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印度尼西亚经济重建关键在于印尼能否对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两大世界潮流。印尼新政权虽然已经表达了实行经济、政治改革决心,但反对阻力仍然很大。现政权如果公开处理过去存在种种不公正问题,仍将会面临既得利益阶层正面反对改革压力。

  • 标签: 经济重建 政权 民主政治 政治改革 反对 公开
  • 简介: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本土经历文革和近年来片面强调经济优先发展,传统文化和基本信仰有所失落。无论是传统价值观或革命价值观,均面临其他价值观严重挑战。中华传统文化却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得到更多推崇和光大。华侨华人在保持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优秀因子,形成兼具中西文化特质华侨华人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具有普世价值,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文化 传统 革命 价值观 华侨华人
  • 简介:印度计划模型简介何道隆印度除了制定计划战略对其宏观经济在质上进行控制外,在每个五年计划过程中,还运用计划模型对其宏观经济在量上进行控制,使计划经济指标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得到较平稳健康发展。威廉·刘易斯指出:“印度肯定准备好了一...

  • 标签: 计划模型 资本品 增长率 印度 经济增长模型 封闭型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少数国家因外力干预或国内政治权力变动而结束了民族冲突,进入战后重建时期。冲突之后权力剧变为妇女参与重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联合国公约和宣言、女性主义组织与和平运动所提出性别议题为女性参与重建提供了具体方向和内容,而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关注和支持为妇女参与重建提供了坚强后盾,使得妇女在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没有妇女参与重建就不是真正重建已成为共识。在重建中,妇女积极推动民族和解,参与民主建设,参与法律制定和修改。目前妇女参与重建存在主要问题是:父权制观念阻碍妇女政治参与;宗教原则限制妇女权利;国际社会干预应适应当地国情。

  • 标签: 重建 妇女 民族冲突 重建配额制
  • 简介:阿富汗大选经历一波三折之后终于尘埃落定。阿富汗大选引发政治危机与当前安全形势,凸显阿重建进程面临巨大困难。卡尔扎伊虽连任总统,但其弱势更加明显,阿未来重建道路仍很漫长。阿富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地区稳定重要变数。

  • 标签: 阿富汗大选 阿富汗重建 阿富汗问题
  • 简介:20世纪末,以推动区域内经济贸易合作为宗旨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极大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到一体化组织中来.东盟(ASEAN)是由东南亚地区众多中小国家组成一体化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组织便致力于推进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合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越南1995年加入东盟,此后越南与东盟各伙伴国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 标签: 越南 出口贸易 引力模型 国际贸易 商品结构
  • 简介:值此中国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日本社会教育团体碧波会和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在日本福冈举办灾后重建儿童绘画摄影展。这次画展作品主要是灾区儿童及中国其他地区儿童制作.主要反映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以及灾区儿童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表达了灾区人民不怕困难。重建家园奋斗精神。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灾区重建 儿童绘画 日本社会 摄影展 地震
  • 简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广西实际并借鉴相关评价模型对波特"钻石模型"加以改进,运用改进后模型对西南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急需培育发展高级生产要素、专业性生产要素以及政府强力推进等因素。因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要按照改进后"钻石模型"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着眼产业要素提升驱动力、强化内生要素发展推动力、增强外在要素发展带动力,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

  • 标签: 钻石模型 区域经济 竞争力 广西
  • 简介:作为一个海洋强国,美国积极维护“基于法理海洋体系”,这是其领导世界、主导国际体系意图重要组成部分。从立国开始,美国就努力影响海洋秩序制度化,伴随着国家力量不断发展和国际局势持续演进,美国角色逐渐发展为引领海洋秩序制度化,与此同时,出于维护本国利益考虑,美国又游离于全球海洋秩序法理安排之外。这一行为事实上存在着内在矛盾,也给全球海洋秩序穗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主要采取以下路後来持续推进其充满矛盾维护“基于法理海洋体系”理念:一是通过国内立法对国际规则产生示范效应;二是积极推动并试图主导国际海洋法会议;三是以海上力量为基础构建对己有利海洋体系;四是实施“航行自由”极化应对海洋挑战;五是介入东亚海洋争端,对地区强国崛起施加国际法理压力。系统性梳理美国维护“基于法理海洋体系”历史行为,有助于为中国参与构建更加合理、规范海洋秩序提供经验和教训。

