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Dent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及用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Dent病的患儿6例,总结6例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基因检测结果及用药后尿蛋白、尿钙及肾功能水平。结果6例均为男童,发病年龄1~9岁,随访6个月~4年。6例患儿均有低分子量蛋白尿,其中仅2例尿蛋白电泳显示低分子量蛋白尿比例>50%;肾活检均合并肾小球病变;5例患儿有高钙尿症;镜下血尿5例;佝偻病2例;均无肾脏钙质沉着及低磷血症。基因检测显示,CLCN5突变5例,其中p.C160Yfs*49和p.G523D为首次报道;OCRL1突变1例。患儿采用氢氯噻嗪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联合治疗后,24 h尿钙定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0.40(0.24,0.43) mmol/kg比0.12(0.11,0.14) mmol/kg,U=2.00,P<0.01],总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减少[77.09 (62.41,88.01) mg/kg比80.33(66.03,92.52) mg/kg,U=12.00,P>0.05]。结论Dent病主要表现为低分子量蛋白尿,部分可不伴高钙尿症,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疾病分型,ACEI及氢氯噻嗪治疗后患儿尿钙降低,但尿蛋白程度无缓解。

  • 标签: Dent病 CLCN5基因 OCRL1基因 高钙尿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夫妻间肾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0月至2018年12月实施的夫妻间肾移植(夫妻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完成的父母与子女间(父母组)以及直系兄弟姐妹间(兄妹组)肾移植进行比较,分析三组活体肾移植受者的移植效果。结果夫妻间肾移植3年及5年移植肾存活率为94.1%及83.7%,与另外两组活体肾移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0);在术后3年内各时间点血肌酐比较上,夫妻间肾移植与其他类型活体肾移植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年及5年的血肌酐比较上,夫妻间肾移植与直系兄妹间肾移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比父母子女间肾移植的血肌酐值更低(P=0.014、0.038);夫妻间肾移植术后1年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5%,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亲属肾移植(P=0.029);供者年龄,受者性别,供、受者体型匹配及术后1年内AR的发生与活体肾移植术后1年血肌酐具有独立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48、-26.03、-15.95及10.23;P=0.003、P<0.001、P<0.021及P<0.013)。结论夫妻间肾移植相比于其他类型亲属肾移植具有同样可靠的临床效果,可以成为供肾来源的有效途径,值得大力推广,但相比其他类型活体肾移植应更加警惕排斥反应的发生以获得更佳的肾移植效果。

  • 标签: 肾移植 活体供肾 肌酐 夫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波和黄金微针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不同程度的腋臭患者116例,分别用miraDry微波仪(56例)和黄金微针(60例)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经12个月随访,微波组有效率为94.64%(53例),复发率为5.36%(3例);黄金微针组有效率为93.33%(56例),复发率为6.67%(4例),两组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均为0.088,P值均为0.767)。但是,微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黄金微针组为6.67%(2例皮肤烫伤和2例瘢痕形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7,P=0.049)。结论黄金微针与微波治疗腋臭临床疗效相当,但微波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臭汗症 微波 脉冲射频术 黄金微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起病的肾脏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婴儿期起病的45例肾脏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并评估预后。治疗方法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等多学科诊疗模式。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计算总体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不良预后高危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45例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起病年龄7(3~11)月龄,初诊时肿瘤长径9.7(4.9~25.0)cm。国际儿童肿瘤协会(SIOP)分期为Ⅰ期5例(11%),Ⅱ期22例(49%),Ⅲ期8例(18%),Ⅳ期6例(13%),Ⅴ期4例(9%)。危险度分组为低危组5例(11%),中危组22例(49%),高危组18例(40%)。44例(98%)未行术前穿刺活检,26例(58%)接受术前化疗,39例(87%)接受术后化疗,2例(4%)联合三维适型放疗。预计5年总体生存率(83±7)%,预计5年无事件生存率(76±8)%。以血尿为首发症状起病[3/8比83%(30/36),χ2=7.005,P=0.024]、肿瘤长径≤8 cm[5/11比 85%(28/33),χ2=5.606,P=0.027]以及病理类型划分为高危组[7/18比100%(26/26),χ2=21.928,P<0.01]是本组肾脏肿瘤患儿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结论婴儿期起病的肾脏肿瘤患儿预后良好,以血尿起病、高危组病理类型病例预后差。

