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部分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治疗后左心室分数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被称为分数改善的心衰。左心室逆重构是其中重要的病生理基础,与临床预后改善相关。本文从分数改善的心衰的定义、发生机制、临床特征、评估、治疗及随访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 标签: 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改善 治疗 心室重构
  • 作者: 蒋庆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嘉陵医院,重庆市400032
  • 简介:心力衰竭(HF)仍然是造成死亡率、住院和生命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作为心血管病发展至最严重阶段时的主要临床综合征,HF已经引起了科学研究人士和临床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分数中间值心脏衰竭也逐渐成为了HF领域的科研热门话题,既往对HFpEF这一群体的历史资料更甚少。随着HFpEF这一技术的单独出现,相应的临床应用也将伴随发生,新技术、新药物也不断出现。本文针对HFpEF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左心室射血;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能量损耗(EL)及涡流特点,探讨EL与心脏功能及涡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室分数(LVEF)<50%的心力衰竭患者105例,分为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组(LVEF 40%~<50%,HFmrEF组,56例)及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组(LVEF<40%,HFrEF组,49例),并匹配同期3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VFM技术测量左室内等容舒张期(IVR)、快速充盈期(RFP)、心房收缩期(ACP)、等容收缩期(IVC)及快速射期(REP)的EL、涡流面积及循环强度。结果HFmrEF组、HFrEF组左室内各时期EL较对照组减低,且ACP内左室内EL在对照组、HFmrEF组、HFrEF组间呈逐渐减低的趋势(均P<0.05)。ACP内HFmrEF组、HFrEF组左室内漩涡面积、循环强度均较对照组增大,且在对照组、HFmrEF组、HFrEF组间呈逐渐增大趋势(均P<0.05)。RFP左室内EL与E/e′呈正相关(r=0.524,P<0.001)。ACP左室内EL与A峰呈正相关(r=0.492,P<0.001),与漩涡面积呈负相关(r=-0.235,P=0.040)。结论VFM技术可用于评估左室内EL改变,HFmrEF及HFrEF患者左室内EL较正常人显著减低,EL与心脏舒缩功能及漩涡面积具有相关性。

  • 标签: 血流向量成像 心力衰竭 能量损耗 涡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6年ESC指南心衰分类,定义左心室分数(LVEF)≥0.50为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0.40为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0.40~0.49为分数中间状态的心衰(HFmEF)。HFpEF和HFrEF的病死率相似,目前尚无药物证实能降低HFpEF病死率,寻找一种器械治疗HFpEF成为临床上一种新的治疗思路。2014年多种无源置入的心房分流器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治疗HFpEF方面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包括IASD(Corvia Medical)、Ventura(V-Wave Ltd)和AFR(Occlutech)等。我国尚无该类器械的研究,本例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心房分流器D-Shant应用于人体的首例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recE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左心室分数(LVEF)改善的预测因子。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力衰竭(心衰)在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LVEF的基线值和变化分为分数降低的心衰组(HFrEF组,入院时LVEF≤40%,复查时LVEF≤40%或LVEF>40%但上升幅度<10%)、HFrecEF组(入院LVEF≤40%,复查时LVEF>40%且LVEF上升幅度≥10%)和分数保留的心衰组(HFpEF组,入院时LVEF>4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猝死)发生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各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VEF≤40%的心衰患者分数改善的预测因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患者310例,其中HFrEF组91例(29.4%)、HFrecEF组38例(12.3%)、HFpEF组181例(58.4%)。三组间比较,HFrecEF组患者较为年轻,女性比例较高,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静息心率较快,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例较高,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较低(P均<0.05)。随访36.7(18.0,63.9)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FrecEF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最低(Log-rank P=0.047,HFrecEF组比HFpEF组P=0.017,HFrecEF组比HFrEF组P=0.016,HFpEF组比HFrEF组P=0.782);心血管死亡率由低到高依次为HFrecEF组、HFpEF组和HFrEF组(Log-rank P<0.001,HFrecEF组比HFpEF组P=0.029,HFrecEF组比HFrEF 组P<0.001,HFrEF组比HFpEF组,P=0.005);三组患者猝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5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OR=5.922,95%CI 1.685~20.812,P=0.006)、较高的舒张压(OR=1.058,95%CI 1.017~1.100,P=0.005)、较快的静息心率(OR=1.042,95%CI 1.006~1.080,P=0.024)、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OR=5.343,95%CI 1.731~16.488,P=0.004)是心衰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HFrecEF患者临床预后较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较高的舒张压、较快的静息心率以及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心衰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 预测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运动康复用于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医院2019年5-12月收治的经临床诊断为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心脏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采用心脏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再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为(421.63±86.75)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28.44±74.93)m(t=8.130,P<0.001),两组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t对照组=6.584,P<0.001;t观察组=15.337,P<0.001);观察组治疗后BNP浓度为(227.68±31.2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74±36.81)mg/L(t=8.714,P<0.00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对照组=24.669,P<0.001;t观察组=38.776,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LAD较治疗前下降(t=4.031、10.166、3.715、12.569,均P<0.05),而LVEF、FS均较治疗前升高(t=7.610、11.906、3.915、6.105,均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t=7.255、12.739、4.703、2.442,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跌倒和心血管不良事件,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治疗后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及其他领域评分分别为(23.96±4.75)分、(9.47±2.02)分、(26.31±1.8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3±5.12)分、(12.35±1.89)分、(32.76±2.49)分(t=6.867、10.411、20.833,均P<0.001);两组较治疗前各项目评分明显下降(t=6.648、14.746、28.782、35.262、9.665、27.962,均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再住院率为10.0%(10/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22/100)(χ2=5.357,P=0.021)。结论心脏运动康复用于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治疗中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改善其预后,降低再住院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心力衰竭 每搏输出量 心脏功能试验 住院 生活质量 利钠肽,脑 预后
  • 简介:摘要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一组病因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心脏磁共振(CMR)多模态参数成像可无创地“一站式”评估心脏的结构、功能及组织学情况。该文阐述了CMR对HFpEF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心力衰竭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预后 舒张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铁对慢性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15例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HFpEF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根据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将患者分为缺铁组和非缺铁组,缺铁组内分为绝对性和功能性缺铁组两个亚组。随访1年,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心衰)恶化再住院。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缺铁组和非缺铁组以及不同类型的缺铁亚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风险预测因子,并对存活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215例HFpEF患者年龄为(67.9±7.9)岁,男性84例(39.1%),缺铁组117例(54.4%)。缺铁组的HFpEF患者年龄大、心率快,合并贫血和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比例高,血浆血红蛋白浓度和肾小球滤过率低(P均<0.05)。1年的随访期间,37例(17.2%)患者死亡,缺铁组28例(23.9%),非缺铁组9例(9.2%);70例(32.6%)患者因心衰再次住院,缺铁组49例(41.9%),非缺铁组21例(2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缺铁组HFpE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高于非缺铁组(分别为log rank P=0.005和0.002),但这两个终点事件在不同缺铁类型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log rank P=0.458和0.480)。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缺铁是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发生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分别为HR=2.402,95%CI 1.12~5.151,P=0.024;HR=1.995,95%CI 1.192~3.339,P=0.009)。随访结束后存活178例,其中缺铁组和非缺铁组均为89例(50.0%)。缺铁组的HFpEF患者6 min步行试验距离短[(356.0±98.3)m比(389.2±94.3)m,P=0.023],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评分低[(58.1±10.4)m比(61.5±11.6)m,P=0.039]。结论缺铁是慢性HFpEF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但这一影响与缺铁的类型无关。

