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程实 柯晋 周洁龙 陈旭琼 姚孟宇 傅光涛 杨涛 张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1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置钉开放减压并行微波消融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共20例(26个转移灶)采用经皮置钉开放减压并行微波消融进行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3.85±18.67)岁(范围:16~79岁)。病变部位:胸椎9例,腰椎11例。肿瘤类型:骨髓瘤2例,白血病1例,肝癌4例,骨肉瘤2例,肺癌5例,肾癌1例,食管癌1例,子宫颈癌1例,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检查明确转移灶部位及大小,设计相应微波消融范围。中经皮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局部肿瘤减压联合微波消融灭活肿瘤,消融过程中采用测温针分别对消融范围边缘和椎体后壁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采用冰生理盐水冷循环降温保护重要组织;13例行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等评估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结果微波消融时间(5.43±2.07)min(范围:3~10 min);微波功率40~60 W。中出血量(852.50±514.40)ml(范围:100~1 700 ml);手术时间(4.11±0.99)h(范围:2.5~6.0 h)。病灶中心温度控制为70~85 ℃,周围组织温度通过冰盐水控制<43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2.01)个月(范围:6~14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局部复发。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后48 h、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为(1.55±1.23)分、(2.70±0.87)分、(2.40±1.14)分及(3.05±1.00)分,与术前的(5.95±1.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均明显改善,15例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了1个等级,并且8例患者术后6个月ECOG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1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经对症治疗后1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微波消融联合经皮置钉开放减压能够有效地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 标签: 微波 外科手术,微创性 肿瘤转移 姑息疗法
  • 简介:摘要患儿 女,13岁,因“诊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4年,乏力1个月”就诊,患儿9岁时因“颈粗、怕热多汗1周”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经过体格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激素抗体、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为格雷夫斯病,先后予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治疗,3年内复发3次,表现为难治复发性,先后2次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微波消融,第2次术后随访9个月,甲状腺功能正常,已停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资料。术后第1、3、6个月行常规超声检查,计算结节的体积缩小率,将结节按照性别、年龄、结节血供、结节大小、结节性质、是否有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进行分组,并对影响微波消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68例(106个结节)均采用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术后第1、3、6个月结节体积缩小率(VRR)分别为(39.7±6.1)%、(56.2±5.9)%、(70.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灶体积随时间逐渐缩小。不同结节大小、结节性质、有无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者术后第1、3、6个月的VR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结节血供术后第1、3、6个月的结节缩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VRR与单位体积消融时间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结节性质及单位体积消融时间进入回归方程。结论结节大小、结节性质、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以及单位体积消融时间会影响术后体积缩小率。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微波消融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资料。术后第1、3、6个月行常规超声检查,计算结节的体积缩小率,将结节按照性别、年龄、结节血供、结节大小、结节性质、是否有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进行分组,并对影响微波消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68例(106个结节)均采用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术后第1、3、6个月结节体积缩小率(VRR)分别为(39.7±6.1)%、(56.2±5.9)%、(70.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灶体积随时间逐渐缩小。不同结节大小、结节性质、有无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者术后第1、3、6个月的VR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结节血供术后第1、3、6个月的结节缩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VRR与单位体积消融时间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结节性质及单位体积消融时间进入回归方程。结论结节大小、结节性质、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以及单位体积消融时间会影响术后体积缩小率。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微波消融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精准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66例,采取数字表随机法将肝癌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应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常规护理,应用精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总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8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需精心的临床护理配合,精准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且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一种优秀的护理方法。

  • 标签: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微波消融 肝癌 精准护理
