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风险社会刑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刑法的任务由保护法益转向保护国民的安全感;预防理念从消极预防转向积极预防;犯罪圈不断膨胀;传统归责理论有所突破。这些新动向使刑法在遏制风险的同时,自身也潜藏着风险:一是不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二是可能导致泛刑法化与重刑化;三是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被弱化;四是责任原则有大范围超越的风险。要消除这些风险,必须平衡好允许的危险与禁止的危险的关系;协调好自由保障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权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总之,“最好的社会政策也是最好的刑事政策”这句名言在今天仍然应当被坚持。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刑法风险 风险防范
  • 简介:风险社会不期而至,风险刑法理论呼之欲出,传统理论面临转型危机,并全面体现在罪责刑三大基本范畴内。当前,理论界关于风险刑法的共识性集体认知不免令人有些担忧。风险刑法不能取代传统刑法,风险刑法尚为一种兴起中的理论体系,以危险犯和过失犯为代表的刑事立法诉求应接受理性的审视,自由这一刑法价值是规约犯罪化的唯一凭据。风险社会与法定犯具有共生关联性,法定犯是风险刑法理论的重要一环,要直面法定犯时代,要明确传统刑法与风险刑法的基本与补充关系,并通过刑法修正案、附属和单行刑法的刑法完善模式、客观的刑法解释立场、刑事推定制度等机制促成。风险刑法理论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刑事政策是治理风险的重要手段,基于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共生互动关系,风险社会下的刑事政策应坚守能动与克制的均衡,以实现传统刑法与风险刑法的良性并进。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理论 传统刑法 犯罪圈 法定犯 刑事政策
  • 简介:风险社会中,风险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核心话题。法律和金融都是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手段,风险和法律、风险和金融都存在着显见的互动关系。金融法是风险管理法,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有必要从金融法的理念、金融法主体制度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反思和重构。

  • 标签: 金融法 风险 金融创新 法律风险 风险管理
  • 简介:<正>引言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开头说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尽管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引用狄更斯的名言,宣称这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刑法却始终保持着理性,克制着内心深处的暴

  • 标签: 刑事政策 西方法治国家 风险社会理论 社会政策 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体系
  • 简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就是针对权力运行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超前预防,前移监督关口,预防和控制廉政风险转化为腐败行为而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 标签: 风险转化 防控机制 廉政 水务 监督管理 权力运行
  • 简介:【裁判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该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又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依据上述规定,动产物权的转让,以交付为公示要件,无论交付的方式是现实交付还是以占有改定方式交付。当事人之间仅仅就物权的转移达成协议.但未就该动产达成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占有改定协议的.不能构成物权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占有改定.故不能发生物权转移的效力。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纠纷案 取回权 公司 有限 动产物权
  • 简介:编辑同志:我准备在N市购买一套商品房,已经转看了好多楼盘,仍然难下决心,除了对房子的优劣条件的考虑外,主要是看不懂全是术语的购房合同,害怕出问题。我是你们杂志的老读者了,单位订有《公诉人》,我觉得你们的法律答疑这个栏目蛮好的,所以想就购房的事情咨询下你们,从法律的角度看,怎么才能够规避购房所带来的风险

  • 标签: 规避风险 商品房 购房合同 公诉人 法律 楼盘
  • 简介:伴随陆资相继入台,其面临着政治制度、社会环境、人才供给等多方面的风险。因应这些风险,政府应扮演政策的指引者、公共信息的服务者、人才队伍的培育者、协处机制的建设者等角色。这种角色定位源于行政法上对公共利益的解读:公共利益应当强调公共权力的公益性,而并非传统思维所认为的公共利益高于私人利益。

  • 标签: 陆资入台 风险因应 政府角色 公共利益
  • 简介:当前各类风险屡屡困扰着审判。这些风险除了司法方面的原因,还来自其他非法律因素。审判风险如何识别?从已知的多维空间开始,即,风险的起源——事实认定,包括证据确凿、证据瑕疵、证据不完整、证据有悖常理、没有证据;风险中心——法律运用,包括是否符合立法目的、法律规则空白、法律规则歧义;风险中人的因素——当事人,包括年龄、学历、职业等、性格、诚信度、各方当事人实质平等性、当事人社会境遇;风险的内环境——诉讼程序,包括法官形象能否中立、审判过快或过慢、文书说理程度、涉及争议利益相对度、法官个性;风险的外环境——无形之手等,包括说情打招呼、案外人挑唆、社会舆论等。根据已知的分析,提出风险评估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即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并提出兼受并蓄的评估方案和丝丝入扣的评估方法。

