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的脑干听觉功能(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脑干测听记录评估)与1年后语言发育的关系。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图尔库大学医院出生的155例早产儿(出生体重≤1 500克和/或出生≤32周),记录新生儿期的脑干听觉功能。使用麦克阿瑟交际发展量表的芬兰语版本评估平均校正年龄1岁时的语言发育情况。结果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记录中的右耳听觉处理较慢(峰间间隔较长,IPI I-V)与1岁时接受词汇量较少有关(P=0.043)。IPI I-V较长的婴儿更易出现接受性词汇总量减少(少于17个)(P=0.033)。右耳刺激对侧反应缺失会增加词汇量减小的风险(P=0.049)。结论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听力受损可能导致1年后接受性语言障碍。听觉通路功能评估有利于鉴别哪些早产儿存在语言发育障碍的风险。

  • 标签:
  • 作者: 刘一迪 郑琪 王心雨 赵雅雯 倪广健 倪鑫 刘海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45,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大数据中心 100045,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天津 30007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植入儿童在纯音、音节、声调任务诱发下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波形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进行CI手术及随访调试的46例患儿参与研究,其中男17例、女29例,年龄19~103月龄。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三组(纯音组17例、音节组13例、声调组16例),分别以纯音(1 000、2 000 Hz)、音节(/ba/、/pa/)和声调(/ba1/、/ba4/)作为刺激声进行声场下CAEP测试。分析不同听觉任务难度下CAEP的P1和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e,MMN)的引出率、潜伏期及波幅,并探索CI儿童听觉任务难度、受试者CI使用时长、重至极重度听力损失时长、CI植入术前助听器佩戴史、术前残余听力与P1和MMN潜伏期及波幅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纯音、音节、声调组P1引出率分别为100%(17/17)、100%(13/13)和75.0%(12/16),引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214,P=0.016),其中纯音组与声调组引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36,P=0.028),纯音组与音节组、音节组与声调组P1引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纯音、音节、声调组MMN引出率分别为94.1%(16/17)、84.6%(11/13)和62.5%(10/16),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66,P=0.066)。不同听觉任务难度的三组间P1及MMN的潜伏期与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1潜伏期与听觉任务难度、术前残余听力正相关,与CI使用时长、CI植入前助听器佩戴史负相关。MMN潜伏期与听觉任务难度正相关,与CI使用时长负相关。结论纯音听觉任务下CAEP的P1引出率高于声调听觉任务。听觉任务难度、CI使用时长、CI植入前助听器佩戴史、术前残余听力对P1潜伏期有显著影响;听觉任务难度、CI使用时长对MMN潜伏期有显著影响。

