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告”与“理”是司法审判核心内容,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对于公正司法、保障人权、实现法治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对于当下司法改革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不告不理是现代社会诉讼一项基本原则,不告而理是对不告不理原则背离。有告必理既是现代诉讼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一项基本准则,它体现了“有权利必有救济”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而告而不理则是对有告必理原则反动与背离。本文拟结合法学理论和司法实

  • 标签: 不告不理原则 有告必理原则 司法权 民事诉讼 司法审判工作 民主法制
  • 简介:无论是在法国读书求学期间,还是回国后因为访问讲学或者合作研究到巴黎,我都会抽空塞纳河左岸著名拉丁区逛逛,在书店里淘书,在塞纳河边浏览风景,或者在路边咖啡馆小坐。当然,我最喜欢还是巴黎一大附近法兰西学院听课了。

  • 标签: 法兰西学院 听课 书店 求学 读书 合作研究
  • 简介:本刊讯7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折不扣完成中央部署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全面落地见效,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 标签: 司法改革 调研 贵州 周强 “五位一体” 人民法院
  • 简介: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强制措施、执行管辖、执行救济、执行机构、申请执行期间、执行通知、被执行人强制报告财产、执行联动机制等多项内容都作了修改。这些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强制执行法律制度,对执行难问题解决将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问题 执行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 申请执行期间 民事诉讼法
  • 简介:每位摄影人选择拿起相机都有不同缘同,我最初动意并没有追求美好之类高境界,说起来有些龌龊“小聪明”只是为了方便观看秧歌表演。

  • 标签: 照相 摄影人 相机
  • 简介:来城务工苏杰没想到,自己第一次从事洗脚服务,就被人莫名其妙地挟持了。在经历15天磨难之后,2016年12月31日,苏杰终于脱离了魔掌。见到了日恩夜想家人。

  • 标签: “借” 骗婚 洗脚服务 故事
  • 简介:《物权法》第106条所称"无处分权",应当指向对物权变动之目标实现没有相应权利或者权利受到限制情形。《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是看似有处分权而实际无处分权的人,其范围不同于《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

  • 标签: 无处分权人 善意取得 《物权法》106条 登记错误 借名登记
  • 简介:<正>我和尤金·罗斯托(EugeneRostow)之间初次交流是以书信方式进行。1965年春天,他来信回应我刚刚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上一篇论文。在这篇关于校园种族隔离文章中,我抨击了对"事实上种族隔离"(defacto)与"法律上种族隔离"(dejure)进行区分做法,并主张消除公立学校中种族不平等是一项宪法义务。在罗斯托来信第一部分,他欣然接受了我

  • 标签: 种族隔离 罗斯托 哈佛法律评论 联邦最高法院 耶鲁法学院 律师执业
  • 简介:从刑法视角看,男性到底能否被强奸?是个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难题。现行刑法并没有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所以,司法机关运用法律解释、或者其他变通等方式对加害人进行刑事惩罚时,就有类推定罪嫌疑。从法哲学角度看,这个问题实质上是生活事实现实世界与法律规范世界产生了某种不协调。但从立法史角度追问立法者原意时,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表面上法律漏洞实则可能是立法者故意。

  • 标签: 男性相奸 法律漏洞 立法模式 立法者原意
  • 简介:作为解释法律理论,并非每个国家法学方法论都一样。按照传统,在德国法中有四种解释标准。其中,文本这一解释标准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对于通常法律解释来说法律专业语言中词义更重要,与此相反,对于区分法律解释和法官造法来说,一般日常用语中词语可能含义更加重要。刑法中禁止类推解释是十分有意义。其(只能援引)文本进行解释背后是这样一种立场:用这样方法,公民可以抵御国家强权对自由干涉,并且可以保障三权分立框架下议会权力。事实上文义解释并不能实现这样功能。上文中法学以及语言学上论据说明了这一点,除了文本解释,体系解释、发生史解释以及目的解释也都很重要。首先要对此四种解释标准进行整体衡量,但在解释中还是要坚持从文本出发。

  • 标签: 方法论、日常用语中的可能文义 法言法语中的文义 法律的适用对象 法官造法 公民与国家 三权分立原则
  • 简介:2017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法释[2017]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赔偿监督程序若干问题规定》(以下简称《监督程序规定》),于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监督程序规定》根据国家赔偿法并结合审判实践,对国家赔偿监督程序进行了统一规范。为正确理解和适用《监督程序规定》,现就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 标签: 国家赔偿法 监督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 程序规定 审判实践
  • 简介:对于最终没有实行犯罪行为参与共谋者,应如何承担刑事责任,存在很大争议;不应一般性地承认共谋共同正犯,而应将“共谋”共同参与区分为支配型共谋与对等型共谋,相应确定不同参与人类型。德国学理和判例创立“正犯后正犯”法范畴,并运用基于有组织权力机构“组织支配”解释间接正犯性,通过展现德国该问题实践进路、理论论争和最新发展,为中国语境下解释组织支配和寻求处理支配型共谋中国路径提供经验图景。

  • 标签: 支配型共谋 正犯后正犯 组织支配 犯行支配层级原则 间接正犯
  • 简介:资本力量对空间资源垄断、加工,可能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被无序地区隔与压抑。只有通过联合行使城市权利方式,才能在城市空间中实现维护社会公正资源分配目标。从城市治理视角分析城市权利功用,可以看到宪法基本权利中社会权部分与政治思想范畴城市权利理论存在问题导向式映射关系。政府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城市治理,可以充分发挥城市权利在促进次国家秩序构建方面的价值导向作用。居民联合行使城市权利首要目标是,通过对城市决策民主参与来规范资本力量行动方式。

  • 标签: 城市权利 资本逻辑 空间正义 社会自治 决策参与机制
  • 简介:刑法第263条规定“多次抢劫”属于抢劫罪情节加重犯,其刑罚可以加重直至死刑。因此,在对多次抢劫认定应当慎重。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多次抢劫”中必须是至少有三次抢劫均既遂才能适用情节加重犯规定,并且原则上不能适用死刑;而抢劫罪既遂标准是齐备构成要件之全部要素。从立法完善角度,应当删除“多次抢劫”作为抢劫罪情节加重犯。

  • 标签: 多次抢劫 既遂 立法完善
  • 简介:全国人大新修正i刑事诉讼法》有关鉴定问题规定有近二十处,其中保留条款八处,新增条款七处,个别修正条款二处,删掉条款一处从与鉴定相关法律法规精神和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角度,对新条款中几个难以理解理解上容易出现分歧重点问题,发表一些粗浅认识和提出一些在执行中需要考虑措施,供有关方面参考,期望新《刑事诉讼法》在确保刑事坚定为您治犯罪、尊重与保障人权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 标签: 新刑诉法 鉴定规定 重点问题 实施措施
  • 简介:2010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不仅全面规定了刑事诉讼证据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还具体规定了对各类证据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对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这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民主化、法治化重要标志,对于进一步提高执法办案水平,进一步强化执法人员素质,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对《规定》制定背景和主要内容予以说明。

  • 标签: 刑事诉讼证据 审查判断 死刑案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