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的高危因素,探讨GDM对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娩的2 459名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的产检及妊娠结局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结果GDM孕妇351名,GDM发病率为14.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 1.07~1.14,P=0.014)和孕前体质量指数(BMI)(OR=1.09,95%CI 1.04~1.14,P=0.015)均是GDM的危险因素。GDM孕妇剖宫产[40.17%(141/351)比28.60%(603/2 10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13%(18/351)比2.99%(63/2 108)]、早产[5.98%(21/351)比3.51%(74/2 108)]、产后出血[13.68%(48/351)比8.02%(169/2 108)]、巨大儿[4.27%(15/351)比2.18%(46/2 108)]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健康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为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确定GDM发病的高危因素并进行早期筛查,有利于防治GDM及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高危因素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结局。方法抽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双胎资料完整的产妇618例,依据绒毛膜性分为双绒双羊(DCDA)、单绒双羊(MCDA)、单绒单羊(MCMA)和绒毛膜性不详者。分析DCDA、MCDA者围生期情况。结果618例双胎中,DCDA 449例,MCDA 137例,MCMA 1例,绒毛膜性不详31例。618例双胎孕妇中,早产473例(76.5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3例(29.61%)。MCDA孕妇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羊水过少的发生率较高(χ2=4.392、5.946、4.433、4.534,P=0.036、0.015、0.035、0.033);DCDA孕妇胎膜早破、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较高(χ2=5.013、5.741,P=0.025、0.018)。存活儿中入住NICU 588例,死亡23例,新生儿畸形13例。MCDA新生儿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高于DCDA新生儿(χ2=11.517、8.894、18.013,P=0.001、0.003、0.001)。结论与DCDA比较,MCDA孕妇早产和妊娠期高血压、胎儿不良结局发生风险更高。

  • 标签: 绒毛膜性 双胎妊娠 妊娠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血清尿酸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分娩的7 995例孕妇队列资料,比较高尿酸血症(HUA)孕妇与非HUA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情况。使用平滑曲线拟合尿酸水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分娩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以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妊娠晚期10%的孕妇尿酸水平高于420 μmol/L。在HUA孕妇队列中,中位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590 (1 790,3 410)g,早产发生概率为49.81%,小于胎龄儿分娩的发生率为20.41%,与非HUA孕妇组[3 300(2 850,3 640)g、23.09%、6.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拟合曲线显示,母体尿酸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小于胎龄儿分娩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尿酸水平与婴儿早产的概率呈U型关系,在200~400 μmo/L时早产的发生概率最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尿酸每增加10 μmo/L,调整后β=-5.22,95%CI-6.46~-3.99)及小于胎龄儿分娩(调整后OR=1.03,95%CI 1.02~1.04)的发生风险随尿酸水平增加明显升高。高尿酸、高血压、羊水过少和子痫前期是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当HUA母体合并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时,早产、低出生体重分娩的风险增大。结论血尿酸水平可成为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标志物之一,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妊娠结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 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 512和1 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OR=1.42, 95%CI为1.07~1.88, P=0.015)、46%(OR=1.46, 95%CI为1.13~1.88, P=0.004)和64%(OR=1.64, 95%CI为1.13~2.38, 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2.87, 95%CI为1.41~5.83, 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1.59, 95%CI为1.04~2.43, 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OR=1.58, 95%CI为1.18~2.13, P=0.002)和早产(OR=1.52, 95%CI为1.07~2.17, 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OR=5.34, 95%CI为1.45~19.70, 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4, 95%CI为1.10~1.90, 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OR=4.11, 95%CI为1.18~14.27, 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6, 95%CI为1.12~1.89, 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7, 95%CI为1.13~1.92, P=0.004)。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生育间隔 妊娠 妊娠结局 回顾性研究