  • 标签: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 耳蜗植入术 儿童
  • 作者: 陈一心 周洋 高润 陈图农 王建军 曹娟 黄懿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 210029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215000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精神病学研究所 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物理诊断科 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 210029 ,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241000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210029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接受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后听觉传导功能障碍得到缓解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核心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存在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ASD患儿分入AIT组(接受训练后恢复正常的组成试验组)、对照组A组(空白对照组)、对照B组(应用行为分析训练组),分别在各组入组时、入组1个月后、入组3个月后进行波特奇发育检核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以各因子分数的变化值评价核心症状改善水平。结果入组时试验组、对照A组及对照B组CARS[分别为(36.31±4.08)分,(36.33±3.76)分,(36.33±5.14)分]及ATEC语言[分别为(19.08±6.43)分,(16.40±6.42)分,(18.48±5.96)分]、社交[分别为(15.63±7.13)分,(16.05±7.57)分,(16.19±7.19)分]、感知[分别为(16.78±5.39)分,(16.92±6.75)分,(17.12±6.73)分]、自理[分别为(15.98±8.71)分、(17.93±8.22)分、(17.26±8.93)]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组1月、3月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对照B组、对照组A组CARS分值[1月:(33.96±3.79)分,(35.09±4.38)分,(34.30±3.98)分;3月:(32.95±3.15)分,(36.86±3.86)分,(33.95±3.90)分]的影响:时间主效应显著(F=22.308,P<0.01),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2.647,P>0.05),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8.626,P<0.01);对ATEC语言[1月:(16.18±7.10)分,(18.62±6.63)分,(13.40±5.44)分;3月:(14.13±6.13)分,(18.40±6.35)分,(10.75±5.17)分]、社交[1月:(12.31±6.68)分,(17.76±6.82)分,(15.08±6.75)分;3月:(10.71±5.42)分,(16.31±6.30)分,(12.15±7.30)分]、感知觉[1月:(14.37±5.86)分,(17.43±7.22)分,(18.58±6.92)分;3月:(10.35±5.43)分,(16.44±7.05)分,(16.68±7.37)分]分量表分值的影响,时间主效应显著(F=35.534,40.729,40.401,均P<0.01),组别主效应亦显著(F=7.600,6.193,7.675,均P<0.01),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7.602,3.355,7.649,均P<0.05),事后多重比较示:试验组与对照B组、对照A组与对照B组在干预后ATEC语言量表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1-J1=-1.69,P1<0.05;I2-J2=-4.98,P2<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在干预后ATEC社交量表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J=-4.54,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试验组与对照B组在干预后ATEC感知觉量表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1-J1=-3.16,P1<0.05;I2-J2=-4.89,P2<0.01);对ATEC自理能力分量表分值影响的时间主效应显著(F=22.876,P<0.01),组别主效应亦显著(F=3.427,P<0.05),时间与组别无交互作用(F=1.885,P>0.05),事后多重比较示:试验组与对照A组在干预后ATEC自理能力量表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J=-4.46,P<0.05)。结论AIT训练后听觉传导功能恢复正常的ASD患儿的核心症状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听觉统合训练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疗效
  • 简介:摘要听觉惊跳反射是机体受到惊吓声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反射,刺激类型与反应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及刺激与输出反应之间具有短暂的延时性。基于听觉惊跳反射的模型验证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耳鸣模型动物的验证中,此外听觉惊跳反射行为在高级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同样十分广泛,包括情绪、认知功能和不同类型感觉信息的调控等。本文就听觉惊跳反射的定义、参与的神经通路、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如高胆红素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巨细胞病毒感染、脑瘫等均可导致脑干听觉系统神经纤维变性坏死,髓鞘破坏,造成听力损害。传统听觉测试因患儿年龄小或疾病状态影响难以实施,尤其是确定小婴儿病变部位及损害程度较困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是一种敏感且客观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对评估脑干听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儿科临床BAEP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 听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化多通道听觉脑干植入设备(ABI)对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患者进行听力重建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存在单侧或双侧听力损伤、且需要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NF2患者。手术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在切除肿瘤后进行ABI电极植入。术中通过记录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ABR)辅助定位耳蜗核,以确保电极贴附于耳蜗核表面。采用自体脂肪填塞侧隐窝以固定ABI刺激电极。通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应用ABI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例存在听力损伤或丧失的NF2患者。术侧的前庭神经鞘瘤均获得全切除。术中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ABI,并通过电刺激成功记录到EABR波形。术后2~4周进行开机调试和言语训练,5例患者均可在安静环境下感知不同程度的环境音。随访时间为57~6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开颅手术或设备植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前双侧听力丧失的2例患者开机后连续使用ABI 54、27个月,其术后环境音的平均识别率分别为62.5%和49.6%,封闭环境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语的平均识别率分别为42.5%和33.8%,同时结合读唇后具有较好的言语沟通能力。1例患者因对侧耳听力完全丧失而尝试开机调试和进行言语训练2个月,其余2例患者因对侧仍有听力,至末次随访仍未开机。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应用国产化多通道AB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听力重建方法,术中良好的耳蜗核定位和术后言语训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2型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外科手术 听力 前庭神经鞘瘤 听觉脑干植入设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化多通道听觉脑干植入设备(ABI)对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患者进行听力重建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存在单侧或双侧听力损伤、且需要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NF2患者。手术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在切除肿瘤后进行ABI电极植入。术中通过记录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ABR)辅助定位耳蜗核,以确保电极贴附于耳蜗核表面。采用自体脂肪填塞侧隐窝以固定ABI刺激电极。通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应用ABI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例存在听力损伤或丧失的NF2患者。术侧的前庭神经鞘瘤均获得全切除。术中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ABI,并通过电刺激成功记录到EABR波形。术后2~4周进行开机调试和言语训练,5例患者均可在安静环境下感知不同程度的环境音。随访时间为57~6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开颅手术或设备植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前双侧听力丧失的2例患者开机后连续使用ABI 54、27个月,其术后环境音的平均识别率分别为62.5%和49.6%,封闭环境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语的平均识别率分别为42.5%和33.8%,同时结合读唇后具有较好的言语沟通能力。1例患者因对侧耳听力完全丧失而尝试开机调试和进行言语训练2个月,其余2例患者因对侧仍有听力,至末次随访仍未开机。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应用国产化多通道AB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听力重建方法,术中良好的耳蜗核定位和术后言语训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2型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外科手术 听力 前庭神经鞘瘤 听觉脑干植入设备
  • 简介: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和行为改变等全面痴呆表现为特征。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枢和外周听觉功能障碍均发生在疾病前驱阶段,因此听力下降有望成为该病的预警指标之一。本文总结了阿尔茨海默病并发听觉障碍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脑内影像学变化、听觉中枢与外周听觉器官的组织病理改变及其可能细胞分子机制,并对阿尔茨海默病与听觉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剖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MATIS听觉训练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选择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接诊收治的7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TOMATIS听觉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应对情况、焦虑、抑郁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应对方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MATIS听觉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应对方式,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乳腺肿瘤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TOMATIS听觉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征及Ⅴ波反应阈值的情况。方法抽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56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正常新生儿3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进行BAEP及Ⅴ波反应阈值检测,分析BAEP主要波形成分Ⅰ、Ⅲ、Ⅴ波的峰值潜伏期、波幅及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期,以Ⅴ波反应阈值作为听阈。结果观察组中BAEP异常者54例,异常率为96.4%;对照组中BAEP异常者4例,异常率为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情况主要表现为Ⅰ、Ⅲ、Ⅴ波部分或全部消失,各波潜伏期延长,Ⅲ~Ⅴ或Ⅰ~Ⅲ波峰间期延长,Ⅴ波反应阈增高等。观察组存在听力损伤34例(60.7%,34/56),对照组存在听力损伤3例(8.3%,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P<0.01)。观察组中,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8例早产儿均发生听力损伤,出生体质量1 001~1 500 g的28例早产儿中听力损伤18例,出生体质量1 501~2 500 g的20例早产儿中听力损伤8例。结论BAEP检查有助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听力评估,体质量是影响早产儿BAEP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质量愈小,听阈越易受损。

