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去年,国际社会较为集中和系统地关注“中国因素”的发展,各国纷纷据此调整对华政策,其转变具有深层的战略考虑。中国与现行世界体系的关系正由局部的、分散的联系向结构性、系统性发展。

  • 标签: “中国因素” 解析 国际社会 对华政策 世界体系 系统性
  • 简介:<正>目前,柬埔寨的形势无论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都处于僵持状态,交战双方都希望按各自提出的方案解决柬埔寨问题,但均被对方所拒绝。柬埔寨问题的最后解决,将取决于制约着柬局势发展的各种力量对比和各种因素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力量对比达到何种程度,各种因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政治解决时间上的或迟或早。无论如何,柬问题的解决尚需假以时日,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决定一切。

  • 标签: 柬埔寨问题 时间因素 力量对比 局势发展 僵持状态 方案解决
  • 简介:任何文化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中,文化安全在时间驱动下发生变化,时间因素对文化安全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否会侵蚀、威胁文化安全,文章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递进的分析。首先,时间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对文化安全产生了显性的影响。时间结构和时间维度的变革,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后果:文化的商品化和碎片化;人文主义衰微,文化的自主性受到威胁;时间问题带来了价值秩序的重构,短期性和即刻满足受到偏爱;文化失去批判能力,成为娱乐。其次,时间自身及其围绕它的变化对文化安全产生了的隐性但却是根本性的影响。在多变且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对时间的感知和与之的关系都是疏离的,这种脱位意味着文化被从其扎根的环境中抽取出来,文化根基被削弱、文化空间减少,从而使文化失去发展自身的权利和能力,高度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过度磨损文化的再生产能力。最后,关于文化的能动性问题,即是否存在着文化对时间的反作用力。其结论是,文化是时间背后的“沉默的规范力量”。这样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应对文化安全议题的自觉性,从文化之中寻求文化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透过时间的视角,可以看到一定的文化的稳定性是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文化安全议题尤显重要。

  • 标签: 文化安全 时间维度 文化认同 文化的能动性 文化的反思性 文化的延续性
  • 简介:日前,日本外务省网站刊载“尖阁诸岛”文件,引用《人民日报》1953年1月8日一篇题为“琉球群岛人民反对美国占领的斗争”文章作为“证据”,证明“中国曾认为尖阁诸岛(即钓鱼岛)是冲绳的一部分”。①姑且不论日方以一篇媒体资料性文章作为领土主权论据如何荒唐,单就日方对琉球群岛的界定,就是十足的断章取义、自欺欺人。

  • 标签: 琉球 《人民日报》 解析 日本外务省 领土主权 断章取义
  • 简介:面对恐怖主义极端势力的强势进攻,美国最终从幕后走向前台,出台新政,希望“削弱并彻底摧毁”“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伊斯兰国”(ISIS,以下简称“伊斯兰国”)。新政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实施以空袭为主的军事介入,将叙利亚危机嵌入反恐战争,同时组建网络新反恐国际联盟,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可以说,由于“伊斯兰国”的崛起,奥巴马政府对伊拉克政策出现颠覆性改变,经历了从“撒手”到“重返”的转变。这其中既有美延续反恐、维护自身及盟友利益的需要,同时亦映射出美主导中东局势、保持领导力的实质。但在奥巴马剩余任期不到两年的情况下,美国不会大幅度调整其中东政策,会出现从克制、收缩到进取、干预政策的小幅回摆。

  • 标签: 美国反恐政策 伊拉克 伊斯兰国 叙利亚危机
  • 简介: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是在亚太地区大国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持续恶化、日本与周边邻国领土纷争加剧的背景下出台的,与之前的几份防卫大纲相比,在防卫构想、防卫重点、防卫力量建设等方面均作出了较大的调整。新《防卫计划大纲》突出强调应对“中国威胁”,注重构建多边同盟体系,并谋求在防卫政策上有所突破。新防卫大纲体现了日本政府的防卫新理念,其变化值得关注。

  • 标签: 日本防卫 防卫计划大纲
  • 简介:葡萄牙人发现欧印新航路的意义和影响,当时甚于哥伦布发现西印度.本文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在探讨新航路的意义,利润、时间和人选的同时,推进了对地理大发现的研究.新航路开通后,葡萄牙人继续东进,实行殖民扩张,于1553年窃据了我国澳门.

  • 标签: 意义 利润 时间 人选 印度 欧洲
  • 简介:本文从语义角度出发将土耳其语中的类动词划分成表示时间概念、动作概念、逻辑关系概念、术语概念的语义场。通过选取其中的一个典型,即表示时间概念的语义场进行聚焦,宏观上将语义场理论与系统功能语法相关知识相统筹;具体层面运用义素分析法、比较法将时间概念语义场划分为表示时间点概念、时间顺序概念、时间发展概念、隐含时间概念四个子语义场。在理清各子语义场特点的同时还注重分析其中各要素地位与相互联系,以期在此基础上对类动词包括其语法、语用范畴在内有一个多维的思考,并对黏着语中类动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土耳其语类动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义场 时间概念
  • 简介:占婆,系公元十七世纪末以前,位于中南半岛东岸(现越南中部及南部部分地区)的一个古国。它有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的历史。我国史籍,公元八世纪以前称为“林邑”;八世纪后改称“环王”;九世纪初至1693年它全部为越南所吞并则称“占城”。据《水经注》所载,占婆“东滨沧海,西际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德。”是处于当时东西方海上交通的要道上。因此,占婆不但海上贸易很活跃,而且也是中国与阿

