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与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及多次采集变频共振成像结合层面选择技术(MAVRIC-SL)序列比较,分析各向同性MAVRIC-SL(iso MAVRIC-SL)序列在经侧方入路腰椎融合术(LLIF)后对椎间孔及椎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5至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0例LLIF术后患者,行矢状面MAVRIC-SL、iso MAVRIC-SL序列三维容积成像并重建横断面椎管层面图像,同时行FSE序列矢状面T1WI和横断面T2WI扫描。对3个序列的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矢状面图像主要评价对椎间孔的显示,横断面图像主要评价对椎管结构的显示,并测量伪影面积和伪影信噪比(SNR)。采用Friedman M检验比较3个序列图像质量评分和伪影面积、SNR的差异。结果30例LLIF患者3个序列间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腰椎矢状面图像质量评分MAVRIC-SL[4(4,4)分]及iso MAVRIC-SL[4(4,4)分]均高于FSE序列T1WI[3(3,3)分,P均<0.001],MAVRIC-SL与iso MAVRIC-SL序列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横断面图像质量评分iso MAVRIC-SL[5(5,5)分]高于MAVRIC-SL[4(4,4)分]及FSE序列T2WI[3(3,3)分,P均<0.05]。iso MAVRIC-SL序列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伪影面积及伪影SNR均低于MAVRIC-SL及FSE序列(P均<0.05)。结论iso MAVRIC-SL序列可以有效减轻金属伪影,对LLIF术后椎管及椎间孔的显示优于MAVRIC-SL及FSE序列。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柱融合术 金属伪影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促炎症消退介质(SPMs)是一类新型的内源性炎症调控介质,包括脂氧素、消退素、保护素和巨噬细胞源性消退素家族。目前研究发现,SPMs为机体自身合成物质,可以促进炎症消退、清除病原体、恢复机体内环境稳定,并有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创伤愈合和神经保护等功能,对角膜炎症、干眼、葡萄膜炎、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就SPMs家族各类分子在多种眼科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 标签: 促炎症消退介质 角膜 干眼 葡萄膜炎 视网膜 青光眼
  • 简介:摘要共同性斜视的病因多样且发病机制复杂,家族聚集发病现象并不少见,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遗传模式复杂且遗传异质性高,内斜视和外斜视在不同的研究中表现出了不同的遗传模式与遗传度。7q31.2和4q28.3基因位点、ARIX等基因的变异、NPLOC4-TSPAN10-PDE6G基因簇等与共同性斜视发病相关,未来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研究和家系研究及更多基因的验证。(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66-369)

  • 标签: 共同性斜视 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血液透析(血透)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7月24日至8月30日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10 570例血透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公立医院9 460例(男8 918例,女542例),民营医院1 110例(男1 055例,女55例)。比较血透护士的人口学资料及护士创新行为量表得分。结果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血透护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月收入、最高学历、血透护龄、聘任方式、职称、职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公立医院血透护士创新行为总分及产生想法的维度得分分别为(3.07±0.66)分、(3.56±0.76)分,均低于民营医院(3.12±0.68)分、(3.61±0.7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血透护士取得支持和实现想法2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血透护士创新行为水平均有待提高。民营医院血透护士渴望获得组织支持以提高整体创新行为能力。公立医院血透护士的创新行为能力相比之下更令人堪忧,建议管理者加强引导,以免护理队伍整体思维固化,阻碍专科护理的发展。

  • 标签: 血液透析 护士 创新行为 公立医院 民营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性别视角分析我国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差异,为缩小高龄老年人衰弱的性别差异、促进健康公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Fairlie分解法,分析男、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52.8%(860/1 628)、男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35.0%(460/1 314),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22,P<0.001)。Fairlie分解结果显示,54.3%(0.097/0.178)的差异是可解释的,45.7%(0.081/0.178)的差异是不可解释的,不可解释的差异表明男性和女性高龄老年人的性别差异与男性和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水平的差异相关。结论男性高龄老年人的衰弱患病率显著低于女性高龄老年人,婚姻状况、生活方式与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显著相关。

