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对冠状动脉疾病研究的深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诊治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的定义、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基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诊断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D)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胸痛患者CMD的发生风险和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因胸痛行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的NOCA患者。NOC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不存在任何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的病变。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PET/CT左心室负荷及静息状态的心肌血流量和左心室整体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结果,根据CFR分为CMD组(CFR<2)和对照组(CFR≥2)。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FR与各临床连续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初步探讨CMD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年龄(56.7±9.6)岁,其中女性41例(62%),CMD组20例(30%),对照组46例(70%)。单因素分析显示,CMD组体重指数(BMI)[(28.1±3.6)kg/m2比(25.6±3.5)kg/m2,P=0.01]、总胆固醇[(4.89±1.03)mmol/L比(4.30±1.02)mmol/L,P=0.03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23±0.81)mmol/L比(2.71±0.95)mmol/L,P=0.038]高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FR与BMI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45,P<0.001),与总胆固醇(r=-0.271,P<0.05)和LDL-C(r=-0.280,P<0.05)呈弱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性别、高血压、糖尿病、LDL-C调整后,BMI与CMD独立正相关(BMI每增加5 kg/m2,CMD风险增加1.528倍,95%CI:1.083~5.897,P<0.05)。结论在NOCA胸痛患者中,CMD发生风险较高,BMI升高与基于PET/CT定量心肌血流分析诊断的CMD独立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循环 局部血流 心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危险因素
  • 作者: 李鸿飞 钟秋子 张闻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 100730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05,北京医院放疗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放疗已经在肿瘤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对心血管系统短期及长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放疗和心血管医生的重视。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常见的乳腺癌和肺癌患者中。随着放疗技术的日益更新,不同肿瘤、放射剂量、放射模式对冠状动脉的影响不尽相同。针对放疗后发生冠状动脉疾病高危人群如何预防、诊断评估及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如何优化放疗前后治疗策略以减少肿瘤患者近期及远期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放射性心脏损伤 放射疗法 冠状动脉疾病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也称为动脉硬化症,它是因脂肪斑块在心血管内积聚而引起的疾病,心脏动脉的粥样硬化是其潜在致病原因。研究发现多种血液标志物与CAD的风险增加相关,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核糖核酸分子,长度约为20~22 bp,在心脏和血管发育以及心脏病理生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在血浆和其他体液中相对稳定,因此可以用作心源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文章就CAD中miRNA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MicroRNA 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疾病(INOCA)患者合并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的危险因素。方法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前瞻性招募100例因心肌缺血症状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CAG)且提示三支冠脉狭窄均<50%的INOCA患者,同月行心肌灌注显像(MPI)、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碲锌镉(CZT)SPECT冠脉血流定量检测,最终纳入93例INOCA患者[男36例、女57例,年龄(63.0±10.9)岁]。CMD定义为冠脉血流储备(CFR)<2.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CMD组和非CMD组MPI结果、左心室容积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CMD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MD的危险因素。结果93例INOCA患者中,CMD组29例、非CMD组64例;CMD组的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负荷总积分(SSS)、差异总积分(SD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均高于非CMD组(t值:2.42~3.76, χ2=8.94,z值:-3.31、-3.41,均P<0.05)。ROC曲线分析示,LVMI、SSS、SDS、LVPWT、IVST及年龄对CMD有预测价值(AUCs:0.67~0.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LVMI[比值比(OR)=1.08,95% CI:1.01~1.17]、SDS(OR=5.37,95% CI:1.95~14.78)、高血压(OR=5.68,95% CI:1.34~24.18)及年龄(OR=1.10,95% CI:1.03~1.18)是CMD的危险因素。结论LVMI、SDS、高血压及年龄与INOCA患者合并CMD密切相关,可用于INOCA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循环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超声心动描记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20排低碘浓度和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首次诊断为ACS的患者200例,分别采用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检查,分析CTCA成像诊断靶血管狭窄的价值。结果CTCA诊断靶血管平均节段与CAG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125,P=0.869)。以CAG诊断靶血管位置为标准评估CTCA,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9%、96.7%、76.8%和98.2%。CAG与CTCA诊断靶血管管腔直径的各节段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S患者行CTCA成像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高,诊断靶血管位置和狭窄程度与CAG相当。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CT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自从2017年我国学者发表国内外第一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以来,研究CMVD的国际文献迅速增多,国内外学会已发表6部CMVD相关的指南或共识性文件,针对CMVD的基础研究发现和临床研究证据硕果累累。本文简介近年来CMVD的国内外指南和共识,围绕CMVD动物模型、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提出了CMVD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我们希望,随着CMVD研究的不断深入,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体系将从单纯心外膜下血管病变扩展到包括冠状动脉微血管的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从而揭开心脏病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为我国广大冠心病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 标签: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机制 检测技术 干预策略