  • 标签: 占婆 《水经注》 林邑 象林 《后汉书》 越南中部
  • 简介:朝鲜核、导问题是朝鲜半岛最热点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半岛局势,牵动东北亚战略均衡。文在寅政府上台后,开展对话与强军并行路线:一方面提倡继承“阳光政策”,主张加强与朝鲜交流合作,打开南北对话局面;另一方面,强调以国防力量的绝对优势实现朝鲜半岛和平。

  • 标签: 国防力量 作战系统 朝鲜半岛 解析 韩国 “阳光政策”
  • 简介:越南海上民兵自卫队是在越南沿海地区、岛礁和海上活动且不脱离生产、工作的群众性武装力量,与越南海军、海警、边防部队、渔检及其他力量一起执行保卫越南国家边境安全及海洋海岛主权、维护海上安全秩序的任务,直接受海军和地方军事机关的领导和指挥。自成立以来,越南海上民兵自卫队的建设越来越完善,在帮助越南渔民出海作业、维持海上安全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越南海军 海上民兵 自卫队 解析 武装力量 安全秩序
  • 简介:欧盟的发展合作政策体现了欧盟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原则和指导方针。它的发展演变深受欧盟内部局势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深刻影响。欧盟的发展合作政策深刻地影响了印度与欧盟关系。该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地区主义到全球主义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印度与欧盟关系也经历了从边缘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标签: 欧盟 发展合作政策 印度与欧盟关系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一种新型的国家结盟形式,其中以亚太地区为盛。近年来,美国才开始重视其亚太地区的战略同盟政策,如奥巴马政府相继与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学界对此研究也略显不足。这篇文章通过解析奥巴马政府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策,以期管中窥豹,弥补学界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根据现有文献、政府部门文档以及与美国和东南亚决策者的访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使盟友分担安全责任,重新理顺其亚太政策,应对亚太地区出现的新挑战。本文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文章将建构一个包含决策者理性选择、实施情况以及评估情况的理论分析框架来解析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策,然后运用以上理论框架来分析美国-印尼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美国一越南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异同点。

  • 标签: 东南亚 美国外交政策 结盟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再平衡 支点
  • 简介:机制外霸权的规则执行会引发潜在的冲突,而美国航行自由项目的军事行动宣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不引发冲突,行动层面的自约束是降低冲突爆发可能的主要因素。沉没成本与文化内化使得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宣示形成了长期化的自维持,而常态化与长期化的航行自由项目可能为美国带来议程设置权,这一情形既有可能继续约束冲突的发生.也会侵蚀沿岸国的权益。

  • 标签: 机制外霸权 航行自由 危机冲突管控 中美关系 行动互信
  • 简介:拜占庭基督教传入对罗斯文化具有积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拜占庭文化具有先进性,即广泛的文化来源、进步的社会制度、体系完备的一神教和卓越的文化成就等。文化传播的条件在于两国统治阶级积极倡导推行基督教和拜占庭-罗斯文化的亲缘性。基督教对罗斯文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文字、教育、文学、建筑和艺术等诸多方面。

  • 标签: 基督教 拜占庭 罗斯 文化
  • 简介:2016年初的“吴胡之争”再次点燃关于“中国外交转型方向”的争论。导致争论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界与政界对“转型方向”无法达成有效的共识,更是在中国外交的转型中所遇到挑战与困境。然而.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与近几年兴起的“本土化”理论虽然有助于解释中国外交转型的问题.但都过分注重“体系层次”的因素,从而忽略“单元层次”的原因。因此.本文试图以“体系一单元”的双层结构解析中国外交转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尝试提出“选择性强硬”外交战略可能是突破转型困境的有效方式。

  • 标签: 中国外交 转型困境 结构性压力 海权争议 选择性强硬
  • 简介:当前,中国崛起态势“如火如荼”,美国首强地位“自恐不保”,中美关系逼近“振荡期”,业已存在的现实摩擦与可能爆发的矛盾冲突亟待有效的手段予以管控,相互疑虑日益增长的趋势亟需特别的渠道予以扭转,实现这些目标刻不容缓。正如1972年历史性开启中美关系的对话那样,中美急需切实管用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经常性、机制性的接触,起到增信释疑的作用,有助于保持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安全乃至军事关系的稳定,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控制风险的扩大化。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应运而生,因之而兴,为推进中美关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对话机制也有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由此,如何深化中美对话机制、为塑造新型大国关系营造好的氛围,值得我们思考并为此提出见解、建议。

  • 标签: 中美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 战略与经济对话
  • 简介:基准时间是宏观历史过程中的临界点,标志着一连串的重大变革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基准时间具有九条标准,可以分为一等基准时间、二等基准时间和三等基准时间。20世纪的基准时间主要包括三次世界大战(一战、二战和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生的变革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前后的变革都要来得更为深远。将20世纪的三个基准时间置于两个世纪的视角中加以审视,可以突出现代性革命,这种视角能够观察20世纪的三个基准时间在正在展开的"全球性变革"这一大的主题下是否会相互联接、是如何相互联接的。20世纪国际政治的关键事件,都应该被视为19世纪"全球性变革"所引发的发展态势和挑战的后期结果。

  • 标签: 20世纪基准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战
  • 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地区生产力布局和居民分布也受到很大影响。区域分化是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各地区在经济竞争力上也有很大差距。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产值、人均产值、人均收入、创新积极性等方面的较大差距已经影响了该国的经济安全。为更好推进中俄两国地区间合作,对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分化问题应该进行深入分析。

  • 标签: 俄罗斯 地区发展政策 经济 社会
  • 简介:2009年11月21日一12月4日.应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塞尔维亚议会外委会和斯洛伐克国际关系协会的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王志珍率领交流协会代表团访问了德国、塞尔维亚和斯洛伐克,与三国政要畅叙双边关系的发展,同三国学者研讨经济复苏的前景,和三国民间人士谋划未来交流合作的计划。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 斯洛伐克 塞尔维亚 副会长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