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侨批,仅福建、广东、海南3省特有,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或金融机构,主要寄给中国国内侨眷的书信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是研究华侨史、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侨乡民间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珍贵档案文献。

  • 标签: 侨批 价值 华侨华人
  • 简介:苏联剧变原因是一个道不尽的话题。正如人们指出的那样,剧变原因是深刻、复杂、多方面的,他们交织在一起,合力发挥了作用。在诸多原因当中,我想说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约七十年,从弱到强,由盛到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做过及时认真有效的改革,没有获得持续不断的新的动力,原有的消极因素越积越多,导致这个模式逐渐失去活力,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错误则对剧变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 列宁 俄国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
  • 简介:今年3月18日,以色列政府不顾巴勒斯坦和广大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在东耶路撒冷的霍马山兴建犹太人定居,引起局部冲突,巴以紧张关系急剧升温,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背景1991年,以色列曾经强行征用霍马山一带185公顷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后因当时的工党

  • 标签: 定居点 巴勒斯坦人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国 阿拉伯人 阿拉法特
  • 简介:经济的每一次增长都是循环过程中某一环节的更新。经济发展是多种环套啮合系统,当某个环节滞后,失去对其他环节的适应,生产力就要暂时遭到破坏。经济运动每个网格、每个侧枝循环都不可忽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系统的循环,集中表现为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相互作用、相互平衡及螺旋式发展。当生产力发展超过居民消费的增长,增加国民收入成为“生产、分配和消费”循环中的击发性环节,由此牵动经济增长的出现。在解决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之后,依据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以按劳分配原则及时向劳动者提供充足的消费基金,保证供需双方旺盛,是经济增长的支撑

  • 标签: 经济循环 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点 消费基金
  • 简介:日本《选择》月刊在1983年10月号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向日本汇集的华侨金融势力》,文中指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九十五个国家的二千一百万华侨,其可能动员的资金力量估计至少可以达到日本国家预算的规模,即二、三千亿美元(48兆至72兆日元)”。文中并指出“华侨金融势力与犹太金融势力、伊斯兰金融势力并列为世界金融资本的三强。”该文发表后,在我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报章杂志竞相转载,某些研究文章也频频引用,似乎海外华侨、华人资金有2,000亿—3,000亿美元之说已

  • 标签: 海外华侨 世界五大洲 东南亚华人 华资银行 侨务委员会 华人社会
  • 简介:吧城华人公馆档案是现存唯一最为完整地记载东南亚华人城社区历史的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在系统和全面论述吧城华人公馆历史沿革及其档案文献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公馆档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的评述,旨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公馆档案的文献史料价值以及其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吧城华人公馆 档案文献 研究
  • 简介: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金砖国家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成功史:从十多年前一个引导市场投资的“虚拟概念”发展成令世人瞩目的“现实存在”。当前,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外汇储备占全球的40%左右,贸易占世界的1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

  • 标签: 共同利益 国家 世界经济增长 合点 合作
  • 简介:本文从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不足的现象出发,在分析了以财政资金方式和向居民收费方式解决垃圾处置问题的局限性之后,通过对德国"绿计划"成功实践的介绍,阐述了以向企业征收的垃圾处置税费的方式解决城市垃圾问题。

  • 标签: 生活垃圾 处置费用 绿点计划
  • 简介:中缅建交后,受地缘因素影响,缅甸一直担心中国危及其国家安全,中国则力图将缅甸作为突破西方战略包围的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即是在这一大框架下演变发展的。1954年周恩来访缅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随后,中方为消除缅方在华侨问题上的疑虑,在华侨国籍问题、华侨政治、经济作用、与缅人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使华侨问题没有成为制约当时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

  • 标签: 中国 缅甸 华侨
  • 简介:戴明的14与日本企业经济的腾飞──评介《走出危机》劳陇《走出危机》一书著者戴明博士(Dr.W,EdwardsDeming)(1900—1993)是举世闻名的企业管理科学权威,人们尊之为现代工业质量控制之鼻祖。他于1900年10月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的...

  • 标签: 企业经济 企业管理制度 生产率 生产程序 日本 危机
  • 简介:直译和意译是古今中外翻译界长期争论而至今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过去的翻译家普遍认为语言和思想(意义)是统一体,语言是形式而思想是内容,但是,在翻译中要求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都一致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了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问题,也就是直译与意译的矛盾问题。现代的科学发展证明语言与思想并不是统一体,两者并不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言只不过是表达思想的一种符号系统。翻译就是以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表达同一的思想。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直接进行对等的转换是不可能的。任何翻译都必须经过(1)语言符号还原为思想(理解),(2)思想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这两个步骤。这样,就比较容易地解决翻译中长期存在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问题;直译与意译的矛盾问题。

  • 标签: 翻译理论 直译与意译 语言符号 纽马克 形式与内容 直译和意译
  • 简介: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个体通常通过一种被称为归因的心理机制从不完全的信息中解释他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类似但更为特殊的心理机制也会发生在当一个国家的决策者需要理解另一个国家的行为以采取某种应对之策的时候。当外交决策者们在试图解释他国的行为时,他们会将哪些变量纳入他们的考虑范畴?他们对他国行为进行归因的方式是否会因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确实有所变化,那么他们在归因时将会存在哪些倾向和偏见?外交决策者通常从能力、决心、利益、意图和该国所处的战略环境五个维度来认知另一个国家行为的原因。而恐惧和族群中心主义均会作用于这五个维度,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两者在各维度的作用方式有所差异。为了验证唐世平提出的行为归因理论,作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内容分析技术——逐字解释文本分析——对1945-1947年间的美国外交档案进行了分析和编码,试图利用二战结束至冷战开始这段时间内美国的主要决策者对苏联行为所进行的数以百计的归因,并对上述归因理论进行经验上的探索。验证结果表明,描述性的证据分析部分支持了这一新的归因理论,但也挑战了这一理论中关于能力、决心和环境维度的部分推断。

  • 标签: 归因 外交决策 政治心理学 冷战 档案内容分析
  • 简介:1944—1945年间,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尝试与苏联在原子能研制开发领域进行合作,苏联方面也对此积极反应。1945年6月,居里应邀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220周年庆祝活动,其间,致信斯大林,希望就合作问题进行会谈,他还多次与苏联科学家进行谈话,表明自己的合作意愿。由于国际形势、双方合作诉求的差异以及原子能研发的高度机密性等因素影响,居里与苏联的合作最终失败。

  • 标签: 约里奥·居里 苏联 原子能
  • 简介: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对菲律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但从国际比较视角看,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呈现出旧殖民性的特点,而不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的新殖民主义,主要表现:失败的土地改革,保守的贸易政策,有限的工业化。

  • 标签: 美国 菲律宾 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