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非常重要,关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目前,对于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有三种不同的思路。综合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走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且新时代的需求升级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也为'小农经济'的重生提供了条件。

  • 标签: 小农经济 农业现代化道路 互联网 家庭规模经营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需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需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需要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 标签: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关系 融合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 简介:父慈子孝是维系传统农业社会"家国同构"型社会结构的道德力量,基于家庭伦理的道德维系力和社会关联性使其具有重要的社会治理和秩序均衡功能面向。伴随现代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慈孝风尚呈现存在基础逐渐丧失、伦理价值面临失范风险与慈孝功能发挥的多元替代等现代困境。浙江仙居县以制度化方式推动的慈孝风尚建设和传统慈孝伦理的现代改造,不仅重新唤起慈孝文化的乡土意蕴,而且带来家庭和谐关系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慈孝仙居"的地方化实践,不但有力实现了慈孝风尚的现代转型,而且为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地方经验。

  • 标签: 慈孝文化 道德治理 慈孝仙居 伦理价值 社会治理
  • 简介:对于中国这样的外源式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国家来说,国家建构社会的逻辑决定着政党生成国家的治理格局,这就赋予了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共产党建构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责任,判断党实施治理有效性的全部依据也就源自于此。在确立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之后,现代化事业进展至今已经由国家治理秩序建构阶段转向现代社会基础积累的阶段,这就要求党的执政理念需要进行应时的转换,建构以党为引领者的新型国家治理架构。

  • 标签: 现代化 中国道路 党的建设 国家治理
  • 简介:近年来,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逐渐兴起。文章基于苏南农村的田野经验,发现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生产资料、劳动力与制度基础上,通过农地资源的集体统筹与优化配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服务与监管以及农业经营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较好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与标准化,具有灵活性、成本内部化、管理有效性、自组织性等独特优势,同时也面临过度规模化、生产成本上涨、经营结构单一,经营者文化资本有限、市场议价能力不足,收益不稳定等多元化风险。此种集体高度统筹的新型经营模式与农业现代化高度耦合,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家庭承包经营并不是天然对立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承包经营并未走向终结,其核心经验对于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并不具有普适性。

  • 标签: 家庭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现代化 集体统筹
  • 简介:“社会治理的法治思维和法理思维”学术研讨会,以“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为鹄的,以“法治思维和法理思维”为导向,形成了具有创新意义、法理精神、实践导向的理论创见。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为坐标,展现为从“国家”到“社会”、从“管理”到“治理”、从“一治”到“多治”、从“传统”到“现代”、从“无法之治”到“良法善治”的多维度转型升级,表达为“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多角度法理命题,勾勒出“枫桥经验”、“智慧城市”、“互联网治理”等多向度实践图景。研讨会描绘出大家之范、理论之盛、思想之境,更流露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法理”与“政理”的交融之韵。

  • 标签: 社会治理现代化 法治思维 法理思维 法理命题
  • 简介: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公共性仍然是传统“集权公共性”的延续,而所要构建的现代公共性一定是一种“分权公共性”。政府“集权公共性”的弊端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显露无遗。以苏州市X区政府为例“,大政府”大包大揽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造成了公共服务低层次的均等化;财政经费短缺及人力不足;购买公共服务力度较低;以及即使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民众获得感仍然很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将政府传统“集权公共性”转变为现代“分权公共性”。构建基层政府现代“分权公共性”的具体路径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政府,大社会”;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其承接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提供;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提升民众的获得感。

  • 标签: “集权公共性” “分权公共性” 基层政府 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