  • 标签: 肾肿瘤 婴儿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角妊娠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各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宫角妊娠患者,手术治疗方式包括清宫术(在超声监视下或腹腔镜监视下)、宫角切开取胚或宫角切除术(手术入路为腹腔镜或开腹)。采集接受手术治疗的宫角妊娠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后是否发生PEP等临床资料,比较各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并分析发生术后PEP的高危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9例经手术治疗明确诊断的宫角妊娠患者,其年龄为(32.9±4.8)岁;其中18例术后发生了PEP,术后PEP的发生率为16.5%(18/109)。经产妇(OR=7.639,95%CI为2.063~28.279,P=0.001)、病灶最大径<1.5 cm(OR=8.600,95%CI为2.271~32.571,P=0.002)是影响宫角妊娠患者术后发生PEP的危险因素。在宫角妊娠的各种手术治疗方法中,超声监视下清宫术后PEP的发生率最高(56.0%,14/25),明显高于腹腔镜监视下清宫术(1/10;χ2=6.172,P=0.013);清宫术后PEP的发生率(42.9%,15/35)显著高于宫角切开取胚或宫角切除术(4.1%,3/74;χ2=25.950,P<0.01)。宫角妊娠手术中切除患侧输卵管及围手术期使用甲氨蝶呤(MTX)的患者术后PEP的发生率分别与未处理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产妇、病灶最大径<1.5 cm以及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是宫角妊娠术后发生PEP的危险因素。宫角妊娠患者宜行宫角切开取胚或宫角切除术;若患者具备行清宫术的条件,建议在腹腔镜监视下进行。对于手术病灶清除确切的患者,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MTX。

  • 标签: 妊娠,异位 妇科外科手术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为垂体囊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Rathke囊肿29例,垂体蛛网膜囊肿3例。利用内镜技术可彻底清除囊肿内容物,清晰观察囊肿与鞍隔及蛛网膜下隙的关系。术后随访0.5~1.0年,患者头痛、头晕及视力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是垂体囊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囊肿 蛛网膜囊肿 经鼻蝶 神经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为垂体囊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Rathke囊肿29例,垂体蛛网膜囊肿3例。利用内镜技术可彻底清除囊肿内容物,清晰观察囊肿与鞍隔及蛛网膜下隙的关系。术后随访0.5~1.0年,患者头痛、头晕及视力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是垂体囊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囊肿 蛛网膜囊肿 经鼻蝶 神经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导型敷料Drawtex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烧伤面积为5%~20%体表总面积(TBSA)的深Ⅱ度烧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两组均给予创面清创换药处理和凡士林油纱包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Drawtex敷料。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敷料增重、疼痛情况、创面细菌培养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18.47±3.21)d比(21.15±4.68)d,t=24.309,P=0.000]。伤后7、14、21及28 d观察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第1次及第2次清创换药,观察组敷料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48 h内敷料平均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伤后2、3、4 d换药后疼痛评估显示,观察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P<0.05)。伤后3、7 d观察组创面细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传导型敷料Drawtex可改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情况。

  • 标签: 烧伤 深Ⅱ度创面 传导型敷料 创面愈合
  • 作者: 孔焕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4
  • 出处:《当代介入医学》2021年 第3期
  • 机构:肥城市安驾庄镇卫生院,山东 肥城271604
  • 简介:目的:分析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内收治的50例肺炎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25例,常规药物治疗)和研究组(25例,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患儿其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t=8.670、P=0.000;t=13.962、P=0.001;t=9.016、P=0.000;t=4.096、P=0.000);且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t=9.979、P=0.000;t=3.001、P=0.004;t=2.120、P=0.039)。结论:对肺炎患儿实施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儿快速康复,改善患儿肺功能。

