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实力评估可分为量化统计与问卷调查两个路径,中国实力在量化统计的排名中垫后,但在问卷调查中的表现与美国不相上下。研究发现,量化统计存在选择指标偏向西方标准,忽略反应中国实力的指标以及所选择数据不能体现人的情感作用等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更为直观,调查发现中国在文化、价值观、制度方面皆具特色,受到不同国家民众的喜爱。然而,目前,中国人因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而缺乏文化自信,这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相对论”对于扭转这一状况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量化统计 问卷调查 软实力评估 中国软实力 文化相对论
  • 简介:印度经济结构是一个包括生产力范畴的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关系范畴的经济关系结构和上层建筑范畴的经济制度结构的三维结构关系组合体。而印度经济关系结构处于其经济结构组合体的中间层,它是一个由印度产权关系、收益关系和交易关系构成的三维结构模式体系。为此,本文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产权关系中的财产所有制结构、收益关系中的收入分配与消费结构,以及交换关系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判研,以揭示印度经济关系结构的内在的、本质的特性,为深刻理解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内涵奠定认知条件。

  • 标签: 财产所有制结构 收入分配与消费结构 进出口商品结构
  • 简介:稳定的国家特性是一国繁荣与发展的基石,国家特性的迷失会让一国社会面临内部分解和衰落的威胁。新加坡是一个具有鲜明国家特性的国家。在当前阶段,价值观因素和族群结构是维持新加坡国家特性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建国以来,新加坡政府采取各项举措维持国家特性的稳定,其中包括加强华族传统价值观教育,推广华文,平衡并保护少数族群的利益和文化,以保持文化的稳定;也包括倾向性地吸收华人移民以维持国家族群结构等。

  • 标签: 新加坡 国家特性 共同价值观 移民结构 维持政策
  • 简介:进入2008年,国际上——主要是西方——针对中国的战略姿态,开始显现出一些微妙但引人注目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尚未对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构成颠覆性影响,负面效应却显而易见。

  • 标签: 软力量 环境构成 地缘战略 负面效应 颠覆性 中国
  • 简介:新加坡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自身的文化实力。其文化实力可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文化多元与整合、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6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可概括为:高效清廉的政治、新加坡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基于儒家伦理的共同价值观、和谐的多元文化、优雅的文化艺术、腾飞的教育科技。

  • 标签: 新加坡 文化软实力
  • 简介:军队特性是影响军队夺权结果的关键变量。在政治转型前,军队特性可分为自主性军队和依附性军队两类。这两种类型军队可从控制模式、介入政治纠纷程度和身份认同差异等三个维度进行区分。由于自主性军队和依附性军队在以上三个维度所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其在夺权行动中出现了行动能力、话语权建构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最终导致了夺权结果的不同。作者以埃及、土耳其和伊朗三国军队为案例,阐述了政治转型之前军队特性对转型之后其夺权结果的影响,进而分析军队在政治转型后与文官争夺的主导权的斗争中获胜的原因。自主性军队行动能力强,同时凭借其军事特性可以实现与前政权的脱钩,并且其长期以来在民众中积累的话语权和灵活性优势也使其在与文官势力的博弈中占据上风,因此能够夺权成功。而在依附性军队中,由于其缺乏自主决策能力,并且紧密卷入前政权事务,因此其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并会成为新上台政治势力首先消灭的对象,故而其夺权行动往往失败。

  • 标签: 军人夺权结果 军队特性 政治转型 行动能力 话语构建 灵活性
  • 简介: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总体发展顺利,但仍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要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水平,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实力的关键作用,通过实力的成功运用消除双方合作的各种障碍,解决好中国-东盟区域文化建设、构建一个更具亲和力的国际合作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积极主动参与东亚地区机制建设这几个关键问题。

  • 标签: 软实力 中国 东盟 区域合作
  • 简介:围绕实力观和实力战略的热议源于全球化推动的世界历史性变迁。较之硬战略,战略日益显示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战略包括、硬实力两个方面,其核心要素是硬、实力的正向使用。实力本身不是万能之药,其作用有限,在推进战略的过程中需要防止片面夸大软实力的重要性而忽视硬实力的发展,防止片面的理想主义情绪。今后要吸取以军事和征服为硬对抗轴心的美国硬战略的教训,在传统硬战略的基础上推进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使战略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中国必须强调在7个领域内的重点,特别需要加强硬实力使用领域的有效对策。

  • 标签: 世界变迁 新实力观 实力战略变革 硬战略 软战略
  • 简介:约瑟夫·奈的实力理论在全球得到广泛回应,不乏对其可测量性、可操作性、生效条件、适用范围的质疑,并存在误读和滥用。实力理论对国家实力中文化等因素的强调,对中国等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需认识到,奈的实力理论着眼于美国在战略收缩背景下如何维系全球领导权,中国则面临不同的语境与诉求,需接入符合自身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本土思考框架,规避可能面对的“话语陷阱”,形成独立可行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路径,尤其是要契合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目标。中国学界广泛展开了有关“文化实力”的理论对话与建设,与文化领域的各种实践同步展示了中国对实力理论的本土诠释与超越,也推动了文化安全议题成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安全体系的重要关注。基于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资源与未来发展目标,基于一种面向未来的“务实、自信、开放、多元”的“文化安全观”,推进以文化传统、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安全为内核的中国文化实力建设,是应对外来文化影响、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为未来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基本举措。

  • 标签: 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观
  • 简介:对于处于战略防守方的中国而言,越是要向外拓展实力,就越是要重视挖掘自身的凝聚力。凝聚力与实力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均源于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尽管其着力点不同,却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潜力。应当注重从外人的眼光来反思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为对中国是凝聚力的东西,对外人往往就是实力。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其“衰而又兴”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柔韧的实力。国家统一与地方文化多元发展的和谐共存,其“和而不同”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亲和的实力。即使共同经历的灾难,也会不可思议地加深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因为正是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才会同甘共苦,共同期待未来。但是,从“协和万邦”古老理念到倡导“和谐世界”新国际安全观,并不一定意味着皆大欢喜的和平红利,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危险,因为对西方而言,这可能意味着道德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中国的文化实力,不应只是怀柔感化作用的代名词,还应包含和体现敢于力抗强者、主持正义、维护公正等精神内涵与道德形象,当然,这就更需要自身具备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 标签: 凝聚力 软实力 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随着当代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由单一的“硬实力”指标转变为“软硬兼施”,对“实力”的研究也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1917年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时74年的短暂历史中,苏联实力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舆论这一宣传工具,无论在热战或冷战时期都起到了传达政令、强化意识形态和激励士气的作用,为苏联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苏联 软实力 舆论
  • 简介:一个民族的谚语,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方式、寓意无穷的内涵,世代流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俄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谚语。

  • 标签: 文化 语言学 谚语 文化独特性
  • 简介:本文通过《印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从中分析印度报纸对中国文化实力的认知,以此了解中国文化实力在印度的状况。从《印度时报》对中国文化、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认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印度是极具吸引力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印度有较强影响力,但政治体制有待提升认同力度。中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总体上为中印关系良好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亟需解决。总的来看,中国文化实力在印度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文章对中国文化实力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出对策思考。

  • 标签: 《印度时报》 中国文化软实力 认知
  • 简介:外交政策是凸显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要素之一,外交政策是否合理、明智和有效直接关系到国家实力的发挥。20世纪40-60年代苏联对东欧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友好援助到强硬控制的变化过程,与此相伴的是苏东关系的渐趋紧张和苏联实力的由盛转衰。

  • 标签: 苏联 东欧 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