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侵害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也趋于多样化,其隐蔽性强、影响范围广,从个人到企业乃至国家的知识产权都有可能受到侵害,由此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起步较晚,相关立法还不够完善,且法律规范本身难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全面地规制繁杂的新型犯罪行为,完善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相关立法,能够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法益、维护社会经济发展。

  • 标签: 网络环境 知识产权犯罪 刑事司法
  • 简介:美国的色情管理制度及其实践不仅对完善我国色情法律制度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而且还触及到我国色情管理制度的盲点。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性道德观念,确立相对的淫秽物品的标准,保持色情管制与言论自由二者之间的均衡。特别是对于未成年色情犯罪,应当重点采取完善相关法律、研发色情过滤技术、重视教育等措施。

  • 标签: 色情标准 言论自由 未成年保护
  • 简介:当前,网络传销犯罪在涉案金额、涉案人数等方面都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传销犯罪,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在打击网络传销方面存在不足,主要有:法律方面,存在法律失位、法律滞后、法律不细致的困境;侦查方面,出现了案件发现难、主动出击难、证据处理难和协作追赃难的局面。面对网络传销犯罪,可以从法律规制、社会预防和改进侦查三个层面进行侦查治理。

  • 标签: 大数据 网络传销 犯罪构成 侦查治理对策
  • 简介:纵观世界犯罪学各领域分支的发展历史,犯罪统计的范式与数据都在其前进变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学系统化的犯罪数据统计向学者们提供了检验犯罪学理论的实证数据与客观事实依据。通过对中美两国官方犯罪统计标准的辨析,掌握中国公检法机关的犯罪统计结构与美国官方UCR等项目的犯罪统计分类方法;通过将两国过去20年官方犯罪统计数据的汇总与分类,分别对杀人、强奸、抢劫、盗窃案件的犯罪数量、发案率以及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国处在的同类犯罪之不同现状,从而把握中美犯罪统计标准与数据的变迁脉络。

  • 标签: 犯罪统计 统计标准 中美犯罪数据 差异比较
  • 简介:犯罪信息分析在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打击和防范犯罪的基础与保障。与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相比,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犯罪信息分析是通过超强的计算与分析能力的工作、信息资源的共享、协同有效的处理工作,完成某种特定的犯罪信息计算任务,从而进一步对犯罪信息进行深度的研判。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技术是警察机构对犯罪信息研判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警察机构提高打击与防范犯罪能力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犯罪信息 信息研判 信息分析
  • 简介:在职务侵占罪入罪门槛大幅提高的现实语境下,对快递员窃取快件等侵财犯罪的定性应立足于职务侵占罪不转移占有的本质属性,对"职务"的认定应考察其有无包含具有代为保管性质的内容,认定"占有"时则需重点关注有无占有辅助的情况,并结合快递服务运作流程特点作出准确认定。

  • 标签: 快递员 侵财犯罪 司法认定
  • 简介: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我国一种特殊的犯罪集团,其相关犯罪问题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通过实证分析梳理涉黑犯罪案件的基本面相,可以发现犯罪人多以25-35岁的男性为主,文化水平较低。违法行为多为涉赌型、滋扰型、暴力型犯罪。在关注个体微观原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宏观原因,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刑事打击、特殊预防等维度进行犯罪防控。

  • 标签: 黑社会性质组织 犯罪成因 犯罪防控
  • 简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关于毒品犯罪的刑事立法日趋细致和完善,积极回应毒品犯罪态势,从严惩治毒品犯罪的方针一以贯之,社会综合治理的大方向逐渐凸显。但是,其也存在着立法模式灵活性和应变性不强、协调性不足、履行国际公约义务有所欠缺等方面的不足。为此,我国应协调刑法有关条文,积极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并继续严密毒品犯罪的刑事法网,建构科学的惩罚体系,以更好地打击毒品犯罪

  • 标签: 毒品 毒品犯罪 刑事立法
  • 简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物、资金、信息等各类要素之间的连接方式从相对固定趋向于动态变化,从相对简单趋向于复杂互联,各类经济犯罪要素据此进行跨时空自由连接、配对,形成一张动态复杂经济犯罪网络,其中任何一个点被打击,都会被其他节点轻易取代,表现出极强的动态适应能力,对传统打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动态复杂网络条件下经济犯罪特点入手,借鉴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跳出"组织深井"、建立"在线杀毒"、打造"人才高地"、打通"生命线"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打防建议,从而推进新形势下经济犯罪打防工作

  • 标签: 网络环境 经济犯罪 打防
  • 简介:监察法为监察体制改革和监察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完善了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的衔接机制。制定监察法和修改刑事诉讼法,为构建职务犯罪调查和刑事诉讼衔接机制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两法”要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实践中得到全面精准的贯彻执行,需要从证据收集审查、工作程序、法律适用等方面做好衔接。

