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背景下临床药师参与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关节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股骨颈骨折病例作为试点,临床药师未参与临床路径的110例病例设为对照组,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路径的122例病例设为观察组。临床药师通过建立临床路径用药清单、用药目录审核、优化围术期用药等全程化药学管理实施综合干预。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男49例,女73例,年龄(71.02±11.13)岁;对照组男40例,女70例,年龄(69.41±18.01)岁。观察组药品费用[切开复位内固定(2 903.49±381.36)元、闭合复位内固定(2 980.70±298.76)元、髋关节置换(6 568.81±923.11)元、股骨头置换(5 319.50±744.38)元]及药品使用金额占比[切开复位内固定(6.61%)、闭合复位内固定(16.90%)、髋关节置换(10.20%)、股骨头置换(12.4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切口感染发生率、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使用阿片类药物品种数、阿片类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让患者接受具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以全流程闭环的药学指导来实现服务效率指标的提升,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干预切入点提供了参考。

  • 标签: 临床药师 临床路径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主导的口服抗凝药物(OA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在降低住院患者用药错误(ME)中的作用。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于2018年7月1日建立由心脏内科、心脏外科、神经内科、老年内科、骨科、呼吸内科和血管外科临床药师组成的抗凝药物安全应用工作小组,全面加强上述科室住院患者OAC处方环节ME干预。从干预前(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和干预后(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上述科室住院期间使用OAC治疗、年龄≥18岁的患者中,按照科室分层各抽取2%的患者作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组患者的病历,就处方环节ME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分别纳入患者296和32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科室、抗凝适应证、OAC用药品种、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使用最多的OAC均为华法林,使用率分别为75.3%(223/296)和71.4%(232/325);其次是利伐沙班,使用率分别为17.6%(52/296)和23.7%(77/325)。干预前组296例患者中72例(24.3%)的处方中存在75例次OAC相关ME,其中C、D、E和F级ME分别为30、39、5和1例次,严重ME(E和F级)发生率为2.0%(6/296)。干预后组325例患者中47例(14.5%)的处方中存在49例次OAC相关ME,其中C和D级ME分别为22和27例次,未发现严重ME。干预后组患者ME发生率和严重M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均P<0.05)。2组患者的OAC处方均检出4种类型的ME,即药物选择错误(均表现为未基于药物相互作用选择药物)、药物剂量错误、遗漏错误和给药频次错误。干预前组上述4种类型ME发生率分别为11.5%(34/296)、8.1%(24/296)、4.7%(14/296)和0.7%(2/296),干预后组分别为5.5%(18/325)、6.2%(20/325)、3.1%(10/325)和0.3%(1/325)。干预后组药物选择错误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5.5%(18/325)比11.5%(34/296),χ2=7.143,P=0.008]。结论临床药师主导的OA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住院患者OAC处方环节ME,特别是严重ME和药物选择错误发生率,提高OAC应用的安全性。

