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于2000年3月8日公布,并自2000年3月10日施行。由于新司法解释与原司法解释相比,变动较大,法学专家就其中疑难条款进行解析说明,以配合新司法解释的贯彻执行。

  • 标签: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0年 答疑 《解释》
  • 简介:法律全球化的趋势及我国入世时的承诺要求我国国内的法律制度必须与WTO规则相衔接一由于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严重滞后于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再加上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私法的立法问题.因此在涉外民商事审判实践中,有关司法解释处于独特的地位.本文在对我国国际私法司法解释的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国际私法司法解释体制的建议.

  • 标签: WTO协议 国际私法 司法解释
  • 简介:不动产物与登记、预告登记中“处分行为”的范围、善意取得等问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最高人民法院日前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司法解释(一),就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应规定,已于3月1日正式实施。

  • 标签: 《物权法》 司法解释 生活 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 不动产物权
  • 简介:任何国家无论如何完备的刑法典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模糊、滞后等技术性问题。[1]影响立法技术的因素,主要不是立法者的水平问题,而是刑法理论研究程度、犯罪的暴露程度与变化情况、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公众的刑法心理、刑法意识以及立法程序等。刑法典...

  • 标签: 司法解释 死刑立即执行 罪刑相适应原则 罚金刑 法定刑 刑法典
  • 简介:"两高"出台的《解释》针对网络诽谤的入罪标准做了细化规定。本罪认定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不能对《解释》做机械理解。对于自诉案件,公安机关应动用行政处罚予以处理,而不能无所作为,使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

  • 标签: 网络诽谤 情节严重 行政处罚权
  • 简介:本文着重两高对贿赂犯罪的司法解释中提到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受贿而进行违法活动构成犯罪或为他人谋取利益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如何定罪处罚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就如何适用和理解相关司法解释提出意见.

  • 标签: 刑法 司法解释 贿赂犯罪 法律适用
  • 简介:2000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它对有些问题的规定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意见”)有所不同.其中有关行政诉讼被告问题有几处新规定对于行政审判乃至整个行政管理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现加以分析。

  • 标签: 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高人民法院 2000年 “司法解释” 行政管理工作
  • 简介:本文通过一起触电赔偿事故对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适用进行了分析。

  • 标签: 赔偿 人身损害 司法解释
  • 简介:今年,我国可能迎来又一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修订前夕,有必要对已有的刑事司法法律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而司法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基础和前提,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应能保证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但现实中却出现司法解:泽超越立法的问题,违背了程序法定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现行刑事程序司法解释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以及对刑事诉讼本身的影响,并在原则和规则的层面上提出了对刑事程序司法解释设限以求完善的具体出路,以期对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方法。

  • 标签: 刑事程序 司法解释 程序法定 限度
  • 简介:我国立法未采纳物行为理论,无权处分应指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订立的作为物权变动原因行为的合同。通过比较法上的考察可以看出,各国以及国际条约对无权处分效力的处理并不一致,不存在明朗的无权处分效力的发展趋势。从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以及民法体系和谐等角度来看,“债权合同效力待定说”与“处分行为效力待定说”均存在不足。应根据缔约时第三人的主观状态确定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第三人恶意时,无权处分效力待定;第三人善意时,无权处分行为有效。如此确定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符合无权处分制度的立法目的,实现了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合理保护,维护了民法体系的和谐。

  • 标签: 无权处分行为 处分权 物权变动模式 第三人
  • 简介:<正>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我国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具体操作标准上的法律空白将被填补。司法解释规定了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导致就医、致残、死亡,可向赔偿义务人提出的各项赔偿内容,并详细规定了各项赔偿费用的计算标准。司法解释从三个方面对赔偿范围进行界定:因治疗损伤支出的费用,如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后续治疗费、康复费、整容费等:因生活上增加需要支出的费用,如配制残疾用具、长期护理依赖支出的费用等;因全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受害人死亡导致的未来收入损失。

  • 标签: 人身损害赔偿 司法解释 后续治疗费 赔偿义务人 计算标准 劳动能力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91条突破了过去对证明责任及其分配规范的认识局限,吸收了罗森贝克“规范说”的合理内核,但其在术语使用以及基本内涵方面仍与“规范说”有所不同,这些差别影响了证明责任的本质与实体法规范的准确适用,因此,《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应进行相应的修正.此外,对于采用“规范说”所引致的外部问题,一方面应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以及现行实体法进行梳理、解释或者修正,另一方面应重视现今实体法立法表述在证明责任分配领域的作用.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举证证明责任 “规范说” 证明责任分配
  • 简介:宪法解释建议是以解释宪法的方式、程序,实现修改宪法之目的,并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首要程序,其源于我国宪法修改程序中宪法建议的宪法惯例,旨在通过宪法程序避免宪法的频繁修改。执政党是提出宪法解释建议的主体,由宪法规定的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的各国家机关是提出宪法解释议案的主体。明确宪法解释建议,是健全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为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助于运用宪法方法维护宪法的高度稳定性,实现以宪法发展指引和保障的功能。

  • 标签: 宪法修改 宪法权利 执政党 宪法解释 建议权 宪法方法
  • 简介:法官对合同的解释无法脱离其能动性,而主观性的解释须以客观性为目的。当法官在合同解释出现障碍时应恪守两个标准:理性第三人标准和社会公共利益标准。同时,必须对法官的能动性予以下列限制:法官在适用理性第三人标准时,应尽量避免以所谓的"理性第三人"之名而作出偏离缔约人真意的解释;法官在合同解释中的自由裁量权要受合同解释规则、合同文本内容、法官职业共同体之规则、公平、正义、诚信等基本原则的限制。

  • 标签: 合同解释 理性第三人 社会公共利益 自由裁量权
  • 简介: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征求意见稿)》第9条的规定,若将其理解为授予了劳动者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撤销,则属于作出合同法定生效要件的规定,违反了旺法法》等法律明确的合同法定生效要件只能由法律、行政法规作出规定的规则;若将其解释为对当事人离职竞业限制协议“自劳动关系终止后生效”的约定生效条件的规范,则又与现行法律对附生效条件合同的有关规定相冲突。事实上,现行法已经能够实现对离职竞业限制协议的有效规范,上述规定既因与现行法相冲突而缺乏正当性,且因没有实际效用而不具有合理性。

  • 标签: 离职竞业限制协议 法定生效要件 约定生效条件 冲突
  • 简介:2007年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解决涉外合同审判实践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是,该《规定》存在着以下弊端:对当事人选择准据法的效力问题未作规定,未采纳默示选择法律的方式,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范围规定不周严,禁止法律规避过于绝对化,未体现对弱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这需要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中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涉外合同 法律适用问题 《规定》 司法解释
  • 简介:根据我国刑法,“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是判断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前提。为了明确“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含义,侵犯个人信息刑事案件法律适用司法解释第2条将部门规章与法律、行政法规一并纳入其中,该司法解释的这一扩张性规定虽然契合了惩治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现实需要,却背离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为此,应当对该司法解释第2条的内容作限缩解释,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仅限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部门规章只有在对法律、行政法规中的规定予以明确、细化的情况下,才能与法律、行政法规一起作为判断行为是否“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

  • 标签: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 空白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