  • 作者: 王晓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0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1年 第12期
  • 机构: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江苏 南京211500
  • 简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子痫、流产、难产等是孕妇妊娠期的常见并发症,近来年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妊娠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机制还不明确,但是孕前肥胖、体重增长,可导致孕妇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产等问题。现代研究显示孕前体重指数(BMI)过高可增加流产、胎儿畸形、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感染及早产等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严重影响孕妇及胎儿的健康,特别是BMI过高还可对新生儿成年后健康造成明显干扰【1】。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需要做好孕前体重指数的控制与管理,即通过控制孕前体重指数增加速度,以促进改善孕妇的妊娠妊娠结局。本人从事孕前与妊娠期保健工作10余年,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1例个案分析,探讨了孕前体重指数与妊娠妊娠结局的关系,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孕前体重指数;妊娠期妊娠结局;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孕妇孕期增重情况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的肥胖(孕前体重指数≥30 kg/m2)、单胎妊娠孕妇513例。根据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5 kg,n=83)、增重适宜组(增重5~9 kg,n=154)和增重过多组(增重>9 kg,n=276)。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3组肥胖人群的孕期增重特点、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以及产程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对与肥胖相关的主要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238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人群中75.6%(180/238)发展为增重过多,275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孕妇中,只有34.9%(96/275)发展为增重过多。(2)产后体重指数滞留(产后6周体重指数-孕前体重指数)在增重过多组高于增重适宜组[0.8 kg/m2(0.0~2.2 kg/m2)与-0.7 kg/m2(-1.6~0.0 kg/m2)],增重适宜组高于增重不足组[-2.5 kg/m2(-3.2~-1.5 kg/m2)](P值均<0.05)。(3)初次剖宫产率在增重不足组为29.9%(20/67),在增重适宜组为32.6%(42/129),均低于增重过多组[43.3%(104/240)](χ2值分别为3.955和4.047,P值均<0.05);3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等其他主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孕期增重和中孕期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前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无关(aOR=1.038,95%CI:0.986~1.094,P=0.157;aOR=1.055,95%CI:1.000~1.113,P=0.051)。GDM孕妇诊断后接受了严格的营养管理,中、晚孕期增重及孕期总增重[3.0 kg(1.3~4.0 kg)、4.0 kg(2.0~6.0 kg)和9.0 kg(5.0~12.0 kg)]均低于非GDM孕妇[分别为3.0 kg(2.0~5.0 kg)、6.0 kg(4.0~8.0 kg)和10.7 kg(7.5~15.0 kg),Z值分别为-2.938、-6.352和-4.104,P值均<0.01]。结论早孕期是控制肥胖人群孕期增重的关键时机,控制孕期增重在适宜范围能够降低产后6周的体重滞留,但对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于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意义不大。

  • 标签: 妊娠期肥胖 孕期体重增长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胸腔积液(FHT)的产前诊断与妊娠结局,为胎儿胸腔积液的临床诊疗提供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提示FHT并成功随访到妊娠结局的病例365例,孕妇年龄范围为16~46岁,对产前临床资料及胎儿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5例FHT中,单纯胸腔积液61例(16.7%),合并1种或多种其他异常304例(83.3%);根据365例FHT的产前临床资料分为孤立性胎儿胸腔积液(IFHT)组163例和非孤立性胎儿胸腔积液(NFHT)组202例,NFHT组的胎儿水肿率、遗传学异常率和终止妊娠率均高于IFHT组(均P<0.05)。继续妊娠的153例FHT中,107例IFHT的胸腔积液消退率、宫内干预率和生存率均高于46例NFHT;107例IFHT中,胎儿水肿组(32例)双侧胸腔积液和重度胸腔积液的比例、宫内干预率及围生期病死率均高于无水肿组(75例)(均P<0.05);46例NFHT中,胎儿水肿组(14例)双侧胸腔积液比例及围生期病死率均高于无水肿组(32例)(均P<0.05)。结论产前区分孤立性和非孤立性FHT对妊娠结局有重要的意义。FHT合并胎儿其他异常时,胎儿遗传学异常的机会增加。IFHT总体预后好于NFHT,胎儿水肿是提示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胎儿胸腔积液 产前诊断 临床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低龄孕产妇孕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初步了解影响低龄孕产妇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年龄<20岁的697例单胎孕产妇,作为低龄组;按1∶4比例选取同期住院分娩、年龄20~25岁的2 592例单胎孕产妇,作为适龄组。比较2组孕产妇的一般特征、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妊娠结局。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低龄组分娩前体重指数低于适龄组[(24.7±3.4)与(25.1±3.1)kg/m2,t=-2.062,P=0.039],低龄及适龄组中侗族占比分别为48.06%(335/697)和52.04%(1 349/2 592)。低龄组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于适龄组[95.41%(665/697)与90.27%(2 340/2 592),χ2=45.086,P<0.001]。