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小腿肌痉挛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阵挛分级法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对胫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F波、H反射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小腿肌MAS、Clonus分级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Hmax、Hmax刺激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小腿肌MAS[(0.62±0.63)分]、Clonus分级评分[(1.05±1.02)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0.48±0.28)、Hmax[(3.75±2.09)mV]、Hmax刺激强度[(38.18±12.79)mA]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可通过抑制神经反射通路的兴奋性,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小腿肌的痉挛程度,降低肌肉张力。

  • 标签: 局部振动治疗 脑卒中 肌张力 H-反射 F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低频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后小腿肌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均给予BTX-A局部注射,观察组患者于BTX-A注射后辅以低频ESWT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体外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关节活动度、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下肢FMA、MBI评分及PRO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MAS评分[(2.15±0.56)分]及PROM[(44.37±8.0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下肢FMA、MBI评分及PROM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联合低频ESWT治疗可显著缓解脑卒中后小腿肌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小腿肌痉挛的有效手段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体外冲击波 低频 痉挛状态 脑卒中 小腿三头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对照组每周一至周六进行60 min的常规康复治疗(主要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为主),每次治疗时间60 min,6次/周,共治疗4周;振动组和ESWT组每周一、、五按照对照组内容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每周二、四、六在常规康复治疗50 min的基础上,振动组加入10 min局部振动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ESWT组则加入10 min的ESWT(每周3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康复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4周后(治疗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踝关节跖屈角度、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步频、步幅六种方法对3组患者的肌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CSS[(9.87±2.07)、(8.65±1.77)和(7.39±1.97)分]、PROM[(54.17±5.12)°、(57.57±5.79)°和(61.43±6.24)°]、踝跖屈角度[(35.70±5.73)、(31.13±4.33)和(27.52±4.15)°]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CSS(11.39±2.76)、(11.61±2.44)和(11.43±2.72)分;PROM(50.83±5.47)°、(51.04±6.28)°和(50.78±5.99)°;踝跖屈角度(39.71±6.40)°、(38.30±6.72)°和(39.17±7.4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的CSS、PROM、踝关节跖屈个指标均逐级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10 m MWS[(22.13±6.03)、(27.22±7.70)和(29.09±7.33)m/min]、步频[(21.65±6.68)、(26.35±7.00)和(27.74±7.01)步/min]、步幅[(22.39±6.21)、(29.09±8.03)和(31.04±8.01)cm]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10m MWS(2.13±1.42)、(2.22±1.44)和(2.30±1.61)m/min;步频(12.13±4.71)、(13.09±4.58)和(11.70±4.00)步/min;步幅(9.57±3.94)、(10.26±4.08)和(10.61±3.56)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振动组和ESWT组的10 m MWS、步频、步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振动组和ESWT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肌的痉挛和步行能力,且体外冲击波在改善痉挛方面优于局部振动,但二者在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局部振动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静力性牵张(CSS)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小腿肌痉挛患者64例,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1例)、冲击波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22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包括神经促通技术(30 min)、小腿肌泥蜡疗法(20 min)、下肢气压治疗(20 min)、步态训练(20 min),共治疗90 min,1次/日,6日/周,连续6周;在常规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冲击波治疗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参数设置均为压力强度1.4~2.5 bar(1 bar=100 kPa),频率6~10 Hz,均以小腿肌肌腹纵轴中线为中心,分别从外侧、中间、内侧匀速由近端向远端移动探头,经过3条线依次滑动探头,分别进行1000次冲击,共完成3000次冲击治疗,2组治疗频率均为2次/周,连续6周,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阶段分级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冲击波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评分[(3.44±0.84)、(3.49±0.96)和(3.42±0.97)分]、下肢FMA评分[(9.23±3.85)、(8.42±4.61)和(10.04±3.71)分]以及Brunnstrom分级[(2.05±1.03)、(2.08±1.06)和(2.07±1.04)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小腿肌的肌张力明显下降,上述各项指标[MAS评分(2.57±0.61)、(2.12±0.47)和(1.53±0.59)分;下肢FMA评分(14.32±6.77)、(18.10±5.93)和(22.31±7.42)分;Brunnstrom分级(3.06±0.98)、(3.75±1.21)和(4.53±1.16)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冲击波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FMA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亦较冲击波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肌痉挛较常规放松体位下治疗更能明显减轻患者小腿肌的痉挛状态,从而改善患肢运动功能。

