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法”最初为“刑”之一种,即流放。作为刑罚,其本身就含有惩罚与遏止两重含义。“法”字从“水”,“水”既是一种惩罚的手段,同时又作为永恒的象征。《说文解字》说“平之如水”,强调的是“法”的规范统一特性,而不是其公平性。“法”字的含义经过了“刑”、“刑赏”和以刑赏为保障的各种社会规范三个发展阶段,其完备时期是在战国时期。

  • 标签: 规范
  • 简介: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仙(一字蛰先),浙江山阴人(今杭州萧山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立宪派。其一生最大的政治诉求乃是君主立宪政体。1890年他在《危言》中就明确提出设议院的主张,是中国近代较早主张移植西方民主政体的思想家之一。

  • 标签: 君主立宪政体 汤寿潜 思想论 古义 宪法 西方民主政体
  • 简介:<正>我们认为:张作一案只能定抢劫罪。理由如下:第一,盗窃罪的主要特征是,以秘密窃取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这是盗窃罪与抢劫罪的主要区别。在此案中,罪犯张作是当着刘氏的面,并在刘再三央求“别拿走东西”的情况下,“拿”走财物的。仅此一点,足以说明张的行为不是“秘密盗窃”,故不构成盗窃罪。当然,必须承认,在刘氏发现之前,张的行为确系盗窃,但是,当刘氏发现了张在行窃,而张并未因

  • 标签: 抢劫罪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盗窃罪 刘氏 吸收犯 抢劫行为
  • 简介:<正>我认为张作的行为应定为抢夺罪。理由如下:我国《刑法》规定的侵犯财产罪中各种具此犯罪的构成要件,既具有共同特征,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共同的特征是,行为人主观上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行为侵害的客体都是社会主义公私财产关系;其不同的特征是:实施各种具体犯罪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各不相同。因此、行为特征如何就成为

  • 标签: 抢夺罪 行为特征 盗窃行为 侵犯财产罪 犯罪行为 被害人
  • 简介:<正>一、外层空间及其法律问题的提出外层空间法,简称外空法,是法律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不但涉及国际法,而且涉及到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学科。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半年内,第二、三颗人造卫星又相继飞上了天空。宇宙空间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1961年4月12日,苏联第一艘宇宙飞船由宇航员加加林驾驶进入了运行轨道。1962年2月20日,美国宇航员格林驾驶的宇宙飞船也进入了轨道。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第一次到达了月球。这是人类第一次接触到月球的表面。他们在月球上行走,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收集了一些月岩石标本,在那里放了许多仪器,然后回到了他们的登月舱,离开了月球。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

  • 标签: 外层空间法 人造卫星 法律地位 宇宙飞船 国际法 法律问题
  • 简介:<正>按照《刑法》规定,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是属侵犯财产的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这是它的三者的共性。但是,由于三者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对犯罪的手段、方法的要求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又互有区别。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里的乘

  • 标签: 抢夺罪 公私财物 非法占有 犯罪构成 犯罪行为 盗窃罪
  • 简介:<正>空间探索始于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那一天,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被发射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几年后,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二日,苏联的尤里·加加林进行了第一次空间载人飞行。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在一次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空间探索使命——阿波罗十一号计划——中,美国宇宙航行员尼尔·A·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E·阿尔德林成为首先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一九七一年苏联空间探测器火星二号和火星三号把宇宙容器送上了火星的表面;一九七二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无人空间探测器金星八号在金星着陆。美国空间探测器

  • 标签: 国际空间法 使用空间 国际法 外层空间 禁止核试验条约 国际合作
  • 简介:外层空间法介绍(二)──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续)赵理海(二)关于外层空间界限的学说关于外层空间的界线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学说。一种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其中有的是以高层大气学中的分层概念,有的是以气象学中的分层概念作为理论根据,来制定划分领空和外空...

  • 标签: 外层空间法 法律地位 高层大气学 星际飞行 同步卫星轨道 波哥大宣言
  • 简介:澳门刑法的空间效力原则赵国强一、刑法空间效力适用原则概述刑法的空间效力可以包括刑法对地域的效力和刑法对人的效力两大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指刑法在多大的地域内适用以及刑法对哪些人适用。刑法的空间效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问题,故在大陆法系国家的...

  • 标签: 澳门刑法典 澳门地区 行为人 刑事管辖权 普遍管辖原则 刑法空间效力
  • 简介: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在网络空间失灵。实害或者影响关联性标准是解决刑法的网络空间效力问题的方案之一。但是,该标准具有形式较模糊、内容不确定、借鉴不充分、根据不明确等缺陷。与此标准相关,我国刑法亦无法原封不动地移植最低联系标准、最密切联系原则以及领土具体化说、社会关系重心说、效果原则、普遍原则等。我国的网络主权是一项事实性和领土性的物理权力。基于该网络主权观,结果及与行为的关联度模型可能是对我国管辖规定的最优解释。根据此模型,实害结果及其与行为的关系越直接、集中的法院地法院管辖地位越高;危险结果及其与行为的关系越间接、松散的法院地法院管辖地位越低。无论如何,刑法的网络空间效力的标准设定应遵循国际法主权原则、刑法体系性原则、程序正当性原则、司法技术性原则、国际法标准原则等五项原则。