  • 标签: 审判风险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多维视角
  • 简介:境外投资面临的法律风险日益突出。文章在分析内地企业境外投资的国内外法律环境基础上,梳理了境外投资面临的三方面主要法律风险,针对现状,提出政府应及时出台《境外投资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的法律保护体系,并阐述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和机制。

  • 标签: 境外投资 法律风险 法律保护 风险管理
  • 简介:由出租人与备用承租人签署备用租约在船舶融资租赁中十分普遍,但业界对其法律性质和风险缺乏明确和统一的认识。备用租约一般采用船舶融资租赁或光船租赁合同的形式,但其法律性质是光租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抑或为保证则应根据备用承租人在备用租约下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具体内容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 标签: 船舶融资租赁合同 备用租约 备用承租人
  • 简介: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而法律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法律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应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对商业银行法律风险和法律风险管理进行定位的基础上,阐述了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管理的宏观原则,最后从微观角度提出了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管理的对策。

  • 标签: 商业银行 法律风险管理 定位
  • 简介:警察作为风险社会的信息管理中心,在处理和减少社会风险中扮演核心角色。面对当前犯罪的风险,警察必须以信息主导侦查为理念,以信息化为核心,理顺传统与现代侦查手段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采取“多侦多网联动、现场提取痕迹物证、视频锁定轨迹、技侦碰撞数据、侦查落地查证、物证认定罪犯”的多维立体侦查模式,实现对犯罪活动的精确打击。

  • 标签: 风险社会 信息导侦 传统与现代 侦查手段
  • 简介:在现代风险社会中,合规致害现象广泛存在。合规情节能否成为特殊侵权责任的抗辨事由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务问题,却因为处于私法和公法交叉的边缘地带而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从一起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切入,反思环境法学界通说的理据,考察我国实在法秩序上的真相,在此基础上借鉴日本公害法上的忍受限度论,提出在风险规制领域,认定合规致害行为人的特殊侵权责任时应当适当考虑合规情节,并运用类型化技术分别讨论了合规情节在不同情形下的权重。

  • 标签: 合规抗辩 环境侵权责任 风险规制
  • 简介:近来频发的道路交通事故、煤矿爆炸、桥梁垮塌等公共安全事故深深地刺痛着公众的神经,也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国家公共安全刑事立法现状的探讨。针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国务院关于禁毒法实施和禁毒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增设“毒驾罪”等三条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研究推动将客货运车辆严重超速、超员、超限超载等行为列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在风险社会语境下,刑法应如何有效发挥法益保护机能,

  • 标签: 风险社会 大学教授 刑法 道路交通事故 华东 边界
  • 简介:风险社会是指人类工业化社会道路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的一个阶段。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程是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环境的恶化等交织在一起的,目前,我国不仅面临着工业社会道路中的诸如财富分配及不平等的改善等问题,风险社会时代的人为风险和制度化风险也开始逐步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面对风险社会时代的到来,经济法也要在重构新的社会经济秩序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从过去的效益、利益、权利本位转移到风险本位上来,从风险本位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经济法的价值与原则,以构建开放沟通的、反身性的风险理性的国家经济调节模式。

  • 标签: 风险社会 反思性 经济法 价值 原则
  • 简介:预购商品房抵押是内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防范个人住房贷款回收风险而采用的一种担保方式,其模仿的是香港的房屋按揭贷款方式,但由于两地法律制度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通过研究《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物权法》及相关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对预购商品房抵押问题法律规制的变迁过程,探讨合理防范、分担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法律规制模式,以维护我国住房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

  • 标签: 商品房预售 楼花按揭 预购商品房抵押 预告登记
  • 简介:中国没有具体的货运代理的法律制度,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相关规定调整货运代理行为,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与争论。从中国海上货运代理行业的特点出发,以发达市场的做法为背景,分析了中国货运代理实行间接代理制度的根据与优势,探讨了货运代理的身份识别、代理权限、转委托、维护货主利益的义务等问题,提出了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03条为基础构建中国的海上货运代理制度的观点。

  • 标签: 代理 间接代理 货运代理 转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