  • 标签: 药剂师 抗凝药 安全管理 用药错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10,11-二氢-10-羟基卡马西平(MHD)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药师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对给药方案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8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奥卡西平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96例癫痫患者,以患者治疗期间行MHD血药浓度监测的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奥卡西平日剂量、肝肾功能和用药等因素对MHD血药浓度的影响。对血药浓度不达标及治疗无效的患者,临床药师对给药方案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比较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样本MHD血药浓度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96例患者共进行190次监测,获190例血液样本。不同奥卡西平日剂量、肌酐清除率(Ccr)、用药样本间MHD血药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奥卡西平日剂量和MHD血药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655,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奥卡西平日剂量(95%CI:0.009~0.014,P<0.001)、Ccr(95%CI:-0.037~0.007,P=0.005)、奥卡西平联合拉莫三嗪(95%CI:0.526~8.790,P=0.027)、奥卡西平联合阿托伐他汀(95%CI:0.213~5.168,P=0.033)是MHD血药浓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进行首次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发生嗜睡和(或)头晕时MHD血药浓度[10.9(6.7,14.0) μg/mL]高于未发生嗜睡和(或)头晕时[7.5(5.2,9.4)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样本MHD血药浓度达标率[83/85(97.6%)]高于非干预组[95/105(90.5%)],不良反应发生率[11/85(12.9%)]低于非干预组[28/105(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血药浓度受奥卡西平日剂量、Ccr、奥卡西平联合拉莫三嗪或阿托伐他汀的影响;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可实现药物治疗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奥卡西平 10,11-二氢-10-羟基卡马西平 血药浓度 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作为心房颤动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与华法林相比,DOAC剂量相对固定,药物相互作用有限,不需要治疗药物监测。但DOAC给抗凝治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用药安全挑战。药师应通过完善相应药学服务机制如协助医师确保DOAC处方适宜性、规范实验室监测流程、设置潜在药物相互作用预警以及加强抗凝药物转换和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管理等多种途径,为DOAC的安全使用保驾护航。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将DOAC纳入抗凝门诊的规范化管理是传统抗凝门诊工作的重要拓展,可降低患者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此外,临床药师人力和精力通常受限,DOAC相关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处方的适宜性和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抗凝药 安全管理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直接口服抗凝药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重庆医科大学于2012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启动了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探索,并在2015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中实践。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临床实践教学的需求与建议,提出将"早临床"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在整合医学课程中采用"病例导入"的教学方法、改革《临床技能学》课程、开展"早期进病房"等临床实践活动、重建临床实践评价体系等措施,希望能为其他院校医学教育"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早临床 多临床 反复临床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 简介:摘要亚临床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通常指患者无ILD相关临床症状,但CT扫描时发现有肺间质异常(ILA)的早期疾病状态。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亚临床患者被发现。由于一些亚临床ILD可进展为有临床意义的ILD,或者出现急性加重甚至死亡,因此需要对亚临床ILD患者进行关注、评估与管理,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综述亚临床ILD相关文献研究,对其术语的标准化、评估与管理策略及现存问题进行汇总及展望,以期能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对临床药学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成为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新疆医科大学注重在教学早期阶段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针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在国内首次开设“初级临床实践”课程,力求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临床药学专业认知和职业定位,便于学生合理规划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本研究分别从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培养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临床药学教育改革,促进我国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标签: 教育,药学 教育技术 药学研究 初级临床实践 课程
  • 简介:摘要本文从方法学角度解读本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流感/肺炎疫苗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真实世界的横断面研究”一文的优点和不足。强调选题紧密结合临床问题和需求的重要性,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保驾护航。提出在“一篇论文研究回答一个问题”的框架下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内在质量的必要性和实操性,分析影响因素研究的目标任务及合理的技术路线,强调临床研究方法为回答临床问题和科学问题服务。

  • 标签:
  • 简介:摘要超过80%的临床决策会涉及临床实验室化验结果,化验结果的正确解读将直接影响临床诊疗决策,而参考区间(RI)和临床决定值(CDL)是用于支持化验结果解释的重要标准。RI描述了某一化验指标测量值在健康参考人群中的分布,而CDL则涉及特定疾病的诊断,或与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相关。由于临床实践中常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如错误地将高于RI上限值作为临床决策阈值等,因此有必要澄清RI与CDL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RI是基于健康人群参考值分布范围建立的,因此化验结果不在RI范围内时,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提示异常,而不一定意味着患病,是否患病或需要临床干预,常常需要额外的医学随访和综合评估。相比之下,CDL则与特定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风险相关,CDL是基于临床患者和疑似患者,对比金标准诊断结果或临床结局建立的,患者化验结果超过CDL阈值时,可以支持诊断或治疗等临床决策的制定。过去20年,国际临床实验室主要关注RI的建立,发布了RI建立与验证的方法学流程,很多国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中心研究针对临床常规化验指标建立了RI。如何建立适用的CDL,尚无达成共识的方法学流程,但基于临床结局的真实世界数据挖掘可以推动CDL的制定。本文一方面描述了RI和CDL这两种重要的实验室医学标准的异同,清楚地解释了其定义及制定过程,一方面希望推动我国临床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CDL相关研究。

