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市成年吸烟的尝试戒烟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基于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采用面对面问答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的社区吸烟,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烟草使用情况、尝试戒烟行为、烟草相关知识的认知、戒烟支持环境评估等;采用描述性分析统计调查对象的戒烟尝试行为,并采取χ2检验对其戒烟尝试行为与其社会人口学指标、烟草使用情况、烟草相关问题认知、戒烟支持环境等因素进行关联分析;采用二分类 Logistic回归进一步探讨各因素与尝试戒烟行为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49名调查对象,其中男性410人(91.3%),尝试戒烟与未尝试戒烟的分别为272人(60.6%)和177人(39.4%);月收入水平、烟草相关知识评估得分、周围人对戒烟的支持程度、过去1年是否就医、就医次数、过去1年是否有医务人员规劝戒烟、是否被医务人员询问过吸烟情况等因素为尝试戒烟行为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尝试戒烟行为可能性提高的因素有月收入水平(OR=1.271,95%CI:1.081~1.493)、周围人对戒烟的支持(OR=1.251,95%CI:1.035~1.512)、过去1年有医务人员建议戒烟(OR=2.382,95%CI:1.054 ~5.381)。结论健康状况、环境支持、危害认知、经济水平、医生劝导等因素皆影响着尝试戒烟行为,自我毅力不足和他人影响是导致戒烟失败的主要原因。将社区场所作为干预基本单位,结合专业指导,形成医院-社区-线上综合联动的戒烟干预模式,是烟草依赖管理模式优化的新思路。

  • 标签: 戒烟 行为 影响因素 尝试戒烟行为
  • 作者: Mahase Elisabeth 秦瑞(译者) 程安琪(审校者) 肖丹(审校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中日友好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Mayor Susan 崔紫阳(译者) 刘朝 肖丹(审校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中日友好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具有时变分析功能的动态功能连接密度(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dFCD)探究长期吸烟全脑和半球水平脑功能网络的动态性改变。方法纳入符合DSM-Ⅳ中关于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37例长期吸烟(长期吸烟组),以及年龄、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47名(对照组),采集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及一般人口学资料。将全脑功能连接分解为半球间和半球内功能连接,使用滑动窗口方法计算每个体素的全脑、半球间和半球内dFCD值。利用半球内和半球间的标准差进一步量化功能连接动态的时间变异性。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长期吸烟组与对照组间dFCD值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长期吸烟组在左侧岛叶、左侧壳核的全脑dFCD值升高(t=3.99、4.49)。在半球间水平比较中,长期吸烟组在左侧岛叶、左侧壳核的dFCD值较对照组升高(t=3.81、4.33)。在半球内水平比较中,长期吸烟组较对照组左侧岛叶、左侧壳核的dFCD值升高(t=4.20、4.33),与全脑和半球间dFCD值的改变有相似的模式(均高斯随机场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结论长期吸烟左侧岛叶和左侧壳核的功能连接模式的时变性反映了它们与大脑其他区域的异常通信,揭示了半球水平功能连接异常在成瘾机制中可能的潜在作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吸烟 功能连接密度 大脑半球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15岁现在吸烟戒烟意愿及尝试戒烟行为,探讨影响其戒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我国≥15岁现在吸烟。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抽取200个监测点,最终完成调查19 376人。数据加权后,使用SAS 9.4软件复杂抽样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和加权构成比进行描述,使用Rao-Scott χ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6.63%的现在吸烟准备在1个月内戒烟,男性为5.44%,女性为8.49%。17.96%的现在吸烟在过去12个月尝试过戒烟,男性为17.80%,女性为22.1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偶尔吸烟(OR=3.42,95%CI:2.09~5.59)、尝试过戒烟(OR=4.91,95%CI:0.33~0.52)以及知晓吸烟导致3种疾病(OR=2.24,95%CI:1.48~3.40),戒烟意愿较高。偶尔吸烟(OR=1.68,95%CI:1.20~2.34)、接受过医务人员的戒烟建议(OR=1.96,95%CI:1.62~2.37)、知晓吸烟导致3种疾病(OR=1.63,95%CI:1.32~2.02),尝试戒烟率较高。结论提供有效的戒烟干预服务以及创建控烟支持性环境对促进戒烟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戒烟意愿 尝试戒烟 戒烟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男性吸烟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SN)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及其与吸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招募的131名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其中长期吸烟(吸烟组)76名,不吸烟(对照组)55名。选取VTA/SN为种子点,计算VTA/SN与全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基于SPM 12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吸烟组和对照组RSFC的差异。使用SPSS 22.0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吸烟组RSFC的变化与尼古丁依赖量表(Fagerströ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得分、吸烟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VTA与默认网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相关脑区(后扣带回皮层、右侧楔前叶、双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顶下小叶)、边缘系统(右侧边缘叶、右侧角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MNI:x,y,z=24,-55,-14)、左侧岛叶(MNI:x,y,z=-35,-11,9)的RSF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以SN为种子点,吸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A-左侧颞上回RSFC与吸烟指数、FTND呈正相关(r=0.243,P=0.034;r=0.282,P=0.014)。VTA-左侧岛叶RSFC与FTND呈正相关(r=0.316,P=0.006)。结论成年男性吸烟中脑边缘系统内及VTA-DMN回路RSFC存在异常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吸烟奖赏缺乏和情绪调节功能障碍,可为进一步理解烟草成瘾机制提供线索。