(2)低龄组妊娠合并贫血[24.25%(169/697)与15.20%(394/2 592)]、早产[7.17%(50/697)与4.55%(118/2 592)]、胎膜早破[13.34%(93/697)与9.10%(237/2 592)]、羊水过少[9.76%(68/697)与7.02%(182/2 592)]发生率均高于适龄组(χ2值分别为31.683、7.786、10.731及5.848,P值均<0.05)。(3)低龄组剖宫产率[27.26%(190/697)与38.04%(986/2 592),χ2=27.791,P<0.001]及新生儿出生体重[(3 047.3±453.5)与(3 131.0±472.4)g,t=-4.188,P<0.001]均低于适龄组,但会阴侧切率[40.17%(280/697)与8.72%(226/2 592)]及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10.76%(75/697)与3.82%(99/2 592)]均高于适龄组(χ2值分别为417.439及52.816,P值均<0.001)。(4)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低龄孕产妇剖宫产(aOR=0.62,95%CI:0.51~0.75)的风险降低,但会阴侧切(aOR=6.20,95%CI:4.99~7.71)及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aOR=2.68,95%CI:1.92~3.75)的风险增加。结论本研究地区孕产妇少数民族居多,其中侗族占比高,且孕产妇文化水平偏低。低龄妊娠的孕产妇发生贫血、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较高。因此要加强低龄孕妇围产期保健管理,减少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

  • 标签: 青少年期妊娠 妊娠结局 少数民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既往剖宫产史对冷冻胚胎解冻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行体外受精FET且有既往分娩史的1 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既往分娩史和移植胚胎数分为4组:剖宫产史单胚组(n=338)、无剖宫产史单胚组(n=78)、剖宫产史双胚组(n=444)、无剖宫产史双胚组(n=319)。基于年龄、体质指数(BMI)、不孕年限、基础FSH、基础LH、获卵数和优质胚胎率的1∶1倾向性评分匹配剖宫产史单胚组与无剖宫产史单胚组(卡钳值=0.15)、剖宫产史双胚组与无剖宫产史双胚组(卡钳值=0.05)、剖宫产史单胚组与剖宫产史双胚组(卡钳值=0.01),以减少选择偏倚的影响。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剖宫产史单胚组、无剖宫产史单胚组共匹配了77对患者,两组在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2.9%(33/77)、45.5%(35/77)]、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均无差异(P均>0.05)。(2)剖宫产史双胚组、无剖宫产史双胚组匹配了304对患者,剖宫产史双胚组的临床妊娠率[42.4%(129/304)]、双胎妊娠率[9.5%(29/304)]明显低于无剖宫产史双胚组[分别为53.0%(161/304)、15.5%(47/30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的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无差异(P>0.05)。(3)剖宫产史单胚组、剖宫产史双胚组匹配了318对患者,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4%(122/318)、45.6%(145/318)]、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但剖宫产史双胚组的双胎妊娠率显著高于剖宫产史单胚组[分别为11.3%(36/318)、0.3%(1/318), P<0.01]。(4)低出生体重儿与分娩孕周(OR=0.41,95%CI为0.32~0.54)和双胎妊娠(OR=4.44,95%CI为1.93~10.21)相关,巨大儿与母亲的BMI(OR=1.18,95%CI为1.06~1.32)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既往分娩方式无关(P>0.05)。结论不同既往分娩史的患者接受FET治疗,单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既往剖宫产史患者双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周、是否双胎、母亲BMI相关,与剖宫产史无关。建议既往剖宫产史患者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既可保证成功率又可降低双胎妊娠率和新生儿的风险。

  • 标签: 剖宫产术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史女性再次妊娠时孕期总增重、不同时期增重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441例有GDM史的单胎经孕妇作为GDM史组,从同时期在本院分娩的无GDM史的单胎经产妇中采用机械抽样的方法筛选出1 637例作为无GDM史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孕期增重及围产结局的差异。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的增重适宜值将2组孕妇分别分为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和增重过多,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妊娠不同时期同一增重情况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1)GDM史组孕妇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前、OGTT后增重及孕期总增重均显著低于无GDM史组[(6.3±3.3)与(7.9±3.7) kg、(4.8±2.6)与(5.6±2.6) kg及(11.8±4.6)与(14.4±4.6) kg,t值分别为8.074、5.183及10.277,P值均<0.001]。GDM史组此次妊娠GDM、妊娠期高血压及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无GDM史组[46.5%(205/441)与18.1%(296/1 637)、8.4%(37/441)与5.4%(88/1 637)、12.9%(57/441)与9.7%(158/1 637),χ2值分别为153.181、5.583及4.013,P值均<0.05]。(2)行OGTT前:不同增重类别的GDM史孕妇发生GDM的风险较高[增重不足、适宜、过多者OR值及95%CI分别为4.02(2.35~6.88)、3.92(2.65~5.79)及3.33(2.11~5.25),P值均<0.001];除增重不足者,GDM史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亦较高[增重适宜、过多者OR值及95%CI分别为3.62(1.47~9.23)和2.22(1.07~5.57),P值均<0.05]。行OGTT后:不同增重类别的GDM史孕妇发生GDM的风险较高[增重不足、适宜、过多者OR值及95%CI分别为2.48(1.60~3.84)、4.63(2.92~7.35)及4.22(2.73~6.51),P值均<0.001];增重过多的GDM史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增加(OR=2.46,95%CI:1.10~5.51,P<0.05)。整个孕期:不同增重类别的GDM史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均较高[增重不足、适宜、过多者OR值及95%CI分别为3.02(2.00~4.59)、4.08(2.76~6.04)及2.66(1.54~4.59),P值均<0.001];GDM史增加增重不足者大于胎龄儿及增重过多者产后出血发生风险[OR值及95%CI分别为1.94(1.09~4.21)和2.93(1.31~6.55),P值均<0.05]。结论有GDM史女性再次妊娠时不同时期增重及孕期总增重均低于无GDM史者,但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较高。即使在同一增重类别中GDM史也会增加GDM和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孕期体重增长 妊娠结局