  • 标签: 脑损伤 早产儿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Ⅴ波反应阈
  • 简介:摘要新辅助治疗可缩小恶性肿瘤、破坏恶性肿瘤细胞以及降低手术难度。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患者常见治疗方式之一,其对机体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全身多器官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关系到围手术期管理决策。文章就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时机、术前预康复策略、麻醉管理方式及要点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此类患者临床麻醉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此外,如何改善接受新辅助治疗患者的预后,确定最佳麻醉方式及药物使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肿瘤 新辅助治疗 麻醉 器官功能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临床表现,评估VM患者的脑干功能,为VM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试验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的60例VM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51例,年龄21~77岁;同期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32例,年龄25~75岁。分别进行BAEP检查,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BAEP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部分VM患者出现BAEP结果异常,异常率为46.67%(28/60),高于对照组的10.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28,P<0.05);研究组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83±0.24)ms、(4.18±0.25)ms、(6.02±0.35)ms,均长于对照组的(1.72±0.20)ms、(3.90±0.27)ms、(5.73±0.2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Ⅰ~Ⅲ波、Ⅲ~Ⅴ波、Ⅰ~Ⅴ波波间期分别为(2.21±0.22)ms、(1.94±0.11)ms、(4.07±0.33)ms,均长于对照组的(2.05±0.09)ms、(1.82±0.10)ms、(3.87±0.20)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VM患者,BAEP能够早期发现病变部位和程度,是一种有效的脑干功能检查评估方法,有助于VM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MRI技术观察人类和猕猴颞上回负责听觉信息加工区域的结构连接的相似和差异,探讨两个物种结构连接模式的同源性,为跨物种比较和替代性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公开的脑影像数据集,人类被试22例和猕猴被试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预处理后的人类数据提取6个感兴趣区域与18个目标区域,猕猴数据提取1个感兴趣区域与18个目标区域,计算连接强度并构建连接指纹,利用曼哈顿距离和余弦相似度分析连接模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最后用排列置换测试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人类颞上回(area 38m)和猕猴颞上回前侧的连接指纹的相似度值最高(cosine=0.966),并且area 38m右侧的结构连接模式与猕猴颞上回前侧的连接模式更为相似。两个区域均与情景记忆相关的鼻周皮层,奖赏、情绪和运动相关的腹侧纹状体以及记忆和学习相关的海马区有较强的连接,与认知和运动相关的顶叶岛盖连接较弱。结论人类颞上回(area 38m)具有和猕猴颞上回前侧相似的结构连接模式,可能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这一发现为构建人类和猕猴跨物种比较框架提供了理论支持。

  • 标签: 颞上回 同源 连接模式 磁共振成像 人类 猕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觉单通道诱发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策略的影响。方法采用诱发积极情绪的音乐为材料,比较积极情绪组和无情绪诱发组在AX型持续操作任务(AX-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AX-CPT)任务和AX-CPT修改任务中行为表现,采用SPSS 18.0对任务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在AX-CPT任务中,对反应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1,58)=98.68,P<0.001,η2=0.63],时间间隔为3 000 ms时的反应时长于时间间隔为1 000 ms时的反应时;组间主效应边缘显著[F(1,58)=3.79,P=0.05,η2=0.06],积极情绪组反应时长于无情绪诱发组;时间间隔与音乐效价交互作用显著[F(1,58)=9.69,P<0.01,η2=0.01]。进一步多重方差分析,在BX试次上,时间间隔与音乐效价交互作用显著[F(1,58)=12.11,P<0.01,η2=0.17],在时间间隔为3 000 ms时,积极情绪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情绪诱发组[F(1,58)=5.09,P<0.05];在时间间隔为1 000 ms时,诱发积极情绪组与无情绪诱发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F(1,58)=0.01,P=0.97]。在AX-CPT修改任务中AY试次上积极情绪组反应时小于无情绪诱发组[F(1,53)=4.12,P<0.05]。结论听觉单通道诱发积极情绪减少了线索刺激的干扰,削弱了主动性控制;听觉单通道诱发积极情绪对主动性控制的影响是易变的,受到任务引发的心理疲劳程度、任务经验等因素影响。

