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讲别人的笑话,最好别让别人再讲自己的笑话。据清代史料,玄烨对明朝宫廷侈靡之风、对崇祯皇帝,很不以为然。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与大学士谈明季史事,谕曰:“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宫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今则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明季宫中用马口柴、红螺炭,日以数千万斤计,俱取诸昌平等州县,今此柴仅天坛焚燎用之。”

  • 标签: 康熙 笑话 崇祯 玄烨 皇帝 大学士
  • 简介:<正>长期以来,史学界视“中体西用”为晚清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一般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词出于洋务派著名代表张之洞。他在1898年5月写成的《劝学篇》和1899年的一篇奏议——《两湖、经心两书院改照学堂章程片》中明确

  • 标签: “中体西用” 徐光启 杨光先 西方科学技术 历法之争 道统
  • 简介:康熙大帝始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敬鬼神而远之,但又以神道设教.他从执政驭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经世立政,一方面劝喻王公大臣和上层知识分子远离宗教,另一方面对老百姓的宗教信仰在允许的大前提下加以适当约束,并有意识地利用宗教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和对人们精神的慰藉作用.他还善于剥开宗教的外衣,去学习随之而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充分展示了他在治国驭民方面的政治艺术.

  • 标签: 康熙 宗教 政策
  • 简介:早在2003年前后,为了编撰《清史·天文历书志》,我费了很大力气梳理清初天文历法争论引发的一起大案(史称“康熙历狱”)的审理过程。记得当时,我对清人入主中原之初审理案件就如此严密感慨不已。

  • 标签: 康熙 司法 清廷 审理过程 天文历法 案件
  • 简介:清代从监察体制、监察运行机制、监察范围以及监察官职责、监察官员的管理等方面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作为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清代监察法的技术性成果值得借鉴。对清代监察法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政治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与监察法之兴废;立法的目的决定了法律的执行效果;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充分有效的监督。

  • 标签: 清代 监察法 镜鉴
  • 简介:我国书院制度历史悠久。它发端于唐,规制渐备于五代,极盛于宋元明清。台湾因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且开发较晚,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开始出现书院。此后二百多年间,台湾共设立了数十所书院。这些书院无论是组织管理、教学内

  • 标签: 清代 台湾 书院 教育史
  • 简介:<正>古今中外,焚书毁籍之事,屡见不鲜。在中国以清代乾隆朝尤为酷烈,其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十年内奏准禁毁书籍近三千种,总数在十万部左右,收缴和销毁书板近五万余块。至于安徽,清一代的禁书,据笔者粗步统计,不包括数量庞大的小说,单备类文集就有二百余种,作者(含辑选者)一百余人,涉及十八个县。以下就安徽禁书略加考述。

  • 标签: 禁书 清代安徽 《四库全书》 乾隆朝 文集 小说
  • 简介: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廉曾被古代贤士尊奉为"国之四维"之一,又被作为"仕者之德",处己自律之道。所谓清正廉洁,指的是为官当政要立公去私,不徇私情,不贪财物,立身清白。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清正廉洁",特别是"廉"的含义,作过多方面的规定和阐述,其基本精神是循礼行法,见利思义,反贪拒贿,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历来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在传统道德中,清廉之士,被载入史书,传之民间,尊为清官。官吏不廉,危害极大,以权谋私,必然会败坏政坛和社会的风气。清正廉洁,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的一种精髓;今天,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仍然需要大力提倡。本篇辑录的清代廉吏于成龙和郑板桥的故事,值得今人借鉴。

  • 标签:
  • 简介:科举制度发展至清朝,已历1300余年,一直是男性所独有的文化权利。但是,贤妇作为列女种类中的一种,对科举却产生了重要影响。贤妇自身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可以亲自课子读书,使儿子保持了课业的提前性和连贯性,许多女性最终将儿子培养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成功者。贤妇对儿子在心理、经济、课业上都给予了支持和影响。贤妇自身作为一个群体,也存在地域性、家传性和阶层性的特征。

  • 标签: 清代 贤妇 科举
  • 简介:主持人语:2011年底,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立项以来,我在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整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围绕项目思考一些问题.我在《〈全清戏曲〉整理编纂的理念》(《文艺研究》2017年第苑期)一文中专门列了“以整理推动研究,以研究提升整理质量”作为六个理念之一.认为,“和元明两代戏曲相比,清代戏曲剧本文献呈现出两个大的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类型复杂.因此,整理清代戏曲剧本文献面临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例如作品归属问题、作家的生卒年问题、传奇和杂剧文体交互渗透问题,等等.上个世纪,邓长风的《明清戏曲家考略》及其续编、三编,以及柯愈春、张增元等学者都曾经挖掘了不少清代戏曲家和文献.但清代戏曲作家作品量众数多,还有许多戏曲家的生平没有考证清楚,有许多作品的版本也有待调查.”

