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电子计算断层扫描(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患者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2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8例,女44例,年龄(65.77±4.23)岁,年龄范围为49~72岁。患者在治疗前均行CT检查及MRI检查,临床医师按照CT、MRI、CT联合MRI的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决策,将定性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单独使用CT、单独使用MRI、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定性诊断的一致性,同时比较CT联合MRI诊断与分别单独使用CT或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的一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874,P<0.05)。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一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568,P<0.05)。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的一致性明显高于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的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CT、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联合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具有更加突出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早期诊断价值突出,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依据,可成为未来影像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 标签: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鼻咽癌 早期颅底骨侵犯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显微计算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将离体肿瘤标本分割成合适大小(长×宽×厚不超过5 cm×3 cm×3 cm),置于Micro-CT扫描床上,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扫描。(1)采用不同时间扫描:保持扫描电压不变(肉瘤为50 kV、鳞状细胞癌及其他肿瘤为70 kV),对同一标本选择4 min和14 min分别进行扫描。(2)采用不同电压扫描:保持扫描时间不变(4 min),对同一标本选择30、50、70、90 kV 4种电压分别进行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时间及扫描电压下的成像效果,得出不同肿瘤的最佳扫描参数。(3)对影像学感兴趣区进行取材,制作病理学HE染色切片,并采用Precice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获得数字切片,与Micro-CT相应截面的影像图进行对比,记录不同组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63.9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16例、基底细胞癌2例、乳房外Paget病2例、黑色素瘤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对比影像学和病理学标本共65组。(1)扫描时间:扫描4 min与14 min均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并能满足观察肿瘤形态、判读肿瘤边界的要求。(2)扫描电压:对于鳞状细胞癌,电压为30、50 kV时成像不清晰,70、9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中的微小钙化点在90 kV时与肿瘤组织对比度不高;对于各种肉瘤,电压为30 kV时成像不清晰,5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70、90 kV时肿瘤与周围脂肪组织对比度不高。(3)Micro-CT影像图与病理切片对比结果显示,体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与病理学切片十分接近。正常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楚,毛囊清晰可辨。肿瘤组织的影像特点与肿瘤的种类、瘤细胞密集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体积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厚,基底部相对平滑、无皮下脂肪伸入真皮内形成参差的低密度影,也无毛囊等正常的皮肤附属器影,偶尔可见散在的高密度钙化点。鳞状细胞癌、肉瘤与正常皮肤、皮下的边界可以分辨。对于局限于皮肤内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乳房外Paget病等,成像效果不佳。结论Micro-CT扫描参数需要根据肿瘤性质进行选择,扫描时间对评估肿瘤影响不大,推荐术中扫描时长为4 min;鳞状细胞癌扫描电压推荐为70 kV,肉瘤为50 kV。Micro-CT对体表软组织标本皮肤结构成像清楚;对侵袭至皮下、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较大的肿瘤,形态可辨;对于生长范围不超过真皮的肿瘤,成像效果不佳。

  • 标签: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 鳞状细胞癌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创伤数据库收集了2017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其是否行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检查分为EWBCT组和N-EWB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计4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WBCT组184例,N-EWBCT组275例,结果发现:N-EWBCT组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高于EWBCT组(18% vs. 5%,P值<0.01);EWBCT组和N-EWBCT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比例分别为9% vs. 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N-EWBCT组患者的死亡发生率高于EWBCT组(23% vs. 12%,P=0.002)。结论与非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比较,严重创伤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检查不会明显增加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可以降低其诊断漏诊率和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严重创伤 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WBCT) 漏诊率 急性肾功能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11例胰腺胶样癌(P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度,病灶内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和周围组织侵犯的情况,总结PCC的CT、MRI特征性表现。结果显示,PCC多发于老年男性,以胰头多见,病灶呈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性区内见条索状分隔或分隔样实性肿瘤成分,呈膨胀性生长,可见点状和条形钙化,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图均呈高信号,增强呈轻度海绵网状渐进性强化,伴有胰腺萎缩和胰管扩张。

