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中央媒体依靠自身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媒体外交"的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效应,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排头兵"。而布局中央媒体的高端智库建设,使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发挥公共外交潜力的基本条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指出:专家团队(研发思想产品)对外传播(传播思想产品)是智库建设的两个"车

  • 标签: 公共外交 传播思想 国际话语权 韩方明 传播能力 人民日报社
  • 简介:随着国际舞台上国家作为唯一行为体局面的被打破,作为国际关系独立行为体的主要国际组织,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以“公共外交”的方式,各国非政府的团体及民众的交流,增进相互信任理解,争取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一方面,联合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标签: 公共外交 联合国 国际舞台 国际组织 国际关系 相互信任
  • 简介:《天堂权力-世界新秩序中的美国欧洲》(刘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天堂权力》)一书作者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RobertKagan),他多次被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级百位思想家”.

  • 标签: 《天堂与权力》 世界新秩序 美国 欧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辩护
  • 简介:亚洲需要契合本地区安全形势的全新的安全观.回归文化领域、从思维产生的根源再出发,是亚洲各国探索建设新型安全观的关键,而“和”文化将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不妨对“和”文化进行一番再认识.对于亚洲安全观的推广,跨文化交流工作将是关键.

  • 标签: “和”文化 亚洲国家 安全观 文化领域 安全形势 交流工作
  • 简介:在早期伊斯兰史上,得益于著名的翻译运动,包括数学、哲学、医学、逻辑、天文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科学知识被整合进了伊斯兰智识传统之中,在接下来的数百年中,科学的分支学科宗教教育课程的结合不仅没有损害科学活动的自主性,反而使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纵观世界史,穆斯林科学实践的规模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这为后来西方现代科学的兴起也奠定了基础。伊斯兰史上宗教科学的关系到底如何,在认识论上又是否可以分离,都有待回到穆斯林智识史中加以再探析。

  • 标签: 伊斯兰科学史 科学与宗教 穆斯林社会
  • 简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新亚洲安全观,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等国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续和发展,其内核是中国的“和”文化。在新时代维护安全需要有新观念,新安全观是在冷战思维斗争中发展的,它应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亚洲新安全观是对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宣示。坚持和丰富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亚洲新安全观的基础。和平发展为主题时代为实现亚洲新安全观提供了现实条件。

  • 标签: 亚洲 新安全观 中国
  • 简介:在中国加速崛起和美国重返亚太的双重背景下,越南的“大国平衡”战略逐渐转向以中关两国为核心的“双向制衡”战略并获越共十一大的通过。但此后主张联美制华的强硬派并没有停止主张“双向制衡”的温和派的争论。为此,越南新领导层实施了《中国工程》来研判中国崛起对越南的影响以统一内部思想。该工程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未来东亚极可能是中美G2格局,中国为确保复兴大局将力避对越使用武力,因而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使中美相互制约,同时在中国崛起前争取南海争端实现阶段性突破是越南的最佳选择。2014年的中越关系波折即是在上述背景下由越南造成的,但斗争的结果是越南重回“双向制衡”路线。

  • 标签: 中越关系 双向制衡 中国工程 981事件 反华骚乱
  • 简介: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部世界往来联系的交通要道。本文探讨了丝路交通在中东的发展,研究讨论了中国发明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等传入中东的意义,揭示了丝路对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和谐共进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丝绸之路 中东造纸术 伊利汗国
  • 简介:如何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增强我军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已成为我军对外传播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介绍首次组织西方主流媒体深入我军事院校进行独家拍摄、独立制作并播出的第一部纪录片的相关情况,反映近年来我军对外传播工作思路的变化。2014年上半年,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在其新闻频道、第二频道、世界新闻频道等主要传播平台播出了纪录片《新型中国军队》