  • 标签: 音乐 情绪 认知控制 保持性 灵活性
  • 简介:摘要目前已有大量证据支持γ振荡活动在精神分裂症异常皮质环路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的研究靶点。近年来,听觉稳态反应作为研究精神分裂症异常γ振荡的电生理指标受到了广泛关注,有研究显示40 Hz听觉稳态反应缺陷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故本文中对40 Hz听觉稳态反应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诱发电位, 听觉 γ振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保温护理联合听觉刺激干预对全身麻醉患者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本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常规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开展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保温护理联合听觉刺激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治疗、恢复时间、复苏后不良反应及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即刻、30 min、60 min、90 min评分分别为(6.23±0.53)分、(7.89±0.86)分、(8.84±0.93)分、(9.42±0.81)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完全清醒时间、插管持续时间、PICU滞留时间分别为(78.13±10.79)min、(34.64±5.78)min、(90.13±11.45)min,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复苏后出现恶心、呕吐、低温、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4%、1.82%、0.00%、1.82%、1.82%,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AD、NE、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后,观察组AD、NE、CRP水平分别为(101.13±7.41)pmol/L、(151.42±4.97)pmol/L、(52.92±3.48)ng/L,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患者实施保温护理联合听觉刺激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复苏质量,缩短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同时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应激反应,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保温护理 听觉刺激干预 全身麻醉 复苏质量 恢复时间 不良反应 应急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多频稳态残余听力对人工耳蜗术后言语和听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拟行人工耳蜗术且术前存在残余低频或高频残余听力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将38例0.5、1.0 kHz作为低频组,将40例2.0、4.0 kHz作为高频组。所有患儿人工耳蜗术后1个月开机后实施系统化言语训练。比较两组患儿干预6个月后言语识别率;干预3、6、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言语可懂度(SIR)评分、听觉行为分级问卷(CAP)评分、听觉整合量表(MAIS)评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高频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短句识别率(70.00%,28/40;67.50%,27/40;75.00%,30/40)均高于低频组(45.00%,18/38;42.50%,17/38;50.00%,20/38),P均<0.05。干预3、6、12个月,高频组SIR、CAP、MAIS评分均高于低频组(P均<0.05)。结论与术前低频残余听力患儿相比,高频残余听力更有利于人工耳蜗术后言语和听觉功能恢复。

  • 标签: 人工耳蜗术 术前多频稳态残余听力 言语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辅助左旋多巴(L-Dopa)片治疗老年帕金森病(PD)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门诊单双号分组,将30例单号患者纳入对照组,均接受L-Dopa片干预措施;30例双号患者纳入观察组,均接受RAS辅助L-Dopa片干预,持续干预2个月;于干预前、干预2个月时,比较两组冻结步态功能、步行速度、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等。结果干预2个月,两组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2个月,两组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AS辅助L-Dopa片应用于老年PD患者中,可提高患者步态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也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老年 帕金森病 节律性听觉刺激 左旋多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内注射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对中枢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雄性昆明小鼠20只,在全麻下进行听皮层电极植入术及侧脑室埋管术。恢复1周后,所有小鼠随机分成IFN-α组(n=10)和生理盐水组(n=10),连续7 d通过侧脑室注射的方法分别给予IFN-α和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后的听皮层区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记录结束后灌流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在给药前,生理盐水组和IFN-α组ASSR的平均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0.56)dB,(3.22±0.87)dB;t=0.84,P=0.41]。给药后,IFN-α组ASSR的平均强度显著低于给药前[(3.22±0.87)dB,(1.59±0.44)dB;t=5.27,P<0.01],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前后AS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0.56)dB,(3.46±0.61)dB;t=0.12,P=0.9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FN-α组海马CA1、CA3和DG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密度高于生理盐水组,并伴有胶质细胞活化的形态改变。结论IFN-α可以诱发大脑海马区胶质细胞活化,并导致大脑皮层电生理活动的异常。ASSR能反映IFN-α诱导的脑功能异常,有可能是早期诊断的潜在指标。

  • 标签: 干扰素-α 小胶质细胞 听皮层 脑电图 听觉稳态反应 小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