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大毗遮那佛(大日如来)信仰出现于4世纪,最初作为大乘一方之佛,曾影响到小乘,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组佛,最终在《华严经》中赋予法身佛的地位,深刻影响了佛教的佛身观,也成为密教大毗遮那佛法身观的基础。5世纪时毗遮那佛信仰从西域东传中国,广泛流行,大智海毗遮那佛成为经首归命句。6世纪时毗遮那佛信仰引入密教,晚期持明密典《不空绢索经》塑造其曼荼罗形象,并赋予神变功能。真言密教经典《大日经》则完全确立大毗遮那法身佛以及密教教主的地位,并以本地法身及其加持身以及自在神力说,树立了具有泛神论意义的大毗遮那佛法身观,由此不仅使释迦牟尼佛及其法身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使多神崇拜的诸佛以及诸菩萨、诸金刚统一于一尊,佛教完全成为具有形象崇拜的一神论。

  • 标签: 大毗卢遮那 法身佛 密教 大日经
  • 简介:热贡唐艺术脞说胡青华据西方学者提供的材料,佛教艺术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它起初的形式是非人格化的,佛并不是以人体的形式出现。而是用某些象征物来代替。如一座印度塔,它用于珍藏佛的遗物,象征着佛的真体;一个法轮,一棵菩提树,它们都象征着...

  • 标签: 唐卡艺术 艺术特色 唐卡画 热贡 十二指 佛教美术
  • 简介:<正>尊重与要求相统一是苏联早期著名教育家安·谢·马连柯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是对于人的科学理解和正确态度。尊重与要求实现统一的过程就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逐步成长、发展的过程,用“价值论”的观点来看,也就是人的价值逐步得到提高的过程。马连柯在《我的第一位导师》这篇纪念高尔基的文章中,回顾了他在十月革命后开始探寻建立新的苏维埃教育学的道路时在思想和感情上所受到的高尔基的深刻教诲。他说:“肯定人的价值,洗清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的身上遗留下的污秽,帮助人站立起来——这就是高尔基的作品所教导我们的一切。”笔者认为,这显然也是马连柯教育理论实践所追求的目标。肯定人的价值,通过教育提高人的价值,帮助人站立起来,这就是他的尊重与要求相统一原则的实质内容。为了深刻理解这一原则,有必要运用“价值论”的观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分析。

  • 标签: 马卡连柯 人的价值 札记 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体系 受教育者
  • 简介:生境影响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类型,居住在坝区和山地的民族因此具有了相应的文化体系和身份标识。作为生境适应的主要表现,生计方式的选择直接反映着族群对于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土河村傣族从坝区迁徙到山地的生计变迁和文化模式形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在迁徙后,传统的捕鱼生计在文化调适中得到延续,在橡胶种植之前的数十年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坝区渔民的文化特征,并与周边山地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生境的变迁,土河村傣族将种植橡胶作为经济行为的主导,以耕种为主的山地民族文化也逐渐出现在其文化体系中,这一文化体系兼具"渔民"与"耕农"的身份特色。可见,在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期,族群的能动性——而非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文化模式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山地 生计变迁 文化模式 傣族
  • 简介:人们面对干旱的反应能力是人类学界值得关注的问题。肯尼亚西北部的图尔纳牧民对干旱极为熟悉。麦凯布认为,在图尔纳人的观念中,干旱是他们参与的生态系统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图尔纳人对干旱爆发的反应深嵌于他们的生活和生态系统中,并且涉及一系列他们在经济和社会组织方面深思熟虑和久经考验的对应策略。灾害的地方应对是灾难研究与人类学地方性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图尔卡纳 干旱 地方性知识 灾难研究
  • 简介:杜赞在其著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中,讨论了线性历史和民族历史叙事的结合对于历史真相进而对于真理的“遮蔽”作用,提出用复线的历史观以及叙述话语来书写历史,用以还原历史的多样性。这对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当前历史书写方式确实不乏启示意义,但怎样全面认识我们已有的历史叙事,又如何用“复线历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过去,以及能否恢复历史之“真”,这些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思考。

  • 标签: 民族国家 复线历史 拯救历史
  • 简介:山地民族万物关联的生态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向对方植入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山地民族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每一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一传统思维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存方式的选择。

  • 标签: 山地民族 有“神”社区 生态智慧