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倒刺线在双镜联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中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行双镜联合治疗的胆囊息肉患者10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可吸收倒刺线缝合胆囊壁的65例为观察组,采用普通可吸收缝线缝合胆囊壁的3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胆囊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胆漏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2、0.114)。观察组胆囊缝合时间[(5.58±1.14)min]、手术时间[(60.71±11.03)min]均短于对照组[(6.32±1.04)min、(68.24±9.61)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3.50,P=0.002、0.001)。观察组术后未发生胆漏,对照组发生胆漏4例(1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32)。结论可吸收倒刺线用于双镜联合治疗胆囊息肉术中缝合胆囊壁安全可行,其可明显缩短腹腔镜下胆囊缝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并降低胆漏发生率,临床优势明显。

  • 标签: 胆囊疾病 息肉 腹腔镜 胆道镜 缝线 缝合技术 手术时间 胆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倒刺缝线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加固吻合口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215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2例,女93例;年龄为(62.3±0.7)岁,年龄范围为20~75岁。215例患者中,86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倒刺缝线缝合吻合口,设为倒刺缝线组;129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吻合口未行任何加固缝合,设为传统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愈合以及通畅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术中情况:两组患者均完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倒刺缝线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辅助切口长度分别为(127±9)mL、(160.2±3.8)min、(3.56±0.15)cm、(4.12±0.11)cm;传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14±6)mL、(128.9±2.4)min、(3.67±0.12)cm、(4.25±0.09)cm。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2,0.61,0.94,P>0.05)。(2)术后情况:倒刺缝线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2.5±2.2)h、(8.1±0.5)d,传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6.2±1.7)h,(8.0±0.5)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3,0.87,P>0.05)。(3)随访情况:2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倒刺缝线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尿潴留、伤口感染、肠梗阻、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障碍例数分别为2、5、6、4、3例,而传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3、15、11、8、9例。两组患者吻合口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两组患者尿潴留、伤口感染、肠梗阻、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障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17,0.22,1.26,P>0.05)。两组患者肠镜检查结果示肠道均通畅。结论倒刺缝线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加固吻合口安全、有效,能够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治疗 消化道重建 倒刺缝线 吻合口漏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相比传统Overlap在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为18~80岁;(2)术前病理证实为胃腺癌;(3)施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采用Overlap法行食管空肠吻合;(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6)随访资料完整。排除同时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多源性肿瘤者、急症手术者、非R0切除者以及存在远处转移者。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9例接受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食管空肠吻合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32例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吻合的共同开口(改良吻合组),57例采用传统Overlap吻合法(共同开口改用倒刺线关闭,传统吻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切口长度、中转开腹情况、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正中切口长度、术后第1天进食比例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传统吻合组比较,改良吻合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26(19~62)min比36(20~50)min,Z=-2.546,P=0.011]和术后住院时间[7(6~12)d比9(7~42)d,Z=-4.202,P<0.001]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肿瘤TNM分期为Ⅲ期和Siewert Ⅱ型及新辅助化疗等亚组分析中,两组的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吻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吻合组,其中SiewertⅡ型患者改良吻合组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也少于传统吻合组[26(19~62)min比38(21~50)min,Z=-2.105,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共同开口安全可行,且具有操作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

  • 标签: 胃肿瘤 倒刺线 褥式内翻缝合 腹腔镜 食管空肠吻合 Overlap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两层四道倒刺线网格状缝合技术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优点。方法回顾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18例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由同一名术者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48.7±13.4)岁。术中均采用两层四道倒刺线网格状缝合技术:用V-Loc 3-0倒刺线自上而下缝合肾脏内层髓质创面,再自下而上加固缝合,用V-Loc 2-0倒刺线自上而下缝合肾脏外层皮质创面,再自下而上加固缝合,使内外层均形成双层交错共4层网格状缝合。收集患者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记录术前、术后肌酐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肿瘤学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热缺血时间(28.5±4.8)min;术中出血量(83.1±36.0)ml;术前肌酐水平(78.7±12.3)μmol/L,术后肌酐水平(82.5±15.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3.4±1.4)d;术后住院天数(5.8±1.9)d;1例术后需输血,1例出现低热,无严重出血、尿漏、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术后复查双肾CT等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应用两层四道倒刺线网格状缝合技术完成经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缝合操作,既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不延长肾脏热缺血时间,有利于保护患者肾功能。

  • 标签: 两层四道 网格状缝合技术 肾部分切除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9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十二指肠残端包埋组237例,未包埋组721例,结果表明,残端包埋时间(4.7±1.0)min,出血量(6.5±2.9)ml。十二指肠残端包埋组没有发生残端漏,而未包埋组13例发生了残端漏(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全腔镜下使用倒刺线应用双半小荷包+连续缝合对十二指肠残端进行包埋可以预防及减少残端漏,该方法简单、安全、省时、可靠。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