  • 作者: 陆文茜 于祥田 罗明娟 赵蔚菁 张蓉 胡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515,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 200233,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深圳 51805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 200233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和相关代谢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8年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399例GDM患者,按妊娠结局分为GDM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组(48例),GDM未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组(351例)。收集孕前体重指数、总胆汁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妊娠结局等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GDM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火山图检验寻找两组人群间差异的代谢分子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临床指标和代谢物分子的联合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总胆固醇是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比为0.309,95%可信区间为0.110~0.868,P=0.026)是GDM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火山图分析获得5种差异代谢物(牛磺胆酸、甘氨胆酸、异戊酸、牛磺鹅去氧胆酸和牛磺去氧胆酸)。多因素联合预测GDM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AUC为0.748。结论总胆固醇是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机酸代谢分子水平的改变与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是GDM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相关的代谢分子标志物。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不良妊娠结局 独立危险因素 代谢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围产结局,并分析双胎GD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757例,根据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双胎GDM组196例,正常双胎组(双胎未合并GDM)561例。收集各组母儿的临床资料、围产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价双胎GD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双胎GDM组的75 g OGTT FPG、1 h血糖和2 h血糖均大于正常双胎组;双胎GDM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正常双胎组,<37周的早产率大于正常双胎组;双胎GDM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感染及贫血发生率大于正常双胎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相比,年龄、孕前体重指数(Pre-BMI)、孕次、产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占比、绒毛膜性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值为2.335)、Pre-BMI≥24.0 kg/m2(OR值为2.356)、PCOS病史(OR值为1.932)、糖尿病家族史(OR值为3.127)是双胎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双胎GDM增加了<37周的早产、新生儿RDS、感染及贫血发生率;年龄≥35岁、Pre-BMI≥24.0 kg/m2、PCOS病史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双胎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双胎妊娠 围产结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双绒毛膜三羊膜囊(dichorionic triamniotic, DCTA)三胎妊娠孕中期行不同减胎术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孕中期行减胎术的51例DCTA三胎妊娠孕妇的病历资料,根据减胎术的指征,分为预防组(39例)和治疗组(12例),每组再根据不同的减胎方法分为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减胎术组(保留双绒毛膜双胎)、氯化钾-单组(氯化钾心脏注射减胎保留单绒毛膜单胎)、氯化钾-双组(氯化钾心脏注射减胎保留单绒毛膜双胎)。比较预防组和治疗组组内及组间流产率、分娩孕周、出生体重、胎儿宫内死亡、新生儿死亡等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结果(1)治疗组减胎手术孕周大于预防组[(18.5±3.1)与(15.0±2.3)周,t=-4.209,P<0.001];预防组中RFA减胎手术孕周大于氯化钾-单及氯化钾-双组[(17.2±1.6)与(13.8±1.5)、(12.7±1.0)周,t值分别6.630和3.875,P值均<0.05]。(2)预防组减胎术后流产率低于治疗组[10.3%(4/39)与5/12,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活产儿比例高于治疗组[85.7%(48/56)与10/18,χ2=5.640,P=0.018]。预防组中氯化钾-单组无出生体重<1 500 g,组内不同减胎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同减胎方法活产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RFA组高于氯化钾-双组(6/6与1/6,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5)。2组中3种不同减胎方法的流产率、分娩孕周、出生体重、<32周分娩、足月分娩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母胎并发症中,预防组和治疗组的RFA组与氯化钾-单组均未发生单绒毛膜双胎并发症和围产期死亡。2组中共5例(10个胎儿)行氯化钾心脏注射减胎保留单绒毛膜双胎,其中4个胎儿流产,3个胎儿宫内死亡、无新生儿死亡,3个胎儿活产;预防组发生选择性生长发育受限1例(两胎活产),治疗组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一胎儿宫内死亡,另一胎活产)。结论无论是预防性减胎还是治疗性减胎,RFA减胎术保留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及氯化钾减胎术保留独立胎盘单胎妊娠结局相当。