  • 标签: 中国军队 西方主流媒体 英国广播公司 军事院校 世界新闻 BBC
  • 简介:本文试图从历史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论述如何认识和运用文化交流的渠道改善东亚国际关系。论文着重从遗产传统、桥梁纽带、推动借鉴、聚同化异等四个方面,阐述文化交流在东亚国际关系和周边外交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探讨怎样使其有助于改善邻国相处之道,促进东亚国际关系回到睦邻友好、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 标签: 文化交流 东亚国际关系 桥梁纽带 聚同化异
  • 简介:2014年12月6日,由察哈尔学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东阳2014”在浙江东阳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新亚洲新外交”.来自中外政界、学界、商界、传媒界人士聚集一堂,共同展望亚洲的前景,研讨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 标签: 周边外交 公共外交 传媒集团 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 察哈尔
  • 简介: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欧区域,上海具有区位优势、制度创新优势、人才聚集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等。未来的上海可成为"一带一路"的最大城市集群、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针对上海面临区域安全问题、资源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挑战,本文提出了上海"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和国家地区合作构建常态化的区域安全体系,构建资源整合体系,确立产业发展的优先重点领域等应对策略。

  • 标签: “一带一路” 范畴 内涵 上海的优势与作用
  • 简介:"一带一路"是中国基于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实际,兼顾当前利益长远利益、中国利益世界利益而提出的大战略。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双边、多边、政府领导人官方表态、亚投行、学者发声五种方式,各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态度。虽然达成的协议和各国表态的状况差异很大,但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一定能获得更多国家理解和支持。

  • 标签: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简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战略竞争;周边部分邻国海洋争端的困扰;沿线国家政局变幻及经济结构脆弱可能引发投资风险;地区冲突外溢非传统安全挑战。这些风险挑战虽无法回避并可能使中国沿线国家的政策对接存在困难,但尚不足以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寸步难行。中国应冷静看待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统筹考虑"一带一路"实施进程,妥善处理安全议题,建立综合性风险预防机制,真正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周边外交
  • 简介:本文梳理了战后日本学界关于现代中国研究的演变特点,特别对冷战结束后日本学界对于现代中国研究的机构、议题扣群体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认为日本学界研究的新特点反映了日本对华认知的改变重塑,中国的快速崛起给日本学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挑战。

  • 标签: 战后 日本学界 现代中国研究
  • 简介:"一带一路"是中国适应自身快速崛起和和平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需求的国家大战略。本文从应对和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角度研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进而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周边外交的关系,特别论证东北亚是周边合作全覆盖的薄弱环节,建议以倡议"中朝韩俄经济走廊"和打造韩国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国家作为推行"一带一路",实现中国周边合作全覆盖的突破口。

  • 标签: 一带一路 周边合作 全覆盖
  • 简介:欧盟和东盟作为两个重要的区域性组织,受政治文化、成员构成和机构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在公共外交的策略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差异.随着数字化外交和网络外交的兴起,以及一些新议题的出现,每个国际组织的公共外交都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这些经验将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东盟 欧盟 区域性组织 政治文化
  • 简介:世界上的霸权国家正在经历权力转移权力扩散的双重挑战.其中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权力的侵蚀成为主要的挑战因素.是霸权、而非某个霸权国家的衰落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关系的主题.这个判断将解释当今世界大国之间大部分互动行为的成因,包括崛起国既得利益国家之间并未出现针锋相对的斗争。

  • 标签: 非国家行为体 美国霸权 国家权力 霸权国家 世界大国 权力转移
  • 简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各方解读令其内涵不断丰富。长期以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制于现实地缘政治环境,呈现滞缓状态。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朝韩经济圈""中日韩自贸区"等次区域合作的建设,不仅具有可能性,也存在现实基础。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北亚地区的对接,不仅有利于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实现我国振兴东北经济的目标。"一带一路"战略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路径。

  • 标签: “一带一路” 东北亚 区域合作
  • 简介: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CenterforChina’sRelationswithNeighboringCountries,CCRNC),隶属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同时亦是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成立于2013年10月。

  • 标签: 国家关系 复旦大学 中国 简介 CENTER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