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酰胺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带(GONRs-AM)并研究其对铀的吸附。方法对所制得的GONRs-AM进行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并通过批处理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铀初始浓度、温度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GONRs-AM吸附铀的影响。结果GONRs-AM对铀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94.5 mg/g,该吸附过程是受pH影响的,自发的放热过程,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结论GONRs-AM对铀的吸附较好,可用于放射性废水中吸附分离铀。

  • 标签: 氧化石墨烯纳米带 酰胺 吸附
  • 简介:摘要2例主诉皮肤巩膜黄染的婴幼儿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科,根据既往病史,入院化验、超声等检查,诊断为胆道闭锁、肝脏功能衰竭。入院后对2例患儿在保肝、解氨等药物基础上各进行了1次胆红素吸附治疗,治疗过程顺利。对1岁以内的肝衰竭婴幼儿进行胆红素吸附治疗在我国鲜有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石墨烯气凝胶(GO-A)对钍的吸附特性。方法采用水热还原组装法制备GO-A,并用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考察其对放射性废水中钍的吸附效果,包括溶液pH、吸附时间、钍初始浓度和温度等影响因素。结果在pH为3.0、GO-A的用量为20 mg、溶液体积25 ml、25℃振荡4 h的实验条件下,GO-A对钍的最大吸附量为85.8 mg/g。结论GO-A制备方法简单,环境友好,固液分离方便,对钍具有较高的吸附净化能力,将为含钍放射性废水处理以及环境监测的样品前处理提供新方法和新技术。

  • 标签: 石墨烯 气凝胶 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浆置换、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DPMAS)、先等量血浆置换再联合DPMAS、先DPMAS再联合等量血浆置换4种人工肝模式治疗肝衰竭的经济学特点。方法用Treeage pro 2011软件构建决策树模型,针对肝衰竭患者早、中、晚期分别计算并比较4种不同治疗模式的成本效果比值及增量成本效果值,且对该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数据来自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结果肝衰竭早期患者的人工肝治疗,半量血浆置换联合DPAMS方案成本效果比值为89 547.79,增量成本效果值为34 665.34,低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成本具有成本效果优势;肝衰竭中、晚期,先DPMAS再联合等量血浆置换的方案,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122 865.5、284 334.97,增量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70 744.55、75 299.48,小于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成本可以接受,有经济学优势。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基础分析结果可靠。结论对于早期肝衰竭,半量血浆置换联合DPAMS方案最具成本效果优势;而对于肝衰竭中、晚期,采用先DPMAS再联合等量血浆置换是最为经济的人工肝治疗方案。

