰背痛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腰背痛 截肢 地震 发生率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恶性骨肿瘤青少年患者截肢后的真实体验,为其心理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于2019年2—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深度访谈12例因恶性骨肿瘤截肢的青少年患者。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取出5个主题,分别为负性心理感受、失去生命意义感、渴望回归社会、创伤后成长和信息需求。结论恶性骨肿瘤青少年患者截肢后表现出负向情绪心理感受,也获得了创伤后成长。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并重视青少年患者截肢后面临的诸多问题,帮助患者找回生命意义,协助患者做好截肢后的心理社会调适,从而提高患者心理健康。

  • 标签: 骨肿瘤 青少年 截肢 形象改变 负性情绪 创伤后成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专科协作干预方案对截肢患者术后幻肢痛(PLP)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8例单侧上肢截肢术后出现PLP患者为试验组,实施多专科协作干预方案;2019年1月-2019年12月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PLP出现次数、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差异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期间,试验组PLP次数为2(1,2)次/天,对照组为3(2,4)次/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31,P<0.01);干预后试验组SAS评分为(43.50±13.93)分,对照组为(51.07±12.8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1,P=0.039);干预后试验组PSQI评分为11.50(7.00,13.75)分,对照组为14.00(12.25,15.5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6,P<0.01)。结论多专科协作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能有效降低上肢截肢患者术后PLP出现的次数,降低焦虑程度,提升睡眠质量。

  • 标签: 幻肢痛 多专科协作 显微外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大截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的2 21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大截肢,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大截肢组(93例)和对照组(2 11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足大截肢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OR=2.78, 95%CI:1.10~7.51,P=0.027)、静息痛(OR=27.89, 95%CI:6.89~112.83,P<0.001)、足跟部溃疡(OR=9.07, 95%CI:1.19~11.13,P=0.016)、骨质破坏(OR=2.61, 95%CI:1.07~6.32,P=0.033)、ABI低(OR=13.93, 95%CI:3.56~54.54,P<0.001)、IDSA分级中重度感染(OR=7.12, 95%CI:1.44~29.37,P=0.035)是糖尿病足大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进行透析、静息痛、足跟部溃疡、骨质破坏、ABI低以及IDSA分级为3~4级是糖尿病足患者大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独立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是预防大截肢发生的关键。

  • 标签: 糖尿病足 危险因素 大截肢
  • 简介:摘要2018年10月18日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接诊1例右大腿近端内侧肿胀疼痛的49岁男性患者。患者因46年前右下肢烧伤已行2次截肢术,在笔者科室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右大腿内侧瘢痕性鳞状细胞癌转移,患者于上一级医院行局部活检后伤口仍溃烂不愈,患者要求化学治疗,于行第1周期化学治疗后10 d死亡。该病例提示临床医师针对烧伤后瘢痕溃疡应及早进行病理学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癌变恶化及转移。

  • 标签: 瘢痕 癌,鳞状细胞 截肢术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密切接触(密接)的密接(次密接)感染率,评估新冠病毒感染次密接的感染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且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的密接(与指示病例有明确的暴露时间)及其次密接进行持续医学观察,收集新冠病毒感染密接和次密接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感染风险。结果追踪调查了符合纳入条件的密接4 533例,14例密接转归为新冠病毒感染,感染率为0.31%。共追踪了次密接4 201例,均未发生后续感染。结论密接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该次密接无感染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密切接触者 次密接 感染风险
  • 简介:摘要幻肢痛和幻肢觉是临床治疗难点。本文报道1例幻肢痛伴幻肢觉的病例,在超声引导下经残肢末端神经脉冲射频术加残端神经瘤连续射频热凝术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总结其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以供疼痛临床诊疗参考。

  • 标签: 幻肢 疼痛 感觉 神经瘤 射频热凝 脉冲射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面-缺血-足部感染(WIFi)分级预估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DAO)患者腔内治疗术后发生截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医医院和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DAO患者80例,根据是否截肢分为截肢组(44例)和未截肢组(36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χ2=1.678,P=0.195)、年龄(t=1.697,P=0.094)、糖化血红蛋白(t=-0.419,P=0.677)、体质指数(t=-0.236,P=0.814)、入院空腹血糖(t=-0.640,P=0.524)、糖尿病病程(t=-0.732,P=0.466)、高血压病史(χ2=1.347,P=0.466)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截肢组W、I、Fi高级别的患者较未截肢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963、30.901、19.140,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I、Fi均为DAO患者腔内治疗术后发生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0.022~0.309,0.020~0.319,0.073~0.900,P<0.001、<0.001、0.034)。结论下肢缺血程度、下肢创面或坏疽以及感染等情况是影响DAO腔内治疗后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WIFi分级可有效预测DAO腔内治疗后截肢情况。

  • 标签: 糖尿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截肢术 危险因素 WIFi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硫辛酸综合治疗对糖尿病足患者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分析其对截肢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内分泌科84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硫辛酸,剂量为0.6 g/250 ml,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综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变化,并记录截肢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HIF-1α、ET-1、NO、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HIF-1α、ET-1、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截肢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的21.43%。ROC曲线分析显示HIF-1α、ET-1/NO比值、VEGF预测截肢的临界值分别为317.5 pg/ml、1.977及29.012 5 pg/ml。HIF-1α对预测发生截肢的特异度为85.9%,优于ET-1/NO比值和VEGF的特异度(80.3%和76.4%)。结论高压氧联合硫辛酸综合治疗能明显降低糖尿病足患者HIF-1α、ET-1、NO、VEGF水平,且HIF-1α预测发生截肢准确性较高,可帮助减少并预防截肢的发生。

