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因元明清等朝土司制度的规约,乌江流域历代土司因军事征调而组建兵武装,装备刀剑炮铳等冷热兵器,兵器独特而具有强悍战力。乌江流域兵通过血缘亲情、严明纪律、有序组织、严格训练等被加以管控,对元明清等朝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统治有较大影响。乌江流域土司时期兵现象包含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开发、巩固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土司 军事征调 土兵 乌江流域
  • 简介:文章对近代以前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通路线的分布变化及其背景和影响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文章认为,随着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岭交通的变迁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唐以前的岭交通以越城岭路和萌渚岭路为主,广西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唐以后大庾岭路和闽粤交通迅速崛起,广东的发展速度开始超过广西

  • 标签: 交通路线 分布 变迁 原因 影响
  • 简介:透过对于特定时代和学术背景的理解,本文以民国时期川西北理番四、五屯为例,描述和解读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研究与实践,阐述了当地各族群渐渐纳入现代国家视野的情形。本研究认为,在族群区域研究的视角中,应重点关注清季以降、民国时期的民族调查研究与实践,此研究路径既可弥补族群实体论和族群建构论阐释力的缺陷,又可更加清楚地展示中国族群的历史与现状。

  • 标签: 理番四土 五屯 族群区域文化研究 民国时期
  • 简介:生境影响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类型,居住在坝区和山地的民族因此具有了相应的文化体系和身份标识。作为生境适应的主要表现,生计方式的选择直接反映着族群对于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卡河村傣族从坝区迁徙到山地的生计变迁和文化模式形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在迁徙后,传统的捕鱼生计在文化调适中得到延续,在橡胶种植之前的数十年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坝区渔民的文化特征,并与周边山地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生境的变迁,卡河村傣族将种植橡胶作为经济行为的主导,以耕种为主的山地民族文化也逐渐出现在其文化体系中,这一文化体系兼具"渔民"与"耕农"的身份特色。可见,在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期,族群的能动性——而非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文化模式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山地 生计变迁 文化模式 傣族
  • 简介:锦屏古契约文书中的侗语地名,对研究侗族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意义重大。侗语地名的命名及分类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锦屏契约文书中的地名进行整理研究将有助于侗族地名文化的传承。

  • 标签: 锦屏契约文书 侗语地名 分类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