  • 标签: 牵张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 小腿三头肌
  • 作者: 马乐 关乃富 石海峰 靳建亮 贾中芝 楼文晖 秦锡虎 朱春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常州 213003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常州 213003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常州 213003 ,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南京 21000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常州 213003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中山医院胰腺外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胚胎融合面的胰维影像学重建模型,提供胰形态学测量参数,为胰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帮助。方法根据腹胰、背胰的组织学特点进行胰腺胚胎融合面的组织学定位,进一步将该组织学定位应用于CT影像学定位。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维可视化重建软件进行基于CT影像的包括腹胰、背胰头部和胚胎融合面等结构在内的胰维重建,同时对胰各相关结构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正常胰组织免疫组化检测验证了早前关于定位胚胎融合面的报道,CT断层结构上能够进行胚胎融合面的大体定位。成功建立了基于胚胎融合面的胰维重建模型,该模型可直观显示腹胰、背胰头部和胚胎融合面等结构。共纳入35例志愿者,包括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8.26±8.26)岁,BMI(22.29±1.78)kg/m2。形态学测定结果表明,胰、背胰头部及腹胰体积分别为(32.80±8.15)cm3、(22.21±6.94)cm3、(10.59±3.87)cm3,胚胎融合面面积为(12.46±3.20)cm2。将所有志愿者依据性别分组,统计学分析表明组间胰总体积、背胰头部体积、腹胰体积及胚胎融合面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胚胎融合面的胰维可视化重建是可行的,该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形态学参数可为胰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胰腺 胰头 三维重建 胚胎融合面 腹胰 背胰
  • 作者: 冯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28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石景山医院,北京 100043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徒手旋转胎术在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 年1月到 2022 年1月期间的 300 例位难产产妇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取计算机表法对其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产妇,研究组头位难产产妇采取徒手旋转胎术助产护理,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助产护理。结果:研究组头位难产产妇的阴道分娩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00%),差异显著。结论:将徒手旋转胎术应用于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产妇的阴道分娩率,值得在目前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徒手旋转胎头术;头位难产;助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方氏针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疼痛病、精神类疾病等方面的治疗,对中风后偏瘫早期、恢复期及并发症均有显著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选穴基本相同,但在并发症治疗中选穴差异较大;治疗颈肩腰痛均选取大脑皮层伏象颈腰对应点;近年来拓展应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疑难病的治疗。方氏针形成时间较早、理论体系较完整,但目前临床应用相对不足,也存在着选穴上未能较好体现脏腑经络理论、大脑皮层功能投影选穴理论需进一步论证、操作要求严格而研究者手法量学存在差异、部分临床科研设计严谨性欠佳等问题。

  • 标签: 头针疗法 方氏头针 临床应用 综述
  • 作者: 陈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荆门市中医医院 骨伤科,湖北 荆门 448000
  • 简介:目的:探索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肌长肌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诊治的肱二肌长肌腱炎患者110例为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电针疗法,对比两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总有效率等。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36%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3.64%(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分(CM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与电针疗法联合应用能促进长肌腱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体外冲击波;电针;肩关节功能
  • 简介:本文对加香机加香料铺料进行了优化研究,针对当前加香机开始工作时的料物料流量波动较大问题,通过在输送带相应位置设置物料检测光电开关,为电子皮带秤前输送带设置步进控制模式,电子皮带秤后的输送带增设变频调速控制,为电子皮带称设置自动调速控制方式,从而对料的铺料控制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取得了较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标签: 加香机 料头铺料 优化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德堡角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胰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3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42~74岁。51例患者中,24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清扫第12、13、17组淋巴结)联合介入动脉灌注化疗(TAI),设为标准组;27例行海德堡角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清扫第7、8、9、12、13、16、17组淋巴结)联合TAI,设为海德堡组。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2)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7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标准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分别为(501±61)min、(563±278)mL、4例;海德堡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56±46)min、(489±234)mL、6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χ²=0.25,P>0.05)。(2)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51例患者中,3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共50例次)。