  • 标签: 衰弱 性别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个共同性外斜视家系的新发PAX3基因突变。方法:实验研究。选取一个3代6人的共同性外斜视家系,另选择散发患者180例,正常对照组150例。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使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平台测序,对测序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可能的致病候选基因。针对筛选到的候选基因设计引物,在家系成员及散发患者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PAX3基因的c.G434T突变(p.R145L)可能是共同性外斜视的致病突变。Sanger测序发现家系中2例患者均携带PAX3基因的c.434G>T杂合突变,且突变在家系中与疾病共分离,180例散发患者中有27例检测到此突变,150例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PAX3基因G434T突变。结论:PAX3基因的c.G434T(p.R145L)突变可能为共同性外斜视的致病突变。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全外显子组测序 致病基因 PAX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征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5年1月至2021年1月因DILI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用药情况、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DILI临床表现和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DILI的临床特征。采用Cox回归方法分析DILI患者出现死亡/肝移植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DILI患者共616例,男性139例(22.6%),女性477例(77.4%);中位年龄56(47,64)岁,范围18~80岁;致肝损伤药物为中药和/或保健品者345例(56.0%),西药者148例(24.0%),中药和/或保健品+西药者123例(20.0%);42例(6.8%)出现死亡/肝移植,其中肝移植3例,以肝病为直接死因者19例,死因与肝病无关者20例。与女性相比,男性患者尿色加深和腹胀发生率、重度肝损伤发生率和死亡/肝移植发生率均较高[71.9%(100/139)比60.0%(286/477),P=0.010;28.8%(40/139)比18.7%(89/477),P=0.010;46.8%(65/139)比40.5%(193/477),P<0.001;15.1%(21/477)比4.4%(21/139),P<0.001]。男性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女性,而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血肌酐水平低于女性(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较高、白蛋白低、总胆汁酸高、血肌酐高、国际标准化比值延长为DILI患者死亡/肝移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住院的不同性别DILI患者临床表现不同,男性DILI患者胆汁淤积更明显,病情严重程度更高,死亡/肝移植更常见。男性、年龄较高、白蛋白低、总胆汁酸高、血肌酐高、国际标准化比值升高者更易出现死亡/肝移植,临床应予重视。

  • 标签: 药物毒性 性别因素 疾病特征 药物性肝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和女性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不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收治的HSP患儿共863例,进行性别分组,比较临床特点。结果⑴不同性别HSP患儿感染中均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最高。⑵男性HSP患儿肾脏病变发生率、血尿合并蛋白尿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患儿(χ2=3.967,4.115,P<0.05)。男性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链球菌感染、D-二聚体升高和补体C3下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患儿(χ2=15.881、14.415、20.236、10.752,P<0.05)。结论男性HSP患儿肺炎支原体和链球菌感染发生率高,这可能是男性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性患儿的因素之一。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易出现肾脏病变,这与男性患儿D-二聚体升高发生率远高于女性患儿有一定的关系。男性患儿免疫指标的监测应得到重视。

  • 标签: 紫癜,过敏性 临床表现 性别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文章对现场介质损耗试验负值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对这些原因导致现场介质损耗试验结果出现负值的原理进行介绍,提出了针对这些原因所采取的避免现场介质损耗试验结果出现负值问题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 标签: 现场介质损耗试验 负值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别对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临床结局的影响及ELBWI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ELBWI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性别分为男婴组和女婴组,比较两组患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率和死亡率;根据两组患儿结局再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二分类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ELBWI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37例ELBWI,男婴组311例,存活率57.9%(180/311);女婴组326例,存活率57.4%(187/326)。男婴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出血和重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女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LBWI存活率呈逐年增加趋势(P<0.01);两组存活率、积极救治死亡率和放弃救治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弃治疗(P<0.01)和肺出血(P<0.05)导致两组ELBWI死亡风险增加。结论男性ELBWI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重度脑室内出血的风险高于女性ELBWI;放弃治疗和肺出血是导致所有ELBWI死亡的共同危险因素。