  • 标签: 参考区间 临床决定值 临床实验室 诊断截点值 危急值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现状,介绍了美国在院校内与院校后较为全面的培训体系,对比探讨了中国在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上存在的问题,即中国在校医学生没有接受临床研究专业课程培养,在其进入工作后也缺少专业精准的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这导致医生很难独立开展临床研究。因此,建议中国医学院校也需要系统建立面向本科和研究生的临床研究方法学课程,系统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研究能力。其次,根据开展临床研究的医生的层次,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培训模式,以及科学引导现有的社会资源,从而为中国临床研究方法学的提升给出一些参考,逐步提升临床医生独立负责开展临床研究的能力,推动国家医学水平。

  • 标签: 中美对比 临床研究方法学 培训资源
  • 简介:摘要临床血脂检测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结果准确是有效开展血脂异常管理工作的基础。该指南从临床血脂检测相关概述、检验前阶段、检验阶段、检验后阶段及血脂测定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以多学科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意见,旨在促进我国临床血脂检测与应用的进一步规范化与标准化,保障血脂异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 标签: 血脂异常 临床实验室技术 血脂检测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学分型研究肝细胞癌(HCC)中组织学类型粗梁型所占百分比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共收集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4年至2016年间进行手术的HCC病例232例,对其进行组织学分型,记录粗梁型肝细胞癌(MT-HCC)所占百分比。并以10%~29%、30%~49%、≥50%界限值进行分组,排除所有公认的HCC亚型后,其余病例被认为是传统型肝细胞癌(CV-HCC)。收集其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使用t检验、χ2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MT-HCC和CV-HCC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HCC复发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当HCC中粗梁型组织学亚型比例≥10%时,其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显著性差异,定义为MT-HCC。MT-HCC和CV-HCC分别有76例和156例。MT-HCC预后较差,其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CV-HCC患者(49.99岁比56.18岁,t=-4.039,P<0.05),具有较高的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58.49%比29.41%,t=13.112,P<0.05),并且肿瘤最大径大于CV-HCC(8.12 cm比4.28 cm,t=6.768,P<0.05)。与CV-HCC比较,被膜侵犯较常见(27.63%比10.90%,t=10.448,P<0.05),多结节型和巨块型肿瘤较多(t=24.567,P<0.05),具有较高的组织学分级(t=17.407,P<0.01)和较高的AJCC分期(t=38.071,P<0.01)。同时,更易见坏死(85.53%比42.31%,t=38.831,P<0.01)、卫星子灶(47.37%比25.00%,t=11.688,P<0.01)及大血管侵犯(23.68%比7.05%,t=12.926,P<0.01)和微血管侵犯(t=39.077,P<0.01)。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组织学类型MT-HCC是影响HCC复发及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当HCC中MT-HCC所占百分比≥10%时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预后较差。

  • 标签: 肝细胞癌 组织学 组织亚型 粗梁型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当前,数字化变革给医学领域带来巨变。但同时,如何合理利用海量复杂的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及创新突破的技术手段提升患者诊疗和科学研究,亦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提升临床工作者的数据素养已成为迫切需求,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密切结合我国的医学教育现状和继续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及本土化设计。此外,培养具备学科交叉能力、能够连接健康数据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的临床医生,即“临床数据科学家”,对深度挖掘健康医疗数据价值、赋能健康医疗领域将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健康数据科学 数据素养 临床数据科学家
  • 作者: 祁方昉 宋斌 王圣文 利浩楠 初国良 李春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教研室,广州 510120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广州 510120,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教研室,广州 510120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广
  • 简介:摘要本项目从八年制医学生临床解剖学教学入手,根据临床解剖学内容选择专科医生授课,探索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本项目采用自编的问卷就基础与临床融合式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计分,同时采用项目分析法分析问卷每个题目得分与总得分的相关性,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评估自编问卷的主成分。结果显示:95%以上被测医学生认为基础与临床融合式教学是有必要的,实用性好,并且能够帮助医学生较好地结合临床疾病理解解剖结构,同时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仅有不足10%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地将基础与临床病例有效联系起来,超过35%的学生感觉有难度;54%的医学生认为临床医生尚不能完全代替基础老师授课。提示基础教师与临床医生融合式教学具有吸引力,是可行的,但临床医生尚不能完全代替基础老师授课临床解剖学。