  • 标签: 海洋秩序 海洋法 美国历史
  • 简介:威望作为国际政治重要资源,包含平等诉求、荣誉渴望与位势追求等三个递增层级,是国家目标的精神维度。威望追求是体系内行为体常见现象,大国太空战略及博弈体现较为显著。近年来,印度太空事业发展迅速,其中就有着深刻威望动机刺激。具体来说,印度大力推进太空开发及积极参与太空国际治理,以展示自己在体系中独立自主地位与参与世界事务平等权利,并显扬本国在高科技领域成就以增强国家荣誉与名望,最终极目标是促成大国地位形塑与大国身份被承认。可以说,威望是理解印度太空事业发展深层视角,是洞悉印度国家大战略独特路径。

  • 标签: 印度 太空事业 威望 平等 荣誉 位势
  • 简介:过去10年间,东亚经历灾难性亚洲金融危机和之后蓬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深两个完全不同阶段,对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迥异而深远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国家和除中国外东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股票价格和资产价格下跌,许多国家多年经济繁荣毁于一旦,不仅破坏了东亚乃至全球金融体系,而且对世界经济增长以及贸易流量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

  • 标签: 亚洲金融危机 东亚一体化 贸易模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 变迁 演进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中国海权深刻内涵。中国海权核心和精髓在于威慑性。相对美国全球战略而言.亚太是其东线战略前沿,中国则是其看防重点。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目标就是将中国围困在其东线以内,不能经东海、南海,前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权始终着眼于和平战略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背景下,中国陆海文明塑造“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渐入人心。在以“称霸”为特质西方海权观面前,“海上丝绸之路”所彰显“海洋和谐观”无疑将成为引领世界、走向全球主流思维。

  • 标签: 海权 霸权 中国海权 威慑力
  • 简介:印度大型集会活动频繁,踩踏事故时有发生,需要对其重点研究。以2004--2015年间发生踩踏事故为例,借助Nvivo10软件,结合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解、编码、归纳和整理,最终提取印度踩踏事故诱发因素4大核心因素,即人群因素、设施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此外,以踩踏事故发生过程为主线,结合事故诱发因素,分析事故在不同阶段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最终提出踩踏事故成因机理。

  • 标签: 踩踏事故 成因机理 扎根理论 印度 质性分析
  • 简介:受到中东变局波及中东国家,尽管结构背景大同小异,但各国爆发社会运动带来国内影响却截然不同,如突尼斯和埃及发生了较为平和变革,而利比亚、叙利亚却爆发了内战。社会运动在不同国家之所以产生不同结果,原因在于抗议者能否形成跨阶层动员以及军队立场选择。抗议者形成跨阶层动员,是社会运动得以持续并实现规模扩大前提;在大规模社会运动面前,军队内部是否发生分裂,则决定该国是否爆发内战。就此而言,社会运动演变为内战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形成跨阶层动员,一个是部分军队支持抗议活动或在抗议活动中保持中立。这一分析模式有助于研究者对社会运动是否会演变为内战进行预测。

