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感染心内膜炎可继发感染动脉瘤。感染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易被忽视和误诊,通常因血管破裂导致患者死亡。感染动脉瘤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可短期内突然出现,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例患者为青少年,无血管基础疾病,心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感染得到控制准备出院时,突发感染动脉瘤,经及时发现治疗后,病情缓解。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感染动脉瘤的认识。

  • 标签: 动脉瘤,感染性 感染性心内膜炎 继发感染
  • 作者: 周龙江 王苇 张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扬州 225012 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扬州 225012,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感染颅内动脉瘤(infectious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IA)是一种罕见的感染神经系统血管病变。IIA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未破裂IIA则临床表现隐匿,诊断较为困难。文章主要围绕IIA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内感染性动脉瘤 临床诊断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是非感染葡萄膜炎的主要治疗方案,新型生物可降解缓释玻璃体植入剂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生物制剂显示出独特疗效。目前应用的局部糖皮质激素包括氟西奈德植入剂、地塞米松玻璃体植入剂等。免疫抑制剂包括抗代谢药甲氨蝶呤、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T细胞抑制剂环孢霉素、他克莫司、雷帕霉素等;烷化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生物制剂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戈利木单抗、赛妥珠单抗等;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阿那白滞素、康纳单抗、托珠单抗等;选择B淋巴细胞抑制剂利妥昔单抗;选择T淋巴细胞抑制剂阿巴西普等。不同药物各有其适用范围和不良反应,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控制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89-98)

  • 标签: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激素植入剂 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
  • 简介:摘要1例65岁患者因左眼球突出伴眼痛、牙痛及咬合困难2个月就诊眼科。眼部检查发现左眼球突出,外侧眶周及颞窝可触及肿块,颌面部CT检查提示左眼眶底壁占位。入院后1周,患者突然出现左眼眶周及额颞部皮肤红肿,伴心慌、胸闷、恶心、呕吐、低血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显著升高,诊断为左眼眶蜂窝织炎伴感染休克。经过纠正休克、抗感染治疗及手术切开排脓引流后,感染控制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左眼矫正视力1.0,左眼上睑皮肤切口愈合良好。

  • 标签: 眼眶蜂窝织炎 休克,脓毒性 病灶感染,牙 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感染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感染神经系统血管病变,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引起的细菌栓塞为其常见病因。该文报道了1例急性感染心内膜炎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结合病史及神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感染颅内动脉瘤。该例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完全好转。

  • 标签: 动脉瘤,感染性 心内膜炎,细菌性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胰腺坏死(IPN)患者复数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2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34例具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IP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5例,女性49例,年龄(46.69±14.11)岁。按引流液中病原菌耐药情况将IPN患者分为复数MDROs感染组和非复数MDROs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更换抗菌药物种数、联用抗菌药物种数、入住ICU时间等相关因素差异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134例具有明确病原学依据IPN患者中,复数MDROs感染41例(30.60%),非复数MDROs感染93例(69.40%)。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APACHEⅡ评分、胰腺外感染、外科手术次数、发病至手术时间、引流管通畅、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更换抗菌药物种数、联用抗菌药物种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复数MDROs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3.957,95%CI:1.073~14.600)、发病至手术时间(OR=6.086,95%CI:1.263~29.325)、更换抗菌药物种数(OR=3.560,95%CI:1.077~11.772)、联用抗菌药物种数(OR=3.560,95%CI:1.077~11.772)、入住ICU时间(OR=3.590,95%CI:1.126~11.448)是IPN患者复数MDRO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早期病灶清除、持续控制血糖、减少入住ICU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与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减少IPN患者复数MDROs感染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多重耐药菌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眼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0.80±21.98)岁。晶状体相关手术角膜切口缝线4只眼;穿透角膜移植缝线1只眼。角膜缝线眼表存留时间(20.00±7.41)个月。5只眼中,因眼红、眼痛于外院给予角膜缝线拆除1只眼;其余4只眼中,缝线松动3只眼。给予患眼感染眼内炎标准治疗,包括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角膜缝线拆除、眼内注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PPV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硅油填充。治疗后随访时间(11.00±7.38)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B型超声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等资料。结果患眼角膜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B型超声检查可见患眼全段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前机化条索、球壁水肿。玻璃体液培养结果阳性3只眼,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治疗后所有患眼眼内感染均成功控制,无眼内容物剜除或眼球摘除者。治疗前,患眼BCVA为无光感~数指;治疗后,BCVA> 0.3者2只眼。结论角膜缝线相关感染眼内炎患眼角膜均可见围绕缝线的浸润、溃疡灶或脓肿,其与缝线长期存留于眼部有关;大部分患眼就诊时存在缝线松脱;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 标签: 眼内炎 角膜溃疡 缝线 抗感染药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感染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病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处理棘手。近十年来,微创治疗已逐步取代传统的开放外科手术,成为IPN的一线治疗方案。内镜下坏死组织引流术和清创术作为微创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PN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IPN内镜下引流支架的选择、清创方案的优化、设备的改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问题亟需解决。现就IPN的内镜诊治进展作一阐述。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治疗 内镜
  • 作者: 巩俊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山东省桓台县起凤镇中午卫生院,山东 淄博 256407
  • 简介:目的:研究感染创面接受臭氧消毒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在2021.12月至2022.12月,选取的对象为上述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感染创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进行分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5例患者。对照组中患者予以常规消毒处理,实验组患者予以臭氧消毒技术,对患者伤口愈合效果以及伤口愈合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伤口愈合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伤口愈合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d两组的创面新生上皮组织面积变化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d、9d以及12d实验组的创面新生上皮组织面积变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消毒技术用于感染创面治疗中,会加快患者伤口的愈合速度,提高整体的创面愈合效果,值得运用。