  • 简介:摘要多种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均可导致冠状动脉损伤(CAL)。CAL不是诊断川崎病的“金标准”,深入理解疾病免疫学致病机制、拓宽疾病诊断及鉴别思路,有助于全面提升CAL相关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异常 单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尿肽(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经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最终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1例)和非冠心病组(97例)。比较两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数据和Gensini评分的差异,并行多因素分析。做NT-proBNP与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  数(WBC)、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NT-proBNP水平比较[(65.8 ± 8.8)岁比 (58.8 ± 10.5)岁、(27.5 ± 4.2) kg/m2比(23.3 ± 5.3) kg/m2、(8.4 ± 2.6) × 109/L比(5.7 ± 2.2) × 109/L、(88.2 ± 12.0)分比(43.3 ± 10.5)分、2.2 ± 1.1比1.1 ± 0.8、72.1(28.0,87.2) ng/L比27.2(13.5,34.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2.43、2.54、7.89、5.97,U=3 407.76,P<0.05)。冠心病组糖尿病病史率高于非冠心病组[50.7%(36/71)比24.7%(2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冠状动脉CT分别联合NT-proBNP、年龄、糖尿病病史、Gensini评分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预测风险显著增加,以NT-proBNP最显著(OR=14.57、1.05、2.48、3.47,P<0.05)。做NT-proBNP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82.6%,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临界值为71.5 ng/L。结论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最终确诊冠心病有预测价值,尤其对于NT-proBNP超过71.5 ng/L,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要积极动员做冠状动脉造影。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氨基末端脑钠尿肽 冠状动脉CT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因冠状动脉内膜增生或血栓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抗栓治疗无效的患儿,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现对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现状、手术指征、桥血管选择及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差异基因及SCF发病涉及的信号通路和蛋白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住院的SCF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43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集血液测定糖代谢、脂代谢和肾脏代谢相关指标。血液单核细胞中提取RNA,通过RNA测序获得差异基因表达谱。并进行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富集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表型分析。ELISA检测SCF患者和对照组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差异基因。结果SCF组男性27例(63%),女性16例(37%),年龄(54.3±8.8)岁,对照组男性29例(67%),女性14例(33%),年龄(57.2±8.3)岁。SCF组有吸烟史、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比例及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SCF组和对照组存在11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3个,下调基因44个。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与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吞噬、免疫球蛋白A的肠道免疫网络、辅助型T细胞1(Th1)、Th2和Th17细胞分化通路相关。与对照组相比,SCF组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2组差异最显著的前12个基因中,11个qPCR分析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甲酰化多肽受体-2(FPR2)和凝血酶致敏因子3(THBS3)蛋白位于整个蛋白作用网络的核心位置。结论SCF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因存在差异。FPR2和THBS3等基因可能通过抗原处理和呈递以及Th17细胞分化等免疫相关通路影响SCF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慢血流 转录组测序 炎症因子 差异基因
  • 简介:摘要糖尿病患者更易罹患冠状动脉疾病,如血管钙化、斑块、狭窄,或是血流储备能力下降,心肌灌注不足。近年来,冠脉CT血管成像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解剖学上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的钙化、狭窄、斑块、心外膜脂肪,功能学上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分数和心肌灌注成像,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通过CT技术全面、准确、综合的评价冠状动脉的解剖和功能特征,有利于筛查出高危患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这对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阻塞及阻塞性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的冠脉微血管疾病(CMVD)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完成13N-氨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检查并在PET检查90 d内完成冠脉造影或CTA的97例疑诊CMVD患者,根据造影及CTA结果将患者分为非阻塞组(72例,3支冠脉均不存在狭窄≥50%的病变)和阻塞组(25例,至少存在1支冠脉狭窄≥50%,且至少存在1支冠脉狭窄<50%),以冠脉血流储备(CFR)<2.90且负荷心肌血流量(SMBF)<2.17 ml·min-1·g-1为CMVD的判定标准,从血管及患者层面分析两组患者非阻塞性冠脉的CMVD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间发生CMVD的冠脉支配区的静息心肌血流量(RMBF)、SMBF及CFR。结果在血管层面,阻塞组非阻塞性冠脉存在CMVD的比例高于非阻塞组[47.1%(16/34)比25.5%(55/216),χ2=6.738,P=0.009]。在患者层面,两组发生CMVD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1/25)比33.3%(24/72),χ2=0.915,P=0.339]。