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9例ABO血型不相亲属活体肾移植(ABOi-KT)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完成9例ABOi-KT,其中A供B型3例,B供O型3例,B供A型1例,AB供B型2例。受者血型抗体预处理方案均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联合单膜血浆置换(PE)和(或)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利妥昔单抗方案。观察预处理不良反应。监测预处理前后和肾移植前后受者血型抗体效价及其他相关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2例受者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口角麻木及不自主抖动,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输注反应,经处理后均好转。9例受者移植当天血型抗体IgM、IgG及总效价均≤1∶4,术后2周内无血型抗体效价反弹(均≤1∶8)。前3例受者术后出现肾周血肿,后6例受者更换肝素给药方式后未再出现。9例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均恢复良好,血肌酐及估算肾小球率过滤恢复良好,4例血肌酐缓慢升高后行肾穿刺活检,其中1例结合临床及病理诊断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末次随访,移植肾存活率为100 %。结论ABOi-KT是安全、可行的,可部分缓解供肾短缺问题

  • 标签: 肾移植 活体供者 ABO血型不相容 脱敏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肝移植(ABOi-LT)治疗肝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以1∶2的比例,将44例接受ABOi-LT的肝癌受者与88例ABO血型相容肝移植(ABOc-LT)的肝癌受者进行匹配。比较两组间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Oi组和ABOc组受者术后第7天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89.1±36.9)和(74.8±26.2)μmol/L(P=0.001);术后第14天分别为(77.9±27.6)和(67.6±18.6)μmol/L(P=0.002)。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9.1 %和1.1 %(P=0.024),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 %和8.0 %(P=0.007),移植物早期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52.3 %和31.8 %(P<0.001),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8.1 %和36.4 %(P<0.001)。ABOc组受者的术后累积存活率、无瘤存活率和移植物存活率均显著高于ABOi组(P<0.001)。按是否符合杭州标准进行亚组分类后显示,符合杭州标准的两组术后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差异,而在不符合杭州标准的ABOi组累积存活率、无瘤存活率及移植物存活率均显著低于ABOc组(P<0.001)。结论ABOi-LT受者术后存活率显著低于ABOc-LT受者。但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其ABOi-LT预后与ABOc-LT相近;不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的ABOi-LT预后显著劣于ABOc-LT,对于此类患者在ABOi-LT前应精准评估、谨慎实施,或通过降期等多种治疗手段使更多患者获得移植机会以及改善预后。

  • 标签: 肝癌 肝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 杭州标准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简介:摘要ABO血型不相(ABO-ic)器官移植主要在紧急需要时才实施,供者器官表达相对较少的A/B抗原和(或)受者具有相对低的抗体滴度是ABO-ic成功的重要前提。应用抗原表达较少的A2亚型器官给O血型或B血型的受者,以及A2B亚型器官给B血型受者的ABO-ic器官移植,其临床结果与ABO血型相容(ABO-c)器官移植没有明显差异。对体内含有相对少抗体的受者(如婴儿),ABO-ic器官移植更易获得成功,且临床结果与ABO-c器官移植没有明显差异。减轻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减少HLA不匹配的位点可改善ABO-ic器官移植的临床结果。

  • 标签: 器官移植 ABO血型 相同 相容 不相容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9家移植中心已开展ABO血型不相亲属活体肾移植(ABOi-KT)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开展ABOi-KT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各中心已开展ABOi-KT和同期ABO血型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c-KT)的临床资料,从组织配型、术前处理方案、术后并发症、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率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国内现阶段ABOi-KT的效果。结果342例ABOi组和779例ABOc组供、受者相比,(1)年龄、体重指数、供受者关系及术前透析等待时间等没有显著差别;(2)ABO血型:各移植中心O型受者等待名单最长,实施O型受者ABOi-KT,特别是A型给O型的比例最高;(3)HLA配型:两种手术在错配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RA)I类、PAR Ⅱ类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4)术前抗CD20单抗的使用根据不同时期应用方案不同;(5)外科并发症:开展ABOi-KT的早期以出血最为常见,现阶段可见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与ABOc-KT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6)术后1、3、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和受者存活率均较高,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和血肌酐水平较低,与ABOc-KT相当。结论ABOi-KT技术成熟、安全有效,各移植中心可根据需要开展。

