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会主义"一词是未来美好社会的象征。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视为同义语,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论。列宁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现实之上,赋予社会主义以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概念和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构建了社会主义的新语义,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内涵。

  • 标签: 社会主义 概念 理论演进
  • 简介:代表是政治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汉娜.皮特金的经典著作《代表的概念》问世以来,西方很多学者们加入到对代表的本质和内涵的争论中。皮特金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代表分为两个维度、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代表概念的理解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以选区为基础的授权、责任以及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同时,由于边缘少数群体对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代表制的不满,很多学者开始集中关注非地域性的群体代表制;但是上述几种研究方式都是以议会为中心来考察代表,无法把握现实中存在着的议会领域之外的代表形式,为了统合现实中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代表现象,安德鲁.雷菲尔德试图作出一种一般化代表理论的尝试。为了更好地理解代表,建议应该对代表在不同领域或层次的内涵,做分类处理。这样既能体现出代表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又能分门别类地研究不同领域或层次中的代表,不致于发生领域的混淆或错乱。

  • 标签: 代表 皮特金 标准解释 群体代表制 一般化的代表理论
  • 简介: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起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及西方革命胜利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阶级"问题始终都是关系到革命力量的重大问题。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显得相当肤浅和模糊。中共的"阶级"观念从早期经济学、政治学含义,演变成包含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统一体的含义,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从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共早期"阶级"观念的起源、发展与变化,既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中共早期理论中"阶级"一词的含义,也可以由这个概念的使用推知其后中共阶级理论的演变。

  • 标签: 阶级 概念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尽管社会融合一直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策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所关注,但社会融合的定义还比较纷杂,其理论也缺乏一贯性,一般被视为多维度现象或多参数的潜变量。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实证研究和政策应用两个研究领域;依据关注层次的不同,将社会融合的研究归纳为个体层次、群体层次和整体层次等三个层次。以此为脉络,首先介绍了社会融合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政策研究中的概念;其次,对社会融合由来已久的“同化论”与“多元化”之间的争议进行了回顾,并评述了社会融合和社会网络理论之间的关系;再次,总结了社会融合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指出社会融合对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相关研究的借鉴意义,并对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社会融合 公共政策 社会网络 同化理论
  • 简介:作为影响力极广的社会思潮。民族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深度参与人类历史活动.它是民族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术界对民族主义阐释的角度众多、观点繁杂,其中最基本的认识框架是从概念界定、理论诉求和发展历程角度理解民族主义。该认知框架主要是,在概念认知方面。沿着民族、民族认同,到民族国家的思路认识民族主义内涵和外延;在理论诉求方面。重点阐释其核心主张和观点;在发展历程方面.阐释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形成阶段、扩张阶段、演变阶段和多元发展阶段。这个认识框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勾勒出了民族主义的基本面貌.奠定了评析民族主义的基石。

  • 标签: 民族主义 概念认识 理论诉求 发展历程
  • 简介: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倾向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语言技能的训练、重复和模仿,对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却少有关注。现代隐喻研究更多地从语言认知、文化和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概念隐喻表达式,从而为通过隐喻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 标签: 隐喻 认知 文化意识 创新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 简介:<正>一、法人犯罪概念的历史发展法人犯罪概念是从犯罪概念分化出来的。原来的犯罪概念,是专指个人(自然人)犯罪,法人犯罪出现之后,法人犯罪概念才逐步地从犯罪概念中分化出来,成为区别于自然人犯罪的独立的犯罪概念。法人犯罪概念的确定与发展与法人刑事责任在各国刑法上的确定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 标签: 犯罪概念 法人犯罪 职业犯罪 自然人犯罪 法人刑事责任 犯罪主体
  • 简介:哲学范式中西不同,差异主要体现为核心范畴不同的隐喻倾向性和启发性。隐喻的"道"大体可以象征中国哲学范式,隐喻的"相"大体可以象征西方哲学范式。"道"隐喻强调整体性的行动,"相"隐喻强调超越性的观审。道的哲学启发实践的高明和境界,但无意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相的哲学追求真理和真实的世界,但不容易诉诸于实践。范式不可通约,新哲学的可能性在于同时扬弃各已成为传统的中西方哲学。

  • 标签: 哲学范式 隐喻
  • 简介:从认知隐喻学的角度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实际上把资本主义看做一个好战而有法术的病人。这个隐喻反映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与残酷性、资本主义的能耐和资本主义的病态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隐喻和认识为其后继者提供了基本的认识框架。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隐喻和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被取代的不可避免性及其长期性。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主义 隐喻 共产党宣言 认知语言学
  • 简介:治理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情境、不同层次的实践中具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中西方对治理概念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事实上,各种治理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治理意味着政府功能和角色的重新界定,意味着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协调和良性互动。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国家(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结果。

  • 标签: 治理 国家治理 概念
  • 简介:绿色住宅“绿色住宅”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居住概念,在规划设计上,它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项目建设中,采用节水设施、节能环保建材;提高绿化率,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水面,合理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并循环利用,将“环保”、“生态”理念融于居住区建设之中。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打出了“绿色

  • 标签: 中国 房地产开发商 房地产市场 竞争 项目建设 “生态”
  • 简介:目前的理论教材将市场经济定义为仅是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体制,此定义在理论和教学中尚有一些问题存在。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经济既是资源配置方式,也是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市场经济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构建基础,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

  • 标签: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正>在近年的价值问题研究中有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与哲学的价值概念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价值的定义,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本文从目前流行的几种看法反映出的问题出发,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所标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物质过程对人的支配,是马克思认为必须批判和超越的东西;哲学的价值概念则是从人的完整的感性出发,它不但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价值现象,并且标示着人的最终解放。一、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概念的三种看法第一,同一论。这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含义都应该是一致的,不论在哲学还是在经济学中,价值概念都应该是一个而不是两个。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一科学的概念,它既是经济学范畴,又是哲学范畴,二者的一致在于

  • 标签: 价值概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哲学范畴 价值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简介:恩格斯巧妙地运用隐喻,形象地说明了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形成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从合力构成要素、作用过程及作用结果对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进行多维视角审视。

  • 标签: 恩格斯 隐喻 历史合力论
  • 简介:由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王军旗,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理论导刊》杂志社社长、主编陈合营合作主编的新世纪新概念经济管理类系列教材之一《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一书,目前已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有关高校和社会上发行。

  • 标签: 实务出版发行 投资理论 教材证券
  • 简介:概念之间的逻辑演变决定于和反映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最早可追溯到毛泽东时代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中国特色"概念,以后又依次经过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概念,直到在党的十七大上水到渠成地演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念逻辑演变
  • 简介:关于行政文化的概念,学界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可的一致界定,文章试图对公共行政有关文化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尝试提出新的行政文化概念。文章对行政文化几个相关主题词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主要有行政文化、行政心理、公务员心理、组织文化,并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如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心灵治理与心治管理等,最后对公共行政文化给予了新的界定。

  • 标签: 行政文化 主题词 概念辨析 述评 心理
  • 简介:费希特将形成经验知识的认识主体、意识条件把握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费希特较好地解决了形成经验知识的感性表象与思维规定的关系问题,但他却把思维规定,即概念、范畴看成是先验的,这是他的失误。

  • 标签: 费希特 哲学概念 知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