  • 标签: 胰腺胶样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X线 磁共振成像 囊实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N)计算断层扫描(CT)增强特征预测术前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36例panNEN患者的CT资料。根据2019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panNEN分为G1、G2、G3级神经内分泌瘤(NET)和神经内分泌癌(NEC),比较不同病理分级病灶实性部分CT值和相关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CT值和相关参数对不同病理分级panNEN的鉴别诊断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在136例panNEN患者中,共检出142个肿瘤病灶,其中G1、G2、G3级NET和NEC病灶数分别为58、73、7、4个。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panNEN病灶实性部分的CT强化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G2级NET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CT值差值、相对密度指数均低于G1级NET患者[动脉期:105 HU (46~251 HU)比126 HU (57~195 HU)、62 HU(6~212 HU)比81 HU(23~166 HU)、1.1(0.4~2.5)比1.4(0.7~2.0)。静脉期:90 HU (49~159 HU)比107 HU (63~162 HU)、49 HU(9~134 HU)比62 HU(24~128 HU)、1.1(0.5~2.0)比1.4(0.9~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动脉期=2.880、2.607、3.482,H静脉期=3.426、3.323、3.891,P均<0.05)。G3级NET患者动脉期CT值差值、病灶增强百分比、增强指数,以及静脉期CT值差值、增强指数均低于G2级NET患者[31 HU(27~52 HU)比62 HU(6~212 HU)、67%(59%~153%)比151%(15%~705%)、0.6 HU(0.5~0.9 HU)比1.3 HU(0.1~5.8 HU)、40 HU(36~52 HU)比49 HU(9~134 HU)、0.9(0.7~1.6)比1.5(0.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634、2.801、3.267、2.264、2.882,P均<0.05)。G1级和G2级NET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相对密度指数具有最大AUC值,分别为0.679[95%可信区间(CI) 0.587~0.771,P<0.01]、0.701(95%CI 0.609~0.793,P<0.01);G2级和G3级NET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增强指数具有最大AUC值,分别为0.875(95%CI 0.793~0.956,P=0.001)、0.828(95%CI 0.700~0.956,P=0.004)。结论panNEN的CT增强扫描参数可用于预测术前病理分级。

  • 标签: 胰腺 神经内分泌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增强计算断层扫描(CT)影像学特征的列线图模型,辅助医师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胃神经鞘瘤和27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39例胃神经鞘瘤和201例胃间质瘤患者纳入训练集,余18例胃神经鞘瘤和74例胃间质瘤患者纳入验证集。收集增强CT影像学特征(肿瘤大小指数、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增强扫描静脉期CT值、有无坏死、有无钙化、黏膜面是否完整、是否均匀强化等)和临床资料[胃炎病史、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等]。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独立预测因子,基于增强CT影像学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临床指标独立预测因子,构建临床对照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一致性指数(CI)、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DeLong检验。结果LASSO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指数、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增强扫描静脉期CT值、有无坏死、有无钙化、黏膜面是否完整、是否均匀强化是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独立预测因子(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炎病史(OR=0.280,95%置信区间0.138~0.566)、CA19-9(OR=0.940,95%置信区间0.890~0.993)、癌胚抗原(OR=0.794,95%置信区间0.661~0.952)、MLR(OR=0.087,95%置信区间0.009~0.860)为鉴别胃间质瘤与胃神经鞘瘤的临床指标独立预测因子(P<0.001、=0.028、0.013、0.037)。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的AUC为0.881、0.850,临床对照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的AUC为0.814、0.7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7、1.96,P=0.005、0.030)。列线图模型平均CI为0.885。DCA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区分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方面比临床对照模型具有更高的总体净获益。结论基于增强CT影像学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区分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有助于医师做出精确的临床决策。

  • 标签: 增强CT 影像学特征 列线图 胃神经鞘瘤 胃间质瘤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是一种非染料的、无创的新型眼底成像技术,安全、迅速且清晰,是目前眼科检查中发展最迅速的检查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对视网膜和脉络膜各层中的微血管病变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而且可以量化血流灌注,这在眼科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目前,OCTA已广泛应用于眼科各个领域,现对OCTA在眼科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眼底病 眼前节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 简介:摘要随着技术进步和图像处理水平提高,计算断层扫描(CT)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诊疗应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研究。CT不仅可以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解剖结构评价,还可以用于功能学、组织特征、血流动力学等方面评价。本文将从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和其他心力衰竭的CT特征表现出发,对CT在心力衰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心力衰竭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计算体层扫描(CT)平扫在脑内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附加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20年10月经活组织检查(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的脑内肿瘤(弥漫性胶质瘤及脑内非胶质来源肿瘤)患者共237例[男性140例,女性97例,年龄(49±16)岁,其中低级胶质瘤48例、高级胶质瘤134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8例、髓母细胞瘤9例、生殖细胞瘤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3例]以及经活检或临床证实的脑内非肿瘤性病变患者66例[男性46例,女性20例,年龄(42±13)岁,其中脓肿12例、梗死5例、脱髓鞘病变33例、自身免疫性脑炎1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5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CT平扫。由2名神经影像医生共同进行图像回顾,在仅提供MRI以及同时提供MRI及CT图像的情况下进行2次盲评,分别记录诊断结果及可靠性评分,比较两种评价的准确性。结果CT平扫呈现高密度对于提示肿瘤诊断有高特异度(95%),高于常规MRI扫描(86%),但其诊断敏感度(34%)低于MRI扫描(86%)。与MRI单一检查的准确率(86%)相比,联合采用MRI扫描和CT平扫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94%)。非肿瘤性病变CT值比值明显低于肿瘤组[分别为0.69(0.61,0.78)和1.14(1.00,1.25),W=2 123,P<0.05]。非胶质来源肿瘤组CT值比值高于弥漫胶质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8(1.18,1.41)和1.13(0.97,1.21),W=1 858,P<0.05]。弥漫性胶质瘤Ⅲ、Ⅳ级两组间差异不明显[分别为1.11(0.99,1.20)和1.16(1.09,1.24),P>0.05(Nemenyi检验,无检验值)],但明显高于弥漫性胶质瘤Ⅱ级[0.89(0.76,1.07), P<0.05(Nemenyi检验,无检验值)],同一级别星形细胞胶质瘤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差异不明显。结论CT平扫病变区域内出现高密度影对诊断脑内肿瘤性病变具有高度特异性。对于低密度的病变,CT平扫结合常规MRI对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也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淋巴瘤 脱髓鞘自身免疫疾病,中枢神经 诊断,鉴别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扫描仪,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静脉采血(AVS)和计算断层扫描(CT)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术前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99例诊断为单侧PA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6.18±9.55)岁,男性50例,女性49例。其中依据CT分型诊断为单侧PA患者39例(CT组),依据AVS分型诊断为单侧PA患者60例(AVS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比较CT组和AVS组术后血压控制情况,分析CT和AVS在PA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结果CT组39例患者中,14例高血压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总获益率74.36%(29/39),10例未获益;AVS组,26例高血压完全缓解,32例部分缓解,总获益率96.67%(58/60),2例未获益;CT组的术后总获益率低于AVS组(χ2=11.0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S组中CT与AVS分型诊断的一致率为85.00%(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64,P<0.05)。结论PA患者依据AVS和CT分型诊断一致性有明显差异,AVS更有利原醛患者术后高血压缓解。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肾上腺静脉采血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高血压
  • 简介:摘要毛发性胃石症,尤其是胃肠道巨大毛发性胃石症致肠穿孔极其罕见,现报告1例胃肠道巨大毛发性胃石症致肠穿孔患者的CT表现。患者因左中上腹持续性绞痛2 h入院治疗,CT表现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内见团块影,其内夹杂斑点状气体密度影,周围有液体和气体密度影,且形成独立的气-液平面。于全身麻醉下行胃穿孔修补和腹腔引流术,术后确诊为胃肠道巨大毛发性胃石症致肠穿孔。

