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5 个结果
  • 简介:在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冷战以来最深刻、最活跃和最重大变化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正站在新历史起点上,需要我们从思想理念上保驾护航.这项理论任务完成需要我国大力发展外交智库,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建设、战略研究、公共外交、政策建言这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 标签: 和平发展 中国 公共外交 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 思想理念
  • 简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认知趋于客观和理性,作为国家形象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国际形象也有所改善,但迄今仍未完全消除“不公开”“不透明”“神秘”“专制”误解,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生重要变化不相符合,也与我们在中国和世界上实际发挥作用不相匹配.从2009年开始组织“走进部门”系列活动在推动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案例分析 世界 国际社会 国际形象 2009年
  • 简介:中国共产成立90多年来,政党外交与公共外交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通过开展对外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建国之初利用对外交往打破外部封锁,为迅速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综合运用各种对外交往形式争取国际信任,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同世界各国各类政党建立联络与合作.中国特色政党外交要在突出特色和优势基础上发挥更大作用,以推动外交事业不断发展.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对外交往 政党外交 国际影响 新中国外交 公共外交
  • 简介:中国体育外交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效果突出、影响深远,特别是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乒乓外交”成为体育外交历史一段佳话.近年来,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体育外交进入到新层次与境界,体育外交活动不断拓展新领域、展现新形式、凸显新功能,为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战略发挥着更为积极作用.

  • 标签: 体育外交 中国 外交活动 北京奥运会 乒乓外交 外交战略
  • 简介:1962年10月,中日举行“友好碑文交换大会”,“日中不再战”和“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两块碑文分别树立在中国杭州市和日本岐阜市.此举首开战后中日民间和平友好之先河,充分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祈愿中日世代友好共同心愿.

  • 标签: 碑文 历史 和平友好 中日两国 杭州市 世代
  • 简介:《伊斯兰、科学和来自历史挑战》一书回顾了伊斯兰科学历史及其对西方科学思想发展做出贡献,它强调穆斯林学者——通过浩繁翻译和注释,并且利用同时代现实和可靠科学知识来校验翻译过来文献正确性——在使希腊文化遗产得以复苏过程中作用。事实上,达拉勒这本书最显著成就在于其对阿拉伯学者在最初接触希腊文化时表现所做研究,这项研究展现了阿拉伯学者富有创造性一面,例如,他们并不是简单地从事于机械翻译过程;他们煞费苦心地改进、注疏并且更正了原材料。

  • 标签: 伊斯兰 科学 思想史
  • 简介:在早期伊斯兰史上,得益于著名翻译运动,包括数学、哲学、医学、逻辑、天文等众多学科在内科学知识被整合进了伊斯兰智识传统之中,在接下来数百年中,科学分支学科与宗教教育课程结合不仅没有损害科学活动自主性,反而使其获得了广泛社会支持,纵观世界史,穆斯林科学实践规模和深度都是空前,这为后来西方现代科学兴起也奠定了基础。伊斯兰史上宗教与科学关系到底如何,在认识论上又是否可以分离,都有待回到穆斯林智识史中加以再探析。

  • 标签: 伊斯兰科学史 科学与宗教 穆斯林社会
  • 简介: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共产报道中,政治报道比重在逐步下降,经济、社会方面的报道比重则在上升.对中国共产报道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对中国共产政治绩效报道有所转向.但它们秉持旧有的偏见并为了迎合美国受众口味,经常在报道中强调中共党内派系斗争.中国也应坦然面对西方一些负面报道和言论中某些长期顽固思维,逐步加强自己声音,实现有效传播.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主流媒体 形象研究 美国 政治报道 政治绩效
  • 简介: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和卢沟桥事变80周年。中日两国有识之士都在努力汲取历史教训,守望中日两国之间和平。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在积极抗战同时,还积极倡导和平,通过和平方式瓦解日军、加速日军溃败。这种和平思想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在专门对日本俘虏进行教育日本工农学校也得到成功实践。这种和平思想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共产主义影响,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热爱和平传统思想密切相关。

  • 标签: 中国共产党工作 中的和平 和平思想
  • 简介:由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和上海美国学会联合召开“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及前景”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7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黄华,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爱泼斯坦专程前来上海参加。会议由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李寿葆主

  • 标签: 中美关系 中国 美国 外交关系 霸权主义
  • 简介:政党外交作为政府外交重要补充渠道,在总体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秉持开放态度,积极同国外各类政党发展关系.中国共产同大国大党开展机制化交流具有特殊而又重要意义,因为这关系到大国关系长期性和稳定性,关系到我国长期对外战略,关系到我们同国际体系中主要力量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彼此交流治国经验,稳定国家关系和推动务实合作.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国大党 对话机制 政党发展 补充渠道 政府外交
  • 简介:马木鲁克制度并不是仅仅出现于埃及单一历史现象,它深深根植于阿拉伯帝国尤其是阿拔斯王朝特殊社会背景之中,同时与地区文明交汇往来历史进程复杂交织.埃及马木鲁克统治与同时期阿拉伯帝国各个地区出现马木鲁克政权统治有着相似的发生背景,又因埃及独特地理位置和政治统治传统而与之相异.如果说马木鲁克制度在9世纪出现时仅仅是军事奴隶引入和应用体系,那么到了13世纪马木鲁克势力在埃及崛起则可看作马木鲁克制度向国家统治机制成功转型.事实上,马木鲁克制度在阿拉伯帝国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发展,而当我们研究埃及马木鲁克制度时候,更加关注是埃及马木鲁克群体和以之为主导埃及政治统治模式.

