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当苏联经济再一次经受改革浪潮冲击时,进一步研究1965年的经济改革就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估价改革的成就我们所要分析的时期是指1965年——1982年,也就是说,从苏联官方宣称改革的时间到下一轮重大改革浪潮的兴起。当然,在此我们分析研究的仅仅是那些能够导致经济体制变化

  • 标签: 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措施 经济改革 重大改革 经济运行状况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苏联斯大林时代,实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超重型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在现代化道路上出现了种种失误,并且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改革不得力,从而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最终走向衰亡.本文对其作了经济上的分析,以揭示其由盛转衰的根源.

  • 标签: 苏联模式 经济根源 所有制 计划经济 经济结构
  • 简介:"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后,有鉴于许多干部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不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毛泽东一再提出中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毛泽东结合自己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同时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他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难免自相矛盾。

  • 标签: 毛泽东 读书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 简介:1991年底。苏联剧变,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史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还有,苏联人不需要苏联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递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 标签: 苏联剧变 俄罗斯科学院 戈尔巴乔夫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和平演变
  • 简介: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相应的经历了一个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和学习、反思和扬弃、突破和创新三个发展阶段,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和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离不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借鉴。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我们应该彻底地突破苏联模式的限制,抓住机遇,砥砺奋进,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标签: 经济模式 苏联模式 计划与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毛泽东同志在陈独秀死后的第三年,曾称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第3集第294页).早在六十一年前,陈独秀就指出对斯大林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出缺点,得到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研讨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颇有启示.

  • 标签: 陈独秀苏联
  • 简介:1955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为我军全体官兵授衔。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授衔。对全军指战员来说,这是一件大喜事,全军上下无不为之高兴。我是远在异国他乡的苏联列宁格勒听到这个消息的。

  • 标签: 苏联 中央军委 列宁格勒 无不为 喜事
  • 简介:【主持人语】二战结束后,苏联共产党面临着改革的重任,就是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轨道上来。斯大林时期苏共未能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成为这一时期苏共改革的重要标志。正如"秘密报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样,赫鲁晓夫的改革也是成败交错,走了许多弯路。勃列日涅夫又将苏

  • 标签: 苏联问题 问题专题研究
  • 简介:<正>1990年12月21日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决定组建自己的内务部队——民族近卫军.1991年1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批准任命别斯梅尔特内赫为苏外交部长.同日,戈尔巴乔夫总统批评叶利钦14日关于“必须成立俄罗斯军队的声明”是政治上有预谋的挑衅行为.1991年1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3月17日就是否保存联盟问题进行全民表决.

  • 标签: 最高苏维埃 苏联宪法 苏联解体 大事记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
  • 简介:<正>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1991年8月22日戈尔巴乔夫发布总统令,宣布撤销由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或其个别成员颁布的一切决定,解除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成员的现任职务.叶利钦宣布,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亚佐夫、克留奇科夫、季贾科夫及亚纳耶夫被拘留,帕夫洛夫因病住院被就地监护.另据报道,普戈已自杀身亡.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长斯捷潘科夫宣布已对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全体成员提出刑事起诉.

  • 标签: 苏联解体 大事记 国务委员会 宣布独立 苏共 戈尔巴乔夫
  • 简介:胡锦涛同志曾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苏联人民给予中国人民的宝贵支持。”随着我国和苏联一批历史档案的解密,苏联对中国的物资援助的史实逐步浮出水面(本文不谈对孙中山和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援助)。

  • 标签: 苏联援华 中国人民 历史档案 国民政府 物资援助 胡锦涛
  • 简介:刘少奇两访苏联黄峥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建立前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最现实、最重大的课题。尽管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他国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应当借鉴。为了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建立好党与党、国与国之间的良好关系,也为了争取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 标签: 刘少奇 斯大林 中共代表团 毛泽东 王稼祥 向社会主义过渡
  • 简介:学术界对苏联模式作了很多论述,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从毛泽东的角度认识苏联模式,学术界却很少论及。毛泽东在他的许多文章、报告和讲话中对苏联模式作了大量评价。苏共二十大前,毛泽东全面肯定苏联模式。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开始反思苏联模式。中苏论战中,毛泽东全力维护苏联模式。他虽然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试图走出一条比苏联好的路子来,但最终还是未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 标签: 苏联模式 毛泽东 发展道路 思想认识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 简介:斯大林的孙子——继承爷爷志想要当总统斯大林的长孙朱加什维利现年63岁,居住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他早年毕业于苏沃洛夫军校和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在军工厂当过军代表,曾任军事院校军事历史教员。

  • 标签: 前苏联 政治领袖 斯大林 朱加什维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 简介:党群关系的恶化极大地削弱了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甚至成为苏共败亡的根源。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不坚实、党群关系的纽带断裂、党群关系的认同基础坍塌、党群关系的思想理论基础崩溃最终酿成了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悲剧。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抛弃。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苏共亡党视为一记警钟: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因此中国共产党务必要处理好党群关系。总结苏联剧变的惨痛教训,深入分析党群关系的恶化对苏联共产党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标签: 共产党 人民群众 党群关系 苏联
  • 简介:1991年12月25日午,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外交部一问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来自远在莫斯科的中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王荩卿,“苏联央视预告今晚7点钟有重要新闻直播!老戈(指戈尔巴乔夫)大概要‘完’了。”

  • 标签: 苏联解体 决策 中国 特命全权大使 戈尔巴乔夫 新闻直播
  • 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苏联官僚特权阶层腐败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形成时间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本文试图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探讨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同时分析苏联前期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的巨大危害。

  • 标签: 官僚腐败 特权阶层 监督体制
  • 简介: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达成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到了1949年初,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斯大林表示,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如果共产党希望苏联立即撤军,莫斯科将照办。

  • 标签: 旅顺口 苏联 撤军 1949年 对日和约 斯大林
  • 简介:苏共莫斯科市委最后一任第一书记尤里·普罗科菲耶夫在本文中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三类人:一是苏联党政精英,他们无力应对时代挑战,一些人甚至走上了背叛道路;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他们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目的是要摧毁苏联;三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们,他们不清楚社会政治体制更替会造成何种后果、没有奋起捍卫国家免于分裂。此文刊发于2011年12月25日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原标题为《苏联解体20年:谁之罪?怎么办?》。

  • 标签: 苏联解体 普罗科菲耶夫 政治体制 时代挑战 经济利益 知识分子
  • 简介:梁沈修,1934年出生,哈尔滨外语学院毕业。1957年始,长期在中国对外文委、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从事文化外交工作。曾在我国驻苏联、罗马尼亚使馆主持文化处工作,副局级参赞。

  • 标签: 苏联电影 中国 跌宕 文化部 外语学院 外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