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治疗小度数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第一眼位小度数[≤10三棱镜度(PD)]垂直斜视的12例成年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8±8)岁,病程(15±7)个月。所有患者除外颅脑疾病和眼眶及眼外肌异常。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第一眼位斜视度数及双马氏杆试验测量主观旋转斜视角度。根据检查结果行鼻侧或颞侧上直肌或下直肌分级断腱术。观察术后第1天与末次随访时垂直斜视度数与旋转斜视角度的变化及垂直直肌断腱比例与垂直斜视矫正度数的关系。垂直斜视度数以M(Q1,Q3)表示,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Friedman检验(Bonferroni校正)及线性拟合分析。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7±3)个月。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为7.00(5.25,7.75)PD,术后第1天为1.00(1.00,2.00)PD,末次随访时为1.50(1.00,2.00)PD,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患者术后旋转斜视角度无明显变化。线性拟合分析显示垂直直肌断腱比例为50%~90%可矫正5~8 PD的垂直斜视(R2=0.72;P<0.001)。结论垂直直肌分级断腱术能够有效改善小度数垂直斜视。

  • 标签: 斜视 腱切断术 眼球运动 动眼肌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缝合技术在垂直切口乳房上提固定术的价值及手术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接受单纯垂直切口矫正乳房下垂术患者47例,年龄18~51岁,平均38.2岁,术中用预缝合技术进行多余皮肤去除量设计及切除。47例患者均为乳房中、重度下垂。结果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12~14 d拆除伤口缝线。术后乳房下垂得到矫正,乳房紧实呈前凸形态,下极轮廓侧观弧线自然;患者对术后效果均满意。术后无患者出现乳头乳晕复合体坏死、皮肤坏死、伤口愈合不良、乳头乳晕感觉异常等早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出现乳房下垂复发、乳头乳晕形态不佳、瘢痕增宽及增生等远期并发症。结论预缝合技术用于垂直切口乳房上提固定术中,可简单且准确地确定皮肤去除量,能有效避免皮肤切除量不足或过量,并使垂直切口线限制在乳房下皱襞以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房 预缝合 垂直切口 乳房上提固定术 乳房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Class Ⅱ division 1,CⅡ1)牙弓变化,分析变化部位和程度以及该变化与矢状向、垂直向异常的相关性,探讨CⅡ1牙弓横向变化的特点。方法选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平均年龄(22.6±5.5)岁。实验组:CⅡ1共60例,依据下颌平面角(FMA)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安氏Ⅰ类骨性Ⅰ类(Class Ⅰ,CⅠ)均角。每组20例。拍摄锥形束CT,使用Minics 18.0对上下颌尖牙至第二磨牙的牙弓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角组上下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61.45±3.47 mm,P=0.0076;上颌第一磨牙:U6FA=(56.65±4.61) mm,P=0.0371;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0.28±3.18) mm,P=0.004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43.4±4.44) mm,P=0.0059;下颌第二磨牙:L7FA=(58.7±3.4) mm,P=0.0029;下颌第一磨牙:L6FA=(53.32±2.47) mm,P=0.0001;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45.21±2.83) mm,P=0.0077;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37.71±2.19) mm,P=0.0008],均角组上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一磨牙:U6FA=(56.31±2.39) mm,P=0.0005;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1.66±2.17) mm,P=0.043];随着面高的增加,牙弓宽度越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P=0.031;上颌第一磨牙:U6FA,P=0.016;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P=0.003;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P=0.001;下颌第二磨牙:L7FA,P=0.002;下颌第一磨牙:L6FA,P=0.000;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P=0.006;下颌第一磨牙:L4FA,P=0.002)。2.牙弓宽度与ANB角、FMA角呈负相关,其中与FMA角负相关更明显(上颌第二磨牙:U7FA r=-0.460,P=0.0492;上颌第一磨牙:U6FA r=-0.447,P=0.0483;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r=-0.473,P=0.035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r=-0.493,P=0.0271;下颌第二磨牙:L7FA r=-0.504,P=0.0234;下颌第一磨牙:L6FA r=-0.517,P=0.0478;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r=-0.682,P=0.0009;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 r=-0.448,P=0.0286)。结论1.与CⅠ相比,CⅡ1低角上下颌、均角下颌无牙弓宽度的改变,CⅡ1均角上颌、CⅡ1高角上下颌均出现明显狭窄,随着面高的增加,狭窄的程度越大。2.CⅡ1牙弓宽度可能与垂直骨面型呈负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呈弱的相关性,垂直向异常对横向宽度的影响要大于矢状向,垂直向是优先考虑的因素。3.CⅡ1牙弓宽度变化可能与功能状态。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牙弓宽度 成人 横向宽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菏泽市立医院静配中心于2018年开始实施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模式,以此模式实施后(2018年1~12月)静配中心安全管理情况为观察组,实施前(2017年1~12月)安全管理情况为对照组,每组180例。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安全管理满意、药品管理工序用时、不合理医嘱情况及更正率、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发生率。结果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总满意度(93.89%)明显高于对照组(8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品管理工序用时方面,观察组分标签、贴标签、排药、校对工序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合理医嘱情况及更正率方面,观察组的不合理医嘱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更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对照组(26.11%),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可使护理人性化、管理科学化、工作有序化,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缩短药品管理工序用时,有效降低不合理医嘱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 标签: 护理标识 垂直管理 静配中心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喉水平垂直部分切除术结合等离子刀治疗喉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男性喉癌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全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喉水平垂直部分切除术结合等离子刀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嗓音功能和吞咽功能变化,术前和术后12个月甲状腺功能,及术后12个月生存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组嗓音功能3分者(13.33%,4/30)少于对照组(43.33%,13/30),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吞咽功能1级者(80.00%,24/30)多于对照组(53.33%,16/30),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术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血清TSH水平高于对照组,而T3和T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生存率(96.66%,29/30)与对照组(93.33%,28/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水平垂直部分切除术结合等离子刀治疗喉癌效果良好,且可改善患者术后嗓音功能和吞咽功能。

