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冷战结束后,安全的定义不断得到扩延和发展.面对日益凸显的广义安全威胁,中印两国的安全观也相应发生转变.安全观转型为中国和印度提供了更多安全合作的契机,有助于两国在合作与互信的良性互动中改善关系.

  • 标签: 安全观 中印关系 安全合作
  • 简介: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也给其国家安全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就其国家安全领域而言,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维护"领土国家"时代以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安全,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成果的同时,确保本国的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最终达到反对"新霸权主义"之目的.要解决这个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把"人才安全"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地位.

  • 标签: 国家安全 "人才安全" 发展中国家 人才激励 人才流动机制
  • 简介:论当代印度的安全环境沈元加前言最初源于西方世界的地缘政治学说(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派生出来的安全问题概念),在历史上曾服务于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政治目的,也被西方霸权主义者利用来作为一种方便的理论工具。单从学术角度看,地缘政治学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和疏漏之...

  • 标签: 印度洋地区 地缘政治学 地缘战略 东南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安全环境
  • 简介:“集体安全”一词近年来在国际关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人也认为集体安全是一种可靠的安全模式。集体安全有其优点,但同时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憾,对此我们应有全面的认识。中国在集体安全问题上应客观冷静地采取科学的两面兼顾的态度

  • 标签: 安全理论 集体安全 安全体系
  • 简介:东南亚国家自6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城市化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热带雨林减少,并且有跨国界污染的趋势。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增加环境意识和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保护一半与发经济之间的关系,加强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已成为东南亚国家面临的刻不容缓的大事。

  • 标签: 东南亚 生态环境 环境安全 立法 环保投入
  • 简介:中国的新安全观是在后冷战时期形成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原则、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型安全观理论.这种新安全模式的形成以及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必然对地区安全和世界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中国 安全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际安全理念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
  • 简介:本文探讨的是以"法兰克福学派"和葛兰西思想为学术渊源的"威尔士学派"的"批判安全研究".该学派通过对传统安全研究本体论上的"国家主义"、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和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的"理论批判",进行了包括"深化安全"、"拓宽安全"、"延伸安全"、"人的解放"和建设超越民族国家的"综合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弥补了原有"批判理论"注重解释性理论批判而轻视实践的研究规划的不足;拓宽了安全研究的新视野和区域安全合作的新途径.其现实意义在于: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安全形势的研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增加了安全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的相关性等.

  • 标签: 威尔士学派 安全共同体 发展中国家 安全形式 国家主权 国际合作
  • 简介: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1993年出版了安全问题专家约瑟夫·罗姆著作《对国家安全的重新界定》,现将书中《经济安全》一章摘介如下:冷战的结束降低了军事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经济力量的作用明显增加,经济竞争成为国际事务的焦点。这种竞争并不是所谓双方共同分享市场的“世界商务”,而是利益尖锐对立的争夺。在这场竞争中,可用资本代替了武器弹药,市场渗透代替了驻军和军事基地,经济规则也起着以前军事防线的作用。新的世界秩序不能保证实现竞争与合作的完

  • 标签: 经济安全 美国经济 冷战后 美国对外关系 制造业 半导体器件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东亚经济在东亚安全合作中的作用,作者认为,东亚经济的发展、东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为东亚安全合作奠定了基础;而东亚经济的变动,必然影响东亚安全合作的进程,并制约相关各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东亚经济 东亚安全合作
  • 简介:英国工党在1997年5月上台执政后,按照其竞选时提出的“新工党、新英国”的目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提出了一些新举措。去年7月,工党新政府发表《战略防务评估报告》防务白皮书,对冷战结束以来英国的防务和安全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提出了面向2015年的英国防务...

  • 标签: 安全政策 防务安全 欧洲防务 保守党政府 对外政策 新政府
  • 简介:东北亚安全态势及走向田培良一、当前东北亚安全形势特点进入后冷战时期,世界各国都在为构筑新的国际秩序调整外交政策。东北亚这一次区域经过冷战结束后三年多的演变,其安全形势呈现出如下特征:(一)地区安全:总体趋缓,隐患犹存冷战结束后,东北亚总的安全形势已大...

  • 标签: 东北亚安全 地区安全 后冷战时期 形势特点 朝鲜半岛 国际秩序
  • 简介:<正>1982年3月29日至31日,印度著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国防研究与分析所和印度国际中心,在新德里联合主办了“印度安全战略讨论会”。与会者是印度“脑库”中之要员,有议员、理论家、记者、在职及退休文武官员共约60人。会议的宗旨是根据近年来国际环境的变化,“研讨印度的安全概念和安全组织,外部威胁,以及印度应采取的对策”。印度外交部为会议提供了素材和提供了建议,讨论情况“不向报界公布”。

  • 标签: 印度洋 战略考虑 战略环境 遏制中国 安全组织 尼赫鲁
  • 简介:1993年5月6日和6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第824号和第836号决议,决定在波黑的6个穆斯林飞地建立“安全区”,并派遣维和部队保护那里居多数的穆斯林,但“安全区”一直是波黑“最不安全的地方”。现将6个“安全区”简况介绍如下:萨拉热窝位于波黑东部,是波黑的首都,为多民族聚居区。战前人口52.6万,目前约有38万,驻有1500人的维和部队。1992年4月,波黑内战爆发后,穆军控制了萨市中心区,塞军

  • 标签: 安全区 联合国维和部队 塞族 波黑 萨拉热窝 乌克兰
  • 简介:新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支柱、九项基本任务、三种手段和三个依托。该战略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战略哲学、扩张主义的战略谋略和实用主义的战略原则。新的战略表现出干涉主义更加明显、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和对中国发展的担心。

  • 标签: 美国 国家安全战略
  • 简介: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有着密切联系,能源安全可以成为衡量国家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和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两国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上升。由于两国自身拥有的油气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只能依赖进口。同时,由于两国对进口能源尤其是石油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而且油源都集中在动荡不定的中东地区.因而导致两国都面临着能源安全难题。为了应对这一难题,两国积极实施以能源供应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能源安全战略,开展能源外交。在此过程中,两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摩擦。然而,两国完全有理由通过合作来应对这一共同难题。

  • 标签: 能源安全 中印 国家安全 共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