  • 标签: 小儿肺炎;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颌面部血友病假肿瘤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为医师提供治疗选择参考。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4例颌面部血友病假肿瘤患者,其中2例失访,最终完成随访并纳入研究者12例,均为男性,年龄13个月~10岁。回顾患者病史包括家族史、外伤史及院外治疗史,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以及诊疗过程和治疗方案等,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随访时间为13个月~10年。12例患者均经过保守因子替代治疗。血友病A11例,血友病B1例,其中轻型5例,中间型5例,重型2例;其中就诊前确诊血友病仅1例,9病例被误诊为肿瘤,1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骨髓炎,仅有3例有明确外伤史。结果共12例完成随访病例,所有病例均先采用保守因子替代治疗,其中10例(10/12)有效,其中保守因子替代治疗8例(8/12)治愈, 1例保守因子替代治疗后尚遗留皮肤软组织瘘管,1例保守因子替代治疗8个月停药后半年复发再次替代治疗。2例效果不佳选择手术加围术期替代治疗治愈。结论颌面部血友病假肿瘤误诊率高,保守因子替代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若保守因子替代治疗效果不佳,进行手术治疗也是相对安全的选择。

  • 标签: 血友病 颌面部假肿瘤 替代治疗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双供肾移植临床应用数据和经验,探讨改善其移植术后疗效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38例小儿双供肾移植资料,小儿供者年龄(63.6±5.7)d,体重(4.1±0.2)kg,受者年龄(28.1±1.4)岁,体重(48.7±4.9)kg。收集供、受者基本情况与术前检查结果,采集受者术前和术后7、30 d及3、6、12个月的血肌酐水平,记录肾移植术后血栓、尿漏、移植肾功能延迟性恢复、蛋白尿、移植肾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治疗预后。结果术后1年移植物存活率为76.3%(29/38),移植受者存活率100%(38/38),移植物长期存活的29例受者中,手术2周后均无须透析辅助治疗,术后1年血肌酐水平均降至正常。血栓是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肾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肾功能丧失发生率18.4%(7/38),余并发症还包括尿漏20.7%(6/29)、移植肾周血肿6.9%(2/29)、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2.6%(1/38)等。结论小儿供肾作为扩大供肾来源的有效方式,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 标签: 肾移植 儿童供肾 血栓 蛋白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8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53例;中位年龄为38岁,年龄范围为15~70岁。58例病人常规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是否行联合经骶尾部入路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12个月随访1次,复查CT或MRI评估囊肿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58例病人中,54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联合经骶尾部后入路直肠后囊肿切除术。58例病人中,1例囊肿巨大并包绕直肠,术中分离直肠后壁造成破损,修补后行横结肠造口转流术;2例因囊肿与直肠粘连紧密,分离后不排除直肠壁热损伤,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54例行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病人手术时间为(123±56)min,术中出血量为20 mL(5~500 mL);4例行腹腔镜联合经骶尾部后入路直肠后囊肿切除术病人手术时间为(232±38)min,术中出血量为90 mL(30~800 mL)。(2)术后情况:58例病人中,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后直肠瘘,行横结肠造口转流,再次盆腔引流后愈合;2例为术后尿路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缓解;2例为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尿管留置3周后门诊拔除尿管,恢复良好;1例为骶尾部切口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58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4)d。(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58例病人中,表皮样囊肿26例,畸胎瘤20例(其中2例为成熟畸胎瘤伴黏液腺癌、1例为成熟畸胎瘤伴神经内分泌癌),皮样囊肿10例,尾肠囊肿2例。(4)随访情况:58例病人中,5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2~85个月。57例获得随访病人中,1例术后8个月发现臀部皮下囊肿,行局部切除术;1例术后6个月盆腔MRI检查结果示骶前小囊肿复发,无明显增大,予继续观察随访;余55例病人无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直肠后囊肿切除术安全、可行。