  • 标签: 性别因素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并发症 存活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性别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的临床特征,了解不同性别SSc患者的特点。方法对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数据库中2008年8月至2020年6月间注册的SS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SSc分型、临床表现、自身抗体、改良Rodnan皮肤评分(mRSS)、医师对病情整体评估(PGA)进行分析。结果入选1 844例SSc患者,男289例,女1 555例。与女性SSc患者比,男性发病年龄更晚[(48.6±13.7)岁 比(45.5±13.1)岁,P<0.001],病程更短[2.0(0.0,4.0)年 比 3.0(1.0,7.0)年,P<0.001],弥漫皮肤型SSc更常见[63.0%(182/289)比 44.2%(688/1 555),P<0.001];尽管男性SSc患者吸烟[47.4%(137/289)比 1.7%(27/1 555),P<0.001]、有害环境接触[7.6%(22/289)比 2.1%(33/1 555),P<0.001]更多,但肺间质病变发生率男女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为69.3%(181/261),女性为74.5%(1 085/1 457),P=0.084]。与男性SSc患者比,女性更易出现雷诺现象[87.7%(1 364/1 555)比 75.4%(218/289),P<0.001]、关节炎[11.1%(173/1 555)比 6.9%(20/289),P=0.032]、反流性食管炎[22.0%(342/1 555)比13.1%(38/289),P=0.001]和白细胞减少[10.7(161/1 511)% 比 6.1%(17/279),P=0.019],较少出现指端溃疡[22.5%(350/1 555)比 30.4%(88/289),P=0.004];女性SSc患者中抗核抗体阳性[85.6%(1 310/1 531)比 78.6%(221/281),P=0.003]、抗核糖核蛋白抗体阳性[23.1%(342/1 479)比14.0%(38/271),P=0.001]、抗SSA抗体阳性[28.2%(419/1 487)比 13.9%(38/274),P<0.001]更常见。男性SSc患者PGA评分[1.4(1.0,2.0)分 比 1.0(0.3,1.6)分,P<0.001]、mRSS[18.0(9.0,28.0)分 比 14.0(5.0,28.0)分,P=0.003]更高。结论不同性别的SSc患者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SSc中男性虽然少见,但其发病年龄更晚,更易出现广泛的皮肤受累及指端溃疡,病情可能更重,需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 标签: 系统性硬化症 性别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内在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鼻内镜手术的74例CRSwNP患者,其中男41例,女33例,平均年龄40岁;另纳入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基本特征以及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T评分等临床特征。根据鼻息肉组织标本嗜酸粒细胞(Eos)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Neu)计数将CRSwNP患者分为高嗜酸高中性(EoshighNeuhigh)、高嗜酸低中性(EoshighNeulow)、低嗜酸高中性(EoslowNeuhigh)及低嗜酸低中性(EoslowNeulow)4种内在型。采用Bio-Plex悬浮芯片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27个常见的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以及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oshighNeuhigh、EoshighNeulow、EoslowNeuhigh及EoslowNeulow CRSwNP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鼻部症状VAS评分、内镜及CT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oshighNeuhigh以及EoshighNeulow CRSwNP患者的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均显著高于EoslowNeuhigh和EoslowNeulow CRSwNP组(P值均<0.05);但EoshighNeuhigh和EoshighNeulow CRSwNP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术前血清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干扰素γ(IFN-γ)]、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3型细胞因子(IL-17A)、炎性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重塑相关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等27个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尽管Eoshigh和Eoslow 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鼻窦炎 鼻息肉 嗜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1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01例,其中男71例,女30例,年龄5~76(20.7±11.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眼部情况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采用配对t检验对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及手术前后斜视度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屈光状态的差异。结果:101例患者中近视81例,远视19例,<12岁组以远视为主,12~30岁组以中高度近视为主,>30岁组以低中度近视为主。发病年龄12~30岁有71例,占比70.3%(71/101)。其中学生有63例,近距离用眼时长大于8 h的占比46.5%(47/101)。裸眼看近斜视度(+42.0±18.3)△,裸眼看远斜视度(+43.7±17.2)△,裸眼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82, P=0.011);戴镜看近斜视度(+41.6±18.6)△,戴镜看远斜视度(+43.2±17.7)△,戴镜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61, P=0.007)。裸眼与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24.8%,裸眼与戴镜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7.9%。83例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的距离平均为4.74 mm,小于正常值的5.50 mm。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的均数为0△。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多为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与近距离用眼时长过长有关。不同屈光状态患者均有出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可能。内直肌止端前移解剖异常。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裸眼和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占比高于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近距离用眼 屈光状态 手术方式
  • 作者: 陈万云 金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南昌大学医学部,南昌 330000 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南昌 330000,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南昌 3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on, RSFC)的方法,对共同性外斜视(comitant exotropia, CE)患者进行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 V1)功能连接性的研究。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24例CE患者病例(CE组)以及24例性别、年龄与CE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者(HC组)的临床资料,两组均进行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使用RSFC方法分析了两组受试者初级视皮层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on, FC),并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V1的FC的差异。结果两组间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CE组双侧V1与Cerebelum_7b_L之间的FC增强(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结论CE患者双侧V1与小脑下部之间FC增强,可能为CE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受损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参考。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初级视觉皮层 自发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共计62家不同性质医疗机构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比较妇幼保健院与综合性医院新生儿病死率、死亡日龄和死亡原因的异同。结果(1)62家医院共收治新生儿80 780例,死亡311例,整体病死率为3.85‰。24家妇幼保健院共收治患儿33 339例,死亡102例,病死率为3.06‰;其中早产儿54例(52.9%),足月儿48例(47.1%)。38家综合性医院共收治患儿47 441例,死亡209例,病死率4.41‰;其中早产儿111例(53.1%),足月儿98例(46.9%)。综合性医院新生儿病死率高于妇幼保健院(P<0.05)。(2)新生儿死亡主要发生在生后1周内,尤其在生后1 d内。24家妇幼保健院1 d内死亡67例(65.7%),其中足月儿34例(50.7%),早产儿33例(49.3%);38家综合性医院1 d内死亡87例(41.6%),其中早产儿50例(57.5%),足月儿37例(42.5%)。妇幼保健院新生儿1 d内死亡比例高于综合性医院(P<0.05)。(3)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均为肺部非感染性疾病(128例,41.2%),其次为出生窒息(73例,23.5%)和感染(51例,16.4%),但妇幼保健院与综合性医院死因顺位略有不同。(4)对早期死亡(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综合性医院与妇幼保健院足月儿主要死因均为出生窒息,早产儿主要死因均为肺部疾病(主要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生窒息;对晚期死亡(生后2~4周)的新生儿,综合性医院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主要死亡原因均为感染;妇幼保健院足月儿主要死因为感染,早产儿主要死因为肺部疾病(主要是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妇幼保健院与综合性医院在新生儿病死率、生后1 d内病死率、死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新生儿加强相应软硬件建设,以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 标签: 新生儿 病死率 死亡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常规斜视矫正术的Ⅲ型ACCE患者31例,年龄14~39岁。收集患者发病时间、双眼的屈光度、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及术中测得的内直肌附着点、术前与术后的斜视度、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等资料,随访时间6~12(7.4±2.6)个月。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融合范围的差异,采用传统配对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远立体视的变化,采用增强配对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近立体视锐度的变化。结果:31例Ⅲ型AACE患者中,高度近视3例(10%),中度近视25例(81%),低度近视2例(6%),正视1例(3%)。所有患者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为(6~10) (7.8±1.1)h,内直肌附着点距离角膜缘的平均距离为(4.9±0.1)mm。术前患者看近(33 cm)的斜视度的中位数为35 PD,看远(6 m)的斜视度的中位数为40 P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36,P=0.002)。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最后一次随访结束时,术后患者看近与看远的斜视度的中位数均为0 PD;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均比术前明显减小,手术前后斜视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Z=-4.865,均P<0.001)。患者术前融合范围的中位数为14°,术后融合范围的中位数为1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9,P=0.002)。与术前相比,术后有16例(84%)患者恢复了远立体视,19例(95%)患者恢复了近立体视功能,术前与术后的远立体视功能(χ2=14.063,P<0.001)、近立体视功能(χ2=24.00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内直肌附着点靠前、中度近视可能是Ⅲ型ACCE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按照常规手术量行斜视矫正术能有效改善Ⅲ型ACCE患者的斜视度、融合范围和远近立体视。