  • 标签: 临床解剖学 基础 临床 融合教学
  • 简介:摘要营养不良和脱水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而肥胖又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这均对老年患者的营养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于2022年3月5日在线发表《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老年患者临床营养和水化实践指南》。该指南从临床实用性出发,为老年患者临床营养和水化治疗提供82条推荐意见,内容包括4个方面:基本问题和总体原则、营养不良和(或)营养风险防治、特殊疾病防治以及肥胖防治,并添加流程图,更加便于临床医师、营养师及护士等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 标签: 老年 营养 水化 指南 解读
  • 简介:摘要胎盘病理学是借助胎盘的形态学来反映孕期母体和胎儿的健康状态,而对胎盘本身疾病的诊断是次要的,其临床意义包括为产妇和新生儿的即时治疗提供依据,对可能重复出现的产科疾病进行预测,对不良妊娠结局的解释和对遗传异常的提示。2016年国际胎盘工作小组制定了阿姆斯特丹胎盘共识,将胎盘病理分为绒毛膜羊膜炎、母体-胎盘灌注异常、胎儿-胎盘灌注异常和病因不明的慢性绒毛炎4个主要方面的疾病谱,分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这一共识有助于病理诊断的规范,也为临床医师理解胎盘病理提供了帮助。由于胎盘病理对母、胎健康的反映是间接的,所以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临床表现和胎盘病理,才能达到对产科疾病诊疗的指导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治疗及随访结果。2例行乳突扩大切除术,3例行颞骨次全切+腮腺浅叶切除+颞肌修复术,1例行颞骨次全切+腮腺浅叶切除、深叶部分去除术+颞肌修复术。结果6例患者术后随访2~8年,随访5年以上者5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不易及时确诊,肿瘤生长缓慢,容易复发和发生肺部转移。手术治疗结合术后辅以放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是治疗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癌,腺样囊性 外科手术 外耳道
  • 作者: 张立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1-17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2年第7期
  • 机构: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甘肃 定西 743000
  •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给予实验组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干预,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结果:各指标对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方式,应用到临床治疗与诊断过程中,能够确保治疗方案制定的有效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治疗与诊断
  • 简介:摘要自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器问世以来,质谱技术在临床实验室中备受欢迎。由于绝大多数的临床质谱方法是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实验室自建方法,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对临床质谱方法进行质量管理,显得至关重要。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62-A指南是一个基于对临床质谱方法的高标准质量管理指导文件。本文以美国一个认证的临床质谱实验室为案例,阐述了其临床质谱方法设计开发、验证以及日常运营的质量管理要求。临床质谱方法质量管理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不仅是实验室间质谱检测结果互认的必要保证,也是难点和挑战。

  • 标签: 质谱分析法 液相色谱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附着点炎在银屑病(psoriasis,PsO)中的显著性及高频超声在筛查亚临床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的价值;设计并探讨附着点炎半定量评分在评估亚临床PsA结构损伤程度及疗效改善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25例PsO患者为PsO组,50例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为OA组,同期招募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比三组被检查者远端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jiont,DIP)指伸肌腱附着点炎患病率。设计超声附着点炎半定量评分,探究其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比较银屑病甲同DIP附着点炎的相关性。结果PsO组与OA组及对照组中DIP附着点炎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sO组治疗前后DIP附着点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O组治疗前后DIP附着点炎评分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性指数评分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性(rs=0.538,P<0.001),与银屑病甲严重指数评分具有极强的相关性(rs=0.877,P<0.001);PsO组中有甲病手指同无甲病者附着点炎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O组中无甲病手指同对照组中无甲病手指的附着点炎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附着点炎是PsO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本研究设计的附着点炎半定量评分与临床评分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可用于评估亚临床PsA结构损伤。此外,DIP附着点病变有可能与银屑病甲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 标签: 高频超声 附着点炎 亚临床银屑病关节炎 银屑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