  • 标签: 高压氧 硫辛酸 糖尿病足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截肢
  • 简介:摘要医务工作者现在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封闭的、由指挥推动的系统——"旧力量"。Kathryn Perera、Henry Timms和Jeremy Heimans认为,医务人员需要懂得社交媒体影响怎样用之与他们的社区进行情感联系的"新力量"。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儿童供单侧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捐献单侧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受病例,术后随访时间大于3年纳入本研究。将受分为0~5岁供组(A组)及6~17岁供组(B组),其中A组受体重≤50 kg,B组受体重≤70 kg。分析供、受临床资料、受/移植肾存活情况、移植物功能及生长、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入组45例成人受,A组12例,B组33例。术后3年受/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00%,96.9%)/(91.6%,93.9%)。术后1周B组受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优于A组,血肌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其余各随访时间点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两组移植物持续生长,1年时均达到成人水平。两组受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受蛋白发生率分别为(33.3%、6.1%),术后1年两组各1例仍存在蛋白尿,术后3年仅A组1例婴儿供肾受存在蛋白尿。结论依据受体重选择合适的供,儿童单侧供肾移植可为成人尿毒症受提供良好的移植效果。

  • 标签: 肾移植 儿童供肾 成人受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子宫移植潜在供与受的调查研究,探讨筛选子宫移植潜在受和供的有效方法。方法观察对象为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2例完全性子宫性不孕症(absolute uterine factor infertility,AUFI)患者。按照临床需求和既往研究制定8个方面的调查内容,对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之间通过门诊或电话咨询子宫移植临床试验的人群发放登记表。收集信息后,录入系统并处理数据。结果数据有效的人群数量为84例,其中有子宫供的受的人群数量为37例。潜在受的平均年龄为26.0岁(18~47岁)。在潜在受中,有76例(90.5%)患有先天性AUFI,8例(9.5%)为获得性AUFI。对可提供子宫的潜在供进行调查,潜在供的平均年龄为47.5岁(32~64岁),处于绝经或围绝经期状态的比例为56.8%。结论目前在国内具备开展子宫移植临床试验的需求和基础,但器官捐献人群储备和术前筛查预备存在固有缺陷,如供年龄偏大、参与主客观因素制约等。子宫移植临床试验术前筛查需要针对性扩大筛查范围、延长筛查时间、普及筛查知识,以提高试验成功率。

  • 标签: 子宫移植 供者 受者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接受存在供来源感染边缘供、行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并出现移植肾急性细胞/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1例受的临床资料,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SPK的开展积累经验。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边缘供者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照顾教练计划在直肠癌患者主要照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114名主要照顾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60名)和教练计划组(54名)。常规干预组于出院前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教练计划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行照顾教练计划,即通过培训后,以具有照顾经验的照顾作为照顾教练去辅导照顾,为其提供专业的照护知识和技能及心理支持。两组均持续干预12周。采用中文版家属照顾能力量表(FCTI)和照顾负担问卷(CBI)于出院时和干预12周后评估并比较两组照顾的照顾能力和照顾负担。结果干预12周后,教练计划组适应照顾角色能力、应变并为患者提供帮助能力、调整自我和患者情绪能力、协调其他照护资源的能力及调整自我生活与照顾活动冲突的能力5个维度评分均较出院时降低,且均低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周后,常规干预组时间依赖性、发展受限性、身体性、社交性、情感性5个维度的评分与出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教练计划组5个维度得分均较出院时降低,且均低于常规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照顾教练计划可以提高直肠癌患者主要照顾的照顾能力,降低照顾负担,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干预方法。

  • 标签: 直肠肿瘤 照顾者教练 主要照顾者 照顾能力 照顾负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白族白-汉双语与汉族非双语全脑灰质密度的差异,初步探讨少数民族第二语言习得可能的大脑基础及后天学习对大脑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3名熟练掌握白族语言和汉语2种语言的白族健康成年人[简称白族白-汉双语,其中男性18名、女性15名,年龄20~ 50 (25.33±4.65)岁]和30名使用汉语单一语言的汉族健康成年人[简称汉族非双语,其中男性13名、女性17名,年龄20~50 (26.16±2.05)岁]的大脑MRI显像资料。对白族白-汉双语和汉族非双语进行三维T1加权扫描,所得数据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分析全脑灰质密度,并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2组受试者全脑灰质密度的差异。结果全脑灰质密度差异及其统计参数图的结果显示,白族白-汉双语的右侧额中回(t=4.00,P<0.001)、右侧眶回(t=2.68,P<0.001)、右侧直回(t=2.25,P<0.001)、左侧直回(t=2.69,P<0.001)、左侧豆状核(t=3.90,P<0.001)局部灰质密度明显高于汉族非双语。结论白族白-汉双语与汉族非双语全脑灰质密度有差异的脑区集中在前额叶和纹状体,其与白族白-汉双语第二语言的习得关系密切,后天第二语言的学习可能导致大脑微观结构的改变。

  • 标签: 汉族 磁共振成像 白族 白-汉双语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灰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