  • 简介:摘要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近年来,微波消融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包括适应证的选择、消融的功率、消融时间以及温度的控制等。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降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骨与软组织肿瘤及介入领域的方法学专家制订本临床治疗指南。本指南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方法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 RIGHT)遴选出我国骨科、肿瘤科和介入科医生最为关注的15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15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微波消融在脊柱转移瘤治疗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微波消融时,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和不结扎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36例单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主干单纯腔内微波消融闭合,未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对照组采用大隐静脉主干腔内微波消融闭合联合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误伤深静脉发生率、大隐静脉残端血栓形成率、大隐静脉主干再通率、静脉曲张复发率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2.27±3.79)min 比(53.45±5.33)min,t=18.46,P<0.01]、住院时间[(2.29±0.55)d 比(2.65±0.72)d,t=4.37,P<0.01]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χ2=84.96,P<0.01)。术后2周,观察组大隐静脉残端血栓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22 比 2/114,χ2=5.97,P=0.02)。大隐静脉残端血栓形成病例中,观察组中大隐静脉主干直径>8 mm 7例,≤8 mm 4例,对照组大隐静脉主干直径>8 mm和≤8 mm各1例。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大隐静脉主干再通率、静脉曲张复发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腔内微波消融联合或不联合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都可改善了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但微波消融大隐静脉主干未高位结扎,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疼痛。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腔内微波消融术 高位结扎 超声 泡沫硬化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疗法在CT引导下经皮肝癌微波消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东莞市人民医院肝癌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常规健康教育组(n=54)和正念减压疗法组(n=54),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压力知觉量表中文版(CPS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正念减压疗法组患者护理后CPS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念减压疗法组患者护理后情绪、感觉、认知、行为评分及PFS-R总分均显著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念减压疗法组患者护理后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评分及PSQI总分均显著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正念减压疗法在CT引导下经皮肝癌微波消融中的应用效果好。

  • 标签: 常规健康教育 正念减压疗法 CT引导 经皮肝癌微波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早期肝癌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肝癌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29例,分别接受微波消融治疗及微波消融联合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联合治疗患者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联合治疗组(93.10%,27/29)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72.41%,21/29),P<0.05;联合治疗组复发率(3.45%,1/29)低于常规治疗组(17.24%,5/29),P<0.05;联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34.48%,10/29)高于常规治疗组(31.03%,9/29),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AFP)≥100 μg/L、病毒数量≥103拷贝/ml、肿瘤边缘不规整与早期肝癌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后复发相关(P<0.05),Child-Pugh分级、肿瘤数目、肿瘤长径与早期肝癌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后复发无关(P>0.05)。AFP≥100 μg/L、病毒数量≥103拷贝/ml、肿瘤边缘不规整是影响早期肝癌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早期肝癌能明显提升其治疗效果,减少复发,而术前控制复发危险因素有利于临床治疗。

  • 标签: 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微波消融术 疗效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重患者中采用微波消融与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经确诊为良性单侧甲状腺结节患者120例,所有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其中采用微波消融治疗有75例作为消融组,45例采用全腔镜甲状腺切除作为腔镜组,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消融组手术时长、中出血量、住院总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腔镜组(P<0.05);与全腔镜甲状腺切除相比,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能够明显降低术后疼痛感以及提升美容评价(P<0.05),同时能够更好避免对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P<0.05);随访测量消融组甲状腺结节术后12个月内变化情况,显示术后12个月甲状腺结节数量下降了43.7%,结节平均体积缩小率达87.9%,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微波消融治疗超重甲状腺结节患者具有微创、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以及提升美容评价,同时能避免影响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重 微波消融术 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功能
  • 作者: 蓝东媚 黄小准 冉义洪 徐林 陈栋 殷鑫 车旭 赵建军 毕新宇 王树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汕头 51504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肝胆外科,深圳 518116,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北京 100021,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深圳市胃肠肿瘤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肿瘤研究所,深圳 518036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探究结肠癌肝转移瘤(CRLM)局部消融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22日。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比较微波消融(WMA)和射频消融(RFA)治疗CRLM的文献。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围手术期结局和生存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及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回顾性研究,总样本量648例,其中WMA组316例(48.8%),RFA组332例(51.2%)。