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1 个结果
  • 简介:与重惩罚的传统刑事司法模式不同,修复性司法模式,强调的是如何对犯罪造成的损害进行修复,而非单纯惩罚犯罪人.修复性司法作为一种刑事司法改革运动与一种刑事司法理念,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因此,其内涵关系真实性是否存在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同样,修复性司法在我国能否进入实务过程似乎还有一段困难的路要走,仍有待加强实证研究.

  • 标签: 司法模式 复性 司法改革运动 司法理念 实证研究 刑事
  • 简介: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条例则是国家强制性要求对生态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进行补偿、维护生态平衡的法规。我国生态补偿始于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风景区以门票收入的30%作为护林费用于生态保护,开启了我国生态补偿的先河。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环保总局开始推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先后在河北、辽宁等11个省的685个县(单位)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试点。1999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及后来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的粮食补助,标志着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正式启动。

  • 标签: 生态补偿机制 现代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环保总局
  • 简介:随着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受到日益关注.研究解决土壤修复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从侵权责任形态看,土壤修复应纳入"恢复原状"的范畴,而不是"赔偿损失".但如何判断"原状",又成了摆在土壤修复面前的难题.目前我国采取的"环境主导模式"缺乏可操作性,修复标准体系存在缺失,责任主体确定难度较大.因此,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和修复标准体系,吸收状态责任的规定,并构建土壤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对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土壤修复 民事责任 公益诉讼
  • 简介: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刑事司法领域兴起了修复式正义模式,该正义模式就是透过回复社会关系和重建平等的社会关系,以满足人类彼此关怀、尊重的基本需求。这一正义模式之立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外在环境。此种刑事司法正义模式可以为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的刑事司法正义模式提供借鉴。

  • 标签: 修复式正义 刑事司法 和谐社会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显然离不开法治的手段和方式来保障和推进,为此就有必要从生态法治的理论视角和高度来予以深入理解和领会。实行和实现生态法治须建立和健全完整严密的规则及原则体系。当前则应重点确立种际公正、代际公平、生态优先、污染者付费等基本原则。与此同时,需要重点确立生态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济调控制度、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自然资源恢复制度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等。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法治基本原则 生态法治基本制度
  • 简介: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敏感的地理位置和以煤、电、化为主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近年来,淮南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坚持两个“决不能”的思路,即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运用多种手段,加大环保监督力度,在该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唱响了保护青山绿水之歌。

  • 标签: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 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 地理位置
  • 简介:<正>由于我国各阶层人员法律意识中潜存的重刑主义思想,往往难以接受对犯了罪的人给予"非犯罪化处遇"的结果,尤其是对于故意杀人的罪犯,很难接受不偿命的处理。2007年北京市发生的4个人蹂躏杀害妇女的案件,因为是未成年人都不可能判处死刑,宣判时被害人的妹妹当场在法庭下跪为姐姐抱屈喊冤,情景凄惨令人难忘,而4个没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罪犯的家属却在感激法律的从宽处理。

  • 标签: 监狱学 罪犯教育 未成年罪犯 从宽处理 故意杀人 重刑主义
  • 简介:泛滥与变异何谓劳务派遣?它是指劳务派遣单位分别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工作,并由用工单位分别支付派遣费和劳动报酬。

  • 标签: 劳务派遣 修复 隐痛 法律 用工单位 劳动合同
  • 简介:恢复性司法的核心价值是尊重和修复。通过经验角度的分析,恢复性司法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尊重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尊重被害人的内心需要和促使加害人回归社会。恢复性司法建构了一种新型模式,有助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和社会秩序的修复。恢复性司法程序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修复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价值 尊重 修复
  • 简介: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成了"世界工厂",却将进入环境风险期。环境问题根本上由经济因素决定,商行为的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无视同热力学的关联性。在商品两重性理论中,无视自然价值和负使用价值(熵增)。在再生产理论中,无视生态设计和循环处理环节。因此,商事立法要树立生态本位理念,确立生态效应价值目标,据此推行商法生态化一系列变革:建立商方体的生态责任制,完善绿色贸易法制,绿色金融法制和绿色保险法制等。