  • 标签: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手术 融合功能 立体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层次肋软骨在生物力学性能上的差异,为临床上使用肋软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入选标准从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住院部和门诊部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需通过采取肋软骨进行耳廓再造,或需利用肋软骨进行支撑治疗的患者。将软骨支架雕刻后剩余的第7肋软骨中央层和边缘层制成不同规格的软骨块,分别进行拉伸强度试验、压缩试验(包括蠕变试验和应力松弛试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进行描述,统计推断组间差异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28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年龄12~24岁,女性12例,年龄12~18岁。共制作方形软骨块112块、长方形软骨块56块。拉伸强度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拉伸断裂率为87.5%(14/16),边缘层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肋软骨中央层拉伸断裂率为83.3%(10/12),边缘层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蠕变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与边缘层在0.5 min至2 min之间的蠕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9、P=0.171),女性中央层与边缘层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731、P=0.480)。应力松弛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应力松弛量与边缘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3、P=0.058);女性肋软骨中央层应力松弛量为(0.006±0.003)%,边缘层为(0.011±0.004)%,显著高于中央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2、P=0.007)。结论少年及青年群体中男性和女性肋软骨中央层在抗拉伸强度上较边缘层差,且其中的钙化点明显减弱了肋软骨的抗拉伸能力,临床上应针对不同部位及用途,根据软骨的钙化情况选择合适的层次。