  • 标签: 物质依赖,烟草 功能连接 腹侧被盖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验证长期吸烟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行18F-FDG PET/CT显像,且有明确吸烟史、同机CT示有肺间质纤维化合并SPNs的1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68(63,75)岁。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或肺内病灶随访的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2年)为标准,判断结节良恶性;运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灶的临床特征(年龄、吸烟指数)、形态特征(病灶最大径、密度、位置、分布、与纤维化区域相对位置、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气肿及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和代谢特征[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结节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及k折交叉验证(k=10)验证模型。结果共发现SPNs 222个,其中恶性157个、良性65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结节是否伴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钙化、肺气肿,结节大小,与纤维化区域的相对位置,SUVmax,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在良恶性结节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514~9.858, χ2值:4.353~18.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血管集束征及SUVmax为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0.048~2.534,均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为:恶性概率P=1/(1+e-x), x=-1.839-3.033×钙化+0.930×血管集束征+0.754×SUVmax(结节具有钙化或血管集束征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自身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95% CI: 0.895~0.969),模型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7.9%、86.2%。k折交叉验证示,测试组预测准确性为0.847±0.075,训练组预测准确性为0.862±0.010。结论钙化、血管集束征和SUVmax是长期吸烟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SPN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的模型判断恶性SPN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肺纤维化 吸烟 孤立性肺结节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测
  • 简介:摘要生活方式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提示,吸烟可以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并加速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损伤。本文综述了吸烟对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的证据,并讨论未来对糖尿病患者更合理的管理办法。

  • 标签: 吸烟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戒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和非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2家三级甲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5 183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吸烟COPD患者3 688例,非吸烟COPD患者1 495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急性加重史及肺功能的差异。结果⑴一般情况:非吸烟COPD患者中女性比例明显多于吸烟COPD患者(P<0.05)。非吸烟COPD患者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吸烟COPD患者(P<0.05)。两组BMI、婚姻状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临床特征:非吸烟COPD患者出现胸闷发生率多于吸烟COPD患者,分别为86.8%和81.4%;气喘发生率同样多于吸烟COPD患者,分别为86.0%和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咳嗽、咳痰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吸烟COPD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显著高于吸烟组COPD患者,分别是(16.2±6.4)分和(15.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和急性加重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吸烟COPD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用力肺活量(FVC)高于吸烟COP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吸烟COPD患者比较,非吸烟COPD患者的女性比例更高,临床症状更重。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吸烟
  • 作者: 胡雪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 机构:威远县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2450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一大危险因素,肺癌死亡患者中约87%由吸烟所致,可见吸烟的危害性多大。那么,到底吸烟与患肺癌之间的关系怎样呢?一起来看看吧。

  • 标签: 吸烟;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18~65岁居民吸烟危害认知水平及戒烟意愿,对控烟工作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完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自2017年北京市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以多阶段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在北京市16个区165个村/居抽取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1 594例有效样本中,49.93%不想戒烟,男性不想戒烟比例为50.39%,女性为4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11,P=0.002),郊区为56.78%,城区为4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77,P<0.001)。吸烟与戒烟戒烟动机中,因所患疾病原因,戒烟中比例(29.88%)高于吸烟(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865,P<0.001)。吸烟危害认知较好女性的比例(34.97%)高于男性(3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2,P<0.001);郊区的比例(35.44%)高于城区(3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34,P<0.001);从不吸烟的比例(35.15%)高于吸烟(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277,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认知一般(OR=0.61,95%CI:0.39~0.94)与认知较差(OR=0.67,95%CI:0.50~0.90)不易产生戒烟行为,认知一般(OR=0.64,95%CI:0.53~0.76)与认知较差(OR=0.87,95%CI:0.78~0.98)更易产生吸烟行为。结论北京市18~65岁吸烟戒烟意愿较低,戒烟动机主要出于健康考虑,从不吸烟吸烟危害认知优于吸烟吸烟危害认知是吸烟情况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吸烟 戒烟意愿 危害认知
  • 简介:摘要吸烟与多种眼部疾病相关。吸烟可通过炎性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及IL-6的释放、核因子-κB的激活导致干眼的发生;并可增加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病风险。吸烟血清甲状腺相关抗体浓度下降,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进展情况较不吸烟严重。吸烟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其与缺血相关眼病、青光眼、翼状胬肉及屈光不正等眼病相关的重要机制。(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02-409)