荟萃分析结果显示,WMA组的局部复发率低于RF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A组患者的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优于RF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P=0.04,HR=1.77,95%CI:1.04~3.02;2年:P=0.02,HR=1.60,95%CI:1.09~2.35)。结论对于CRLM的治疗,WMA在局部控制率和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RFA。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瘤 微波消融 射频消融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在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中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48例择期行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患者,男82例,女66例,年龄(58.1±4.6)岁,年龄范围为53~66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丙泊酚组),每组74例。右美托咪定组术前微量泵入盐酸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组术前以Marsh模型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中疼痛程度、者的满意度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入室时(T0)、穿刺时(T1)、微波消融开始即刻(T2)、微波消融结束退针时(T3)、术后3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手术时间[(27.82±2.21)min]明显短于丙泊酚组[(44.44±3.19)min],苏醒时间[(6.02±1.81)min]早于丙泊酚组[(11.84±1.8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中疼痛程度明显优于丙泊酚组,者对右美托咪定组满意度评分优于丙泊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右美托咪定组在T2、T3时间点的MAP[(92.8±2.8)mmHg、(90.6±2.2)mmHg,1 mmHg=0.133 kPa]均低于丙泊酚组[(102.6±3.4)mmHg、(99.2±3.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在T1、T2、T3、T4时间点的心率[(61.4±2.3)次/分、(61.2±2.2)次/分、(59.8±3.6)次/分、(61.6±4.2)次/分]均低于丙泊酚组[(80.6±3.0)次/分、(90.0±3.1)次/分、(87.6±3.0)次/分、(79.4±1.3)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在术后2、4 h的VAS评分[(1.62±0.10)分、(1.92±0.17)分]明显低于丙泊酚组[(2.93±0.12)分、(3.04±0.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中体动发生率(14.9%、0、6.8%)均低于丙泊酚组(36.5%、4.1%、6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更适用于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要求清醒镇静的麻醉管理。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肝癌 镇静 微波消融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原位消融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患者制订微波原位消融治疗的术前计划,在G型臂引导全麻下行后路椎板减压、游离脊髓和神经根加以降温保护的前提下,使用微波天线对病变椎体、椎弓进行微波消融处理,刮除病变组织后使用骨水泥重建骨质缺损区。术后随访1年,复查正侧位X线片、MRI等影像学检查,对疼痛、术后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28例胸、腰、骶椎转移瘤患者均成功实施微波消融,平均消融时间为8  min,平均植入骨水泥量为平均10.5 ml。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数字疼痛分级法疼痛评分分别为(7.86±1.58)分和(3.07±1.89)分(P<0.05)。22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患侧肢体神经功能缓解,健侧肢体症状略加重。结论微波原位消融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具有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界限可靠等特点,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限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治疗胸、腰、骶椎转移瘤的新式。

  • 标签: 脊柱转移肿瘤/微波消融疗法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行微波消融(MWA)治疗后复发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德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2例行MWA治疗的HBV-HCC患者,男49例,女43例,年龄(60.25±3.51)岁,年龄范围为52~73岁。按照MWA治疗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28)与未复发组(n=64)。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临床指标及炎症因子与MWA治疗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年龄、性别、病灶数、巴塞罗那(BCLC)分期、白细胞介素-2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白细胞介素-8水平、白细胞介素-10水平、白细胞介素-23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肿瘤直径>10 cm的患者所占比例[60.7%(17/28)]高于未复发组[32.8%(2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1.25±0.42)pg/ml]高于未复发组[(0.46±0.1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可见,IL-17水平与肿瘤最大直径>10 cm可作为HBV-HCC行MWA治疗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水平与肿瘤最大直径>10 cm能够作为HBV-HCC行MWA治疗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在临床治疗时需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炎症因子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 微波消融术 复发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前后的评估指导价值。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行微波消融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56例(79个结节)为研究对象。于微波消融治疗前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结节大小、数目、血供情况、滋养血管进入的部位并定位,术后即刻造影明确病变区域消融是否彻底及测量消融后体积。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观察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结节治疗后消融区吸收缩小情况。结果术前造影显示,79个甲状腺结节中,42个实性结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环形均匀高增强结节33个,不均匀高增强结节9个;24个囊实混合性结节中可见实性成分,造影剂呈均匀高增强者16个,实性成分仅局部高增强者8个;13个囊性结节内可见分隔9个,隔膜上有造影剂显影者3个。微波消融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有3个结节周边仍可见造影剂显影,针对3个结节显影区进行消融,确认结节内部无造影剂显影后结束治疗。治疗过程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治疗前,79个结节体积为(7.52±6.74)cm³,术后1、3、6、12个月结节体积分别为(6.06±5.19)cm³、(3.06±2.85)cm³、(1.32±1.23)cm³、(0.59±0.52)cm³,消融前后结节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2,P < 0.001)。