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学术界对客民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本文的客民具有籍贯的含义,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对于土著而言,指从外地流迁至彼地谋生的、取得合法身份并纳入到官方管辖的人。通过定量分析,探讨清代贵州客民在全省各地的分布特征,分析客民的成因和客民的来源。客民的到来对贵州地区开发的贡献很大,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土客冲突、生态环境恶化等。研究清代贵州的客民问题对于深入了解清代贵州的民族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清代 客民 土客冲突 民族关系
  • 简介: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皆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贵州少数民族亦不例外,至今在一些习俗中仍留有这一时期人类婚姻的遗迹。本文拟从诸多习俗中略加印证。一人类婚姻形态的第一阶段为血缘群婚。这一遥远而古老的婚俗,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中还有反映。

  • 标签: 血缘群婚 贵州少数民族 婚姻形态 从妻居 普那路亚婚 历史进程
  • 简介:贵州"瑶传道教"经籍文献是当地瑶族人千百年来生存智慧的生动呈现,也是中国道教传统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这笔重要的民族文献遗产正面临濒危的困境,需要我们运用文献学、人类学、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开展抢救、整理和研究,阐述其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挖掘和揭示其多重价值,借以推动贵州瑶学的理论建设和方法创新,并以研究成果来反哺或推动贵州民族文献遗产抢救性搜集和传承保护的工作实践。

  • 标签: 贵州 “瑶传道教” 濒危经籍 抢救整理研究
  • 简介:贵州是典型的山地省份,境内的山地民族传统体育濒危史料现状堪忧,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山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史,必须对贵州山地民族传统体育濒危史料进行抢救。这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贵州山地民族传统体育濒危史料的抢救机制进行探索,其中文化语境的变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民众保护意识淡薄是史料濒危的主要原因。对此,应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对濒危史料进行抢救。通过建立有效的濒危史料抢救机制,不仅能为贵州山地民族传统体育史研究提供基本素材,也为相关的文化部门抢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决策参考。

  • 标签: 贵州山地民族 濒危体育史料 抢救机制
  • 简介:清末贵州天柱冷水寨侗族文人龙绪昌撰写的《兵燹志略》,详细记载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天柱及其周边县域以姜映芳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与清军之间长达17年之久的斗争过程。笔者在修撰《冷水寨志》过程中,发现了这部珍贵文献手稿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现将整理标点和注释的手稿内容正式发表于此,以飨读者,旨在为从事该区域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史料。

  • 标签: 清末 龙绪昌 《兵燹志略》 点注 天柱冷水寨
  • 简介:还傩愿是一种通过向神敬献牺牲而求神赐福、驱邪、庇佑的信仰仪式。贵州省松桃县世昌乡木厂村是一个傩信仰浓厚的苗族村寨,寨内傩坛师众多,各类信仰活动频繁。当地的傩愿仪式包括许愿、打棒棒猪、还愿等内容。其中,还愿仪式又包括交牲、上熟、勾愿、送神等二十多个环节。

  • 标签: 木厂村 苗族 还傩愿
  • 简介:傩信仰的研究需要走进田野,参与观察并如实记录。贵州省印江县板溪镇文武村还傩愿活动大致为请师、请神、迎神、收邪、酬神、勾愿、送神等主要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性,一些仪式程序中能看到人间世俗生活的缩影,譬如人神之间的互惠、圣俗之间的往来等。

  • 标签: 印江 还傩愿 田野调查
  • 简介:山地民族万物关联的生态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向对方植入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山地民族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每一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一传统思维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存方式的选择。

  • 标签: 山地民族 有“神”社区 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