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2017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东亚地区形势出现较大变化。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日本安倍政府安保政策'冒险性'的双重作用下,亚太地区围绕'一岛海'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即在朝鲜半岛'一岛'以及东海、南海、台海等'海',出现了局部接近热战的可能性与紧迫性。其本质在于,中国和美日之间的安全竞争显示出超越双边层面的外溢性特征,呈现出地区性乃至全球性影响。

  • 标签: 美日安全政策 朝核危机 “一岛三海”形势
  • 简介:智库外交存在种形式:知识外交、二轨外交和公民外交.中外智库外交在五个维度上存在差异:独立性、知识、对象、战略与机制.中国智库外交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独立性,创造解决问题的知识,锁定专门的服务对象,拥有清晰的发展战略,以及创建合适的机制.

  • 标签: 外交 智库 存在差异 服务对象 独立性 知识
  • 简介:周恩来总理通过穿缅甸服、步行走过中缅边境线等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不仅有效地展现了亲民性、弱功利性、灵活性的特点,而且也加深了与缅甸政府及领导人的关系,赢得了中缅边民的团结与互信,为中缅边界长久、稳定的和平与友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缅甸政府 周恩来 边境问题 外交活动 中缅边界 边境线
  • 简介:孔子学院是中国公共外交最醒目的一张名片,不仅通过汉语教学帮助世界了解中国,而且在鼓励世界求解中国梦的文化内涵、中国模式的文化基石,达到理解乃至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及中国制度的目标.成立短短十年来,孔子学院成功传播了传统中国形象,在接下来的“两个一百年”,将重点塑造现代中国、全球中国形象,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主题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向殊途同归方向转化.

  • 标签: 公共外交 孔子学院 文化内涵 中国形象 中国梦 汉语教学
  • 简介: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媒体外交是属于观念政治的一部分,也是价值观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政府采用新闻管理的手段,促使媒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外交事务.通过对比媒体外交和价值观外交,分析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引导、中介和参与重角色,可以看到媒体事件营销在提升国家巧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媒体外交 三重角色 公共外交 价值观外交 新闻管理 外交事务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不仅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主要行为者,而且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角色和作用也日渐显露出来.跨国公司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角色和作用不容忽视,具体而言,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个方面:政治动员、议程塑造和信息沟通。

  • 标签: 跨国公司 公共外交 功能 20世纪70年代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 简介: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正确宣传世情、国情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真实宣讲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世纪梦.这样才能引导国民鼓起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之劲,克服浮躁的情绪,避免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 世情 国情 发展中大国 相互依存 中华民族
  • 简介:中国对美公共外交个典型案例(熊猫外交、孔子学院和歌剧《秦始皇》外交)表明,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特征是致力于打造超越意识形态和体制的“中国”,不仅以“增进友谊”为目的,而且着力塑造“中国是和平美丽的国家”的国际形象.

  • 标签: 公共外交 《秦始皇》 “中国” 孔子学院 典型案例 熊猫
  • 简介:《第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卢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一书,介绍了美国非营利部门的本质内涵、形成历史、管理组织方式以及非营利机构如何参与公共政策和推动民间外交。该书论及的“民间外交”的内涵和由社会组织所承担的公共外交内涵大体相同。该书既可以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外交,又可以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非营利机构 民间外交 美国外交 公共外交 执行主体 力量
  • 简介:孙萍长期从事京剧对外交流工作.从无意识的文化交流,到有意识的文化外交,孙萍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公共外交风范.从她的京剧外交经历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种主要的形式:一是以京剧交流为基础,完成政府外交任务;二是以京剧交流为核心,开展文化外交;是融合京剧与西方戏剧,树立中国艺术创新形象.

  • 标签: 京剧表演艺术家 对外交流工作 文化交流 创新形象 专访 文化外交
  • 简介:从国家和公众两个维度出发,公共外交可以分为四个象限.象限I中,公共外交以国家为基础、由国家主导;象限II中,公共外交的中心由国家向公众转变;象限III中,公共外交的基础则由国家转变为公众;象限IV代表了“危机公共外交”的挑战,国家面临着对抗性公共利益攸关者,公众仍是公共外交的控制者.了解对抗性公众的动态和开发公共外交IV象限的相应战略是未来公共外交的最紧迫话题之一.