  • 标签: 心力衰竭 缺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呼出气体丙酮(EBA)浓度对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164例HFpEF患者作为心力衰竭(HF)组,分析两组间EBA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的差异及不同NYHA分级下EBA浓度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BA浓度、NT-proBNP以及两者联合诊断HFpEF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HF组的EBA浓度[(0.156±0.285)mg/L]高于对照组[(0.025±0.023)mg/L],NT-proBNP[(3 874.34±2 913.06)pg/ml]高于对照组[(691.81±396.59)pg/ml],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NYHA分级越高,EBA浓度、NT-proBNP水平越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EBA浓度与NT-proBNP、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房容积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和E/e’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左室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e’平均值呈负相关(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示EBA浓度和NT-proBNP对HFpEF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和0.911,EBA浓度诊断敏感度为72.6%,特异度为84.6%。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和96.2%。结论EBA浓度对HFpEF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NT-proBNP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HFpEF的诊断效率。

  • 标签: 呼出气体丙酮 心力衰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多项研究发现,超常左心室分数(snLVEF)人群具有长期及短期的不良心血管预后,且存在性别差异,然而其病理生理改变尚不明确。snLVEF发病人群广泛,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及可疑冠心病人群的1/3。因此,有必要对其加深认知,以期指导临床诊治。该文从发病人群、临床预后、病理生理改变等方面介绍其研究现状,并简介影像学在其中的应用潜能。

