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0 个结果
  • 简介:电子图书已走进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登上跨世纪的科学文化舞台。这种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就的新媒体,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电子图书的诞生,是社会走向“无纸信息系统”的重要一步,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一页。

  • 标签: 纸媒图书 电子图书 多媒体 光盘
  • 简介: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信息化渗透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领域,完全改变了那种单一印刷型的载体结构,收藏文献信息形式向多样化载体和分散化的格局发展。图书馆信息化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发达的信息产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为标志,其核心是从纸张、摄影胶片和录象带等实物信息媒体向它们的计算机模拟形式转移。在社会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的保存职能将融于现代信息的存贮和传递之中,传统图书馆将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中心。

  • 标签: 信息化 图书馆信息化 信息中心 数据库 信息高速公路
  • 简介: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图书馆的生存产生冲击和挑战。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电子(数字)图书馆将是全球研究、实施的热点高科技项目。然而,传统图书馆在这种大潮中将会继续生存、完善和发展,不可能被电子图书馆完全取代。21世纪将是传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互存互补的时代

  • 标签: 传统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 信息技术 信息高速公路 无纸社会
  • 简介:高校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也应以德育为首,强化育人职能,按照自身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育人环境,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作用。

  • 标签: 高校图书馆 育人职能特点 德育教育作用
  • 简介:ICI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企业,现代图书馆的科学管理逐步引入ICI概念.本文据此尝试从图书馆的形象设计角度探讨今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并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目标得以实践的条件.

  • 标签: ICI 中心图书馆 形象设计
  • 简介:冷战结束后,安全的定义不断得到扩延和发展.面对日益凸显的广义安全威胁,中印两国的安全观也相应发生转变.安全观转型为中国和印度提供了更多安全合作的契机,有助于两国在合作与互信的良性互动中改善关系.

  • 标签: 安全观 中印关系 安全合作
  • 简介:边境地区作为国家领土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主权的至高无上性和国家领土的不容侵犯。过去,位于国家交界处的边境地区敏感脆弱,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生存”的重任,传统边境始终发挥其屏蔽功能,传统的边境安全随之体现出“防范危险”和“共存安全”的主要特性。如今,由于全球化进程和国家的开放政策,相应地引发了实体边界弱化和“软边界”扩散等边境地区的新变化,同时,边境屏蔽效应相对减弱,中介效应凸显,使边境地区呈现安全与发展并举甚至以发展为主导的安全态势,边境安全的特征发生重大转变。边境地区安全问题的复杂化、安全的渗透性和联动性增强、安全中注入发展的因素以及安全的社会化建构等特征与“共生”理论中的多元性、内生性、交互性、共生性等特征相似,而且有相适应的研究议题,使边境安全问题可以从共生视角进行探讨。边境安全的变化使边境在实现“共存安全”的同时强调“共生安全与发展”,在关注当下安全的同时也注重安全的未来。文章以边境安全的特殊性为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共生安全”的新理念,并在“共存安全”和“共生安全”特性的比较中,探索边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未来走向。

  • 标签: 安全 边境安全 共存安全 共生安全 国际安全理论
  • 简介:数字图书馆联盟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新形式。印度UGC一仆删ET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向读者提供电子资源服务为目标,以分层管理模式和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为基础,选择合理营销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功构建了印度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借鉴其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数字图书馆联盟 资源共享 印度
  • 简介:“共同威胁”与“共患意识”引发人类对非传统安全的普遍关注。非传统安全的价值实质是“共享安全”。共享安全不仅是安全指涉对象的扩展与转型,也是非传统安全理念的提升与非传统安全话语的创新。西方非传统安全理论经由传统安全研究与和平研究的延伸与扩展,形成了建构主义、哥本哈根学派、后结构主义、批判安全理论、人的安全研究、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主要流派,其主要价值取向是“建构安全”。然而,共享安全的关键是如何面对与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异质性”冲突,中国的安全观与外交方式的价值类型此有着重大的意义与贡献。中国以“保合太和”、“万国成宁”、“和而不同”为标志的“和合主义”思想渊源,为共享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内核与独特的价值坐标。中国学者的“新天下主义”、“多种行为主体的共同安全”、“人类共同安全”、“全球深度治理”等对“共建安全”方案的多维度探索,为共享安全提供了极具创意的可能性论证。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外交实践与融入世界的“优态共存”,为共享安全提出了解决现实冲突的重要范例,也为共享安全的可行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现实逻辑。

  • 标签: 非传统安全 共享安全 中国视域 和合主义
  • 简介:人的普遍性决定了价值的普遍性,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价值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正是引发不同价值体系安全问题的本质因素.狭义的价值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阶层的价值观念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即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广义的价值安全是实在性价值体系安全与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价值观安全)的统一.国家价值安全由国家内的价值安全和国家价值的安全构成,前者以多元价值主体的价值认同为重要表征,后者以国家的价值主权为重要表征.就其对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意义而言,价值体系是元文化,且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是文化安全的一部分,因而价值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也是元文化安全,必然地成为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价值安全又意味着国家总体安全体系所有构成要素的价值目标、价值规范的安全,因而又是国家总体安全不可或缺的柔性支撑.