  • 标签: 环境生态危机 商法学缺陷 商事立法理念 商法生态化变革
  • 简介:绿色金融制度正在走入环境保护制度中。国外建立生态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取得了很大成效。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进行了绿色信贷实践,但遇到诸多困境。必须建立系统的生态银行法律制度,设立政策性生态银行,通过资金配置引导产业追求生态价值。

  • 标签: 生态银行 绿色信贷 绿色银行法案
  • 简介: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生态安全,包括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生态安全是环境法的基础价值,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应针对海洋生态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而加强立法研究并完善之,完善的内容包括对宪法、环境基本法的修订及对海洋生态安全管理立法空白的填补。

  • 标签: 海洋生态安全 立法 问题及完善
  • 简介:生态犯罪是指违反刑法的规定,使生态平衡、人身安全或公私财产受到威胁或实际损害,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本文通过对生态犯罪的犯罪构成和形成原因的分析,建议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以遏制之.

  • 标签: 生态犯罪 犯罪构成 成因 对策建议
  • 简介:我国生态补偿立法正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也存在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不明确、补偿标准较低、补偿方式单一、补偿程序欠缺等不足。从生态补偿主体、标准、方式以及程序等方面对我国现行生态补偿立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利于深化对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完善生态补偿立法。

  • 标签: 生态补偿 行政补偿 立法
  • 简介:普通法妨害原则在20世纪70年代联邦成文立法兴起前曾经为环境法灌注着动力和内涵,但是在这之后又让位于管制型立法。特别是,妨害原则反倒被认为在处理现代污染控制方面无能为力而备受批评,它也从未被认为与生态问题有任何关联。然而,妨害法会伴随变化了的情境和新知识而演进。本文观察了推动演进的一种力量:自然资本——如海岸湿地及其提供的生态服务(如减缓风暴潮的功能)——具有经济价值这一新知识。

  • 标签: 妨害 自然资本 生态服务 管制型征用 管制型法律
  • 简介: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声誉管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声誉管理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从战略层面对公司声誉进行全方位管理,进行持续和一定力度的传播,将公司的价值观、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等及时和准确地传达给各方面的受众。对于检察机关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较长时期被忽视的一个管理领域,是检察机关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将以传播学和管理学的视角,对人民检察院的声誉管理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 标签: 声誉管理 检察机关 维护 文明 修复 公司声誉
  • 简介:人类解决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法则主要有自然法则作用下的有力者居之、个人主义的"有理者居之"和团体主义的"共享而后自有之"三种。以"弱肉强食"为特点的有力者居之与当今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不应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选择。"有理者居之"在当代表现为有权者居之,而权利内容的增加和权利主体的增加都只能使业已紧张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权利对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只对全部环境利益中的极小部分有效。"共享而后自有之"是应对环境危机的最佳选择,是生态文明时代应遵循的社会法则。"共享而后自有之"法则所规定的生态文明时代的法理的核心内容有三点,即适应自然、整体优先和义务本位。

  • 标签: 生态文明 义务本位 环境保护
  • 简介:<正>伴随生态主义的出现和发展,生态主义法律观也逐渐流行,对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尤其在环境法学的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主旋律的角色。本文试图对生态主义法律观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法制影响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揭示其理论中的一些不能自圆其说之处。

  • 标签: 生态主义 环境法学 人与自然 生态世界观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环境危机
  • 简介:生态侵权是一种新型侵权形式,是与民事侵权、环境侵权、生态犯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型理论问题,其基本含义、对象范围和法律特征表现为侵权关系构成要素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相互互动的复杂关系.把握这种特殊性对于解决生态侵权其他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完善生态侵权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标签: 生态侵权 法律特征 特殊性
  • 简介:刚刚过去的2013年,雾霾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100多个城市重度“沦陷”,平均雾霾天创52年之最;多地橙色、红色预警不断,PM2.5增至700、1000,爆表的“霾”纪录,令人震惊。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环境 环境保护 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