  • 标签: 喉癌 喉水平垂直部分切除术 等离子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双头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双头翼状胬肉手术32例(32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6例(16眼)。观察组采用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对照组采用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t=3.093,6.260;P=0.007,0.001);观察组视力(UCVA,logMAR)0.144±0.103,对照组为0.113±0.1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0,P=0.397);两组患者术后2周角膜上皮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Schirmer I试验观察组较术前明显提高(t=-3.221,P=0.006),对照组无明显改变(t=-2.449,P=0.08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5,P=0.08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t=-8.384、-5.571,均P<0.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P=0.86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1.000)。结论垂直切开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治疗双头翼状胬肉的效果良好。

  • 标签: 翼状胬肉,双头 结膜移植,角膜缘,垂直切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骨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骨性Ⅱ类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骨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骨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骨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骨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骨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颏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体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较低角者下颌骨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骨较长较宽,骨性颏部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体。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并分析安氏Ⅱ2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上切牙区牙槽骨形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2成年患者43例拍摄锥形束CT影像后,以DICOM格式输入三维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分析,重建层厚为0.3 mm。根据下颌平面角FMA角分组:高角组FMA>32°(13例),均角组22°<FMA<32°(15例),低角组FMA<22°(15例)。调整三维影像的冠状、轴向与矢状轴,选取通过上颌切牙牙体长轴(切缘中点至根尖点连线)的矢状截面,测量上颌切牙腭侧牙槽骨的厚度及横截面积。选取通过牙体长轴的冠状截面,测量距牙槽嵴顶3 mm、6 mm、9 mm处上颌切牙之间根间距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①3组患者上颌中切牙根尖处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高角组(11.58±4.35) mm,低角组(11.61±3.01) mm,均角组(12.03±4.57) mm,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者上颌中切牙根尖处腭侧牙槽骨面积分别为:高角组(54.04±20.39) mm2,低角组(53.63±18.08) mm2,均角组(51.15±17.80) mm2,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距牙槽嵴顶3 mm、6 mm、9 mm上颌中切牙根间距离,高角组分别为(1.95±0.45) mm、(2.45±0.63) mm和(3.51±0.78) mm,都小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根间距离,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角型的安氏Ⅱ2错相对其他两组患者在中切牙根间的距离小,提示在中切牙间植入种植钉时,更需靠近根尖方向以避免造成牙根损伤。