50例次总并发症中,Clavien-Dindo Ⅰ级、Ⅱ级、Ⅲa级、Ⅲb级并发症分别为18、29、2、1例次。标准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例数,胃排空障碍,胰瘘(无、A级、B级),胆瘘,出血,腹泻分别为15例,4例,13、7、4例,4例,2例,2例;海德堡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5例,6例,14、10、3例,4例,1例,3例;两组患者并发症总例数、胃排空障碍、胰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16,0.02,Z=-0.04,P>0.05);两组患者胆瘘、出血、腹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和海德堡组患者Clavien‐Dindo Ⅰ级、Ⅱ级、Ⅲ级并发症分别为10、11、2例和8、18、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P>0.05)。标准组和海德堡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均为(23±8)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6~54)个月。标准组和海德堡组患者术后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和81.5%;术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2.5%和22.2%。标准组和海德堡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0个月(95%可信区间为12.63~17.37个月)和21.00个月(95%可信区间为15.91~19.62个月),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0,P<0.05)。标准组患者1年和3年肿瘤复发例数分别为9例和20例;海德堡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例和15例;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肿瘤复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比较,行海德堡角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癌,可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胰腺肿瘤 海德堡三角 预后 并发症 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肌长腱鞘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肱二肌长腱鞘炎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电针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冲击波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则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及8周时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主动活动度(ROM),采用超声检测患者结节间沟处肱二肌长腱鞘厚度。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主动ROM、结节间沟处肱二肌长腱鞘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3.8±1.0)分]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该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治疗后4周时联合组肩关节主动ROM[前屈(158.4±13.8)°,后伸(40.2±3.7)°,外展(110.3±20.3)°,内旋(40.3±5.7)°]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增加(P<0.05),结节间沟处肱二肌长腱鞘厚度[(2.0±0.2)mm]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减小(P<0.05),且上述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肌长腱鞘炎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增加肩关节ROM,减小腱鞘厚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电针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腱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叉框C1(FOXC1)在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2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留乳房手术的TNB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3月1日。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有复发、转移或随访10年以上无复发、转移的患者,提取乳腺癌原发灶组织RNA进行分析。排除标本不足或RNA提取质控不达标的患者后,最终有59例(27例无复发、转移,32例复发、转移)标本通过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FOXC1表达量。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itney U检验);复发、转移组与无复发、转移组患者年龄及FOXC1表达量(ΔCT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患者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复发、转移组与无复发、转移组患者比较,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P53、Ki67表达和脉管癌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6,P=0.165;χ2=1.923,P=0.165;Z=-1.694,P=0.090;χ2=0.336,P=0.562;P=1.000;P=1.000),但复发、转移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更高[75.0% (24/32)比40.7% (11/27),χ2=7.123,P=0.008]。复发、转移组FOXC1表达量是无复发、转移组的2.7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ΔCT值:4.064±1.392比5.510±1.581,t=3.737,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FOXC1高表达是TNBC患者无复发生存(R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2.531,95%CI:1.211~5.290,P=0.014),而临床上常用的病理指标,仅淋巴结转移与RFS相关(HR=2.453,95%CI:1.093~5.504,P=0.030)。FOXC1高表达的TNBC患者,其RFS和OS都更差(RFS:χ2=8.419,P=0.004;OS:χ2=4.644,P=0.031)。结论FOXC1高表达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风险显著增加,可以作为TNBC预后细分的有用指标。