  • 标签: 肾移植 ABO血型 不相容 预后
  • 简介:摘要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器官资源的短缺,器官移植工作者穷尽一切手段,包括安全使用扩大标准供者、一肝二用、加快异种器官来源研究等来增加器官供给。30余年来,随着ABO血型障碍的突破,ABO血型不相(ABOi)器官移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器官短缺。为增加对ABOi器官移植现状的了解,推动该项新技术进一步规范开展,特组织本期"ABO血型不相器官移植"专题,邀请国内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回顾探讨相关热点问题,以促进我国ABOi器官移植事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 标签: 器官移植 ABO血型 不相容
  • 简介:摘要ABO血型不相(ABO-I)供肝是影响肝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脾切除术等围手术期治疗手段的应用,ABO-I肝移植的预后已得到了很大改善。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儿童ABO-I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案与成人有明显不同。降低围手术期抗供者的血型抗体水平是儿童ABO-I 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本文综合国内外的文献,就儿童ABO-I 肝移植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受体的围手术期抗排斥治疗方案、是否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监测方式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治疗处理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移植 ABO血型系统 血型不相容 儿童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成功采用与供者同型的A型血浆给O型受者实施两次血浆置换,抗A血型抗体如期降至≤1∶8并顺利完成手术;两次A型血浆置换均未产生临床不良事件。为ABO血型不相肾移植受者血浆置换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ABO血型不相容供肾移植 血浆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双重血浆滤过(DFPP)与血浆置换(PE)两种血型抗体清除方法在ABO血型不相(ABOi)肾移植术前预处理中的血型抗体清除效率、并发症及对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单纯采用DFPP预处理的9例ABOi肾移植受者和单纯采用PE预处理的10例ABOi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两组受者各阶段的血型抗体滴度、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等参数。结果DFPP组和PE组分别共行23、24次血浆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PE处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41.67%显著高于DFPP组4.35%(P=0.003);DFPP组和PE组受者经预处理后血型抗体IgM、IgG滴度均达到≤1∶8的合格标准,IgM的清除效率分别为1.29±0.46、1.31±0.46(P=0.955),IgG的清除效率分别为0.84±0.16、1.13±0.50(P=0.288);DFPP组完成整个血浆处理过程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率升高、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凝血酶时间延长,对比血浆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手术当日除FIB外,其他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PE组完成整个血浆处理过程后,FIB降低、红细胞计数降低,对比血浆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者均接受ABOi肾移植,手术均顺利,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出血、感染、急性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出院时平均血清肌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FPP和PE在ABOi肾移植预处理过程中均安全有效,DFPP摆脱血浆供给依赖的同时明显降低了血浆处理过程中的并发症,通过加强凝血功能监测能够保证肾移植手术安全。

  • 标签: 肾移植 血浆置换 凝血功能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数据及文献分析儿童ABO血型不相活体肝移植针对血型抗原低免疫应答状态的潜在免疫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施行的术后长期生存的儿童ABO血型不相活体肝移植受者29例,受者血型均为O型,其中A型供者10例,B型供者19例。移植物类型包括左外侧叶26例,左半肝3例;肝移植手术中位年龄10月龄,中位体重为8.0 kg,中位随访时间41.9个月。连续监测移植术前及移植术后1、3、6、12、24、36个月受者体内针对供者血型相关抗体与供者血型非相关抗体滴度(IgG、IgM),并进行比较分析。对纳入受者进行程序性肝脏病理穿刺活检或事件性肝脏病理穿刺活检判断是否存在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结果受者移植术前及术后血型抗体(IgG、IgM),受者体内抗供者血型相关抗体滴度呈持续低水平状态,较体内非供者血型相关抗体滴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纳入研究的29例受者,共有18例完成程序性肝脏病理活检,其中2例提示血管内皮C4d阳性;5例完成肝功能异常事件性肝脏病理活检,其中1例存在胆管内皮C4d阳性,肝脏病理活检未发现典型血型抗体介导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级联免疫反应病理征象。结论儿童ABO血型不相活体肝移植受者体内针对供者血型相关血型抗体为低水平表达,呈现为针对供者血型抗原的不完全免疫耐受状态。