  • 标签: 毛发性胃石 肠穿孔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 标签: 血管样条纹/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计算断层扫描(CT)图像放射组学分析对亚实性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浸润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在台州市肿瘤医院进行手术及病理确诊的88例(100枚亚实性结节)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56枚结节)为浸润性肺腺癌(IPA),35例(44枚结节)为非IPA;使用逻辑回归分析将一组常规临床风险因素和放射医生视觉评估的定性CT成像特征与放射学特征进行比较,建立三种诊断模型,即使用临床风险因素和CT定性特征的基础模型,使用包含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放射组学特征模型,以及结合所有重要特征的诺模图模型;并根据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三种模型的诊断效能分别进行比较。对诺模图模型进行决策曲线分析,以探讨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三种定性CT成像特征[胸膜牵拉(P=0.006),实性成分大小(P=0.045)和实性成分占比(P=0.020)]和定量Rad评分(P=0.046)均与IPA显著相关;其调整后的比值比分别为7.189、0.075、194.786、2.016;基于这四个特征的诊断列线图模型显示AUC为0.903(95%CI:0.845,0.975);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用诊断诺模图模型区分IPA与非IPA的性能最佳(AUC=0.903),均高于基础模型(AUC=0.853,P=0.000)或放射组学模型(AUC=0.769,P<0.001)。决策曲线分析也表明在临床诊断中使用诺模图模型有潜在益处。结论除临床评估的CT图像定性特征外,定量放射学特征可为鉴别IPA和非IPA提供有效帮助,基于以上两类重要特征的诊断列线图模型在临床上可用于术前决策。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玻璃 肺结节 诊断,鉴别 放射学 疾病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青光眼/诊断 视网膜 微循环 血管密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平均年龄44.5岁。所有患眼瘤体位于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呈橘红色,边界清晰。采用OCTA仪对患眼瘤体处6 mm×6 mm或8 mm×8 mm范围进行扫描,系统自动处理图像后提供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图以及对应的结构en-face像和B-scan像。结果OCTA检查发现,当调整分层线至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周围,血流图可见瘤体边界清晰,瘤体表面血管呈网状纵横交错,粗细不一。B-scan像,对应瘤体处全层视网膜脉络膜呈圆顶状隆起,神经上皮层可伴有增厚,视网膜下积液、渗出及劈裂等。结构en-face像,瘤体边界清晰,周围渗出呈点状或片状强反射,局部色素沉着呈弱反射,信号反射不均匀。结论OCTA可清晰显示CCH表面血管形态。

  • 标签: 脉络膜肿瘤/诊断 血管瘤/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盘的血流评估都是针对大血管,而对于微血管的血流定量评估一直缺少很好的评估设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可实现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量化,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指标。本文对应用OCTA技术测量视盘和黄斑区的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进展评估中的研究及血流参数与视神经纤维层和筛板等结构参数和视野参数的一致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血流参数在青光眼损害评估中的作用。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青光眼 评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