  • 标签: 网络空间 属地管辖 效果原则 普遍原则 关联性标准
  • 简介:空间是人类探索自然奥妙的和平区域。人类发明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探索宇宙奥妙,本是为人类谋求福利。然而在人类进行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却产生了环境问题。空间环境污染包括空中碎片、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国际社会对空间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必须重视空间的法律地位问题,加强空间环境保护,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环境保护 空间技术 空中碎片 臭氧层破坏 温室效应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大体上,刑法私法化是指在以纯粹公法建构的刑法中引入私法的理念、原则与方法,以实现在刑事法治框架内的犯罪治理多元化。刑法私法化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均有显性体现,其蕴涵了恢复正义、经济效益等价值追求,如此现象的产生既有刑法之内的原因驱动,也有刑法之外的因素使然。尽管刑法私法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刑法理论及其适用范式,但其并未走向真正的对立面。传统刑法理论中犯罪的法益侵害性、消极的责任主义原理以及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法基本原则,均为刑法私法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空间

  • 标签: 刑法私法化 犯罪治理 法益侵害 责任主义 刑法基本原则
  • 简介: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是指一个国家的刑事法律适用于哪些人和那些地方的法定范围。从另一个角度讲,刑法的空间效力实质上解决的是一个国家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问题。因此,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不仅为国家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追诉确定了明确的对象与地域范围;也为一个国家行使刑事管辖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法律,不管通过何种形式,都必须确定其适用的空间效力范围。一个国家行使刑事管辖权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与有关外国刑事管辖权的交叉与冲突。所以,确定作为国家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刑事管辖权,涉及到许多国际法上的问题。究竟如何

  • 标签: 空间效力 外国刑法 刑事管辖权 刑事追诉 国家司法机关 范围问题
  • 简介:外空技术进步、外空活动国际化和商业化等新形势给“发射国”概念带来了挑战。由于“发射国”概念各个要素发生的变化,传统“发射国”概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外空活动的需要。在新技术、国际合作和商业化背景下,可以从国际立法、国内立法和合作契约等三个层面作出适当安排,应对空间发射活动发展带来的挑战。

  • 标签: 外层空间法 发射国 责任公约 登记公约
  • 简介:防空识别区(AirDefenceIdentificationZone,即ADIZ),是指从一个国家的陆地或水域表面向上延伸的划定空域,在该空域内,为了国家安全,要求对航空器能立即识别、定位和管制。1950年和1951年,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建立防空识别区,向大西洋和太平洋延伸几百海里。凡进入防空识别区的航空器,必须报告身份,以便地面国识别、定位和管制。现近2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这类区域。今年4月,发生在我国南海上空的中、美撞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国内法学界的思考,有学者即曾提出了设立我国的防空识别区的建议。本文最早刊登在《哈佛国际法俱乐部公告》上,后重载于1964年的《阿尔贝达法律评论》第3卷第2期。文章对美、加两国设立防空识别区的法律依据等相关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虽时间久远,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现经作者同意,译成中文,特此刊发,以期有助于我国的理论及实务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 标签: 防空识别区 国际法 邻接空间 ADIZ 法律性质
  • 简介:移动空间的依托——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人的活动发生空间位移时的主要运载体,对其犯罪盲区实施科学的综合治理是防控城市公共交通载体犯罪的有效途径。移动空间是一种很特殊的空间实体,存在许多犯罪盲区的致盲因素。对移动空间盲区实施综合治理,既要注重对所有类型移动空间盲区的共性对策,也要注重不同类型移动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各有侧重。

  • 标签: 城市犯罪 移动空间 空间盲区 综合治理
  • 简介: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由于目前还欠缺系统的法律予以规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揭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现状与不足,论述地下空间权归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部门及其职能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措施等问题,以期对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法有所裨益。

  • 标签: 空间权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立法
  • 简介:自然经济不能产生至上的司法权威,独立、终局性的司法权威只能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内涵的平权关系及其秩序图式对司法权威提出了制度化要求,为司法权威生成提供了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和维权意识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从而为司法权威确立了程序平等、裁判中立和裁判终局等价值和制度要素.

  • 标签: 市场经济 平权关系 司法制度 程序平等 司法中立 权利本位
  • 简介:SIFIs的道德风险、不公平竞争及负外部性等会导致SIFIs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故SIFIs监管制度的核心是平衡SIFIs与非SIFIs、SIFIs与金融消费者、SIFIs与SIFIs管理层、SIFIs与SIFIs股东及债权人、SIFIs母国与东道国等之间的利益冲突。平衡的法律路径是重新调整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实现金融安全、金融效率与金融公平之间的法价值平衡。危机后的SIFIs监管改革就是围绕上述平衡所进行的规则创新。这些创新启示着我国应基于上述平衡借鉴国际经验完善SIFIs监管制度:确定SIFIs认定规则并课之以特殊义务;扩大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围并课以SIFIs金融消费者保护义务;以管理层薪酬控制为重点完善SIFIs的公司治理;以金融市场约束机制为重点完善SIFIs风险防范与处置制度;依据合作与对等原则完善SIFIs国际监管协调制度。

  • 标签: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 利益冲突 权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