  • 标签: 肝衰竭 肝,人工 血浆置换 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A280免疫吸附治疗炎性肌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72例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了HA280免疫吸附治疗(免疫吸附组),50例为仅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自身抗体(ANA、肌炎特异性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炎症指标(ESR、CRP、铁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心肌酶谱、肺部影像学的变化。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HA280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尤其是非特异性肌炎的临床好转率免疫吸附组(89%,16/18)高于对照组(58%,22/3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9,P<0.05)。免疫吸附组能更有效清除患者的ANA[对照组平均等级39.41,吸附组平均等级28.38,Z=-2.51,P=0.01];且能更显著地降低患者的ESR[对照组24(22)mm/1 h,免疫吸附组10(7)mm/1 h,Z=-3.0,P=0.003];肌酶[对照组717(1 564)U/L,免疫吸附组126(432)U/L,Z=3.09,P<0.01]和IgG[对照组11(5)g/L,免疫吸附组9(2)g/L,Z=-4.8,P=0.001)]、IgM[对照组0.9(0.4)g/L,免疫吸附组1.2(0.8)g/L,Z=-2.0,P=0.05]。随访3个月后复查患者肺部高分辨CT,影像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免疫吸附组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肺间质纤维化[对照组61%(27/44),免疫吸附组89%(17/1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HA280免疫吸附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清除炎性肌病患者的自身抗体,降低患者肌酶学、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改善部分患者的肺间质纤维化,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HA280免疫吸附治疗为炎性肌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免疫吸附技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荧光定量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中发现的HBV携带者200例,于空腹8~10 h状态下清晨采取肘静脉血,均行ELISA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将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分为7个模式,其中模式1为HBsAg HBeAg HBcAb阳性(大三阳),模式2为HBsAg HBeAb HBcAb阳性(小三阳)。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结果200例检测结果中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模式1(大三阳)50例,HBV-DNA阳性率为98.00%(49/50)、HBV-DNA含量为(8.13±1.01)copy/ml,高于2、3、4、5、6、7模式相应值(P<0.05);模式2(小三阳)患者60例,HBV-DNA阳性率为86.67%(52/60),高于3、4、5、6、7模式的阳性率(P<0.05)。其余模式HBV-DNA含量、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ELISA法,荧光定量PCR法能定量反映HBV感染、复制情况,可为早期诊断乙型肝炎、传染性质判断及监测病情归转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荧光定量PCR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固体吸附剂管用于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和环氧氯丙烷(ECH),并建立配套的测定方法。方法于2018年6月,用内装全碳气凝胶作为固体吸附剂材料的采样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EO、PO和ECH,用体积比为5%甲醇-二氯甲烷混合解吸液解吸,将解吸液经极性色谱柱分离后,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方法测定的EO、PO和ECH质量浓度分别在0.24~960.00、0.60~2 384.00和0.12~472.40 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95~0.999 97;方法批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66%~4.09%、1.36%~4.43%和1.99%~5.65%,批间精密度RSD分别为2.69%~4.95%、2.77%~5.30%和3.27%~6.67%;平均解吸效率分别为88.25%~94.50%、98.17%~98.60%和97.79%~101.04%;样品在4 ℃冰箱中可保存27 d以上。结论新型全碳气凝胶固体吸附剂管及其配套的测定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EO、PO和ECH的采样和检测。