  • 标签: 妊娠,三胎 妊娠减少,多胎 射频消融术 氯化钾 注射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年龄、产次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分娩且信息齐全的5 283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根据产妇分娩时的年龄分为低龄组(<35岁,1 761例)、高龄1组(35~40岁,2 821例)和高龄2组(≥40岁,701例),另根据产妇分娩次数分为初产组(第1次生产,3 596例)、经产1组(2次生产,1 431例)和经产2组(>2次生产,256例)。对三组不同年龄及不同产次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分析孕产妇年龄、产次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低龄组、高龄1组和高龄2组产妇孕期吸烟史、孕前超重肥胖、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术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组、经产1组和经产2组产妇孕期吸烟史、孕前超重肥胖、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术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龄组、高龄1组和高龄2组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0.36%(6/1 761)、1.20%(34/2 821)、3.00%(21/701)]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0.53%(9/1 761)、1.31%(37/2 821)、3.43%(24/7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组、经产1组和经产2组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0.89%(32/3 596)、1.47%(21/1 431)、3.21%(8/256)]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0.78%(28/3 596)、2.31%(33/1 431)、3.60%(9/2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组、高龄1组和高龄2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次数、产妇年龄与妊娠期并发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随着孕产妇年龄及产次的增加,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随之增加,应加强高龄孕产妇妊娠的管理,对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尽早进行预防及干预。

  • 标签: 并发症 分娩 高龄孕妇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产程标准管理下无痛分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筛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本院经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产妇38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0例和观察组186例。对照组新产程标准管理下未经分娩镇痛处理,而观察组主要采用新产程标准管理下无痛分娩方法。统计两组产程、催产素利用率、剖宫产情况及产后孕妇出血量和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总产程(161.28±20.34)min,短于对照组的(182.09±35.31)min;观察组宫口全开时间(118.32±13.27)min,短于对照组的(220.47±40.18)min;观察组剖宫产前试产时间(797.43±29.57)min,长于对照组的(720.60±48.29)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5、11.935、7.716,均P<0.05)。观察组催产素使用率42.47%(79/186),高于对照组的33.50%(6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7,P<0.05)。观察组中转剖宫产、产钳或胎头吸引助产率分别为6.45%(12/186)、4.83%(9/186),低于对照组的34.00%(68/200)、10.00%(2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6、3.028,均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4.95%(158/186),高于对照组的62.50%(12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7,P<0.05)。观察组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及会阴侧切率分别为3.23%(6/186)、2.15%(4/186)、6.45%(12/186),均低于对照组的9.50%(19/200)、8.50%(17/200)、17.50%(3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2、3.103、5.608,均P<0.05)。两组新生儿PCO2、PO2及p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管理下无痛分娩可有效提高催产素利用率,降低剖宫产率,改善分娩产程情况和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而对母婴结局无影响。

