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非讼程序是审理非讼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具有监护、确认、许可、证明及预防纠纷的功能。然而,非讼程序在我国的现状是,立法逻辑不严谨、案件范围过于狭窄、与诉讼程序的转换机制不健全以及利用率低,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单行的非讼程序法符合程序设置的发展规律,并有利于构建科学的立法体例和扩充非讼程序的容量及篇幅。建议单行法应扩大非讼程序的适用范围,体系结构采用“总一分”形式,还要特别考虑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转换机制、非讼程序的救济机制等问题。

  • 标签: 非讼案件 非讼程序 诉讼程序 单独立法
  • 简介:回顾三十年来的中国法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法治发展进程中,民法无疑是改革开放后发展最为迅捷的法律部门,被称为朝阳学科的民法学的社会影响力被不断放大,以至于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甚至挤占了其他学科的生存空间,民法也由此一度被人冠以“民法帝国主义”。

  • 标签: 民法典 制定 应然 实然
  • 简介: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国民法典草案(审议稿)”进行了“一审”(以下简称民法一审稿),意味着民法典制定正式提上立法日程。此后,促生了多部学者版“民法典建议稿”。

  • 标签: 民法典 制定 现代化转型 立法
  • 简介:在我国,理论与实务界一直主张,制定裁量基准需要履行公众参与程序,这在一些地方性立法中也已获得成文。但是,阅读国外行政立法的程序规定不难发现,法治发达国家对此并不热衷,大部分国家都在公众参与程序上为裁量基准设置了豁免条款。从现有研究来看,支撑此种排斥立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参与所蕴含的控权原理与裁量基准并不切合,而且公众参与将会带来的制度成本,也不是裁量基准工程所能担当。因此,我国现有学术立场和立法规定可能并不合理,其过于理想,我们需要以专家技术模式予以补充,确立一种多元开放的程序观。

  • 标签: 裁量基准 公众参与 行政立法
  • 简介:在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劳动规章往往内容庞杂,目的与功能多元。由此决定,"根据二分说"关于劳动规章的法律性质宜分类处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事项的生效需取得劳动者同意的见解最为合理,且能从源头上避免劳动规章与劳动合同的效力冲突等不必要的争端。至于该学说的个别技术性瑕疵,则完全可以获得修补,这不应成为彻底否定该说合理性、优越性的理由。

  • 标签: 劳动规章 法律性质 定型化契约 集体合意 根据二分说
  • 简介:技术侦查措施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早已得到适用,但“可做不可说”,极具神秘化。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其增设为一种法定侦查行为,并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了规制,这有利于防止其滥用而侵犯侦查相对人的基本人权。但许多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技术侦查 秘密侦查 实体限制 程序控制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措施的运用进行了特别授权,初步实现了法律保留原则,但在贯彻法明确性原则和比例原则方面仍存在若干缺陷。此外,我国对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尚欠缺相关的配套立法。欲推进技术侦查措施的法治化,还需完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个人资料保护法和警察职权行使法。

  • 标签: 技术侦查措施 法律规制 刑事诉讼 法明确性原则 比例原则
  • 简介:我国自1982年《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算起,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事业的巨大进步,推动着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自实行村民自治以来,虽然赋予了广大村民实现“自治”的权利,但是在农村选举实践中,这一自治权利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反而在选民与候选人之间产生了“权钱交易”的现象,农村选举中出现了贿选。本文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现象的产生根源以及贿选现象的防范和遏制进行研究,以期对这种不正之风有所规制,从而保障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标签: 村民自治 村委会选举 贿选
  • 简介:审前羁押替代措施在我国面临着适用不足而审前羁押率过高的窘境,国内对此的研究多停留在法律条文层面,难以为司法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文章在技术层面上提出了以认识并控制其中的诉讼风险来提高审前羁押替代措施适用比例的观点,再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脉络和实践经验,主张至少应当从调查、评估与控制三个维度对审前羁押替代措施的诉讼风险展开研究,同时应注重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诉讼风险评估的客观性以及诉讼风险控制的全面性,建立以量化的诉讼风险指标为基础的决策参考体系。

  • 标签: 审前羁押 审前羁押替代措施 保释 诉讼风险
  • 简介:欧洲人权法院近年来对于一系列案件的裁决理由及其相关论证,反映出欧洲人权法院在持续性羁押措施运用方式上的最新立场。即对于被羁押人所实施的持续性羁押,随着具体案件中羁押期限的逐渐延长,司法机关"阐释具体案件中羁押事由的责任"应当日趋严格,并且在每一次做出延长羁押决定时,都必须说明新的事由才行。在刑事司法准则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之下,该立场反映了持续性羁押发展的整体趋势,对我国羁押制度的完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立足我国的法律实践,反思与国际人权基准之间的脱节与落差,将持续性羁押制度纳入公正审判权的保障体系,是羁押制度发展的大势所趋。

  • 标签: 欧洲人权法 持续性羁押 公正审判权 权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