  • 标签: 工作场所 空气 环氧乙烷 环氧丙烷 环氧氯丙烷 色谱法,气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叠加全血吸附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抑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收治于绍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心脏指数(CI)< 3.0 L·min-1·m-2的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组(30例),两组患者按照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标准化操作程序治疗,试验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CRRT +全血吸附,连续治疗3 d。所有入选病例均应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出量监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并评价两组患者入组时及治疗后第3、5天的CI、中心静脉压(CVP)、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日去甲肾上腺素剂量、日液体总量及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结果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在不同时间点CI、CVP、EVLWI、日去甲肾上腺素剂量、日液体总量和APACHEⅡ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2.543、10.213、12.840、9.765、10.821、19.466,P均< 0.05)。两组患者入组时上述各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CI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试验组第3、5天CI均高于对照组[(3.0 ± 1.7)L·min-1·m-2 vs.(2.6 ± 1.6)L·min-1·m-2,(3.2 ± 1.8)L·min-1·m-2 vs.(2.7 ± 1.8)L·min-1·m-2,P均< 0.05];两组患者的CVP治疗后均呈现下降趋势,且试验组第3、5天CV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9 ± 5.9)cmH2O vs.(13.5 ± 3.1)cmH2O,(10.6 ± 3.7)cmH2O vs.(12.6 ± 2.6)cmH2O,P均< 0.05];两组患者EVLWI在治疗后第3、5天回落至正常水平,且治疗后第3天试验组EVLWI显著低于对照组[(9.8 ± 2.4)mL/kg vs.(11.4 ± 3.3)mL/kg,P < 0.05];治疗后第3、5天试验组日去甲肾上腺素剂量[(11.4 ± 3.4)mg vs.(18.9 ± 5.3)mg,(7.5 ± 2.1)mg vs.(13.2 ± 3.2)mg,P均< 0.05]和日液体总量[(2 954 ± 537)mL vs.(3 624 ± 453)mL,(2 446 ± 484)mL vs.(3 243 ± 675)mL,P均< 0.05]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治疗后呈下降趋势,试验组第3、5天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 ± 4)分vs.(18 ± 4)分,(11 ± 3)分vs.(13 ± 4)分,P均< 0.05]。结论CRRT叠加全血吸附可在早期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抑制状态,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全血吸附 脓毒症 心肌抑制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运行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质量。在检测前对适用于人体疾病辅助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抗体(1类、3类)和配套试剂进行性能验证。通过观察对照组织染色,结合抗体说明书对染色的客观证据(细胞定位、强度和/或数量百分比)及抗体的特征参数如克隆、特异度、敏感度、重复性等进行确认,证明抗体与预期用途相符合。遵循3类试剂持证检测、1类试剂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登记备案后采购使用的原则,对每次购进试剂均开展验证,保存好验证切片,记录试剂的有效起止时间及效期内性能评价等。对3类免疫组织化学试剂开展同步多组织(MTB)或芯片(TMA)对照验证,采用≥10例的样本进行临床用途确认。从检测全流程角度去验证抗体的合格性,保障免疫组织化学是在有对照组织的基础上开展的有效、可溯源的客观认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己定修饰多孔钛的抗菌性能及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及增殖的影响,为构建具有抗菌性能的种植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直径10.0 mm、厚度1.5 mm的光滑纯钛试件,以碱热处理后钛试件为对照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的钛试件为硅烷化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戊二醛接枝氯己定的钛试件为接枝组。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元素组成、接触角测量仪分析亲水性(每组6个)、酸性橙Ⅱ法分析氨基或亚胺基团含量(每组5个);用光密度法测定氯己定组5个钛试件的氯己定接枝密度;用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涂板计数法、抑菌环法评价各组钛试件抗菌能力,甲基噻唑基四唑法评价各组与成骨细胞共培养1、3、5 d后的细胞活性,细菌-细胞共培养评价有菌环境中各组钛试件的细胞黏附能力。结果氯己定接枝后多孔钛表面的孔隙减小,C、N、Cl原子百分含量增加,接触角下降至37.5°±4.0°,氯己定接枝密度为(5.07±0.39)μg/cm2;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显示氯己定组仅有少量细菌黏附且细菌壁破裂;氯己定组菌液涂板仅见零星菌落,抑菌环透亮;细胞培养1、3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5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0.547±0.087)显著小于对照组(0.751±0.056)(P<0.05);细菌-细胞共培养显示对照组钛表面黏附大量细菌,氯己定组钛表面黏附大量细胞,且细胞形态良好。结论氯己定接枝修饰的多孔钛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在有菌环境中可保障细胞黏附。

  • 标签: 氯己定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工作状态下脱险潜水服充气系统和气囊头罩压力变化,研究充气系统动态供气特性。方法模拟加压舱以指数速率空气加压至设定压力P1。P1为0.2、0.7、1.1、1.6和2.1 MPa时,加压时间常数b分别取30、20、10、7和4 s,记录加压过程中充气系统供气流量Q、脱险潜水服气囊内相对压力ΔP、头罩内相对液位ΔZ,描述分析动态供气特征。结果模拟加压舱加压到0.2 MPa时,供气流量Q快速线性上升,线性斜率K与b的关系为K=747.81b-0.26;随后Q出现短暂的平台期,波动范围为0.9~3.1 kg/h,所处压力区间为0.2~0.4 MPa;此后,Q随环境压力逐渐增加。气囊内相对压力ΔP的变化反映了Q的调节过程,加压至0.15 MPa,ΔP急剧上升至最高值,此后随模拟加压舱压力升高,ΔP趋于稳定;加压设定压力P1越大,ΔP越高,但始终保持在11~14 kPa之间,ΔP与P1的函数关系为ΔP=P10.088 4。头罩内相对液位ΔZ是充气系统供气的最终目标,ΔZ在加压过程中始终低于模拟加压舱水位,且随模拟加压舱压力升高而降低;ΔZ与气囊内相对压力ΔP相关,ΔP越大,同一深度下ΔZ越大。结论脱险潜水服充气系统的供气流量能与模拟加压舱加压速率相适应,可自动调整供气量,无需手动操作,能提高脱险的安全性。