  • 标签: 臭氧消毒技术;治疗;感染性创面;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感染葡萄膜炎(non-infectious uveitis,NIU)是一组免疫介导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NIU中的主要促炎因子,阿达木单抗是一种完全的人源TNF-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与TNF-α结合阻断其诱导的下游过程。阿达木单抗治疗NIU包括Behcet病所致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相关葡萄膜炎、儿童葡萄膜炎等,可有效减轻炎症,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降低复发率,其安全也已得到初步证实。阿达木单抗是NIU二线治疗适合的选择,在治疗NIU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36-340)

  • 标签: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 阿达木单抗
  • 简介:摘要新生儿感染脑损伤(IBI)是指围生期各种感染因素直接引起,或由炎症介质间接导致的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该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IBI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自由基及兴奋氨基酸等介导的脑损伤及未成熟少突质细胞易损等有关。头颅超声、CT、MRI等头颅影像学检查,以及常规脑电图、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及神经诱发电位等神经脑电生理学评价,是目前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IBI的重要手段,可对新生儿脑功能进行整体评估。aEEG可克服全导联视频脑电图限制,实现对新生儿脑功能的监测,具有简便、可床旁连续监测、对检测结果容易分析等优点,而使其成为新生儿IBI评估的重要辅助检测手段。本研究界定的新生儿IBI早期诊断,是指感染发生后1周内对其进行临床诊断。笔者拟就新生儿IBI早期诊断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对新生儿IBI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感染 血传病原体 超声检查 颅神经损伤 放射摄影术 诊断,计算机辅助 脑电描记术 影像学诊断,神经脑电生理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7岁,无诱因左眼眼红、眼磨伴视力下降病史1年。2个月前初诊为病毒性角膜炎,按病毒性角膜炎治疗2个月后病情加重,角膜出现溃疡。行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角膜刮片行荧光染色可见较多蓝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行齐-内染色可见较多红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确诊为左眼微孢子虫角膜炎。局部给予氧氟沙星眼膏、伏立康唑滴眼液等抗炎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患者病情平稳。

  • 标签: 微孢子虫病 角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着色剂
  • 简介:摘要感染胰腺坏死(IPN)是造成急性胰腺炎病人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手术是治疗IPN的重要手段。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究为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提供了证据,也改变了传统IPN治疗模式。在微创外科时代,是否仍应坚持“延迟手术”及如何实现“延迟手术”成为IPN治疗的研究热点。创伤递进式策略并非所有IPN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需积极探索其替代方案,外科开放手术、外科微创手术、内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的具体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在学界仍未达成共识。目前,个体化、多学科化及微创化的IPN治疗仍是发展主流。笔者探讨IPN手术治疗的时机与策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治疗时机 策略与方式 微创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感染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回顾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非感染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 标签: 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 血制品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感染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急性胰腺炎诊疗中心收治的IPN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年轻对照组(年龄<6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结果、总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病死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老年组42例,年龄67.00(65.50, 77.00)岁,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轻对照组121例,年龄44.00(33.25, 52.00)岁,男性90例,女性31例。老年组女性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47.62%(20/42)比25.62%(31/121)],老年组由胆源性疾病导致急性胰腺炎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83.33%(35/42)比43.80%(53/121)],老年组伴随冠心病、高血压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年轻对照组[37.00(27.50,58.00) IU/L比28.00(18.50,44.00) IU/L;6.36(4.23,10.89)mmol/L比4.68(3.23,7.15)mmol/L],老年组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年轻对照组[1.05(0.78,1.35) mmol/L比2.26(1.32,18.55) 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并发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30.95%(13/42)比12.40%(15/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时间长于年轻对照组[22.00(13.25,43.50)d比17.00(9.00,26.00)d],但接受2次以上手术的比例低于年轻对照组[26.19%(11/42)比43.80%(52/1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病死率高于年轻对照组[21.43%(9/42)比7.44%(9/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IPN患者女性比例较高,常伴随心血管疾病,其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老年人
  • 简介:摘要儿童葡萄膜炎约占所有葡萄膜炎的5%~10%,多为非感染,通常起病隐匿,可能造成诸多并发症,预后欠佳,治疗棘手。针对儿童非感染葡萄膜炎,目前传统常用药物有眼局部及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多种生物制剂的应用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就儿童非感染葡萄膜炎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葡萄膜炎 糖皮质激素类 免疫抑制剂 甲氨蝶呤 生物因子 阿达木单抗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临床工作中,眼科工作人员尤其是视光师在第一线面对感染眼表疾病患者时,必须肩负起两个艰巨问题,即近视防控和感染防控的双重责任和压力。本文明确了眼科视光师在感染控制、屈光检查设备和场所消毒两个方面的实施细则,以进一步规范眼科屈光检查的临床操作流程,加强感染控制专业知识、方法与技能,降低被感染风险,避免交叉感染。汇总目前各大医疗机构的经验,从预防医学和眼科学角度,为眼科屈光检查时的感染控制提供全面且统一的建议意见。

  • 标签: 感染性眼表疾病 感染控制 屈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