  • 标签: 马木鲁克 马木鲁克贸易 马木鲁克制度 埃及
  • 简介:政党对外信息传播无疑是最为有效政党公共外交形式之一,这既是政治信息传播规律性体现,也是当今时代一个现代化政党所必须面对重要课题.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我们开展一系列自主对外传播活动,围绕建党90周年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主动回应了国际社会关切,有效促进了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我们.这一段时间,各部门开展有关对外传播活动,构成了一个与时俱进现代化政党开展公共外交成功案例。

  • 标签: 信息传播规律 中国共产党 案例分析 建党 “七一”重要讲话 形象
  • 简介: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逐步上升为中国外交全局"重中之重"地位。中国周边外交历史性新进展体现在推行了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主要包括倡议建设"命运共同体"、绘制"一带一路"新宏图、构建"亚洲新安全观"、主导创设"亚投行"四大战略性新措施;走出了中国周边外交新路径,主要包括提出"合作共赢"核心理念、实行中美两安全体系"兼容共存"、构建与俄印日地区大国新型关系、推行"友邻外交"新特色、运用"底线思维"保障中国和平发展和统筹"六大板块"和"印太两洋"新路径;提出了未来中国周边外交新课题,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周边大国外交、谋划"大周边外交"顶层设计、明确中国周边争端国家和争端问题战略定位、注重陆海统筹、海海统筹布局和方略、大力推进周边外交人才工程建设等新课题。研究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新路径和新课题,对于理解中国外交发展全局和周边外交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周边外交 新战略 新路径 新课题
  • 简介:历史上陆海复合型国家大战略取向转型有四种表现形式,即战略重心、攻防政策、制衡倾向、联盟战略,其中,战略重心转型居于主导地位。影响陆海复合型国家战略转型要素有6个:战略地理结构、攻防平衡、地缘威胁、资源汲取、战略学说、战略决策。笔者依托上述6个因素,分析了德国(1890-1918年)与苏联(1962-1982年)战略转型成因和历史经验教训。笔者分析了中国战略转型面临主要挑战和限制:地缘威胁双重易受伤害性导致海陆资源分配分散化问题;先天地理条件限制;联盟可获性和有效性较低;避免过度扩张倾向;保持战略决策连贯性。中国战略转型最容易克服可能是技术革新,最难克服是战略决策和威胁判断中国要保持经济建设与国防投入、内政与外交、海权与陆权、大战略手段和目的等之间平衡协作,注重防御性和威慑性战略取向,加强危机管控,兼顾海权国际公共安全产品属性。

  • 标签: 海权 陆权 大战略转型 陆海复合型强国
  • 简介:2004年9月,中国共产在北京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共有35个国家81个政党的领导人和代表与会并通过《2004北京宣言》.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开创政党外交新局面的重大举措,也是亚洲地区政党政治发展进程中一件盛事.之后,中国共产积极参加在韩国、哈萨克斯坦和柬埔寨举行国际会议,并在该会议框架下以扶贫、发展成果共享等为主题,举办专题会议,取得了很好效果.

  • 标签: 亚洲政党国际会议 中国共产党 交流 大型国际会议 哈萨克斯坦 党的领导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向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外交战略,是必要,也是非常有益.1954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向整个亚洲和全世界.21世纪初,中国提出“合作共赢”新理念,将成为新环境下国际关系重要原则.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和平共处 世界大国 合作共赢 历史性 成长
  • 简介:中国高层在对外交往中,尤其是在与邻近国家交往中常常援引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例,以求说明中国与外部世界和平共处与友好交往传统。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在行为性质、时代背景、出使目的、客观效果和历史影响等方面颇多负面资产,并不符合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合作诉求与目的,援引此事作为中国与他国和平友谊象征,恐难起到预期作用。丝绸之路则在长期历史中以正能量为主,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世界眼光、开阔胸怀、进取精神和务实态度,与今天中国外交诉求有更多契合。因此,在我国对外交往中不妨少提郑和,多谈丝路。

  • 标签: 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历史认知 对外交往
  • 简介:本文是当代英语纪伯伦传记代表作《哈利勒·纪伯伦:他生活和世界》中译本译者序,总结了纪伯伦生命历史、思想和文化意义,也概述了这部传记主要内容.首先,纪伯伦个人成长史,是一部早期阿拉伯移民在美国奋斗史,他移民动因、经历和生活是20世纪上半叶阿拉伯裔美国人境遇缩影.其次,纪伯伦生命存在本身,便标志了一种思想、一种文学、一种艺术,是现代主义注解.最后,在文化意义上,纪伯伦的人生、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着西方人对“圣经所述”之“东方”既熟悉又遥远怀恋与好奇,这一经久不息文化想象,在根本上成就了纪伯伦的人生、文学和艺术.

  • 标签: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阿拉伯裔美国人 现代主义 东方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