  • 标签: 快速上浮脱险 快速加压 供气特性 供气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槲皮素对人牙本质抗酸蚀性能的影响,为探寻理想的牙侵蚀症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人第三磨牙50颗,制备牙本质试件128个,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件随机分为8组(每组16个)。各组(每组选12个试件)分别用去离子水(对照组)、无水乙醇(对照组)、12.300 mg/L氟化钠、0.120 mg/L氯己定、0.183 mg/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0.075、0.150、0.300 mg/L槲皮素进行处理。每天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试件2 min、去离子水冲洗并静置于人工唾液2 h后,使用柠檬酸(pH=2.45)进行4次酸蚀循环;连续7 d。分别检测试件酸蚀前后的表面显微硬度及表面轮廓(计算表面硬组织丧失量),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形貌。各组剩余4个试件用10%磷酸脱矿后干燥过夜,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2 min,置于人工唾液中浸提7 d,检测浸提液中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ICTP)含量。结果相比对照组,氯己定、槲皮素、EGCG均可显著抑制酸蚀循环引起的牙本质表面软化和硬组织丧失,0.300 mg/L槲皮素组试件酸蚀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最小[(8.75±4.95)%],表面硬组织丧失量最小[(2.26±1.16)μm],ICTP含量最低[(5.72±0.88)ng],均显著低于氯己定及EGCG组(P<0.05)。各槲皮素组表面硬组织丧失量和ICT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0 mg/L槲皮素组酸蚀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均显著小于0.075和0.150 mg/L槲皮素组(P<0.05)。结论槲皮素可显著提高人牙本质抗酸蚀性能,其中0.300 mg/L槲皮素的作用最佳。

  • 标签: 槲皮素 酸蚀,牙 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 牙本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BA Proteus Plus质子治疗系统旋转机架(GTR 360°)笔形束扫描(PBS)专用治疗头的束流性能并进行验收测试,评估PBS的束流特性以确保其满足临床治疗精确性、安全性的要求。方法根据验收测试要求,PBS束流测试项主要包括:积分深度剂量(IDD)参数测试;最大、最小射程处辐射野测试;机架角度射野一致性及其束斑特性测试;单野横向平面剂量均匀性测试;单野纵向平面剂量均匀性测试;机器跳数重复性和线性测试。结果所测最大射程精度偏差为0.03 g/cm2,最大能量回调精度偏差为0.01 g/cm2,最大后缘剂量跌落偏差为0.078 g/cm2。最大、最小射程能量的最大射野分别为30.2 cm×40.2 cm、30.1 cm×40.1 cm。不同机架角和射程测量中特定图形计划的通过率最低为97%。中心束斑x、y轴向偏差最大值分别为-0.16、-0.21 mm,对称性最差值为0.8%;其他束斑x、y轴向最大尺寸偏差分别为0.11、0.14 mm,最大位置精度偏差分别为0.60、0.43 mm。单野横向平面剂量均匀性,x、y轴向高能区最大值分别为0.55%、0.80%;低能区最大值分别为0.6%、0.75%。单野纵向平面高能区剂量均匀性为0.79%,低能区剂量均匀性为2.22%。机器跳数重复性因子为0.106%,线性偏差最大值为0.67%。结论PBS专用治疗机头通过了所有束流性能验收测试,满足了各项参数要求,整个束流系统具有较高的精确性、重复性以及较好的稳定性。

  • 标签: 质子治疗系统 笔形束扫描 验收测试 束流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智慧放疗计划预测模型的精度与泛化鲁棒性,为模型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5例前列腺癌和25例鼻咽癌临床放疗计划,运用Z、L、S模型预测前列腺癌中膀胱和直肠、鼻咽癌中左右腮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应用预测DVH与临床DVH曲线下面积的差别(|DVH预测-DVH临床|)评价预测误差,误差越小则预测精度越高。在单个危及器官(OAR)上比较3种预测模型的精度,并在不同OAR中计算各模型预测精度的标准差以评价和比较模型的泛化鲁棒性。结果对于膀胱和直肠,L模型的预测误差(0.114和0.163)显著大于Z和S模型(≤0.071,P<0.05);对于左腮腺,S模型的预测误差(0.033)与Z和L模型相近(≤0.025,P>0.05);对于右腮腺,S模型的预测误差(0.033)显著大于Z和L模型(≤0.028,P<0.05)。在不同OAR上,S模型的预测精度标准差比Z、L模型小(分别为0.016、0.018和0.060)。结论在前列腺癌膀胱和直肠的DVH预测中Z和S模型的精度较高,而在鼻咽癌左右腮腺中Z和L模型较高,在不同OAR上S模型的泛化鲁棒性相对较好。

