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梳理了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概念的产生过程以及联合国在概念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尽管"治理"概念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但本文关注的只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理论争辩,不过,本文也探讨了去殖民化、地方化和人权等与联合国有关的早期观念,而这些观念恰恰是较为晚近的思想所反对的。本文分析的视角侧重学者的看法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工作者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治理"指代一整套公共的和私人的复杂结构和程序,而一些通俗的作家却倾向于认为"治理"就是"统治"。

  • 标签: 治理 善治 全球治理
  • 简介:《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一书具有很强的历史厚重感,从历史的演进分析了共青团的组织核心功能和社会变革中的重点问题,澄清了一些历史事实,揭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 标签: 共青团 研究 历史感
  • 简介:文章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的状况。中心议题是:在全球化时代,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国家主导的策略改善贸易状况,成为制造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从而与发达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竞争力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将全球治理扩展至发展中国家,从而规范这些国家的行为,促使其向外国投资开放。然而,要想将发展中国家成功纳入全球治理体系,须在这些国家内部建立能够改变其政治文化的制度。鉴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独特问题,要想达成上述目标,仅靠推动这些国家的国际化进程是不够的。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作者认为,要想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与全球治理相符的内部制度,必须使这些国家确信全球治理不仅对发达国家有益,对它们自身同样有益。

  • 标签: 全球治理 第三世界国家 社会建构主义
  • 简介: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中国专注于实现本国利益而愈发进取。特别是在近年有关南海、东海争端中,中国被描述成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不安全感和反应性特点。中国领导层尚未进入其国际新角色的状态,中国对其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国内和国际挑战,以及不可避免的紧张,尚未做好管理的准备。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这种内向特性却往往被忽视,主导西方学界的新现实主义对此无法进行解释。这就需要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分析框架,同时强调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国际和国内条件变化。这种分析框架能够为中国崛起的现实主义分析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 标签: 中国政治与外交 中国外交 新古典现实主义东亚安全
  • 简介:本文以2013年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当前农村未成年人运用网络的现状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主要涉及农村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基本情况、热点应用、网络社交和不使用网络的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在农村未成人中得到了较高的普及率;上网的主要内容以娱乐休闲为主,学习为辅;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限制;父母对子女上网持保守态度。同时,发现家庭对农村未成年人上网有显著影响作用,未成年人在网络运用中存在着非理性行为。在对农村未成年人网络运用基本特质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

  • 标签: 农村 未成年人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