  • 标签: 戏曲剧本 文献研究 《明清戏曲家考略》 清代 整理工作 作家作品
  • 简介:本文论述了清朝初年,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统一台湾,康熙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采取了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斗争方略。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斗争方略有阶段性的变化,但追求“国家统一”的目标始终不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始终不动摇,坚持“议和招抚”的方针长期不变。康熙希望和平统一,但始终把军事准备作为“抚”的前提,并实施“力争民心”的斗争策略,获得了台湾民众的支持。

  • 标签: 康熙 台湾省 祖国统一
  • 简介:纪昀,字晓岚,清代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多年,才思敏捷,广采博闻,精通联句,为世人留下了不少佳联绝对。乾隆庚午年,乾隆率群臣巡至热河,于重九节日驻跸避暑山庄万松龄。彭文勤出上联颂乾隆曰:“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联中拆松字为十八公,并以松指寿,乾隆看了,交给纪昀,要纪对出下联。纪即对以“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乾隆大喜,遂将此联悬于万壑松风殿上。纪昀是当时的大学者。有人问他,“四书”中有没有天然成对的名句?纪昀夸口说,“四书”中语无不成偶者。对方以“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对。纪昀应声而答:“有寡妇见鳏夫

  • 标签: 纪昀 乾隆年间 《四库全书》 避暑山庄 五个方位 成语典故
  • 简介: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审视,朴学思潮在学理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上均有建树.前者以"经学即理学"说为主轴,搭建了足以让清代学者施展身手的舞台,在形成朴学正统的同时,还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大面积发展;后者以效行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为核心,创制了精良的研究方法,为近代科学精神炳烛.朴学思潮之失,在于学术理路上存在缺陷、以及适用性价值的缺失.前者是其发展途中无法解开的死结;后者一旦发作,歇息易也.

  • 标签: 清代 朴学思潮 学理价值 治学原则 学术理念
  • 简介:越南的五金矿藏十分丰富。而越南历史上大规模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则始于18世纪初的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最为兴盛,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的清嘉、道年间。受中国当时采矿潮的推动和越南政府的政策鼓励,不少中国商人前往越南,向越南封建政府申请开采各矿,并大量招徕中国移民劳动力,充当矿工。于是,前往越南采矿佣工,成为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特殊现象。一  越南的有色金属矿藏主要集中在北圻。据说,越南北部的少数民族如岱依族、侬族很早就用原始的方法开采了一些小规模的露天矿,并曾经出现过专门的矿户和矿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依靠原始的方法所开采的矿产远远不能满足各种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越南)土人起炉开采,内地客人前来并力合作,食力相安”1,这种中国人帮助越南开矿的现象。由此可见,在这种早期矿业生产形式中,华侨只是作为一种合作者或技术工人,而越南商人才是真正的矿主。这些在越南人经营的矿场中佣工的华侨大部分是中国边民和小本商人。他们之中有的是两广和云南省的农民,农闲时节到越南矿场找点副业,赚些苦力钱,农忙时节再打道回国;也有的是生意好做时经商,生意不好做时便到矿山佣工。据...

  • 标签: 华侨矿业 矿业矿工 矿工问题
  • 简介:作为封建农业大国,清代水事纠纷发生频繁,解决这些纠纷的诉讼途径和非诉讼途径相配合,其中诉讼解纷途径注重实地勘验获取第一手材料,并且注重国家法令与地方风土人情和水事习惯规则相变通和协调;非诉讼解决机制中的调解注重利用乡绅、"水老"等民间力量。尤其是诉讼和调解都注重发挥熟人社会的自我监督和教育功能,并促进水事习惯规则生成和传承,值得研究扬弃。

  • 标签: 清代 水事纠纷 解决途径
  • 简介: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各要角辗转逃亡海外,在华侨社会中组织保皇会,创办大批华文报刊和华文学校,宣传保皇维新,进而灌输民族爱国理念,增进现代知识。保皇派以华校安置和培养维新人才,以华埠报刊发动华侨,促进维新派组织的发展,启发和推动了海外华侨民族主义的觉醒,并进一步影响国内舆论和政局。

  • 标签: 清代 华侨 保皇派
  • 简介:文彬,字质夫,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正白旗人,咸丰二年造士。初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出知山东沂洲府,统兵力战擒匪首,以道员用,连败贼寇,擢按察使、布政使、署巡抚,补漕运总督。督漕期间,文彬亲勘河道,测其浅深,因改设运河之口,导引卫河,设立堤坝,既免引黄淤积之苦,又可涸复民田,以利漕运。

  • 标签: 进士 八旗 清代 漕运总督 叶赫那拉氏 内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