  • 标签: 肝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供肝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初始血型抗体效价≤1∶8的ABO血型不相(ABOi)肾移植受者,探讨采用仅口服免疫抑制剂进行预处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9年10月仅口服免疫抑制剂进行预处理的ABOi肾移植16例,以同期接受ABO血型相容(ABOc)肾移植32例作为对照,观察和比较两组受者情况。结果16例ABOi肾移植中,AB供A型4例,AB供B型3例,A供B型1例,B供A型4例,A供O型2例,B供O型2例。初始和移植当天受者ABO血型抗体效价(IgM和IgG)均≤1∶8。中位随访时间495 d(90~1696 d),ABOi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切除1例,ABOi组和ABOc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75 %(15/16)和100 %(32/32),无受者死亡;两组受者术后6个月后血肌酐分别为(114.30± 28.13)和(106.08±23.80)μmol/L(P=0.38),eGFR分别为(64.93±19.60)和(82.34±22.58)ml/min/1.73 m2(P=0.13);两组术后发生感染3例和5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和5例,两组感染和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始血型抗体效价≤1∶8的ABOi受者仅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进行预处理是安全、可行的,这将极大简化此类受者术前的预处理方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肾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 个体化预处理 血型抗体 免疫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肾移植(ABO-incompatible kidney transplantation,ABOi-KT)中的O型受者采用供者同型血浆置换进行预处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15例O型ABOi-KT受者预处理过程和术后3个月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预处理过程中血浆置换采用的血浆类型分为AB型组(8例)和供者同型组(7例),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血浆去除治疗(plasmapheresis,PP)次数以及血型抗体滴度,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PP频率和术后血肌酐值。结果15例受者均预存高滴度血型抗体(IgM或IgG滴度≥1∶256)。预处理过程行PP(8.1±2.5)次,其中双重血浆滤过(4.0±1.4)次,血浆置换(4.1±2.0)次,PP频率为(0.8±0.1)次/d。供者同型组受者行供者同型血浆置换3~4次,共计24次,置换过程中未发生溶血等特殊副反应。两组受者血型抗体滴度经预处理后均达到ABOi-KT手术标准(IgM和IgG滴度均≤1∶8)并顺利手术。15例受者术后未发生血型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良好。术后7 d、30 d和90 d,血肌酐值分别为(92.9±30.4)μmol/L、(96.2±25.9)μmol/L和(103.1±28.4)μmol/L,血型抗体IgM滴度分别为1∶1~1∶32、1∶1~1∶64、1∶1~1∶32,血型抗体IgG滴度分别为1∶1~1∶64、1∶1~1∶64、1∶1~1∶32。供者同型组与AB型组预处理中PP次数和频率以及各观察点血型抗体滴度和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ABOi-KT预处理中采用供者同型血浆置换是安全可行的,其对预存高滴度血型抗体的O型受者预处理效果良好,且能够保障手术安全和移植效果,但潜在风险和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究。

  • 标签: 肾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 血浆置换 对比研究
  • 作者: 马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系统医学》2023年第16期
  • 机构:河北燕达医院,河北廊坊 065201
  • 简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病人因其自身抗体的出现,使得其输血前的相容性检测变得十分困难,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血型鉴别,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同种抗体,将会造成输血延迟,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因此,准确把握AIHA病人输血兼容性试验的处置策略,对保证病人输血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AIHA自身抗体产生、各种抗体的处理方法、以及这类病人的输血策略进行了综述,目的是帮助输血科工作人员排除AIHA病人自身抗体的影响,帮助他们进行输血。

  • 标签: 温自身抗体;贫血;溶血性;自身免疫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尿管支架表面载铜涂层的抗菌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以确定最适宜的载铜水平。方法利用聚多巴胺(PDA)及二甲胺基甲硼烷(DMAB),在聚氨酯(PU)支架表面构建具有不同铜含量的载铜PDA涂层。通过平板计数法,研究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情况;采用扫描电镜,研究涂层表面的细菌黏附情况;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菌在涂层表面的活/死情况;利用细胞增殖试验,将样品与L929细胞共培养,研究载铜涂层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载铜样品分别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24 h后,其抗菌率均超过90%,且随着涂层中铜含量的增加,抗菌性能提升。载铜样品表面黏附的细菌量明显较低,且多数为死细菌。当所用涂层制备液中的铜含量为0.25~1 g/L时,载铜涂层表面的细胞增殖率高于80%,材料无细胞毒性。结论涂层制备液中的铜含量为1 g/L时,可以制备出兼具优异的抗菌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载铜PDA涂层,形成一种潜在的输尿管支架涂层制备方案。