  • 标签: 智慧计划设计 剂量预测模型 精度和泛化鲁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已建立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人全外显子组测序项目对变异的检出性能。方法对4例实验室能力比对验证样本和4例已知结果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检测,分析点变异和插入缺失变异,从检测准确度、检测灵敏度、检测特异性、精密度和可报告范围等方面进行性能评估。数据质量控制以目标区域覆盖率、捕获特异性和平均深度为基础。结果数据输出量大于8G,实现了目标序列区域99.7%以上的覆盖率,捕获特异性86%以上,平均测序深度100×以上,Q30大于90%,对SNV的检出率达100%,50 bp以下Indel检出率达100%。结论本标准操作在验证范围内对变异的检出能力达到应用的要求。

  • 标签: 全外显子组 验证 灵敏度 特异性 准确度
  • 作者: 闫颖 常乐 罗文新 刘珺懿 郭飞 王露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361102,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假病毒对三种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核酸血液筛查试剂的检测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为SARS-CoV-2核酸血液筛查的试剂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慢病毒包装系统构建包含SARS-CoV-2基因组片段的假病毒。使用A、B、C三个单位的SARS-CoV-2核酸血液筛查系统进行RNA提取和扩增,根据各试剂检测结果计算其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特异度和精密度。结果A、B、C三个单位N区段的单检LoD分别为3.46、8.73、23.87 copies/mL,混检LoD分别为13.65、78.92、159.14 copies/mL。ORF1ab区段的单检LoD分别为6.32、12.22、24.05 copies/mL,混检LoD分别为26.94、67.97、94.80 copies/mL。各试剂检测SARS-CoV-2阴性血浆的特异度均为100%,检测2LoD和较高浓度假病毒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结论A公司的SARS-CoV-2核酸血筛系统灵敏度最高。三种试剂均有良好的特异度和精密度。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血液筛查 检测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碘化钾制备碘涂层钛板的可行性,并验证其抗菌性能。方法以碘化钾作为电解液,使用电泳沉积法将碘负载到钛板表面,制备出碘涂层钛板。通过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观察碘涂层钛板的表面征象和成分结构。实验分组:对照组是经过预处理但未行载碘的钛板,共10块;实验组是经过预处理后再行载碘的碘涂层钛板,根据电解液浓度的不同分为3组:1 000 mg/L、2 000 mg/L、4 000 mg/L组,每组各10块。使用1×106 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进行体外抗菌实验,并对其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碘涂层钛板外观呈灰色,表面可均匀覆盖一层平整、无塌陷的涂层,电镜下见其表面可形成碘涂层,局部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不规则陷凹。对照组、1 000 mg/L组、2 000 mg/L组、4 000 mg/L组的钛板碘含量分别为0、5.10、10.32、15.05 mass%;其体外抗菌菌落计数分别为56.00±5.09、21.40±2.76、9.10±2.51和2.00±1.88,4组之间菌落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化钾作为电解液,使用电泳沉积法可成功制备出碘含量稳定、涂层分布均匀的碘涂层钛板。体外抗菌实验证明碘涂层钛板的抗菌性能强于未载碘钛板。