  • 标签: 囊肿 直肠后 发育性骶前囊肿 微创治疗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垂体腺瘤(TSH腺瘤)的临床特征,评价术前短效奥曲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明确诊断的垂体TSH腺瘤患者共40例。采集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术前奥曲肽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40例患者(男:女=24∶16), 发病年龄(30.5±5.1)岁, 大腺瘤35例(87.5%);最常见症状为甲状腺高代谢症候群,共32例(80.0%),其次是头疼、头晕,视力、视野受损和性腺功能减退。30例(75%)患者奥曲肽治疗3~5d甲状腺功能即恢复正常,总有效率90.0%;有效累计剂次超过10次的患者其治疗前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明显高于10次以下者。结论甲状腺高代谢症候群、垂体占位效应是垂体TSH腺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前奥曲肽治疗可有效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前FT4水平是影响奥曲肽疗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脑垂体腺瘤 奥曲肽 治疗
  • 作者: 林莹 刘欣 张晓伟 陈勇 王春萌 王升平 王坚 罗志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上海 200032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mTOR抑制剂治疗晚期PECom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2020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并治疗的17例PEComa患者信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评价疗效,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PEComa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最常见发病部位包括盆腔、肺及腹腔,根治术后复发高峰期为术后2年内。局限期PEComa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对于复发病灶局限者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手段。13例晚期恶性PEComa患者接受mTOR抑制剂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为4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7.6个月(95%CI为4.7~50.5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肺炎伴呼吸困难及发热终止mTOR抑制剂治疗。结论mTOR抑制剂是治疗晚期恶性PEComa的有效药物,依维莫司相关肺毒性需要关注。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mTOR抑制剂 依维莫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扩大标准的供者(ECD)与标准供者肾移植受者的中长期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8月至2017年5月共506例肾移植临床资料,根据供者临床数据将相应受者分为ECD组和对照组,基于两组间基线资料初步比较结果进行1∶4倾向性评分匹配以最大程度消除选择偏差对结果的影响,最终选定ECD组(67例)、对照组(230例)进行分析研究。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应用秩和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受者不同时间点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恢复情况、移植肾功能延迟、急性排斥反应、全因感染发生率以及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等。结果ECD组受者在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全因感染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至术后4年,ECD组受者的eGFR均略低于对照组(P<0.05),第5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受者/移植肾存活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和P=0.076)。结论合理的供肾取舍标准和受者选择标准可以使ECD供肾的应用更安全、更科学、效率最大化。

  • 标签: 肾移植 扩大标准的供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实用新型皮管训练器并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自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行带蒂腹股沟皮瓣转移术的17例患者使用该新型皮管训练器进行规范的皮瓣皮管训练,评估护士熟练掌握该新型训练器所需的时间,皮管训练处皮肤破溃及皮瓣感染的发生率,皮瓣断蒂时间,断蒂后皮瓣的成活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率等指标。结果护士熟练掌握该新型皮管训练器的时间为5~12 min,平均7.37 min。17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皮管训练处轻度皮肤破溃及少量渗出,发生率为5.88%(1/17),但未造成皮瓣感染。所有患者均在接受带蒂腹股沟皮瓣转移术后21~24 d(平均21.3 d)行皮瓣断蒂术,所有皮瓣在断蒂后均完全存活。患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为94.12%(16/17)。结论使用实用新型皮管训练器对带蒂腹股沟皮瓣术后患者进行皮管训练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相关并发症少、患者认可度高,且护士易于掌握操作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夹管训练 新型皮管训练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弱型肌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确诊为脾胃虚弱型肌少症的80例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100 mL、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握力、步行速度,计算四肢骨骼肌指数(ASM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生长分化因子-8(GDF-8)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血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mRNA表达。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握力明显增强,ASMI明显增高,血清IGF-1、SIRT1水平及AMPK-α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血清GDF-8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均较对照组更加显著〔握力(kg):20.00(15.50,21.00)比18.20(14.93,19.50),ASMI(kg/m2):5.80(5.25,6.00)比5.30(5.20,5.50),IGF-1(μg/L):246.00(229.00,259.50)比207.00(187.00,233.00),SIRT1(ng/L):649.2±38.3比624.6±38.6,AMPK-α mRNA(2-ΔΔCt):0.30±0.03比0.27±0.03,GDF-8(μg/L):13.50(12.00,17.80)比15.60(14.08,19.98),均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步行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为0.56(0.53,0.62)m/s、0.58(0.55,0.62)m/s,观察组治疗前后为:0.58(0.54,0.64)m/s、0.60(0.56,0.65)m/s,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GF-1与SIRT1呈正相关(r=0.341,P=0.002),与步行速度呈正相关(r=0.250,P=0.026);ASMI与握力呈正相关(r=0.367,P=0.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弱型肌少症患者效果显著,可为肌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 标签: 参苓白术散 肌少症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