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话语实践理论和语言存在论两条线索概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理论的丰富内容和一般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目的是要阐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尽管它包含着多重理论张力,但是却恰恰展现了自身的理论生命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 话语实践理论 语言存在论
  • 简介: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与老一代在就业实践上有着重大差异,其职业流动更为频繁,职业适应也更为复杂。他们在城市传播环境的刺激下,通过不断的职业退出和进入,丰富工作经历、增加职业体验,在经历了这一特殊阶段的职业探索期后,逐渐步入有规律的职业适应期,并进行了一系列以模仿与践行、合作与平衡、疏导与拓展为表现形式的多重传播实践。不管是组织间的职业流动还是组织内的职业适应,均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积极谋求职业成长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职业认同并推动了他们融入城市的进程。

  • 标签: 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流动 职业适应 职业成长 传播实践
  • 简介:“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科学真理性和现实实践性相统一的品质。但是,文化心理认同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都将处于关闭和静默状态。如从劳动观来看,正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劳动作用和劳动者地位的阐释、劳动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劳动问题根本解决的方案设计等方面,继承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基因,致使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众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也使民众感受到这种劳动观的真理性。

  • 标签: 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传统文化 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