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在某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优秀读物评奖会议上,我多次读过黄亮宜同志有关义利问题的论文,这次又得以先睹为快,阅读了他的这本学术著作。我认为该书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科学的义利,是值得向读者推荐的。

  • 标签: 义利 学术会议 人民群众 先义后利 传统伦理思想 个人正当利益
  • 简介:<正>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义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之一。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了义利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开的一对基本矛盾。因为人都处在社会中,组成社会必须有一定的原则。战国时的荀子说得好:人不如牛力气大,不如马会奔跑,但牛马都为人服务,就是因为“人能群”,即人是组成社会的。但单有社会还不行,“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

  • 标签: 义利观 企业伦理 义利结合 企业家 义以生利 荀子
  • 简介:文章关注当代大学生科学义利的内涵培养,主张大学生科学义利的确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义利为指导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义利并重、注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坚持公平竞争,讲求互助协作,在义利导向方面强调在行动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 标签: 大学生 科学义利观 培养
  • 简介:<正>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青年军人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其中最明显的是义利的变化。如何引导当代青年军人树立正确的义利,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已经成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一、当代青年军人义利的变化义利是人们对待道德规范和物质利益的基本观点。所谓“义”,在我国

  • 标签: 当代青年军人 义利观 物质利益 国家利益 个人利益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
  • 简介:把生态文明看作是工业文明的替代品,仅仅基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理解生态文明.进而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是指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才能奏效,这构成了传统生态文明的四个基本观点。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的理论反思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生态文明有待商榷。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体现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障每个人公平享有生态权益的统一,体现了遵循按自然规律办事和体现人类发展生态价值的统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更需要我们树立生态意识。这种新生态文明所实现的反思超越为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价值 生态权益 生态意识
  • 简介:传统规律的立论基础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经典科学,其理论内涵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所面临的理论困境日益凸显;传统规律概念的界定,偏重事物的内部联系,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事物的外部联系,使之走向绝对和机械;由此产生了传统规律范畴的先验性、宿命性悖论,并且衍生出人类真理认识上的悖论。

  • 标签: 传统规律观 定义缺陷 理论悖论 理论困境
  • 简介: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抓手,以传承发展为脉络,以融合创新为重点,扎根基层,创新方法,为基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探索出新路径。立足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2004年,南海区确立了以敢为天下先的有为精神、团结奋发的龙狮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与包容精神为内容的南海精神。2010年,南海将文化育人上升为文化强区的战略,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融合创新 包容精神 2010年 南海区
  • 简介: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论宣扬“奉献精神”,批评“见利忘义”的错误思想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我们在研究文化现象时,有必要回顾古代学者的价值类型问题,以及它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价值论的名词是近代才有的,但有关价值的思想学说,则不论中国和西方都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学者谈论价值的问题,叫做“义利之辩”。所谓“义”、“利”关系有两方面

  • 标签: 传统文化价值观 社会舆论 奉献精神 道德价值 思想学说 儒家思想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以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形成一种全民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念,就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凝聚整个社会力量,才能推动社会和国家平稳健康的发展。

  • 标签: 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力量 古典文化 经典文献 客观形式
  • 简介: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与构成也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性。迭斡尔族传统文化中,其传统价值追求、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着契舍性、一致性。达斡尔族的传统价值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很多的契合点。

  • 标签: 达斡尔族传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契合
  • 简介:墨子的“义”是一种外在强加给人的是非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其使人“为义”、“行义”靠的是赏罚,诉诸人的自利之心。与儒家义利之辨强调以“义”为行为准则相似,墨家也主张以“义”为行为准则,但其“义”的内涵却是“利”,终不免归于“私利”,墨学也终不免导人以私利为行为准则。孟子义利之辨在学术争辩方面针对的乃是墨家学说。

  • 标签: 义利之辨 行为准则 墨子
  • 简介:早期现代新儒家学者置身现代场景,融合中西之学,洗练或提升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内容,从而构成了他们理路明晰的中国传统价值,为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重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传统价值观 中国
  • 简介:传统的蒙学与现代的社会核心价值作为两个独立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既有着契合性也有着差异性。其契合性主要表现在共同的社会伦理基础、文化的连续性以及共通的民族伦理价值。而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专制与民主、等级与平等以及依附与独立三个方面的冲突。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的价值,必须寻求二者相互推进的路径。立足在传统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二者差异性和契合性共存的现实情况下,树立蒙学功能有限的理性思维,明确蒙学对于塑造人文情怀与家庭伦理的功能与实践方式,以自我民族的亲情伦理与心理伦理为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二者协同推进。

  • 标签: 传统蒙学 社会核心价值观 契合 冲突 协同推进
  • 简介:<正>义、利及其关系问题,是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在我国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中义利的精华,倡导社会主义的义利,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既受“利”即物质利益所支配。又受“义”即道义、理想、信念等所驱动,分别成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义”与“利”虽分属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对义、利及其关系的主张虽有差别,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贵义重利”、“见利思义”和“取利于义”的义利统一

  • 标签: 义利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义利观 “义”与“利” 契约经济 诚实守信
  • 简介:儒家的义利之辨形成了一个贯通理事、内外、天人的义理系统。在社会共同生活层面,关注利益与合宜的利益分配制度,主张以义制利、重义轻利。在个体价值选择层面,关注个体对外在规则的自觉遵循与自得自足,主张以义取利、以义为利。在性与天道的超越层面,主张义即是性、性即是理,义外无利,关注实现本体之义的修养工夫。儒家义利之辨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将以血缘情感为纽带的宗法伦理作为义的基础,从而奠定了偏向整体性、内在性、超越性的价值取向。

  • 标签: 儒家 义利之辨 概念含义 问题层次 价值取向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价值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和谐思想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与道德基础。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读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的积极成分,实现传统和谐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应有之义。

  • 标签: 和谐价值观 传统文化 和谐思想
  • 简介:荣与辱是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对伦理范畴,是社会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两个重要尺度。荣辱就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用光荣和耻辱两个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而形成的道德与价值。荣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荣辱表现为把高贵的身份和特权、显赫的门第官爵和等级以及剥削来的金钱财富作为确定人的价值和行为荣辱的标准,而无产阶级则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看作是最大的光荣,反之为耻辱。无产阶级荣辱里把个人荣辱和集体荣誉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不计较个人私利、全心全意为社会尽义务的人,

  • 标签: 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道德文化 中国 共产主义理想 道德评价 剥削阶级
  • 简介:当代大学生是拥有比较系统全面知识体系和较高综合素养的群体,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生和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人生,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培养 中国梦 大学时代 家国 诚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