结论术前超声造影可明确甲状腺结节血供分布情况及滋养血管走行状况,可指导微波消融进针部位及首要消融区域,提高治疗精准度,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造影可明确病变区域消融是否彻底,减少病灶的残留,同时减少过度消融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微波 消融技术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造影剂 甲状腺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波消融(US-PMMA)治疗早期肝癌(HCC)患者生存预后的高危因素,及对术后总生存率(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行US-PMMA治疗的HCC患者1 563例。依据WHO对年龄的界定,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组共733例,60岁以下为青年组共830例。所有病灶均为首次接受US-PMWA。收集患者及病灶基线资料,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及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OS、DFS和CSS基线特征的危险比(HR)。OS、DFS和CSS以Kaplan-Meier曲线表示,用Log-rank检验比较。结果与青年组HCC相比,老年组HCC更易罹患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以及较多合并症,但肝硬化发生少、肝功能较好。经PSM后,肿瘤长径(95%CI=1.1~1.4,P<0.001)及数量(95%CI=1.2~1.9,P<0.001)、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5%CI=1.0~1.0,P<0.001)和甲胎蛋白(AFP )(HR为1.5,95%CI=1.2~1.8,P<0.001)是OS、CSS和DFS的共同预测因子。年龄(95%CI=1.2~1.8,P<0.001)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95%CI=1.0~1.0,P=0.043)是OS和CSS的另外两个预测因子。白蛋白可预测OS,而性别和肝硬化可预测DFS。在随访期间(12~156个月),Log-rank检验表明,所有预测因子均显著影响OS、CSS或DFS(均P<0.01)。其中,多发肿瘤对OS、CSS和DFS的影响最大,与单发病灶患者比较,多发病灶患者12年OS、CSS和DFS分别降低了9.2%、2.5%和4.1%,中位生存期分别缩短12.3个月、25.0个月和11.3个月。结论不同类型早期HCC患者微波消融后预后获益不同。在影响长期生存和疾病进展的众多高危因素中,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肝功能对改善早期HCC患者US-PMWA后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经皮微波消融 早期肝癌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微波消融是一种可有效杀灭肿瘤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由于其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现已广泛地应用于肝细胞癌的治疗上,有时也可与其他手段联合应用,与之匹配的新技术、新应用也成为了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门。

  • 标签: 消融技术 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已有三十余年历史。近年来,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微波设备的改进及临床应用的拓展,微波消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骨肿瘤的治疗。为了更好地规范微波消融技术在四肢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特制定本临床指南。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从经皮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和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两个方面,对适应证、术前评估与决策、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等临床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规范治疗流程,提高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指南共形成推荐意见22条,第1条至第6条为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的推荐意见,具体内容包含经皮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适应证的选择、影像引导技术、麻醉技术、微波消融参数及治疗目标;第7条至第20条为中使用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的推荐意见,具体内容包含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适应证的选择、消融原则、消融技术、消融并发症及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第21条至第22条为微波消融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对行肝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接受MWA治疗肝癌的患者,分为胆囊切除组(36例)和非胆囊切除组(36例),分析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比较胆囊切除组和非胆囊切除组的预后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评估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比较两组之间的预后。结果本研究胆囊切除组纳入36例(50.00%),非胆囊切除组纳入36例(50.00%)。胆囊切除组中位OS为35.55个月(4.20~36.00个月),非胆囊切除组31.19个月(10.80~36.00个月) (P=0.894)。随访结束前,胆囊切除组和非胆囊切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2.22%和22.22%。胆囊切除组1、2、3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91.67%、79.91%、75.71%,非胆囊切除组分别为97.22%、88.72%和73.81%(P=0.97)。胆囊切除组中位PFS为7.67个月(1.68~32.30个月),非胆囊切除组为18.25个月(2.24~33.60个月) (P<0.01)。随访结束时,胆囊切除组和非胆囊切除组肝癌复发率分别为69.44%和91.67%,胆囊切除组1、2、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6.11%、16.67%、0.00%,非胆囊切除组分别为77.78%、46.89%和0.00%。非胆囊切除组的累积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胆囊切除组(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量为3(HR=18.91,95%CI:1.54~232.99,P=0.02)是与O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切除(HR=3.55,95%CI:1.74~7.26,P<0.01),肿瘤数量为2和3(HR=2.21,95%CI:1.10~4.42,P=0.02;HR=3.63,95%CI:1.26~10.45,P=0.02)和AFP≥400 ng/mL(HR=0.43,95%CI:0.19~0.98,P<0.05)是与PF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在MWA后行胆囊切除术后更易发生肝内复发,这可能与γ-GT水平升高有关,且复发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 标签: 肝癌 微波消融 胆囊切除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变氟碳纳米材料的研究机制并评估其增效微波消融(MWA)疗效的作用。方法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外壳,配比全氟化碳(PFC)为核心的相变纳米液滴(PTN),探究一种基于热致相变的相变机制——微波致液滴汽化(MWDV)。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体外溶血实验及CCK-8实验监测PTN的基本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构建体外凝胶孔洞模型监测PTN的相变;通过活死荧光实验、流式分析及细胞活性实验评估MWDV介导后相变PTN增效微波消融疗效的作用。结果当全氟戊烷和全氟己烷按3∶2配比构成全氟化碳核心时,PTN的相变温度恰为微波消融的边界温度(60 ℃)。进一步体外和细胞实验发现,该配比PTN不仅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而且能够在MWDV介导下发生相变,增强二维超声成像和提高微波消融疗效。结论MWDV可以作为氟碳纳米材料的一种相变机制,其为肿瘤消融治疗提供了新的增效策略。

  • 标签: 微波消融 全氟化碳 液滴汽化 纳米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