两组间发生CMVD的冠脉支配区的RMBF[(0.83±0.14)ml·min-1·g-1比(0.82±0.17)ml·min-1·g-1]、SMBF[(2.13±0.60)ml·min-1·g-1比(1.91±0.50)ml·min-1·g-1]及CFR(2.59±0.66比2.36±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阻塞与阻塞性冠脉疾病患者的非阻塞性冠脉均可存在CMVD,后者的CMVD检出率更高,两者CMVD的严重程度基本一致。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AAOCA)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确诊的17例AAOC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17例患儿中男14例、女3例,就诊年龄(8.7±3.5)岁,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LCA)4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RCA)13例。7例患儿表现为胸痛或运动后胸痛,3例为心源性晕厥,1例表现为胸闷乏力,6例患儿无特异性症状,其中3例心源性晕厥及1例胸闷乏力患儿为ALCA。14例患儿影像学表现存在冠状动脉压迫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解剖基础。7例患儿行冠状动脉修补术,其中ALCA 2例、ARCA 5例,另有1例ALCA患儿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ALCA组在心血管不良事件或预后的发生比例高于ARCA组(4/4比0/13,P<0.05)。门诊规律随访6 (6,12)个月,失访1例,余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心源性晕厥或心功能不全多发生在ALCA组,ALCA预后较差。ALCA及ARCA伴有心肌缺血的患儿建议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儿童
  • 简介:摘要旁路血管的选择一直是冠状动脉外科领域的热点。动脉旁路血管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远期通畅率。近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和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胸廓内动脉是"金标准"旁路血管。多支动脉和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国内外学者大力提倡多支动脉或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形成了相应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我国的冠状动脉外科进入了质量提升阶段,随着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碲锌镉SPECT(CZT SPECT)心肌功能灌注显像(MFPI)获得的血管区域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血流储备(CFR)与冠脉造影(CAG)测定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之间的关系及其指导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CZT SPECT MFPI测定并同期(3个月内)行CAG检查的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63.3±9.8)岁]。在血管水平计算CFR和FFR诊断心肌缺血(CFR<2.0,FFR<0.8)的一致性。计算冠脉狭窄≥70%对心肌血流下降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分析数据。结果42例患者共126支冠脉,其中30支(23.8%)CFR<2.0,33支(26.2%)CAG示狭窄≥70%。共有32支冠脉行CFR和FFR测定,27支两者结果一致,一致率为84.4%(27/32),其中6支两者均下降,21支均正常(Kappa=0.612,P<0.001)。在33支狭窄≥70%的冠脉中,13支CFR≥2.0;在30支CFR<2.0的冠脉中,有10支狭窄<70%。冠脉狭窄≥70%诊断心肌血流下降(CFR<2.0)的灵敏度为66.7%(20/30),特异性为86.5%(83/96),阳性预测值为60.6%(20/33),阴性预测值为89.2%(83/93),准确性为81.7%(103/126)。结论CFR与FFR诊断心肌缺血有良好的一致性。狭窄≥70%的冠脉中有近40%并不引起相应血管区域的CFR下降,CFR下降的血管中近1/3狭窄<70%。CZT SPECT测定的血管区域CFR对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精准诊断和介入治疗决策有潜在的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血流储备分数,心肌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心电图ST段改变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海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择期行PC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肌钙蛋白I进行检测,并对患者冠状动脉内心电图ST段改变进行记录,以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I水平值为参照标准,分为心肌损伤组及无心肌损伤组,对心肌损伤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肌损伤组球囊扩张时间为(85.6±56.2)min,支架长度为(25.2±15.2)mm,无心肌损伤组球囊扩张时间为(48.5±39.2)min,支架长度为(17.2±8.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1、-2.42,均P < 0.05);心肌损伤组患者的ST段变化[80.77%(21/26)]明显高于无心肌损伤组的5.88%(2/34)(χ²=34.95,P < 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内心电图ST段改变是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r=69.25,P < 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心电图ST段改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可有效判断患者心肌损伤发生可能性,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 心电描记术 心肌再灌注损伤 肌钙蛋白I ST段改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择期行CE+OPCABG手术的15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0例,女34例;年龄39~78岁,平均(62.6±7.2)岁。根据术后抗凝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81例,低分子肝素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73例,替格瑞洛组)。收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无输血、48h内心电图及肌钙蛋白动态变化等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指标。结果全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3天出院。启动抗凝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替格瑞洛组血红蛋白最低值分别为(88.3±14.6)g/L和(89.5±11.6)g/L(P>0.05);血红蛋白低于70 g/L者分别有8例和5例(P>0.05),给予输血治疗;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850.55(410.63,1 662.63)pg/ml和1 184.60(667.50,3 169.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内心电图证实两组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均为2例(2.5%对2.7%,P>0.05)。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方案预防CE+OPCABG术后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效果无明显差异。与替格瑞洛相比,低分子肝素并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的水平,这可能与更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有关,该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抗凝治疗 早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