  • 标签: 输尿管支架 涂层 抗菌 细胞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体黏合骨支架亲水性、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聚乳酸-乙醇酸(PLGA)/β磷酸三钙(β-TCP)骨支架作为对照组,两组支架均通过快速成型方法制作。亲水性通过吸水率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成骨分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检测;体外生物安全性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一体黏合骨支架吸水率[(25.2±0.6)%]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t=17.000,P<0.01,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3、8、13 d后MTT比色法测定值分别为0.16、0.33、0.75和0.14、0.20、0.45,结果显示共培养的第3~13天,细胞在两组支架上数量均显著增加(t=5.5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第8天开始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6.5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第3、8、13天,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值分别为62、151、228和39、84、121细胞在两组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均显著提高,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8.1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2、4、6、8 d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323、0.523、0.752、0.931和0.328、0.521、0.753、0.932,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05,n=3)。结论一体黏合骨支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 标签: 支架 生物相容性 生物安全性
  • 简介:摘要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无需对比剂即可获得组织的水分子扩散情况。然而单指数DWI无法区分组织内单纯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信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通过双指数曲线拟合,可以分别获得单纯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参数,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肿瘤组织微观结构的复杂性。近年来,IVIM-DWI在肺部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已成为肺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热点。笔者就肺部IVIM-DWI相关技术参数、IVIM-DWI对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其在肺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癌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前列腺尿道悬吊术(PUL)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人前列腺增生细胞系(BPH-1)分别培养于植入物第一锚钉、第二锚钉及缝线浸提液作为实验组,细胞培养于完全培养基作为对照组,培养1、3、5 d,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力,评估植入物细胞毒性;鬼笔环肽染色,评估植入物对细胞骨架的影响。BPH-1细胞与第一锚钉、第二锚钉共培养5 d,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前列腺细胞在植入物上的黏附状态。Sprague Dawley(SD)大鼠20只(8~10周龄,体重210~250 g),购自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鼠背部肌肉分别植入第一锚钉、第二锚钉及缝线,对照组行假手术仅分离肌肉,观察、监测12周大鼠临床反应及体重变化,评估植入物全身毒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第一锚钉组第1、3、5天时BPH-1细胞相对存活率分别为94.49%、95.91%、97.55%;第二锚钉组分别为94.76%、95.16%、98.37%;缝线组分别为95.24%、96.99%、98.74%。SEM结果显示,BPH-1细胞在第一锚钉及第二锚钉上正常黏附、生长;鬼笔环肽染色显示,第一锚钉组、第二锚钉组及缝线组细胞骨架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20.85±3.06)%、(21.06±2.54)%、(21.27±2.63)%与对照组[(21.40±2.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1,P>0.05),植入物对细胞骨架分布无影响。全身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大鼠一般状态良好,无异常临床反应,对照组,第一锚钉组、第二锚钉组及缝线组术后12周体重分别为(574.2±31.1)、(567.8±41.6)、(569.2±34.0)、(571.0±31.6) 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14,P>0.05),植入物无大鼠全身毒性作用。结论新型PUL植入物是一种无毒性,与前列腺细胞相容性好的材料。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尿道悬吊术 植入物 生物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适于平滑肌细胞附着生长的聚乳酸-共-聚乙醇酸(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方法不同比例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分为5组:单纯PLGA材料(50P组);经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组则包括聚乳酸(PLA) ∶聚乙醇酸(PGA)=50 ∶50的50PB组、PLA ∶PGA=75 ∶25的75PB组和PLA ∶PGA=90 ∶10的90PB组;单纯细菌纤维素为空白对照组。将平滑肌细胞接种于不同组别的材料上培养7 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并用荧光染色计数活/死细胞,CCK8法测定材料上的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增殖曲线。不同材料上细胞数量及增殖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两比较用SNK检验。结果接种后第3天的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均能在各组材料上成功附着并生长,但75PB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形态较差。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平滑肌细胞可以在各组材料中均匀的分布以及生长,活细胞计数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54,P>0.05)。细胞生长曲线检测显示,接种后3 d及5 d,平滑肌细胞在各组材料上的增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d F=1.672,P>0.05; 5 d F=1.19,P>0.05);接种后7 d, 50PB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优于90PB组及75PB组(F=13.328,P<0.01)。结论PLA/PGA比例为50 ∶50的PLGA修饰细菌纤维素后的材料细胞相容性更优,可以成为用于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

  • 标签: 纤维素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肌细胞,平滑肌 生物相容性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京尼平交联对采用不同方法[曲拉通处理法(TPM)和去污剂联合酶法(DEM)]获得的兔脱细胞气管基质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TPM和DEM对新西兰兔气管行脱细胞处理,随后利用京尼平进行交联。万能拉力试验机测定各气管样本的力学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细胞接触毒性实验检测其细胞毒性。将15只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原生气管移植组、京尼平交联TPM脱细胞气管基质移植组和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移植组,每组5只。移植后30 d处死各组动物,获取移植物样本,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CD68分子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样本的微观结构。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京尼平交联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力学性能与原生气管相似。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京尼平交联脱细胞气管基质的结构更为致密,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外表面形成的网孔状超微结构有利于细胞黏附。细胞接触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的生物相容性更佳。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实验与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与京尼平交联TPM脱细胞气管基质相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免疫原性更低。结论京尼平可在不引起体内炎症反应的基础上改善脱细胞气管基质的超微结构,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更低的免疫原性,适合用于组织工程气管替代。

  • 标签: 组织工程 气管 脱细胞 京尼平
  • 简介:摘要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近年来已成为脑肿瘤常规影像的重要补充,因其可同时获得脑肿瘤扩散和灌注信息,有利于更全面了解肿瘤生理病理变化及肿瘤微环境的信息。目前,IVIM已在脑肿瘤的术前诊断、分级诊断及脑胶质瘤基因型预测和预后评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文将综述IVIM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 标签: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