  • 标签: 公共外交 国家主导 两个维度 公共利益 对抗性 象限
  • 简介:中美两国在公共外交的概念认知、渠道方式、交流影响等方面存在不对等现象.公共外交是一种亲善行为,化解中美之间的认知误区、加强和改善中美关系,公共外交正当其时.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美关系 不对等 现象分析 认知误区
  • 简介:自2004年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亚太自贸区”,FTAAP)的倡议以来,对亚太自贸区的研究与规划逐渐进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议事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专门通过了一些政策文件。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北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对建设亚太自贸区提出了具体的路线图,为今后有关亚太自贸区的研究和落实进程提供了行动计划框架。从目前来看,亚太自贸区建设主要有四种政策途径:促进亚太经合组织机制,单独依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整合RCEP与TPP,实现茂物目标。但上述四种政策途径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甚至会出现FTAAP、TPP和RCEP共同存在的可能。从趋势上看,FTAAP建设正融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议程讨论和议题落实的过程中,并随之不断推进而进入更具体的政策实践中。

  • 标签: 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自贸区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茂物目标
  • 简介:随着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日益受到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有种身份:作为工具、对象或主体.种身份的非政府组织正从外交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影响主权国家的外交议程,构建主权国家的国际形象,使主权国家的外交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公共外交 主权国家 国际形象
  • 简介:本文在调查印度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对中国传媒的认知等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向印度传播自身形象过程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及主要问题.同时,也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

  • 标签: 国家形象传播 中国形象 印度 调查 中国文化 中国传媒
  • 简介:作为即时性、交互性的动态信息平台,微博日益受到各国外交机构的重视,微博外交不仅包含以机构形式出现的官方微博,也包含以个人形式出现的外交官微博.外交官微博主要呈现出信息的人性化与人情味、多话题互动性和高度选择性.进一步地,通过外交官微博传播动机和实际效果的对比,思考的未来发展图景.

  • 标签: 传播动机 外交官 效果分析 表征 信息平台 外交机构
  • 简介: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外交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见仁见智,但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新兴理论出发分析公共外交原理的研究并不多,这就为拓展公共外交的建构主义理论范式创造了可能。作为建构主义的代表学说,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解释公共外交的原理:国际体系的规范结构催生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反作用于规范结构,而这一过程所建构的新身份界定国家利益。这一分析为中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

  • 标签: 原理温特 外交原理 建构主义理论
  • 简介: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兹(NqibMahfuz,1911—2006)是埃及,也是阿拉伯世界至今唯一获取这一殊荣的作家。他早自20世纪50年代就以其多部杰作享誉遐迩。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约30年中,由于“西方中心论”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译介成果甚少,也很少有人知道马哈福兹及其作品。在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基本上是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对于马哈福兹及其作品然也是同样。特别是各有关院校开设了东方文学史、阿拉伯文学史等课程、招收阿拉伯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87年“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的建立,1988年马哈福兹获诺贝尔奖,都进一步促进了对马哈福兹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对这一作家及其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是同步进行的。我国现已翻译出版了20余部马哈福兹的作品。虽不足原著的二分之一,但其重要作品,特别是代表作已基本译了过来,而且有的还有多种中译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种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史,特别是阿拉伯文学史多有关于马哈福兹及其作品的总体评介;此外,1988年他获诺贝尔奖后,有关的报刊也对他多有介绍;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曾为他及其作品举行多次研讨会与报告会。对马哈福兹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代表作《宫间街》部曲与《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方面。另外,将他及其代表作与中国的名家名著(如马哈福兹的《宫间街》部曲与巴金的《家》、《春》、《秋》部曲)予以比较,也是一项重要的科研选题。我们虽已翻译出版了马哈福兹的20多部作品,发表了100余篇,其中包括博士、硕士论文及专著)的相关研究论文,但无论质还是量都远不够,我们尚需努力。

  • 标签: 马哈福兹 小说研究 开罗三部曲
  • 简介: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地区大国,其提出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在内涵、目标上存在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点。“一带一路”与“全球海洋支点”之间存在对接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双方之间的对接可以从互联互通、渔业合作及安全合作条路径中寻找可能的突破。但是关于对接的风险评估也是中国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在与印尼对接的问题上,需要注意中国自身的主体地位和政治账与经济账之间的平衡,注意印尼国内治理不健全和大国平衡带来的可能风险。中国与印尼的对接固然存在诸多挑战,但是对接的成功不仅能够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和中国地区环境的改善,更会带来战略意义上的突破。

  • 标签: 一带一路 全球海洋支点 风险评估 路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