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对战争与和平的关注主导着今天的国际关系研究.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许多国家间战争都是由不可避免的因素所造成的:如国家实力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旧国际体系对新崛起国家的制约、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帝国主义的扩张本性等等.

  • 标签: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书评 战争 和平 国家决策者 地缘政治
  • 简介:中美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建交初期无法想象的发展,中美间的根本性分歧开始明朗化,出现了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但国际体系的现状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中美两国的根本战略利益和基本对外政策决定了中美关系保持长期稳定是有可能的,两国可以避免战略摊牌。

  • 标签: 中美关系 战略摊牌 国际体系 中国和平发展 美国战略利益
  • 简介:正如一些英诗中译有不同的译本一样,许多中诗英译也有不止一个译本.读者在阅读欣赏时,一方面会发现不同译本各有特色,但同时也会觉得无论哪种译本均难以全面体现原诗的风格、神韵.本文以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的两个译本为例,讨论了中诗英译的不可译成分,并引导读者正确看待和欣赏中英诗的不同译本.

  • 标签: 《春晓》 译本 汉语特词 汉译英 翻译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印度充分发挥其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并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获得先机,带动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以IT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有较高的就业门槛,与印度大众教育水平落后的现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印度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反而导致了就业失衡,加剧了行业的不平等性.增大了贫富差距,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 标签: 印度现代服务业 竞争优势 不可持续性
  • 简介: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学派 发现语境 辩护语境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之后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期间,“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不少国家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在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一带一路”成为和“四个自信”一样在大会上被频繁提起的时政热词,足见中国政府对该倡议的重视以及推行力度。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概念推广、制度建设以及帮助沿线各国进行金融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虽然成果颇丰,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尝试借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重点选出“公共产品”以及“选择性激励”两个关键概念进行再解读,并借助这些概念对中国今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过程中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一带一路” 曼瑟尔.奥尔森公共产品选择性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