  • 标签: 垂直骨面型 安氏Ⅱ2 上颌切牙 骨面积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骨性Ⅱ类错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以及下颌垂直向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行减数矫治并进行主动垂直向高度控制的骨性Ⅱ类错伴高角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4±2.4)岁。将矫治前后患者锥形束CT导入Invivo Dental 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校正后,测量头颅侧位截面的下颌垂直向指标(下颌平面角、后前面高比、下颌真性旋转角)、切道斜度以及髁突形态和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指标,并对矫治前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颌垂直向指标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20例患者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垂直向高度得到控制。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2.05°±1.22°(t=7.60,P<0.001)、后前面高比显著增加(1.89±3.32)%(t=2.56,P=0.019)、下颌真性旋转角显著减小1.42°±1.92°(t=3.54,P=0.002);矫治后髁突内外径显著增加(0.55±0.76)mm(t=-2.73,P=0.015)、髁突前后径显著增加(0.27±3.51)mm(t=-3.23,P=0.006)、髁突最大轴面面积显著增加(6.01±7.36)mm2(t=-2.80,P=0.013)、髁突头高度显著增加(0.33±0.72)mm(t=-2.14,P=0.046);关节窝宽度显著增加(0.56±0.93)mm(t=-2.37,P=0.032)、关节窝深度显著增加0.33(0.14,0.51)mm(Z=-2.76,P=0.006)、关节结节角显著增加1.50°±2.40°(t=-2.44,P=0.028);髁突内间隙显著减小(0.33±0.49)mm(t=2.31,P=0.035)、髁突外间隙显著减小(0.20±0.23)mm(t=3.58,P=0.003)。矫治前6例患者髁突存在前移位、7例髁突为居中位、7例髁突后移位;矫治后髁突居中位者变化不大,2例髁突后移位及3例髁突前移位者矫治后髁突处于居中位,3例髁突前移位及3例髁突后移位者关节间隙指数更接近居中位,1例后移位及1例前移位者髁突位置基本无变化。患者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内间隙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19),与髁突中间隙及外间隙呈低度相关(r=-0.48,P=0.031;r=-0.47,P=0.035)。结论骨性Ⅱ类错伴高角成年患者经过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侧貌改善,同时髁突和关节窝发生适当生理改建。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间隙变化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 标签: 错,安氏Ⅱ类 颞下颌关节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年人(19-44) 高角 垂直向高度控制
  • 作者: 郭晋锋 魏锦萍 张红兵 李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肿瘤研究与临床》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办公室,太原 030013,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放射医学与环境医学研究所放射毒理室,太原 030006,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华卫药业有限公司质量部,太原 030006,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腹盆一病区,太原 03001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细胞增殖及裸鼠膀胱原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BIU-87细胞分为实验组(分别加入300.00、150.00、75.00、37.50、18.75 µl/ml复方苦参注射液200 µl)和阴性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液),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并计算BIU-8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20只BALB/c-nu雌性裸鼠膀胱灌注100 μl细胞密度2×107/ml的BIU-87细胞悬液,建立膀胱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灌注BIU-87细胞悬液24 h后开始膀胱腔内灌注给药(100 μl/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组(膀胱灌注苦参原液)、吡柔比星组(膀胱灌注1 mg/ml吡柔比星)、模型对照组(膀胱灌注等量的灭菌注射用水)、空白对照组(膀胱不灌注BIU-87细胞悬液且不给药);观察时间为90 d,观察并记录动物存活状况、膀胱湿重,计算成瘤率、肿瘤抑制率、生命延长率。结果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作用BIU-87细胞48 h,300.00、150.00、75.00、37.50、18.75 µl/ml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和阴性对照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0.027±0.006、0.065±0.010、1.695±0.105、2.387±0.017、2.427±0.134和2.721±0.080(F=742.67,P<0.05),各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组A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方苦参注射液对BIU-87细胞的IC50值为70.05 µl/ml。观察90 d时,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吡柔比星组、复方苦参注射液组裸鼠膀胱湿重分别为(0.018±0.004)mg、(0.422±0.130)mg、(0.219±0.136)mg、(0.237±0.113)mg(F=14.01,P<0.001),裸鼠存活时间分别为(90±0)d、(54±12)d、(72±4)d、(69±8)d(F=18.53,P<0.001)。吡柔比星组和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对膀胱癌的抑制率分别为48.10%和43.84%,对裸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34.95%和29.53%。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抑制BIU-87细胞增殖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提高裸鼠膀胱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抑瘤率,延长裸鼠存活时间。

  • 标签: 膀胱肿瘤 细胞增殖 原位移植瘤 复方苦参注射液 膀胱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直肌移位术(SRT)、上直肌移位术联合加强缝线术(SRTA)与垂直肌移位术(VRT)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42例(4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SRT组(16例),即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SRTA组(13例),即SRT联合Buckley缝线和MRc;VRT组(13例)。分析比较3个组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SRT组、SRTA组、VRT组术后12个月斜视度数分别为(+0.8±5.8)、(+0.8±4.5)、(+1.2±2.5)三棱镜度(PD),均低于术前的(+82.8±17.2)、(+77.7±26.1)、(+71.5±18.6)PD;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麻痹眼外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如SRT组、SRTA组、VRT组术前外转功能分级分别为(-4.4±0.5)、(-4.4±0.5)、(-4.5±0.5)级,术后12个月分别为(-2.3±0.7)、(-2.2±0.5)、(-2.1±0.6)级;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麻痹眼外转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SRT组[(-0.9±0.6)、(-0.8±0.6)级]与SRTA组[(-1.5±0.5)、(-1.4±0.5)级](t=-2.62、-2.52)、SRTA组与VRT组[(-0.8±0.8)、(-0.6±0.7)级](t=2.62、3.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第一眼位获得立体视患者的比例3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旋转复视、眼前节缺血并发症。SRTA组中2例术后术眼下斜视4~5 PD伴上转轻度落后。结论SRT、SRTA和VRT均能有效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且疗效相当,矫正眼位并能改善患者外展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疗效稳定,术后较少出现垂直及旋转斜视。

  • 标签: 眼球运动 眼外科手术 上直肌移位术 垂直肌移位术 展神经麻痹 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