  • 标签: 职务犯罪 调查 刑事诉讼 衔接机制
  • 简介:“套路贷”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模式,其犯罪行为具有多样性,通常构成以诈骗行为为目的,其他为手段的牵连犯,但要注意敲诈勒索行为与诈骗行为存在互斥关系,应当结合具体实际进行事实判断。“套路贷”具有严密组织性以及暴力性,有一定的涉黑化倾向,因其危害性特征不符暂不属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但仍需对其进行积极预防,避免行为进一步恶化。

  • 标签: 套路贷 诈骗罪 敲诈勒索罪 虚假诉讼罪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 简介:二维码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犯罪,犯罪嫌疑人通过微信转账、支付宝转账、网上银行转账、网络货币充值、网上消费等方式,迅速将受害人的钱款转移。由于二维码犯罪具有技术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这种犯罪手法正严重威胁着我国广大移动终端用户的账户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开展对二维码扫描犯罪的侦查方法及预防二维码扫描犯罪的研究,加强预防和打击力度,能够有效地压缩二维码犯罪生存空间,维护社会秩序。

  • 标签: 二维码 扫描 犯罪 对策
  • 简介:由于'刀斧砍杀'类暴力案件的突发性,使得绝大多数民众无法在第一时间逃离现场,不得不面对穷凶极恶的持械歹徒。通常情况下,在专门处突的防暴特警到达之前,一线巡逻民警以及周边派出所民警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由于到场警员的数量以及携带装备的不足未必能够对现场实施有效控制、规避民警自身及周边群众受到伤害的情况。因此,反暴恐工作不能简单依靠公安机关的事后处置,应做好事前预防,培育民众的反恐防暴理念及现场自我防卫与应对能力,构建全民共同反暴恐的治安模式,形成统一应对战线。

  • 标签: 暴力犯罪 刀斧砍杀 现场民众 自我防护 策略
  • 简介:信息化时代带来的网络风险成为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主要诱因,面对网络风险社会,网络犯罪未成年人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犯罪人,又是受害者。采取“分类+分级”的模式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予以划分,制定个性化未成年人矫正方案,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避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贯彻落实新时代“治本安全观”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 “治本安全观” 个别化教育矫正
  • 简介:邮币卡电子盘业务作为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主打业务,具备价格发现、便利交易和盘活资金的功能,并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呈“井喷式”发展。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投资项目,交易市场的野蛮式生长和交易规模的爆发式膨胀也伴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在它的业务发展和交易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违法犯罪现象。通过分析邮币卡电子盘发展中的漏洞和弊端,研判其触犯的高频罪名和常见犯罪手法,认为全国范围内关闭邮币卡电子交易是必要的,指出其衍生犯罪的主要形式和侦查难点。

  • 标签: 邮币卡电子盘 犯罪特点 侦查对策
  • 简介:在律师职业越来越被重视的法治社会中,律师的角色不应该仅限于辩护或代理,这种狭隘的角色定位会促使律师轻易地将纠纷推向法庭。实际上,当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诉求到律师面前时,律师除了辅助当事人进行诉讼之外,更应该站在当事人利益的角度上,分析涉及其利益的社会、经济等问题,说服当事人放弃不必要的诉讼或达成和解,律师也应该是实现纠纷解决协作化道路上的引导者。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构建和谐社会、减轻法院诉讼压力问题上,律师在诉前的预防纠纷引导者角色是不可忽略的,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这可以通过立法规定律师法律咨询穷尽义务来得以实现。

  • 标签: 民事诉讼 律师角色 预防纠纷 法律咨询穷尽义务
  • 简介:2018年12月5日上午,江西警察学院与中科金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揭牌“经济犯罪大数据协同研判与培训中心”。双方围绕江西省经济犯罪侦查与防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将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就建设经济犯罪大数据协同研判与培训中心展开战略合作,具体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双方就经济犯罪大数据研判实验室的建设、违法资金查控教材建设、相关软件开发以及共建大数据培训研判基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 标签: 经济犯罪侦查 培训中心 校企合作 大数据 江西省 研判
  • 简介:2019己亥猪年钟声在郑川国际口岸旅检大厅响起。郑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货检科民警孔鹏、吴猛佩戴好执勤装备来到停机坪开始对阿塞拜疆国际货运包机进行边防检查。人像比对、查验货物、核查录入……

  • 标签: 边防检查站 过节 国际货运 阿塞拜疆 出入境 民警
  • 简介:在诱惑侦查行为合法的前提下,司法判决认定贩卖毒品罪犯罪既遂或未遂时,诱惑侦查情节往往被忽视或被视为无效。这一司法态度违背了罪责相适应原则、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与司法的公正性相悖以及与刑法的目的和刑罚的目的相悖。从严打击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和贩毒罪既遂与未遂认定标准在理论上存有分歧等原因是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在辩证处理刑事政策与刑法之间的关系、统一理论上各种学说分歧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当以"毒品交付说"作为认定贩卖毒品既未遂的标准;同时,在对存有诱惑侦查案件中贩卖毒品罪的犯罪形态认定时,应一概认定其为犯罪未遂。

  • 标签: 诱惑侦查 贩卖毒品罪 犯罪既遂 犯罪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