  • 标签: 价值安全 国家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总体安全体系
  • 简介:中巴经济走廊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中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对方在外交战略中位置愈发突出。本文通过对中巴建交以来(1951-2018)中国大陆对巴基斯坦题材图书的出版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相关题材图书出版存在宗教文化类图书出版数量少、巴基斯坦主流思想家介绍少、出版作品转化率低、出版架构不稳固等不足。本文认为要鼓励高水平出版文化交流、加强对巴基斯坦主流思想家作品引介、加大出版投入与培养专业编辑队伍、丰富出版种类与拓展文化交流样式等。

  • 标签: 中国 巴基斯坦 出版 问题 对策
  • 简介:“共享安全”理论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理论体系和话语权的有益探讨。“共享安全”理论具有充分的历史哲学依据,《周易》中“保合太和”“协和万邦”的思想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阴阳协调、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儒家哲学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以“共建”“共存”和“共享”为核心的安全观;而践行中庸之道,则成为“共享安全”理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和平主义外交理念和亲仁善邻的外交政策,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和平、和谐与合作安全的政治思想基础。东亚传统的安全体制体现了东亚国家在安全利益上的“共依”“共存”“共建”和“共享”,从而为“共享安全”理论奠定了东亚史上传统的安全和外交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的安全政策进一步为“共享安全”理论提供了安全和外交实践,其中作为“共享安全”实践基础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亲仁善邻的外交政策,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绳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存”“共建”和“共享”安全的和平主义战略价值趋向。

  • 标签: 共享安全 非传统安全理论中国学派 共建共存共享安全观 东亚传统安全体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必须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这需要我们准确地判断国际安全形势,以自身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推动和完善国际和地区的安全机制,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 标签: 国际安全 国家安全 依托 筑牢
  • 简介:东盟安全机制以“东盟方式”著称,基于东盟的经验事实,本文认为,国家问协调是理解东盟安全机制的恰当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东盟安全机制的绩效:在抑制成员国内部冲突、化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争端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由于东盟国家利益分歧,安全合作领域数量少、程度浅;东盟安全机制是中小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其治理能力有限,无法单独解决地区重大安全问题,需要与外部大国相配合;东盟国家对主权独立格外重视,在安全领域缺少制裁机制,导致领土争端无法在区域内得到解决。面对本地区的复杂安全形势,东盟对内需要拓宽、深化安全领域的合作,对外需要加强与大国的安全合作。

  • 标签: 东盟安全机制 国家间协调 东盟方式 区域安全治理
  • 简介:2017年,《国际安全研究》将在全球安全治理上聚焦。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交错交织,呼唤着安全治理的创新应变。从中国视角提出安全治理的新理念和新范式,将中国的安全治麵究舰化与系统化,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我们希望中国的安全学者能够借助《国际安全研究》这个平台,深度参与国际安全与治理问题的大讨论,为安全治理研究在中国的持续深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打下扎实基础。

  • 标签: 安全治理 聚焦 非传统安全问题 国际安全研究 中国视角 国际形势
  • 简介:北极安全是北极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类进军北极步伐的加快,北极安全治理面临国家利益导向制约、治理理念与行动滞后、国际安全与全球安全考量不足等问题。引入共同安全理论视角,能够回应北极本身安全、区域整体安全及其向外辐射的国际安全与全球安全影响的共同安全属性要求,深化对北极共同安全问题的认识。探讨北极共同安全治理议题的主要类别及其特征,强化当前以北极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安全议题为基础、以北极能源与航道安全议题为重点、以北冰洋沿岸国家的国家安全议题为补充的北极共同安全核心议题分析,有利于防止北极陷入共同安全困境,推动北极安全治理进程,实现北极的长期稳定、开放与安全

  • 标签: 共同安全 北极安全 安全治理 安全议题
  • 简介: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也给其国家安全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就其国家安全领域而言,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维护"领土国家"时代以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安全,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成果的同时,确保本国的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最终达到反对"新霸权主义"之目的.要解决这个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把"人才安全"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地位.

  • 标签: 国家安全 "人才安全" 发展中国家 人才激励 人才流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