  • 标签: 心力衰竭 每搏输出量 心室功能障碍,左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型克山病(CKD)患者在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后左室分数(LVEF)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山东省8个克山病病区县(市)选择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初诊时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可能与LVEF恢复正常相关的临床指标,并对患者进行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随访至2019年10月或至全因死亡,采用成组设计,根据LVEF是否恢复正常(LVEF≥50%为恢复正常)将患者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EF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结果共有98例CKD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为(47.51 ± 12.84)岁;体质指数(BMI)为(23.18 ± 4.92)kg/m2;LVEF为(39.54 ± 8.26)%;男性占65.31%(64/98);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和Ⅲ级分别占46.94%(46/98)、53.06%(52/98)。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6个月,28例(28.57%)患者LVEF恢复正常,LVEF由基线的(43.27 ± 7.85)%增加至(58.74 ± 6.0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P < 0.01);70例(71.43%)患者LVEF未恢复正常,LVEF由基线的(37.84 ± 6.93)%增加至(42.94 ± 7.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P < 0.01)。28例LVEF恢复正常患者的恢复时间中位数为14个月,其中随访至6、12和18个月时恢复的患者分别为4例(14.29%)、6例(21.43%)和15例(53.57%),27例(96.43%)患者在3年内LVEF恢复正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比值比(OR)= 0.81,95%置信区间(CI):0.70~0.95,P < 0.05]、心电图QRS波时限(OR=0.88,95%CI:0.79~0.98,P < 0.05)、LVEF(OR=1.26,95%CI:1.13~1.42,P < 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OR=0.79,95%CI:0.66~0.90,P < 0.01)是LVEF恢复正常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部分CKD患者经抗心力衰竭治疗后,LVEF可恢复正常。病程较短、心电图QRS波时限较短、基线LVEF较高及LVEDD较小的患者LVEF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较大。

  • 标签: 心室功能 克山病 左室射血分数 超声心动描记术,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描记术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分数降低患者的起搏参数、安全性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分数(LVEF)降低(<50%),且初次尝试LBBP或原RVP升级LBBP患者;回顾入选我院同时期具有相同入排标准及植入适应证且初次行RVP植入患者。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1年时起搏阈值、感知、QRS时限变化、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其中LBBP组34例,年龄(69.1±16.5)岁,其中男25例;RVP组28例,年龄(70.3±16.1)岁,其中男21例。LBB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2.1±35.6)ms和(109±21.5)ms,左束支夺获阈值(0.61±0.37)V/0.5 ms,感知(9.2±6.4) mV;RV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6.3±26.6)ms,(167.9±21.1)ms,阈值(0.73±0.34)V/0.5 ms,感知(10.4±2.8) mV。LBBP组随访1年时,LVEF增幅为8.3%,LVEDD减少幅度为3.9 mm;RVP组平均LVEF增幅为2.8%(P=0.024),但LVEDD反而增大1.9 mm。LBBP组LVEF增高≥10%比例高于RVP组(41.2%对25.0%,P=0.180),未见LVEF下降超过10%患者,而RVP组中17.9%(5/28)的患者LVEF下降超过10%。结论在房室传导阻滞伴LVEF下降患者,LBBP阈值低、感知良好,参数与RVP相似,有明显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获益。

  • 标签: 心力衰竭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同步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不同程度的收缩压(SBP)的变异性(BPV)对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188例分数保留型HF患者,建立基线和3年随访的数据库。利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的SBP变异系数(SBP-CV),根据SBP-CV的三分位数(<10.3,10.3~12.4,>12.4)将患者分为3组,包括轻度(SBP-CV<10.3)、中度(SBP-CV为10.3~12.4)和重度(SBP-CV>12.4)BPV组。比较三组患者随访的MACCE风险,分析患者MACCE发生风险和BPV的相关性,并评估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188例BPV患者中,轻度、中度和重度BPV患者分别有74例(39.4%)、62例(33.0%)和52例(27.6%)。三组的年龄、吸烟、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和B型利钠肽等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平均随访(35.3±4.3)个月,失访18例(9.6%),共有76例MACCE,轻度、中度和重度BPV组分别有20例(10.6%)、24例(12.8%)和32例(17.0%)。中度和重度BPV组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BPV组(HR=3.729,95%CI:1.507~6.387,P<0.001),且随着BPV程度加重,MACCE发生率逐渐升高(P=0.01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791,95%CI:1.230~3.04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HR=2.207,95%CI:1.339~4.181)、心房颤动(HR=2.115,95%CI:1.114~3.079)、B型利钠肽(HR=1.407,95%CI:1.332~3.096)、睡眠呼吸暂停(HR=2.135,95%CI:1.462~4.971)和中重度BPV(HR=2.769,95%CI:1.318~5.737)是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合并BPV的分数保留的HF患者发生MACCE的风险高,且随着BPV程度加重,MACCE发生率逐渐升高,BPV升高是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心力衰竭 血压变异性 心脑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 作者: 胡惠雯 胡河 许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实用医刊》 2022年第12期
  • 机构: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襄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襄阳 441000,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襄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襄阳 441000,南漳县中医医院心肺科,南漳 4415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分数(LVEF)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按照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和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心功能指标[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每搏心输出量(SV)]和心室重构指标[左室内径缩短率(LVF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9.00%,99/100)高于对照组(91.00%,9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LVEF、SV、LVFS均升高,LVDD、LVPWT、IVSS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t=6.66、4.91、4.36、4.13、5.42、5.0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延缓心室重构,提高LVEF,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较高。

  • 标签: 心力衰竭 左西孟旦 左室射血分数 心室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