  • 标签: 吸烟 眼科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吸烟相关性肺间质纤维化(SRIF)是病理学家近来在吸烟肺组织中发现并命名的一种疾病,属于吸烟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SRILD)范畴,其具有特征性的粗大、绳索样、玻璃样变的胶原沉积于显著增宽的肺泡间隔内。SRIF预后很好,但在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上,其与普通性间质性肺炎及其他预后差的间质性肺炎有相似之处,故需要进行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是一种常见的由有毒颗粒或气体导致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引起的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除了香烟烟雾这一常见危险因素导致的吸烟慢阻肺外,非吸烟慢阻肺表型至少占四分之一以上。非吸烟慢阻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占据较大比例,非吸烟慢阻肺与吸烟慢阻肺应受到同等重视,未来可能需要对非吸烟慢阻肺的预后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非吸烟者 职业性 生物燃料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我国非吸烟女性的肺癌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于2006年5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基于开滦前瞻性动态队列研究,以随访到的原发性病理学确诊肺癌患者为病例组,以随访期间未发病为对照组。最终共纳入24 701名研究对象,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24 615名。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肺癌风险预测模型,使用曲线下面积(AUC)与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与拟合度,同时利用十倍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共构建了两套风险预测模型:基本模型(纳入年龄与月收入情况2个预测指标)和代谢指标模型(纳入年龄、月收入情况、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个预测指标)。代谢指标模型的AUC(95%CI)[0.745(0.719~0.771)]大于基本模型的AUC(95%CI)[0.688(0.660~0.716)](P=0.004);基本模型(PHL=0.287)与代谢指标模型(PHL=0.134)的拟合度均良好;十倍交叉验证结果提示代谢指标模型预测效果稳定,平均AUC值为0.699,标准误为0.010。结论通过纳入代谢指标,可构建精准可靠的非吸烟女性肺癌风险预测模型。

  • 标签: 肿瘤 预测 女性 非吸烟人群
  • 简介:摘要1 314名四川省肺癌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地区肺癌高危人群的戒烟率从基线时的22.37%增至筛查后的41.78%(χ²=227.97,P<0.001),持续吸烟吸烟量从20支/d降至15支/d(t=11.76,P<0.001);肺癌筛查中出现阳性结果更倾向于戒烟或持续保持戒烟状态,男性、年龄较小、教育程度较低将增加持续吸烟或复吸的风险(P<0.05)。

  • 标签: 肺癌 吸烟 筛查
  • 简介:摘要吸烟相关性肺间质纤维化是吸烟引起的间质性肺疾病,相关病例报道较少。现报道1例发生于62岁男性的吸烟相关性肺间质纤维化。CT显示胸膜下呈过度充气改变,可见薄壁囊肿。病灶镜下可见肺泡间隔明显增宽,增宽的肺泡间隔由致密透明样变的胶原组成,其内相对无细胞成分。病变主要分布于胸膜下肺实质内,深部肺实质中病变具有小叶中心性分布的特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健康体检人群吸烟与血尿酸(SUA)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江苏省太湖疗养院健康体检的26701例中老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指标检测等,分析吸烟状态与SUA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长SUA呈下降趋势(F=7.38,P=0.000);三组人群中少量吸烟组最高,现在吸烟组低于不吸烟和少量吸烟组(P=0.000、0.005)。将SUA按四分位后:不吸烟组最高分位组(41.5%)高于最低分位组(38.4%)(χ2=12.266,P=0.000);现在吸烟组最高分位组(54.9%)低于最低分位组(58.4%)(χ2=7.049,P=0.008)。与不吸烟组相比:现在吸烟组HUA患病率较低(OR=0.872,95%CI:0.821~0.927,P=0.000);少量吸烟组HUA患病率较高(OR=1.194,95%CI:1.013~1.408,P=0.035)。结论与不吸烟组HUA患病率相比,现在吸烟人群HUA患病率较低,少量吸烟人群HUA患病率较高。

  • 标签: 吸烟 尿酸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