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民间借贷案件中各方当事人是否存在虚假诉讼行为无法查实但又存在合理怀疑时,可利用证据规则即举证责任的分配对案件进行裁判。如出借人不能证明双方之间借贷关系的合法性或无法对个案中的有关法律关系内容明显有悖常理等特殊情况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应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以保护合法债权人的权益。

  • 标签: 虚假诉讼 证据规则 责任分配
  • 简介:买卖合同担保民间借贷合同已渐趋常态,《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明确要求此类案件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企图定分止争。但该条款对买卖合同性质的留白性处理,又引起了新的一轮学术争论。意思表示解释规则下,第24条的适用前提以房屋买卖合同的担保功能为核心。据此,房屋买卖合同可分担保型房屋买卖合同与非担保型房屋买卖合同,分别对应房屋买卖合同具有担保功能以及无担保功能之情形。针对担保型房屋买卖合同,以代物清偿之预约进行规制,并赋予债权人以生效判决执行方式的选择权;同时,将非担保型房屋买卖合同纳入附条件买卖合同,以体现对当事人意思自治之尊重。

  • 标签: 买卖合同 民间借贷合同 担保功能 代物清偿预约 附条件解除合同
  • 简介:法律的合法性缺陷包括了价值缺陷和技术缺陷。无论是哪种缺陷,一旦发生,就需要寻求救济,其救济的基本方式有立法救济和司法救济。其中司法救济是一种针对个案的日常救济。司法救济法律合法性缺陷的资源和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法律体系内部寻求救济方案和资源的内部救济;二是在法律体系外部寻求救济方案和资源的外部救济。其中外部救济即民间法的救济。民间法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概念。作为非正式法源且对司法实践中具有规范意义的民间法,必须具备八个基本条件。对法院和法官而言,在司法实践中运用作为非正式法源的民间法,是一种权利。民间法作为法律合法性缺陷的外部救济资源,只有经过法律授权和必要的司法审查程序后,才能和案件事实结合,构造裁判规范,从而完成其对法律合法性缺陷的外部救济。

  • 标签: 民间法 法律合法性 合法性缺陷 外部救济 司法视角的民间法
  • 简介:当下民间金融从互助型融资到多元化金融的转向,使得硬法层面的民间金融规制弊端愈发凸显,并因立法严格管制和司法适用错位而形成诸多掣肘。通过运用习惯、契约以及社会内部声誉压力等合约执行机制,软法规制已然在民间金融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作用,其正当性在于透明性与裁量性带来的规制弹性,而内含的自治范式又能满足高度差异化的规制诉求。在这种软法规制基础上衍生的民间金融'合作规制'新模式,既寻求国家法律的适当干预以纠正私人治理下的市场失灵,也重视私人关系下非公共机构的自治安排,以摆脱'国家—控制'法范式僵化形成的国家监管失灵。

  • 标签: 民间金融 规制失灵 软法规制 合作规制
  • 简介:民间艺术和以民间艺术为元素创作的作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具有公共性,不为任何具体的群体和个人所有,后者有特定的作者,体现了创作者的个人艺术体验和创造,具有独创性,符合《著作权法》保护范畴。对这个问题的识别,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传统艺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 标签: 民间艺术 作品 独创性
  • 简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认定公司滥用法人人格和有限责任的法律责任,应综合多种因素作出判断。在实践中,公司设立的背景,公司的股东、控制人以及主要财务人员的情况,该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以及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的交易目的,公司的纳税情况以及具体债权人与公司签订合同时的背景情况和履行情况等因素,均应纳入考察范围。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有限责任 民间借贷 纠纷案 工贸 南通
  • 简介:我国放开对贷款利率的管控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国家统一设定(1949—1982年为严格管控高度集中)到1982年允许在基准利率的范围内上下浮动,标志着我国的贷款利率开始了破冰之旅。随着国家对贷款利率管控的进一步放松,2004年取消了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2013年又取消了浮动下限,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了金融机构,利率从而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发生变化。

  • 标签: 贷款利率 法律若干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 民间借贷 市场化 第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