  • 标签: 肋软骨 生物力学 层次 性别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肌电图引导直视下球结膜小切口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收治急性共同性内斜视41例(7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内直肌肉毒素注射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前内斜视度数为43.54△±13.63△,术后3个月34例(82.93%)眼位正位,复视消失,6例(14.63%)斜视明显好转,1例(2.43%)无效。术后2周3例(7.31%)出现上睑下垂,3例(7.31%)出现过矫,术后1个月上睑下垂和过矫均恢复。结论无肌电图引导直视下球结膜小切口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内斜视,共同性,急性 肉毒毒素,A型,注射,非肌电图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血清总胆红素与眼底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华东疗养院2018年体检数据,共纳入26 275人进行横断面研究。年龄18~86(47.7±11.1)岁。其中,男性15 244人(58.02%),女性11 031人(41.98%)。选取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空腹血糖、肌酐、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其中,总胆红素浓度按照四分位数分为Q1~Q4组(总胆红素分别为<11.50、11.50~13.93、13.94~17.14和>17.14 μmol/L)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血清总胆红素与眼底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的方法研究总胆红素与眼底动脉硬化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在男性中,单因素分析显示,高水平总胆红素是眼底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0.87,95%CI 0.78~0.97,P=0.012);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高水平总胆红素是眼底动脉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OR=0.86,95%CI 0.74~0.99,P=0.047);且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2)。女性中,单因素分析显示,高水平总胆红素与眼底动脉硬化间无相关性(OR=0.96,95%CI 0.80~1.17,P=0.709);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总胆红素与眼底动脉硬化之间无相关性(OR=0.98,95%CI 0.76~1.27,P=0.888);且未发现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253)。结论总胆红素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在男性中,高水平总胆红素与眼底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 且存在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而在女性中总胆红素与眼底动脉硬化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 标签: 胆红素 动脉硬化 剂量反应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鼻侧遮盖法辅助治疗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7月期间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经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连续配戴远视全矫眼镜6~9个月后仍有+20△以上内斜视的3~10岁非调节性内斜视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21例。给予双鼻侧遮盖辅助治疗。每个月定期复查观察患儿视力及斜视度的矫正情况。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遮盖前斜视度为(+33±13)△;遮盖3个月后斜视度为(+21±15)△,其中矫正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7例;遮盖6个月后斜视度为(+18±12)△,其中矫正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3例。3个时间点斜视度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6,P=0.001)。结论:双鼻侧遮盖法可以有效地辅助治疗儿童共同性内斜视。

  • 标签: 双鼻侧遮盖 辅助治疗 共同性内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