  • 标签: 碘化钾 骨板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含量锌加入钛种植体表面涂层后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钛种植体分为PEO-Zn组(n=36)和PEO-Ca/P组(n=36),应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法(PEO)在其表面制备磷酸钙活性涂层,PEO-Zn组采用含锌涂层,PEO-Ca/P组为不含锌的涂层。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涂层表面形貌,X线衍射仪分析涂层晶相结构。将种植体72颗植入18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每侧2颗。术后对大耳白兔进行双荧光标记,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与12周取两组带种植体的骨组织,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骨形成,采集图像测量荧光条带间距计算骨矿化沉积率;应用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观察骨组织与种植体结合长度,计算骨接触率。结果扫描电镜可见两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膜内层致密,外层呈粗糙的多级孔洞状结构。X线衍射仪分析显示PEO-Ca/P组中钙元素主要以CaO和羟基磷灰石(HA)存在,PEO-Zn组中锌元素主要是以Zn3P2和ZnO存在。各时间点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显现二甲酚橙与钙黄绿素标记的荧光带,呈条状,两荧光带间距离明显。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矿化沉积率均高于PEO-Ca/P组(5.25±0.59比4.79±0.43,4.62±0.54比4.18±0.50,4.90±0.54比4.44±0.53,均P<0.05),4周时PEO-Zn组骨矿化沉积率最快(P<0.05)。两组种植体在植入后各时间点均能与骨组织不同程度紧密连接,呈骨性结合。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接触率高于PEO-Ca/P组(32.69±7.43比28.06±8.15,51.95±5.41比47.03±6.13,73.91±8.15比61.73±11.84,均P<0.05),12周时PEO-Zn的骨接触率最高(P<0.05)。结论PEO法制备的含锌磷酸钙涂层,提高了种植体生物活性,加速了骨组织的形成与改建,促进了种植体-骨界面的整合。

  • 标签: 磷酸钙类 活性涂层 牙种植体 骨整合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平台3个全外显子组探针的性能,为以后建立标准流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提取人EDTA全血或FFPE组织gDNA,通过酶切方法将gDNA片段化,并为每一个样本的片段化后的DNA加上特异序列的接头,利用IDT、Human Exome和MedExomed三种不同的液相探针的方法将目标基因捕获出来,用Illumina的NextSeq 500二代测序仪进行测序;分析测序数据,比较不同捕获探针的靶向覆盖率、捕获特异性、变异检出能力等。结果本研究所选入组的3种探针,IDT和MedExome展示了对CCDS和Refseq数据库很好的覆盖率(均>95%);都表现了对靶区域很高的覆盖率(均>99%);IDT探针对血样gDNA捕获特异性(76.96%±0.75%,n=6),明显高于Human Exome (67.63%±1.62%,n=6) (P<0.001);IDT对FFPE标准品捕获特异性为84.48%±0.64%(n=3),明显高于MedExome的71.07%±0.91%(n=3)(P<0.01)。变异输出数量上,Human Exome最高。结论IDT探针的捕获特异性明显高于其它2种,而在变异输出数量上,Human Exome探针最高。

  • 标签: 外显子组 多位点测序分型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层次肋软骨在生物力学性能上的差异,为临床上使用肋软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入选标准从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住院部和门诊部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需通过采取肋软骨进行耳廓再造,或需利用肋软骨进行支撑治疗的患者。将软骨支架雕刻后剩余的第7肋软骨中央层和边缘层制成不同规格的软骨块,分别进行拉伸强度试验、压缩试验(包括蠕变试验和应力松弛试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进行描述,统计推断组间差异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28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年龄12~24岁,女性12例,年龄12~18岁。共制作方形软骨块112块、长方形软骨块56块。拉伸强度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拉伸断裂率为87.5%(14/16),边缘层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肋软骨中央层拉伸断裂率为83.3%(10/12),边缘层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蠕变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与边缘层在0.5 min至2 min之间的蠕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9、P=0.171),女性中央层与边缘层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731、P=0.480)。应力松弛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应力松弛量与边缘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3、P=0.058);女性肋软骨中央层应力松弛量为(0.006±0.003)%,边缘层为(0.011±0.004)%,显著高于中央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2、P=0.007)。结论少年及青年群体中男性和女性肋软骨中央层在抗拉伸强度上较边缘层差,且其中的钙化点明显减弱了肋软骨的抗拉伸能力,临床上应针对不同部位及用途,根据软骨的钙化情况选择合适的层次。

  • 标签: 肋软骨 生物力学 层次 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