  • 标签: 中东变局 社会运动 内战 跨阶层动员 军队立场
  • 简介: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和埃及穆巴拉克政府长期盟友,美国对2011年以来埃及变局应对值得关注。为了对美国应对埃及变局政策措施、效果及导致相应效果原因做出逻辑连贯解释,可以从社会科学研究中架构视角进行考察。基于这种考察可以发现,美国政府建构了一种"改革"框架,以此来理解和应对埃及变局。然而,在影响框架产生框架共鸣六个因素——框架持续性、经验可信性、架构者可信性、描述精确性、框架集中性、经验可通约性——中,"改革"框架除了持续性以外,在其他五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美国"改革"框架无法在受众中产生广泛共鸣。尽管美国在埃及变局中采取应对措施对埃美关系影响并非决定性,但由此造成埃及民众对美国不信任,已给埃美关系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 标签: 美埃关系 埃及变局 架构视角 改革框架 框架共鸣
  • 简介:本文详细地描述了战后菲律宾农业技术变革及相应制度建设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动态作用过程。本研究发现,菲律宾在20世纪60、70年代所取得农业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研发支持。然而,从长期看,菲律宾政府支持农业技术研发政治意愿并不高,导致相应制度建设扭曲,从而造成了长期农业发展不乐观。

  • 标签: 菲律宾 农业发展 技术变革 制度建设
  • 简介:一些国家在由非民主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过程中,往往遭遇各种暴力与冲突。由于人安全得不到保障,新政府信誉与合法性因此受到质疑,从而损害了民主转型前景。阿富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特别是2009年总统大选表明,恶劣安全状况已经影响到民主运作和信誉,这体现了一个困扰许多处于转型过程中国家困境:没有人安全,就没有可靠民主;转型中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在一种失序、动荡过渡期中反复纠缠,民众不安全与无效政府成为一对相互催生恶瘤。西方武力干预容易推翻一个旧政权却很难塑造一个强有力新政权,其造成权力真空加剧了人安全与民主转型之间紧张。民主价值不容否定,但民主应该在一个稳定安全基础上去构建,无视人安全去追求民主,可能反过来有损于真正民主进程。人安全视角表明:安全在价值序位上是高于民主,也是民主生成前提性条件;有一个能够保证人安全有效政府,是国家顺利实现民主转型关键。

  • 标签: 安全 民主转型 人的安全 阿富汗战争
  • 简介:一、价值链理论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概念。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各种相互分离活动集合”。任何企业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创造价值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服务之间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波特认为企业价值链并不是孤立存在,它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价值链系统中。

  • 标签: 价值链理论 信息服务产业 赢利模式 ICT 企业价值链 汽车
  • 简介:边境地区作为国家领土比较特殊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主权至高无上性和国家领土不容侵犯。过去,位于国家交界处边境地区敏感脆弱,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生存”重任,传统边境始终发挥其屏蔽功能,传统边境安全随之体现出“防范危险”和“共存安全”主要特性。如今,由于全球化进程和国家开放政策,相应地引发了实体边界弱化和“软边界”扩散等边境地区新变化,同时,边境屏蔽效应相对减弱,中介效应凸显,使边境地区呈现安全与发展并举甚至以发展为主导安全态势,边境安全特征发生重大转变。边境地区安全问题复杂化、安全渗透性和联动性增强、安全中注入发展因素以及安全社会化建构等特征与“共生”理论中多元性、内生性、交互性、共生性等特征相似,而且有相适应研究议题,使边境安全问题可以从共生视角进行探讨。边境安全变化使边境在实现“共存安全”同时强调“共生安全与发展”,在关注当下安全同时也注重安全未来。文章以边境安全特殊性为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共生安全”新理念,并在“共存安全”和“共生安全”特性比较中,探索边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未来走向。

  • 标签: 安全 边境安全 共存安全 共生安全 国际安全理论
  • 简介:澜沧江-湄公河是从中国出境后流经国家最多,对周边关系影响最大河流,水能资源和生态资源是其流域两大优势资源,但对前者开发和后者保护长期未能协调兼顾,水能开发不断酿成生态环境恶化。本文试图从生态资源保护视角探讨湄公河流域能源开发问题,提出挽救湄公河生态资源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发展大中型水电和在河流主干道上修建拦河大坝传统做法,把水能资源利用纳入发展小水电轨道,同时,大力开发该流域极为丰富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资源,运行多种新能源并行开发机制。

  • 标签: 湄公河流域 能源资源 生态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