  • 标签: 转录因子 乳腺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增长,对于建材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围绕搅拌楼混凝土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混凝土的设计和交底工作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问题以及对混凝土初级质量的控制要点,旨在不断提高我国建筑材料的管理质量,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 标签: 搅拌楼 混凝土质量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收治的32例动静脉内瘘(AVF)静脉弓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17例患者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8例患者行开放手术静脉转位贵要静脉,7例患者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PTA术修复成功率88.23%,开放手术修复成功率100%,覆膜支架置入术修复成功率100%。随访1至6个月,动静脉内瘘静脉弓狭窄修复后内瘘通畅中位生存时间:PTA术为5个月,开放手术为6个月,覆膜支架置入术为6个月。结果表明PTA和覆膜支架置入术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的优势,但PT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开放手术和覆膜支架置入术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肩关节镜下肱二肌长腱转位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大及巨大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采用肱二肌长腱转位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的大及巨大肩袖损伤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58.7±18.4)岁(范围45~72岁)。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肩关节前屈上举、体侧内外旋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行MR检查,评估肩峰下间隙大小或肩袖愈合、再撕裂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2±33.5)个月(范围13~53个月)。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4±1.8)分降至术后6个月(4.6±2.2)分、术后12个月(1.9±2.1)分、末次随访时(1.7±2.0)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47,P<0.001);ASES评分由术前(56.4±20.9)分降至术后6个月(48.3±29.1)分,术后12个月增加至(77.2±18.2)分、末次随访时(82.3±13.8)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4,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52.7±17.5)分降至术后6个月(49.4±27.5)分,术后12个月增加至(80.1±20.1)分、末次随访时(87.4±11.9)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8,P<0.001);前屈上举活动度由术前102°±24°增加至术后6个月121°±33°、术后12个月140°±17°、末次随访时148°±15°,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4,P<0.001);体侧外旋活动度由术前57°±32°降至术后6个月45°±37°,术后12个月增加至70°±31°、末次随访时75°±30°,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8,P=0.042);内旋活动度评分术前(8±3)分、术后6个月(7±4)分、术后12个月(9±3)分、末次随访时(10±2)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6,P=0.015)。6例经MRI证实出现再撕裂,其中4例于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2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结论采用肱二肌长腱转位固定联合肩袖修复术治疗大及巨大肩袖损伤,无需额外取材,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及改善肩关节功能,再撕裂率较低。

  • 标签: 回旋套损伤 关节镜检查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66岁女性患者,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后3天,发现心房异物2天入院。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及下腔静脉内可见条索状强回声,随心脏搏动而浮动,胸腹联合切口,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异物取出术+下腔静脉异物取出术+右肺动脉异物取出术+尖瓣成形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技术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切除术(DPPHR)的相关经验。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吲哚菁绿荧光导航腹腔镜DPPHR的3例患者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DPPHR,年龄分别为26、36、48岁,男性1例,女性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20、270、31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300、200 ml。1例患者术后发生生化漏,1例无术后并发症,另1例患者术后B级胰瘘合并腹腔出血及感染。3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0、9、8 d。3例患者均无胆漏、胃瘫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2)1例,慢性胰腺炎伴胰管扩张及结石形成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1例。吲哚菁绿荧光导航腹腔镜DPPH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能有效防止胆道的损伤和胆漏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肱二肌长肌腱(LHBT)转位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2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54~79岁[(63.9±6.8)岁]。均采用肩关节镜下LHBT转位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术后12个月根据MRI的Sugaya分级标准评定肩袖愈合情况。观察LHBT脱位或回缩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0±3.8)个月]。术后3个月肩关节主动前屈162.5(160.0,170.0)°,外展170.0(160.0,170.0)°,较术前的90.0(73.8,120.0)°、85.0(70.0,112.5)°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3个月外旋60.0(48.8,70.0)°,与术前的50.0(37.5,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主动前屈170.0(160.0,175.0)°,外展170.0(170.0,177.8)°,外旋60.0(48.8,70.0)°,与术后3个月比较,肩关节活动角度未进一步改善(P均>0.05)。术后3个月肩关节VAS为1.0(0.8,2.0)分,UCLA评分为23.0(23.0,25.0)分,ASES评分为79.1(72.9,83.3)分,较术前的7.0(8.0,9.0)分、9.0(10.0,14.0)分、25.0(16.6,31.6)分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VAS为0.0(0.0,1.0)分,UCLA评分为33.0(31.0,35.0)分,ASES评分为91.6(86.6,93.3)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UCLA评分和ASES评分进一步改善(P均<0.05),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 UCLA 评分优6例,良16例。术后12个月MRI提示16例肩袖肌腱连续性良好,愈合率为72.7%;6例冈上肌腱部分撕裂,再撕裂率为17.3%。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LHBT无脱位或向远端回缩,2例伴有肩关节前方疼痛。结论肩关节镜下LHBT转位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肩袖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肩损伤 腱损伤 关节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