  • 标签: 新产程标准管理 无痛分娩 母婴结局 剖宫产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该病主要通过间歇性低氧和睡眠片段化对人体呼吸、循环、代谢等多系统产生损害。妊娠期特有的激素水平和生理状态可能诱发或恶化OSAHS,从而增加孕妇的OSAHS患病率。目前,妊娠期OSAHS对孕妇及胎、婴儿妊娠结局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但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就妊娠期OSAHS的现状、OSAHS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相关筛查方法以及治疗方面作一综述,为临床医师诊治妊娠期OSAHS患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母婴结局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高血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MRI诊断为脊髓栓系胎儿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经MRI诊断为脊髓栓系的38例胎儿(36例为单胎,2例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之一)的资料。根据脊髓圆锥与膀胱的位置关系形态,将这些病例分为高于膀胱组和低于膀胱组。分析不同脊髓圆锥位置病例的妊娠结局。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及Student t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1)38例的MRI检查孕周为(25.5±4.7)周,其中14例(36.8%)为单纯脊髓栓系,24例(63.2%)合并其他结构异常。合并结构异常以脑脊膜膨出为多(15例)。24例(63.2%)超声与MRI结果基本一致,另14例(36.8%)超声只提示椎体形态学异常,经MRI进一步检查发现脊髓栓系。(2)38例中,29例(76.3%)选择引产,1例(2.6%)于孕23周行减胎术(另一正常胎儿早产分娩),1例(2.6%)失访。7例(18.4%)单胎继续妊娠并最终分娩。生后随访8.1个(4.0~54.9个)月,2例无合并症患儿生长发育未见异常,3例生后行手术治疗,2例于新生儿期死亡。(3)所有病例的脊髓圆锥宽度平均值是(2.5±0.8)cm。高于膀胱组(34例)和低于膀胱组(4例)的脊髓宽度[(2.5±0.8)与(2.7±1.1)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于膀胱组6例(17.6%)继续妊娠至分娩,其中1例因重度脑积水死亡;低于膀胱组1例(1/4)继续妊娠至分娩,新生儿期因窒息死亡。结论单纯脊髓栓系胎儿预后一般较好。脊髓圆锥位置高低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磁共振成像 随访研究 婴儿,新生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倾听技巧+认知疗法对妊娠期高危产妇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妊娠结局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妊娠期高危产妇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围产期行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围产期实施倾听技巧+认知疗法。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后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结果期望、自我效能期望、自我效能总评分及应对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而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而产妇分娩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倾听技巧+认知疗法能有效提高妊娠期高危产妇自我效能及应对能力,从而减轻产妇不良情绪,降低产妇不良妊娠结局,提高产妇分娩满意率。

  • 标签: 倾听技巧 认知疗法 妊娠期高危产妇 自我效能 不良情绪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早期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对反复妊娠丢失(recurrent pregnancy loss,RPL)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的RPL患者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照RPL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活产组和流产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孕早期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活产组348例,流产组312例。随孕周增加,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流速(peak uterine artery systolic/end-diastolic velocity,S/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血流阻力指数(blood flow resistance index,RI)在两组中均呈下降趋势;与流产组相比,活产组子宫动脉S/D、PI和RI分别多下降3.462 1(95% CI=-6.483 5~0.440 8,P=0.025 2)、0.474 2(95% CI=-1.000 5~0.052 1,P=0.078 1)和0.054 6(95% CI=-0.111 5~0.002 4,P=0.060 9),孕早期活产组子宫动脉S/D、PI和RI下降速率较流产组高0.064 5(95% CI=0.013 6~0.115 9,P=0.014 5)、0.009 4(95% CI=0.000 5~0.018 4,P=0.039 4)和0.001 1(95% CI=0.000 1~0.002 0,P=0.032 2)。结论活产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下降速率较流产组更快,早孕期监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对RPL患者妊娠结局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反复妊娠丢失 子宫动脉血流 妊娠结局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34周后凶险性前置胎盘终止妊娠时机对手术安全性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住院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84例,入院分娩妊娠时间均超过34周,妊娠34 ~ 36周的40例产妇作为研究组,超过36周的4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及胎儿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量以及介入手术率低于对照组[(754.58 ± 20.35)ml比(1 449.26 ± 512.32)ml、17.5%(7/40)比52.27% (23/44)](P<0.05)。两组分娩后红细胞压积与分娩前的变化量、分娩后血红蛋白与分娩前的变化量、宫纱填塞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使用率、子宫切除率、输血率、术后ICU转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2 500 g率以及转入新生儿科率高于对照组[75.0%(30/40)比11.36%(5/44)、80.0%(32/40)比11.36%(5/44)](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36周之前对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进行终止妊娠对于产妇以及胎儿的健康更有保障,如胎儿发育速度较慢,则需要适当根据产妇以及胎儿的实际情况适当将分娩时间延长,但是切不可超过36周。

  • 标签: 前置胎盘 妊娠结局 终止妊娠 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